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老英雄夏光的秘书披露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_9715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京剧《沙家浜》,谁都能哼上几句“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唱词,也会浮现阿庆嫂、郭建光、“胡司令”这样的人物形象。戏里戏外,众多人物,几多真实几多假。《沙家浜》戏里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但这戏外的故事,依然耐人寻味……
  但历史上真实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近日,当年“郭建光”原型之一夏光曾经的秘书、省党史学会副会长张衡的《忠义救国军浮沉录》在南京出版社出版,张衡向记者披露了《沙家浜》中真实的历史人物。
  “郭建光”得名于位新四军将领
  故事发生在常熟东南,1939年新四军一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率部来到阳澄湖畔,开辟苏常抗日游击区,这支队伍简称“江抗”。那年秋天,江抗奉命转移,在瑚荡一带留下了伤病员治病养伤,同时发展抗日队伍。解放后,以这段革命斗争历史为素材而创作的京剧《沙家浜》在全国上演,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不管爱看不爱看,作为八大样板戏之一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人们恐怕都不会陌生,特别是剧中的“高大全”郭建光,那么郭建光的原型到底是谁呢?张衡透露,其实郭建光的原型有三个,是分别取这三个原型名中的一个字而成,而最重要的则是已经去世的新四军老战士夏光。
  “京剧《沙家浜》的故事就取材于常熟阳澄湖畔芦苇荡中,36名伤病员英勇抗敌的真实历史。这36名受伤战士的指挥员正是夏光。”张衡表示,当时夏光任新四军第五路軍参谋长,由于连续作战,经常彻夜不眠,眩晕症犯了,于是部队领导便让他到常熟阳澄湖畔芦苇荡中休养,这才有了《沙家浜》故事,故事里郭建光的“光”字,就来自夏光。
  夏光曾经是在阳澄湖后方医院里治病的伤病员之一。夏光作为伤病员中职务较高的指挥员,带领伤病员依靠阳澄湖人民跟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据记载,在新“江抗”成立后的一年时间,夏光率部经历大小战斗共计47次,击毙日军147名,伪军357名。《世纪风采》中的一段文字描述:夏光,湖南省武冈县人,1926年刚满17岁,就在家乡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1927年进入毛泽东同志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他在湖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因被捕,与组织失去了联系。抗战爆发后,夏光随叶飞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进到苏常太地区,与日本侵略军巧妙周旋,开展游击战。1939年9月,“江抗”西撤后,在阳澄湖一带留下了一批革命火种,即后来人们熟知的“三十六个伤病员”,夏光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年11月,夏光根据上级指示,以这批伤病员为骨干,组建了“‘江抗’东路司令部”(新“江抗”),并任司令,也就是新四军六师十八旅的前身,重新燃起了东路武装抗日斗争的火焰。
  “江抗”的旗帜一竖起来,常熟人民奔走相告,人民自卫队也纷纷要求与其合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发展成了一支500多人的队伍。经过几次战斗,“江抗”不断壮大,打得日伪军缩进沪宁沿线的大据点里不敢出来。1940年4月,谭震林来到常熟后,夏光改任江抗纵队司令、十八旅参谋等职,后又任新四军苏中军区一分区参谋处长、教导旅参谋长、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参谋长等职务。谭震林在1940年11月6日新江抗部队诞生一周年之际,撰写纪念文章《东路一年》,高度评价了夏光在江抗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殊勋。他说:“我们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当然有着许多的原因。然而如果没有夏光同志独当一面的斗争精神,和机智灵活应付当时的环境,那么就不能够有今天这样顺利的发展。我们东路的全体同志,应该学习夏光同志这种斗争精神,这种斗争决心。”解放战争时期,夏光又任华中、华东军区参谋处长,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重要战役,战功卓著,智谋过人,成为了我军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将领。夏老戎马一生,出生入死于枪林弹雨,但却没有伤到过一次,真是神了!夏老念念不忘曾与他们生死与共的“沙奶奶”、“阿庆嫂”,经常去看望他们。那小船、芦苇荡、老菱,还有那“待到那云开日出,家家都把那红旗挂”的高亢激昂的旋律,又让夏老回到了70多年前的革命岁月。近百岁高龄的夏老曾多次对家人说:“百年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安葬在阳澄湖畔,让我陪伴逝去的战友,一起沐浴阳澄湖上的缕缕朝霞。”
