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火种的人

来源 :中国检察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zc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以大胆改革著称:
  在检察院任职期间,他创立了全国第一个举报中心、第一个反贪污贿赂工作局,主持起草了《反贪污贿赂法(草案)》;
  在司法部任职期间,他将法律援助制度引进中国,并通过给中央领导举办法制讲座,推动了依法治国理念的出台;
  在最高法院任职期间,他实施了审判公开制度,建立法官职业准入制度,收回死刑复核权。
  在大力推进司法改革的同时,他也备受争议:
  有人指责他“政治上幼稚”,他一手推动的司法改革“脱离中国现实”;
  有人说他“弱势”,甚至称他为“三交”院长:交枪、交权、交钱;
  有人说他“傻”,在别的部门揽权揽财的时候,他却尽把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往自己身上揽。
  但理解他的人,却深感希望。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说,有他在就有朝气。
  他就是肖扬。
  1938年,出身于广东河源县贫苦家庭的肖扬,天性中携着客家人强大的抱负心和宽阔眼界;上世纪60年代在人大法律系的求学经历,让他具备了法律人的自觉;而在政法部门辗转几十年,让他历经中国法治衰兴历程。
  他是唯一一位在公检法司四个政法部门任职,并在检察院、法院和司法部担任重要职务的中央领导人。而在检察机关工作的10年经历,使他在一生中都对检察工作怀有深厚感情。他在离职检察机关、赴任司法部部长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虽然离开了检察机关,但心还与同志们战斗在一起!”
  2009年8月18日,肖扬撰写的《反贪报告——共和国第一个反贪污贿赂工作局诞生的前前后后》(下简称《反贪报告》)正式出版。而就在20年前的这一天,他所主导的中国第一个反贪局在广东创立,曾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
  作为对反贪局成立20周年的献礼之作,肖扬既对反贪局成立的背景、过程进行了深情的回顾,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决策内幕,同时也对反贪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
  肖扬认为,反贪主要应抓两件事,一是反贪局,二是反贪法。前者是一个独立权威、全能高效、受监督的反贪部门,后者是一套融组织法、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等于一体的刚性制度。
  1988年,在深圳检察院成立的内地第一个经济罪案举报中心是肖扬将自己反贪思路付诸实施的第一步。按他的设想,举报中心是反贪局的胚胎,可以广泛搜集案件来源,打破之前“找米下锅”的窘境。举报中心设立前期,虽然遭到“港味”太浓的质疑,事实上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民众举报踊跃,同时也得到时任最高检检察长刘复之的认可。
  1989年,在最高检组团访问新加坡的飞机上,刘复之和肖扬(时任广东省检察院检察长)深入探讨了成立反贪专门机构的问题。当时,除了党内的纪检部门和行政系统的监察部门,检察院内部设有经济犯罪侦查科,不单侦办国家公职人员的贪污贿赂案件,还负责其它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起诉。
  刘复之对肖扬说,有人提出要取消检察院反贪污、贿赂的职能,交由大廉政委员会或者其它机构行使。刘分析,这是有些人对法律赋予检察院的职能认识不清,一方面也是检察院没有突出自己反贪污贿赂的职能。他已向中央打了报告,明确提出检察机关要依法把反贪污受贿犯罪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首肯。
  刘提议,让肖扬在广东检察院内部搞一个反贪污贿赂的专门机构,香港的廉政公署模式可资借鉴。肖扬欣然应允并着手准备,并得到了广东省委的大力支持。
  就在这个机构即将产生之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肖扬在书中回忆,1989年8月17日下午,在挂牌的前一天向最高检刘复之检察长汇报挂牌方案,名称叫“广东省反贪污贿赂工作局”(二级局)。但“他(注,指刘复之)加重语气,坚决地说,这个机构如果不是设立在检察院内,那么和我们现行法律关于贪污贿赂等案件由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规定就不相符。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设。他的意见在‘广东省’后面要加上‘人民检察院’几个字。”
  当时的这重要个决定,现在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将反贪局挂靠在省党委之下,当然有助于反贪机关冲破千丝万缕的阻力办案,但对于一个法治国家而言,反贪机关设在检察机关之下,比较合适。”
  后来,广东省委有关领导也同意刘复之的看法。1989年8月18日上午,新中国第一个反贪局正式揭牌。
  当时广东省检察院反贪局的内部机构,从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香港廉政公署的做法:设举报中心、贪污贿赂罪案侦查处、预防贪污贿赂处等。成立初期,反贪局在电视台黄金时段反复播放肃贪倡廉的广告宣传等等,同样仿照了廉政公署的预防教育模式。
  然而,反贪局远非一个“万能机构”,反贪形势也远比想象的严峻,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在艰苦复杂的反贪实践中,肖扬深刻认识到贪污贿赂腐败作为一种腐朽顽固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或毕其功于几役就能清除,要使惩贪斗争收到实效,必须把这场斗争纳入法制的轨道。法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因此,在广东省检察机关正式建立反贪局后,肖扬就开始从立法角度思考反贪工作,筹备制定反贪法。他在书中回顾了当时的工作思路,认为反贪法可以规定反腐败工作的体制和制度,也可以解决诸如权力配置、机构设置、力量整合以及纪委“两规”、“两指”的合法性等问题,还可以推进官员财产申报等配套制度。同时一部单独的反贪法出台,可以进一步确立反贪局的法律地位,对贪腐犯罪分子也更具震慑力!
