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内盛传一句话: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看似笑语一句,却也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悲哀。语文教学难,除了难以用“检测”鉴定语文成绩的进步外,个人还认为,语文课其实很难教,为何?这是因为语文科跟别的科性质不同。别的科目一般都是课堂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学生学了什么,考试就考什么。语文学了不一定考,考的不一定是课堂所学。于是,这样必然导致了语文课堂学生听课状态是可听可不听。
经过一个学年的跟踪研究调查,综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学生不爱发言,其发言受阻主要有这样几点原因:(1)不敢发言。有些学生生性腼腆、胆小,缺乏面对众人在课堂上发言的勇气;又或发言的积极性曾经受到过打击,心有余悸而不敢发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否得到他人的认同,顾虑越多,发言就越无法积极了。(2)不能发言。一则认为老师设置的问题有难度,不知道怎样回答;二则是上课开小差,没办法回答。(3)不愿发言。可能是习惯使然,知而不答,这样的学生始终处于“接受者”的角色,甘于充当一个“倾听者”,亦可能是不配合老师,懒于应对,心理上与老师有隔阂。(4)不屑发言。少数本来表现积极、乐于举手的学生会主观认为问题简单,而不屑回答老师的问题。知道了学生发言受阻的真正原因,如何对症下药,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本人总结出一些方法,让学生发言不再扭捏,让语文课堂不再“沉默是金”。
一、兴趣——跟着老师的节拍跳起来
“要让学生爱语文,先让学生爱上你。”这一直是我所信奉的教育思想。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去学语文,才能真正变“要你学,你得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这是所有老师们都执着追求的理想。怎么做呢?
1.嬉笑怒骂,自由绽放。放下架子,回到学生当中去,让学生信任你。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最理想的课堂是老师能把教师个人对文本的个性理解传达给学生,并把教师自身的生活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给学生思考、评价,以求在融会贯通中得到知识。这样,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不能拘泥,只要牢记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是学生个性发言的参照就够了。
2.开足课型,多样刺激,让学生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研究表明,学生感觉审美疲劳的周期很短,开足课型是激活课堂必不可少的催化剂。语文课堂的课型按照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如预习课、新授课、复习课;阅读欣赏课、文言理解课、写作指导课;常规课、竞赛课、课本剧表演课等。不同的课型,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同,当一个审美疲劳周期即将来临时,更换课型,学生的兴趣就来了。
二、热情——跟着课堂的旋律舞起来
1.一只手举起一个组的荣誉。变传统的“你举手,你答题” 为“你举手,他答题”;变常规的“一人举手,一人答题”为“一人举手,整组答题”。具体做法为: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请举手代表抢答题机会,整组一起朗诵。这样做的目的是有效的避免忸怩和尴尬;回答难一点的题目,请举手代表抢答题机会,自由点名小组其他成员答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代表的积极性。
2.“量身定做”一整套适宜的竞争机制。 课堂比赛比比皆是,风景唯有这边独好。我们的竞争规则是:每个同学都必须举手成功回答一次问题,不论答对与否,答题都算有效,凡是整大组里没能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要接受额外的惩罚。这样做的目的是:由于小组荣誉感的作用和学生害怕自身被罚的紧张心理的作用,全班学生的举手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调查,为了取得最真实的研究效果,本人特别布置了反馈日记《你心中的语文课》,以下是个别学生日记的摘录:
初中生活因为有您,我才认识到语文课的魅力,是您让我对语文更加有信心。本来我是个不太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正是因为您让课堂活跃起来,带领着我的心也活跃,好像不举手就不自在一样。你是我学习生涯到现在遇到最难忘的一个老师,我们都可以把您当朋友呢。(2007级(8)班?岑智雯)
每天就看着课表,数着、盼着语文课的到来。今天的语文课真是刺激极了,致使我不停的回味着那节课……最终经过我们整组同学的努力,(哈哈,我们的举手声都引得隔壁老师过来观望呢)我们竟然战胜了第三组,不用接受杨老师那“温柔的惩罚”了,明天,可有精彩的节目登台了。(2007级(7)班?刘嘉桦)
三、研究——沿着我们的反思沉下去
有研究定要有反思,方能把成果积累、沉淀下来,把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梳理出来,方便制定下一期的研究方向。以下是操作过程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1)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文言文教学”上,忽视了现代文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的研究,所以,出现文言文课堂学生发言热火朝天,现代文赏析课堂却冷清的局面。(2)一种再好的方法,重复多次使用后,也就必然失去了吸引力,学生的兴趣也就面临下降的风险。对于第二个问题,本人专门研究斟酌,觉得有一个办法可行,我称之为“未出手的王牌”——专题串讲式教学法。即把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某一专项知识(如:《白居易诗歌专题讲座》、《病句知识专题讲座》、《新视界作文专题讲座》)等当作一个研讨对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交由一个老师负责收集资料、备好课。
总之,研究伴随着思考,思考累积着进步,进步奠定着方向。在参加课题研究之前的我,只是为了上课而备课,而今天的我已经逐渐开始转变为“为了研究而备课”、 “为了研究而上课”。研究让我们的教与学更加清晰、明朗。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文学院2011级教育硕士)
经过一个学年的跟踪研究调查,综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学生不爱发言,其发言受阻主要有这样几点原因:(1)不敢发言。有些学生生性腼腆、胆小,缺乏面对众人在课堂上发言的勇气;又或发言的积极性曾经受到过打击,心有余悸而不敢发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否得到他人的认同,顾虑越多,发言就越无法积极了。(2)不能发言。一则认为老师设置的问题有难度,不知道怎样回答;二则是上课开小差,没办法回答。(3)不愿发言。可能是习惯使然,知而不答,这样的学生始终处于“接受者”的角色,甘于充当一个“倾听者”,亦可能是不配合老师,懒于应对,心理上与老师有隔阂。(4)不屑发言。少数本来表现积极、乐于举手的学生会主观认为问题简单,而不屑回答老师的问题。知道了学生发言受阻的真正原因,如何对症下药,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本人总结出一些方法,让学生发言不再扭捏,让语文课堂不再“沉默是金”。
一、兴趣——跟着老师的节拍跳起来
“要让学生爱语文,先让学生爱上你。”这一直是我所信奉的教育思想。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去学语文,才能真正变“要你学,你得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这是所有老师们都执着追求的理想。怎么做呢?