  那么其他两个原型是谁呢?张衡告诉记者,这两位都是夏光组建的新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将领、一个叫郭曦晨,一个叫李建横,分别取他们名字中的“郭”和“建”,加上夏光的“光”,最终形成了英雄“郭建光”。
  “胡传魁”本名叫胡肇汉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在《沙家浜》中,作为反面人物的忠义救国军“胡司令”胡传奎也深入人心。当地群众只要一提起“胡肇汉”三字,便会不寒而栗,谈虎色变。张衡告诉记者,其实历史上真有胡传魁这个人物,但他的真名叫“胡肇汉”。
  胡肇汉生于1906年,湖南岳阳人,念过两年私塾,20岁起就混迹于国民党警界。当过班长、警长。1937年上海失守后,他投奔太湖程万军部任副官。当时阳澄湖一带有一支由当地士绅陈味之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胡肇汉受命到这支队伍中帮助陈味之组建部队。此时胡肇汉的地位倒有点儿像刁德一式的参谋长。胡肇汉在队伍中结帮营私,竟然发动兵变,把陈味之杀害在阳澄湖中,自己当上了这支队伍的“司令”。“江抗”东进时许多地方武装都被“江抗”收编,与“江抗”为敌者多被击溃、肃清。胡肇汉看到大势所趋,也一度加入“江抗”,被收编为独立一支队,仍任司令。“江抗”西移时,胡肇汉借口“请病假”开了小差,收集他的剩余旧部四五十人,又组织了一支队伍。
  淞沪会战后,胡肇汉扯起“民众自卫队”旗号,率众摧毁吴县黄棣镇日伪警察所,从此在阳澄湖立足。1950年胡肇汉在上海被抓,同年年底在苏州公审并执行死刑,“胡司令”最终消失。
  虽然胡肇汉在《沙家浜》里是反面形象,但据张衡研究发现,胡肇汉其实还曾经两次参加过新四军的抗日武装“江抗”,胡肇汉部队被收编为江抗四路独立第一大队一支队,仍由他任司令。后来“江抗”挥师西移,胡肇汉“请病假”重又回到阳澄湖地区。而第二次加入“新江抗”正是夏光的功劳。一天黄昏,夏光和杨浩庐在湖边堵住了胡肇汉。一席长谈后,第二天一大早,胡肇汉就表示,愿意归顺“新江抗”。
  “郭建光”曾谢“胡司令”给伤病员的援助
  1949年后,夏光任华东海军学校校长,第2、第5海军学校校长,南京化工学院副院长,中共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直到去世时在南京一共生活了62年,张衡担任过他的联络员和秘书。在一次出差中,夏光还向张衡透露了他与“胡司令”的一次交往。
  张衡告诉记者,当时任新四军第六团作战参谋兼“江抗五路”参谋长的夏光到阳澄湖后不久,出于统战工作的考虑,就给胡肇汉写了一封问候信。接到夏光来信后,胡肇汉便差人送来十担大米和一件皮袄,还约夏光见面。在镇上的春来茶馆,夏光和胡肇汉见了面。一番寒暄之后,竟然乡音融融。原来,两人是湖南老乡。夏光是邵阳人,胡肇汉是岳阳人。夏光感谢胡肇汉在江抗伤病员困难时给予援助,并将皮袄还给他。
  在聊天中,胡肇汉见夏光身上连支手枪都没有,便把自己佩带的手枪解下来相赠。想不到夏光却拍拍插在上衣口袋的钢笔道:“胡司令,不用啦!我有金星自来水笔,手枪你留着防身用吧!”被夏光感动的胡肇汉对夏光非常赞赏,这也促成了胡肇汉后来与“新江抗”的二次合作。
  彭立昭据《南京晨报》享妮 文/整理
其他文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德累斯特的德国战俘营里欢呼雀跃,战俘们知道,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不远了。然而,这兴奋之潮却没能打动海军上尉邓尼茨,他仍像惯常一样沉默无言,刊登停战消息的报纸他看过了后就扔掉了。邓尼茨是在战争结束前夕被俘的。  在战俘营里发明群狼战术  1891年,邓尼茨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他19岁加入德国海军,从此开始了长达35年的海上冒险生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邓尼茨
期刊
当年拍摄《红楼梦》的剧组,和当下很多剧一拍完就散伙的剧组不同,25年后的今天他们相聚,宛如同窗情谊。此次参加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策划的“87版《红楼梦》剧组二十五年再聚首”系列节目中,有“贾宝玉”欧阳奋强、“薛宝钗”张莉、“迎春”金莉莉、“惜春”胡泽红、“妙玉”姬玉、“王夫人”周贤珍、“贾琏”高宏亮等8个人,大家一起回忆《红楼梦》的拍摄生活……  欧阳奋强:当年导演给我特权是可捉弄刷组任何人  节目
期刊
专家简介  刘研,女,主任医师,教授。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刘燕池教授,是刘燕池教授的学术传承人。有30多年妇科和肿瘤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在回家叛学术期刊上发表多部论文及肿瘤学专著。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主持多项新药的临床研发工作。困其师刘燕池先生师承清代御医刘奉五,传承研究和治疗妇科疾病,症瘟疾病,月经病,乳腺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低,甲状腺瘤);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