  到高检院任副检察长后,肖扬更是把筹备制定反贪法放在反贪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到他离职时,反贪法已经搞到了第17稿,遗憾的是该法案最终没有通过审议。曾任最高检反贪总局局长的罗辑,是当时《反贪法》起草小组副组长,他谈到该法之所以数易其稿难以面世,其中一个原因是,对于高级领导干部,采取强制措施、立案前的调查,和普通刑事案件有很大不同,如果反贪法规定了特殊程序的话,难以与刑诉法协调。后来每每谈及没有促成出台一部反贪法时,肖扬总是遗憾的表情。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肖扬于2009年7月为此书写了1.5万字的后记———《从审判的视角看60年的反贪轨迹》,以法院审判结果和角度为视点,对我国反腐工作进行回顾和思考。在该文中,肖扬充分展现了其能言敢言本色,力图对贪污贿赂犯罪进行对症下药的思考,寻求全方位的对策,这一部分可谓是《反贪报告》的“点睛之笔”。
  肖扬认为,60年的审判经验说明,反贪腐必须走法制反贪腐之路,不能靠群众式运动。他认为治理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通盘考虑。他在书中建议,要重新组建国家反贪机构或完善在各级检察机关的反贪局,通过立法赋予它行使立案权、接受公民举报权、侦查权、防范权;负责公民举报和官员财产申报,并负责核对工作;负责对有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境外存款以及卷款潜逃的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取证。对发现官员财产申报不实的情况,新组建的反贪机构有权发出通令,要求再次申报;对拒不申报的,有权采取拘留、逮捕等措施。
  肖扬建议,这一权威的反贪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可以报告工作,但不搞票决制。即整合反贪腐资源,建立集举报、侦查、预防、信息情报于一身的反贪腐机构,形成“一条龙”,由专门机关统一调配,使各种反贪腐力量形成合力。
  肖扬还提出新加坡等国家的“高薪养廉”的模式。在大力反腐的同时,要着力提高公职人员待遇,提供足够的薪俸防线,为守法的公职人员提供较为丰厚的薪俸和养老金,增加廉政预期收益,降低贪腐的诱惑力。“毕竟,反贪腐不仅需要大棒,还需要萝卜,这是世界反腐的宝贵经验”。
  尽管从目前来看,上述设想还是一种理论领域的探讨,但肖扬以他丰富的政法工作经验和对反贪工作的深入思考为反贪工作的可能发展提供了一条供选择的路径。
  此书出版后,肖扬提出的改革设想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尽管从法治理论来看这些不过是现代法治中的常识性安排,但在当今中国司法环境中就是这些常识性安排的实现也需要巨大的勇气。
  今年7月,著名刑法学家赵秉志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回忆了这样一件往事:
  “2005年11月18日至19日,最高法院和一些知名法学家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宾馆召开会议。会议上肖扬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系统阐述了为适应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特别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必须收回死刑复核权。”
  “11月18日晚上,最高法院主管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张军找到我,说肖扬要约我谈谈。我们一起来到肖院长的房间。谈了一会儿后,肖扬郑重地问我:‘秉志,你认为收回死刑复核权最终能不能成功?’我回答说:‘中央支持,各方面拥护,最高法院下定决心,肯定能成功!’”
