浅说随笔的内涵及分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hu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随笔的内涵
   随笔,英文称“Essay”,是广义散文中的一种,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议论。
   为了明确随笔的内涵,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随笔与笔记、小品文和散文等的关系。随笔与笔记、小品文、杂文和散文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员,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随笔与笔记
   笔记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笔记是中国古代富有特色的一种文体,它始于魏晋,而宋明以后最为繁富。笔记与随笔都是在北宋和南宋才出现的文体名称,古人对二者常常并无严格的区别,凡“杂记见闻”者既可以称“随笔”,也可以称“笔记”。
   2.随笔与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随笔与小品文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差异:随笔一般篇幅较长,不像小品文那样短小精致;随笔与小品文虽都重视自我个性和絮谈笔调,但却不如小品文那样充满灵性和简洁清丽,也往往更为散漫和理性;随笔偏于“笔”,而小品则偏于“品”。“笔”,记也,“品”,味也,随笔少了小品文的滋味和韵致。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笔更接近西方的“Essay”。
   3.随笔与散文
   散文既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也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散文和随笔有明显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灵魂净化。
   二、随笔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随笔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时代分
   随笔按时代分可以分为古代随笔、现代随笔和当代随笔。古代随笔是指“五四”以前的随笔,现代随笔是指“五四”时期至建国前的随笔,建国后至今的随笔则称为当代随笔。
   2.按表达方式分
   随笔按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等。
   3.按内容分
   随笔按内容分可以分为读书类随笔、社会类笔、思想文化类随笔、生活类随笔等。
   (1)读书类随笔
   读书类随笔是指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或者感动等写下来而写成的小文章。读书类随笔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 读后感一般针对的是某个具体的对象,如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幅漫画。而读书类随笔的“读”常常只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的起点,以阅读为契机来展现作者“自我”才是读书随笔的本质。
   (2)社会类随笔
   社会随笔以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评说为主,如果说读书类随笔的生成主要由于心灵和书本的碰撞契合,社会类随笔则是世象万态在人们思想的海洋里激起的浪花。社会类随笔的内容往往是大众都不陌生的现实话题,表达的是一种对缤纷的社会现象理论性的观察、机智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见解。从吸烟禁烟到通货膨胀,从反贪倡廉到道德建设,上至国际风云,下到居家琐事,都是社会类随笔述说的对象。由于社会类随笔的内容贴近生活,关注普通百姓关注的话题,所以更受到大众的喜欢。
   (3)思想文化类随笔
   有别于社会随笔直接关注“问题”,思想文化随笔则主要抒写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思考,更多地偏重于“形而上”的思辨。思想文化随笔展现的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呼唤和交流,反映着对人生、生命、理想和价值等重大问题的独立思考,因此,本质上思想文化随笔更近似于西方哲人帕斯卡尔等的“随想录”,从而更具有思想、文化价值和个性意义。
   (4)生活类随笔
   生活随笔似随手拈来的抒情性散文,或记人,或写事,或抒写个人喜怒哀乐,常常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小事入手,主要袒露人生的心灵,诉说生活的感慨。生活随笔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以情入理,浅入而深出,向读者毫不遮掩地展示那个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我”。
其他文献
假如我们删除《荷塘月色》中关于引用《西洲曲》的句子(从“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到“是不行的”),结果发现:由上文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竟然衔接得十分紧凑、自然,是完全可以读得通的。据此,有人认为这还减轻了本文过于雕琢的成分。如此一来,引用的《西洲曲》岂不成了《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了?难怪多年以来,在诸多奉《荷塘月色》为经典散文的赏析文章中,要么将两处引
期刊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纵观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少教师仍在有意无意地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以下谈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一、必须打破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
期刊
对联俗称对子。有关其起源的说法不一,但很多资料以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天下第一联。经1000余年的发展,对联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它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思想传统和文明智慧,人人喜闻乐见。就连和尚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也喜欢在对联上露两手,他曾经给一个屠户家写了一副对联,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生动形象,大气磅礴,也不能不说是一副好对联。  对联,可以说是汉语言文
期刊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下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众所周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鉴赏教学最不容易把握和操作,这是由诗歌语言精练、讲求韵律和节奏、感情抒发含蓄所决定的。传统教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虽然记录了许多知识点,但并不利于学生鉴赏能
期刊
庄子的哲学美学,一直以来为中国的文人心向往之,他一方面洞察了人生的有限性、悲剧性,另一方面又为人们树立了自由、超越的人生态度。对于现实人生来说,这两种精神本来是相互抵触的,甚至是产生人格分裂的潜在因素;但是对于艺术体验来讲,这两种精神又恰恰是蓬勃的沃土。生活的庄子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天才注定了脱离常人的孤独。但作为精神传承中的庄子,则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永久地占有了一席之地。庄子的这两
期刊
家庭教育家长学校教材以“养成教育”为核心,集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为一体,开创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教材在编排上遵循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成人教育的特点,家长、教师可以依此逐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加强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目前,一些孩子思想行为习惯较差,特别是感恩之心缺乏,出现了令人遗憾和痛心的现状,那么,如何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我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生活中
期刊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册安排三个“梳理探究”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探究合作习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   然而,现在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培养。
期刊
人文作文,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还作文以“人”性,还作文“生活”的本质,旨在建构和实现生活的审美工程。人文作文,是语文学科走进新课程改革的先锋和旗手,它吸取东西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积极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有中国特色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以下为人文作文实施途径及方法:   一、建构审美工程   1.寻找切入点,注入活水,激起波澜   人文作文将人和人的生活
期刊
对比是古诗创作中常用手法之一,其作用是使经过艺术概括的客观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更为集中、鲜明。任何一个构成对比的实例,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时间或空间的制约。对比就是利用对立统一的法则,从时间、空间上对事物进行对照和比较,从而展现出鲜明深刻的生活画面。   一、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就是把处在不同空间的两种互相对立的事物放在同一时间内加以比较、对照。如: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左思
期刊
从总体上说,唐诗独步千古,但宋词亦是唐诗之后又一高峰。唐诗与宋词内在精神相比较,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各得其时,各擅其美.唐诗崇高雄浑,具阳刚之美。宋词美在气骨,故瘦劲;婉丽优美,具有蕴阴柔之美。   一、各自蕴涵的自信的程度不同   唐诗以慷慨报国、昂奋热情的豪迈见长,或以痛斥时弊、无所畏惧的批判著称。体现了弘扬自我、张扬个性的强烈的主体意识。显现出了开阔雄浑的盛唐气象。他们的作品中显出高昂明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