期刊
《龙须沟》里的赵大爷、《茶馆》里的常四爷、《雷雨》里的周朴园、《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如果从1941年年底他在“四一剧社”扮演《日出》中的黑三算起,郑榕的艺术生涯已有整整70个年头了;而苦从他在大同中学首次登台,在《请医》中男扮女装反串算起,他的艺术道路早已走过了70个年头。在人艺新戏《甲子园》中,88岁的郑榕坐在轮椅上,再次登台……“话剧使我这一辈子生活得非常充实。话剧这个事业是我生活的全部。
期刊
蒋介石的“家事遗嘱”,应该早在其晚年时期,已经作了完整交代。真正算得上是蒋介石亲自授权的遗嘱,还是蒋介石病中,以颤抖的右手写下的那十六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  病床上,他多次让护士给他念清明节的古诗  宋朝诗人黄庭坚曾经写过一首《清明》,诗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干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期刊
叶圣陶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家境清苦。中学毕业后曾任教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的小学教科书编辑,后进入开明书店,和丰子恺合作了《开明国语课本》。他是编辑,栽培了巴金、丁玲、施蟄存、戴望舒等;他是上世纪20年代第一位用白话文写童话的中国作者,《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儿童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他还是勇于战斗的新闻人和社会活动家;1949年之后他曾担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
期刊
二战中“第一军事天才”朱可夫元帅挥师猛攻勒热夫,遭遇“防御之狮”莫德尔,25天损兵10万、伤23万,无功而返,为朱可夫军事生涯中的唯一败绩。  被称为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二战德军将领中,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是德军进攻型将领的代表,同时也不乏防御战大师,其中瓦尔特·莫德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战争后期,哪里出现危机莫德尔就出现在哪里,深受希特勒的重用,多次力挽狂澜延缓了纳粹灭亡的时间,被称为
期刊
首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8月25日逝世,享年82岁。1969年7月20日,担任阿波罗11号任务指挥官的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尼尔·阿姆斯特朗走了,留下了一句伟大的格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格言包含着人类伟大的探索精神。探索奥秘,探索月球,探索宇宙,这是人类伟大的探索精神,正是在这种探索精神的激发之下,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开拓视野,不断走向文
期刊
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的残骸。从《吴宓日记》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吴宓(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对其妻子的闺密、中国第一位留洋女博士毛彦文20年苦恋的全貌。  1937年,时在欧洲留学的钱钟书写了一篇《吴宓先生及其诗》的书评,刻薄地调侃恩师和毛彦文,使吴宓的“罗曼蒂克爱情”彻底沦为了笑柄,钱钟书在这篇书评中还讽刺了毛彦文是“Super-armuated Coquette
期刊
专家简介  景子琳,教授、骨科主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曾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从医四十余载,对中医治疗骨痛有独到见解,发表骨科文献多篇。为“超导靶向定位松解疗法”、“五行经络疗法”专家组组长,擅长运用传统中医、中药调理脏腑,以内养外治疗颈椎痛引起的颈项及手臂部疼痛、麻木,头晕头痛等症;腰椎病引起的腰背部及下肢疼痛麻木、行动不便等症;各种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关节变形、积液、风湿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