  “‘你可知道,现在还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而且收回会有风险。’他说。”
  “我非常理解肖扬的心情,当时,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死刑复核权收回后将来不会出任何问题。而一旦出问题,最先挨板子的肯定是强烈主张收回并承担此项工作的最高法院。短暂的沉默后,肖扬说出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他斩钉截铁地对我们说:‘我是豁出来了,最高法院也是豁出来了,这件事一定要办成!’这句话,使我感到热血沸腾,也由衷地钦佩他。”
  看到这段话,不禁让我想到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一位神灵从宙斯那里为人类偷来火种,而为此举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随着肖扬的离任,肖扬带给中国司法的价值以及伴随的争议,也将交由历史去检验。“但是,作为法律人,我们感谢他。假以时日,五年,十年后,中国人都会感谢他。”
其他文献
继《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以后,又一鼓作气把《人性的枷锁》看完了,这是本带着毛姆自传色彩的小说,也是我读的第三本毛姆的长篇。读毛姆的书,就好像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很擅长讲故事,也描述得相当经常精彩。较之阅读《月亮》和《刀锋》行云流水般的享受,毛姆在《人性的枷锁》对生活真相毫不掩饰的揭露,在触痛我残存的理想主义后反而心中生出一种淡然。  《人性的枷锁》是一个讲主人公菲利普如何抛弃人生的种种枷锁,终
内容摘要:新时期检察人员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应通过实施新型集约化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信息机构权限设置,促使专业化与信息化的逻辑衔接,从而实现检察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新型集约化 人力资源 权限配置    当前,信息化建设是各级检察机关最热门的一个课题。譬如,纷纷斥资开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倾力打造“信息检察”、“电子检察。”但随之面临的问题凸显检察人员与信息技术的隔阂。  一方面,观念转
内容摘要:2015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个专门致力于检察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机构——中国检察文献中心,在国家检察官学院正式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为中国检察文献中心揭牌并讲话。在随后进行的检察文献研究与应用研讨会上,来自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围绕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其服务、国内外检察理论研究中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国检察文献中心 资源建设 研究
逮捕作为《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人身自由,一直是刑事诉讼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审查逮捕作为是否适用逮捕的输出程序,其运行过程有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没有得到详细的考察,为司法改革决策造成障碍。本文以H县检察院审查逮捕运作为样本。通过参与办理和讨论审查逮捕案件,调阅多年来审查逮捕案件卷宗,搜集该院五年度所有
20  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1991年《民事诉讼法》做出了修改,但未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作出规定。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12年8月31日通过的《关于修改的决定》(以下简称《民诉法修改决定》)第55条对民事公益诉讼作出了规定,即“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与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比较
云冈石窟的第12窟,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在这里,乐手们在忘情弹奏,飞天们扬袖翻飞。所以,大家把这个洞窟叫作“音乐窟”。  让我们进窟去看一看吧!  延伸游戏:自制古乐器——箜篌  ①拆开瓦楞纸板箱,如图画出箜篌的外框。  ②用剪刀或美工刀把箜篌外框裁剪出来,再依此裁剪另一片,如图在纸板外框的上下切出几道口子。  ③把两片外框粘贴在一起,把橡皮筋卡在切口处拉成琴弦。拨拉拨拉,琴声动听。
从云南分院抓正规化、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困难和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构建检察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国家检察官学院与各分院教育培训一体化建设,应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强化国家检察官学院对分院的指导关系,建议学院设立专门的对下协调指导部门,切实加大对各分院培训教学、科研和各项机制建设工作的指导力度;二是进一步明确分院的职责定位,建议按照高检院关于加强检察教育培训机构建设的总体要求,
这是一本当你闲得蛋痛时可以拿来一读的书,也是一部接地气的好小说。作者刘震云真不愧是位扯故事的高手,对得起中文系的培养(据说,中文系一般是不培养作家的)。捧起小说,你很快就会发现你已在不被商量境况中进入了作者预设的阅读轨道之中,被他牵着走并暗爽不止,欲罢不能。我是用了大约一天的光景,把这部包装得看似挺厚的图书《我不是潘金莲》一口气读完了。看来,出版商长江文艺出版社在该书封底将其归类于“畅销∕文学”还
为了强化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新刑诉法第九十三条对逮捕后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做出了规定,进一步限制了审前逮捕羁押这一刑事强制措施的使用,体现了国家对公民人身权利的切实保护,也强化了人民检察院对逮捕活动执行的监督。但是,如何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以及相关配套的程序和机制则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细化。本文将结合国外一些理论实践和我国检察工作实践对逮捕后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进行浅要
内容摘要: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案件中,附条件不起诉工作是检察机关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抓手。目前,由于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标准规定不明确、适用程序繁琐等问题,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率较低。应以法治思维推进附条件不起诉工作,促进提升检察公信力。  关键词:司法公信力 未成年人检察 附条件不起诉 社会帮教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司法公信力作为对司法工作的核心要求,设专章规定“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