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来源 :考试·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u16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生中往往出现一棵大树高5厘米、一个苹果重200千克、教室面积50平方厘米、一个南瓜重2吨等笑话。
  什么是数感呢?通熟地讲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即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这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有正确的数感呢?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化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具有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数感。但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1.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摄取生活素材,让学生感知数。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寻找教室和身边的数,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着发言:桌子有4条腿;有2块黑板;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我有1双手;一只手上有5个手指头等……。这说明数无处不在,生活中也离不开数。课后我给学生开展了“数的用处有多大”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都要用到数;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号、汽车和摩托车牌的号码、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居住区的邮政编码;自己喜欢的某本故事书有多少页、1页大约有多少字,到菜市场买菜,各种菜的价格;到商场购物要看商品的标价付钱……通过这样的辨论会,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
  (2)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表达数。
  抽象的数学符号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会使学生切实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感。如通过数学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代人是用石子或绘小点表示数的、用算筹进行计算等。
  (3)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数描述和交流。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后,就可以设计“寻找家庭中的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家中的“数”到课堂上交流。这一活动的题材很丰富,范围也很广,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储蓄存款有多少,一个月用多少度电,用多少吨水;家里有多少本书,多少件衣服,多少个碗;地面铺了多少多少块地板砖等等。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数的问题进行拓展:小红家一个月要用40吨水,平均每天要用多少吨?如果按每吨水1.8元钱算,一个月要用多少水费?怎样节约用水?……让学生把具体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体现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在交流中培养了数感。
  1.2在数的运算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50个同学去春游,每条船最多可乘8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50÷8=6……2,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6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7条船才可以,然而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6条船上各乘7个人,另外1条船上乘8人;或5条船上各乘8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5人;或4条船上各乘8人,3条船上各乘6个人等多种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2.1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
  (2)数一数:学生数,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保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下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在小学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出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符号感的建立和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将对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2.2结合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身边熟悉的物体来估计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小朋友大母指的指甲宽约1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1分米;一年级小朋友伸直双臂长大约1米;教室内的层高约4米。
  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
  (1)建立数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标志。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学会“数学化”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目的就在于克服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让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例如,一位学生家里收到8袋花生,如果出售可以换到多少人民币,就要估计每袋有多少千克,每千克是多少元。又如,一位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墨水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这个过程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一种以上策略,必须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建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具备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怎样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全体动员编码,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没有固定的解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编,而不同的编排方案可能在实用性和简捷性上是不同的。如从号码上就可以分辨出班级,区分出男女生,或很快地知道一名队员是参加哪一类项目等。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来说,其是一线教育工作和教育专家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一堂课的时长为四十五分钟,要想在这四十五分钟内将所要传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要要让大多数的学生理解,教师除了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之外,还有对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此,要想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对这一问题及与其相关的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
期刊
摘要:中考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优质高效地复习,历来为广大考生及家长所关注。本文拟从研究新课标、合理制定计划、科学训练以及学法指导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中考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62-02  又是一年中考时。在考前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进行优质高效复习,是师生都很关心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借助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学的自主、交流、互助与合作等方式的学习,以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为标准,以小组总体学习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教学活动。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势在必行。结合教研、教学实际谈一谈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与价值。  1有利于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不足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往往以
期刊
摘要:化学是高中的重要课程,如何保障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益,是高中教育和高考的重要议题,对理科生尤为重要。笔者在文中分析了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就改善教学理念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72-01  前言:  化学是高中的重要课程,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主要阵地,而化学课堂的
期刊
摘要:分子力图像的含义很抽象,难于理解,如果在分子力图像中画出分子引力曲线关于横轴对称的镜像曲线,与分子斥力曲线放在同一象限中比较大小及变化快慢,将显得直观简便,还可用描点法画出分子合力曲线,有助于对分子力图像含义的理解。  关键词:分子力图像;引力曲线;斥力曲线;镜像曲线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58-01  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分子
期刊
我是一名物理老师,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我从事初中物理教学以来,体会到新型教学模式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等要素的根本改变。在物理教学中,不仅是体现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辅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通过人为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实际操作活动,进而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  随着人们对物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尤为重要。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全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家长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孩子获得高分数;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使教师奋战在“题海”,“补课”之中,教学以“一言堂”、“真鸭式”为主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
期刊
新课程化学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隐含课程资源,这些隐含的课程资源是教材编写者对教材的一种特到的处理手法,他给教师的备课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隐含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下面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中例举几例来说明。  1浓硫酸性质实验中隐含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苏教版化学必修1第91页,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一节中安排了有关浓硫酸的吸水性和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归纳出高中化学教学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从导课方式、策划新的教学思路、开发新的实验手段、巧设课堂结课、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利用新的情境材料等六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创新方法的概括,以期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设计;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81-01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最值得我们老师关注的问题。当前,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做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本文就是对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的思考。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