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跃式思维是指不依逻辑步骤,直接从命题跳到答案,或从命题推广到其他相关的可能的一种思考模式。在当前新课程大背景之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把语文课上得精彩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课题。跳跃式思维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手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那么,具体该如何进行跳跃式思维?跳跃式思维又分成哪几种形式?
一、简化课堂的情感跳跃
许多语文教师抱怨:语文课上要讲的内容太多,要做的事太多,许多时候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质,简化课堂,一定要简洁平实,不能贪多求全。在简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可以适时进行跳跃性思维的教学。
笔者曾听过某教师执教苏教版第十册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会对古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简历、主题思想等几方面作解说,甚至还穿插表演等。如果是这样,这又是一堂超载的语文课。但实际与猜测大相径庭,该教师先出示诗文,引导学生通读全诗,理解意思,从头至尾学完全诗也只用了十来分钟。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陆游一生都致力于抗金救国,弘扬爱国之志。那他有生之年看到九州统一了吗?”这时他出示陆游的另一首绝笔诗《示儿》,学生一读,恍然大悟:陆游的爱国情怀至死不渝。40分钟之内,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在陆游的古诗之间穿行跳跃,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课注重课内外沟通整合,注重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视野的开阔。崔峦老师说得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精简。”在阅读教学中,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是一堂课的支撑骨架,是教与学的物质依托。现在的学生阅读量比较大,对文本的领悟能力也较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跳跃式思维,但要放得开,收得拢。既能撒网捕鱼,又能守株待兔,何愁时间不够?这样的课堂灵动扎实,寓传道、授业、解惑于跳跃思维之中。
二、 发挥想象的能力跳跃
想象力是学生的一个基本能力,是新课程所要求培养的一个重要能力。许多教师往往忙于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妨利用想象力进行跳跃性思维,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执教的毕业班正处于复习备战阶段,学生对16个整体认读音节的识记深感头疼。一堂课的咿咿呀呀,能全部记住的为数不多,更别提默写了。笔者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音节和汉字间进行了跳跃性思维。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编排:“zi ci si,zhi chi shi ri ,yue(月)ye(夜)yu(鱼)ying(影),yuan(原)yin(因),yi(一)wu(乌)yun(云)。”如此一来,大大提升了记忆的质量。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分跳跃,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船长》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诺曼底”号沉船上的人能全部获救,归结于船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看《泰坦尼克号》沉船片段。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的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样的海难,为什么乘客的命运截然不同?同样的船长,为什么书写着不一样的历史?然后出示一道练习题:此时此刻,获救的乘客泪流满面,喃喃地说:“
”;此时此刻,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都被哈尔威船长的壮举震撼了:“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有感而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完全展开了,跳跃的思维代替了一切赘述。按部就班的教学犹如把教材当成一件精美的瓷器,小心翼翼只敢远观;而跳跃式思维则是把它把玩手中,也许会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收获。
三、 解读文本的方法跳跃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笔者摒弃了传统的“第一课时识字学词;第二课时读文悟情”的教学模式,改为跳跃式解读文本。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眼着手,以点带面,辐射全文。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有一句话:“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笔者在第一节课就抓住了这一关键性的话语,指导学生放眼全文,找出相关词句,体会霍金的物理天才和生活强者的风范。再如《莫高窟》一文中,笔者紧紧扣住“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一过渡句,引导学生神游莫高窟。这样跳跃式思维学习全文,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的实质学会遣词造句,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这样的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表述的欲望强烈了,效果就达到了。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不必拘泥于常规的教学模式,有时一些非常态的课堂一样会精彩纷呈。
反观有些教师过分注重对文本的切割分析,并同时穿插了许多内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短短的几十分钟,教师灌得累,学生噎得慌,还如何谈高效?倒不如抓住一处细节,把跳跃式思维应用于课堂,用心意去创设,用真情去铺陈,或许会给语文课堂换来一份洗尽铅华的美。
将跳跃式思维充分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远远不止以上几点。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跳跃式思维的课堂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简化课堂的情感跳跃
许多语文教师抱怨:语文课上要讲的内容太多,要做的事太多,许多时候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质,简化课堂,一定要简洁平实,不能贪多求全。在简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可以适时进行跳跃性思维的教学。
笔者曾听过某教师执教苏教版第十册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会对古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简历、主题思想等几方面作解说,甚至还穿插表演等。如果是这样,这又是一堂超载的语文课。但实际与猜测大相径庭,该教师先出示诗文,引导学生通读全诗,理解意思,从头至尾学完全诗也只用了十来分钟。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陆游一生都致力于抗金救国,弘扬爱国之志。那他有生之年看到九州统一了吗?”这时他出示陆游的另一首绝笔诗《示儿》,学生一读,恍然大悟:陆游的爱国情怀至死不渝。40分钟之内,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在陆游的古诗之间穿行跳跃,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课注重课内外沟通整合,注重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视野的开阔。崔峦老师说得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精简。”在阅读教学中,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是一堂课的支撑骨架,是教与学的物质依托。现在的学生阅读量比较大,对文本的领悟能力也较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跳跃式思维,但要放得开,收得拢。既能撒网捕鱼,又能守株待兔,何愁时间不够?这样的课堂灵动扎实,寓传道、授业、解惑于跳跃思维之中。
二、 发挥想象的能力跳跃
想象力是学生的一个基本能力,是新课程所要求培养的一个重要能力。许多教师往往忙于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妨利用想象力进行跳跃性思维,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执教的毕业班正处于复习备战阶段,学生对16个整体认读音节的识记深感头疼。一堂课的咿咿呀呀,能全部记住的为数不多,更别提默写了。笔者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音节和汉字间进行了跳跃性思维。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编排:“zi ci si,zhi chi shi ri ,yue(月)ye(夜)yu(鱼)ying(影),yuan(原)yin(因),yi(一)wu(乌)yun(云)。”如此一来,大大提升了记忆的质量。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分跳跃,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船长》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诺曼底”号沉船上的人能全部获救,归结于船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看《泰坦尼克号》沉船片段。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的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样的海难,为什么乘客的命运截然不同?同样的船长,为什么书写着不一样的历史?然后出示一道练习题:此时此刻,获救的乘客泪流满面,喃喃地说:“
”;此时此刻,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都被哈尔威船长的壮举震撼了:“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有感而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完全展开了,跳跃的思维代替了一切赘述。按部就班的教学犹如把教材当成一件精美的瓷器,小心翼翼只敢远观;而跳跃式思维则是把它把玩手中,也许会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收获。
三、 解读文本的方法跳跃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笔者摒弃了传统的“第一课时识字学词;第二课时读文悟情”的教学模式,改为跳跃式解读文本。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眼着手,以点带面,辐射全文。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有一句话:“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笔者在第一节课就抓住了这一关键性的话语,指导学生放眼全文,找出相关词句,体会霍金的物理天才和生活强者的风范。再如《莫高窟》一文中,笔者紧紧扣住“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一过渡句,引导学生神游莫高窟。这样跳跃式思维学习全文,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的实质学会遣词造句,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这样的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表述的欲望强烈了,效果就达到了。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不必拘泥于常规的教学模式,有时一些非常态的课堂一样会精彩纷呈。
反观有些教师过分注重对文本的切割分析,并同时穿插了许多内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短短的几十分钟,教师灌得累,学生噎得慌,还如何谈高效?倒不如抓住一处细节,把跳跃式思维应用于课堂,用心意去创设,用真情去铺陈,或许会给语文课堂换来一份洗尽铅华的美。
将跳跃式思维充分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远远不止以上几点。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跳跃式思维的课堂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