1.嬉笑怒骂,自由绽放。放下架子,回到学生当中去,让学生信任你。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最理想的课堂是老师能把教师个人对文本的个性理解传达给学生,并把教师自身的生活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给学生思考、评价,以求在融会贯通中得到知识。这样,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不能拘泥,只要牢记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是学生个性发言的参照就够了。
2.开足课型,多样刺激,让学生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研究表明,学生感觉审美疲劳的周期很短,开足课型是激活课堂必不可少的催化剂。语文课堂的课型按照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如预习课、新授课、复习课;阅读欣赏课、文言理解课、写作指导课;常规课、竞赛课、课本剧表演课等。不同的课型,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同,当一个审美疲劳周期即将来临时,更换课型,学生的兴趣就来了。
二、热情——跟着课堂的旋律舞起来
1.一只手举起一个组的荣誉。变传统的“你举手,你答题” 为“你举手,他答题”;变常规的“一人举手,一人答题”为“一人举手,整组答题”。具体做法为: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请举手代表抢答题机会,整组一起朗诵。这样做的目的是有效的避免忸怩和尴尬;回答难一点的题目,请举手代表抢答题机会,自由点名小组其他成员答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代表的积极性。
2.“量身定做”一整套适宜的竞争机制。 课堂比赛比比皆是,风景唯有这边独好。我们的竞争规则是:每个同学都必须举手成功回答一次问题,不论答对与否,答题都算有效,凡是整大组里没能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要接受额外的惩罚。这样做的目的是:由于小组荣誉感的作用和学生害怕自身被罚的紧张心理的作用,全班学生的举手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调查,为了取得最真实的研究效果,本人特别布置了反馈日记《你心中的语文课》,以下是个别学生日记的摘录:
初中生活因为有您,我才认识到语文课的魅力,是您让我对语文更加有信心。本来我是个不太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正是因为您让课堂活跃起来,带领着我的心也活跃,好像不举手就不自在一样。你是我学习生涯到现在遇到最难忘的一个老师,我们都可以把您当朋友呢。(2007级(8)班?岑智雯)
每天就看着课表,数着、盼着语文课的到来。今天的语文课真是刺激极了,致使我不停的回味着那节课……最终经过我们整组同学的努力,(哈哈,我们的举手声都引得隔壁老师过来观望呢)我们竟然战胜了第三组,不用接受杨老师那“温柔的惩罚”了,明天,可有精彩的节目登台了。(2007级(7)班?刘嘉桦)
三、研究——沿着我们的反思沉下去
有研究定要有反思,方能把成果积累、沉淀下来,把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梳理出来,方便制定下一期的研究方向。以下是操作过程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1)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文言文教学”上,忽视了现代文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的研究,所以,出现文言文课堂学生发言热火朝天,现代文赏析课堂却冷清的局面。(2)一种再好的方法,重复多次使用后,也就必然失去了吸引力,学生的兴趣也就面临下降的风险。对于第二个问题,本人专门研究斟酌,觉得有一个办法可行,我称之为“未出手的王牌”——专题串讲式教学法。即把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某一专项知识(如:《白居易诗歌专题讲座》、《病句知识专题讲座》、《新视界作文专题讲座》)等当作一个研讨对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交由一个老师负责收集资料、备好课。
总之,研究伴随着思考,思考累积着进步,进步奠定着方向。在参加课题研究之前的我,只是为了上课而备课,而今天的我已经逐渐开始转变为“为了研究而备课”、 “为了研究而上课”。研究让我们的教与学更加清晰、明朗。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文学院2011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