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赏画中悟道 于韵味间赏心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8231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创作出来的,他为什么创作?他为什么这样画?他是怎样想的?其实,学生是很想知道的。如果说文字是时间的记录者,那么绘画便是历史的见证者。方寸之间,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水墨丹青里凝固的,是画家对所处时代和地域的深刻感悟。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品鉴,最终达到“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的目的。本文以微课拓展欣赏的形式,从一件“作品点”的方式重新解读世界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微课程的研究与探讨,进而达到尽精微,致广大的目的。
  一、从背景中看暗含关系
  本课为浙美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清明上河图》拓展课,通过欣赏评述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和暗含的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涵养人文精神。
  《清明上河图》(图1)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城市生活画卷。北宋画家张择端用画笔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画长卷的艺术魅力及其所包含的古代都市的商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历史文化信息。四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城乡的生活面貌比较陌生但充满好奇,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自主寻找长卷中的兴趣点进行细致观察、研究、讨论,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欣赏中探画外之音
  (一)推荐理由
  我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社会和历史价值。
  (二)画家简介:学生通过百度搜索自主学习,也可通过各大美术网络平台和网站进行相关课件的下载学习。
  (三)名画欣赏:通过对作品的背景(年代、风俗、社会政治)、内容(码头、街道、人物活动)、形式(构图、透视、起承转合)、技法(色彩、笔墨、表现手法)和鉴赏(细节、观察、品鉴探究)的分析,整体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四)画外之音:从后世评价看作品的价值地位(电子版《清明上河图》成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镇馆之宝);探寻画作之谜,启发孩子探究性学习(秋景之说,颂辞之说,真伪之说,含义之谜)。
  (五)名画档案:据流传历史分析画作的创作以及流傳时间、人物、事件等;通过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探寻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广(宋本、明本、清院本)。
  (六)绘画知识:长卷——长卷因是横幅且画面窄长,不能悬挂,只能用手展阅,故又名“手卷”、“图卷”。散点透视——中国画造型艺术专用术语。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并将各个点上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些传统中国画的专业术语和知识要点都将成为学生图像识读的关键。
  三、于微课中求拓展延伸
  (一)创作背景——为什么画?画了什么?谁画的?
  世界的中心: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可以走进时光隧道,来到一千年前的中国,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
  1、创设情境,进入微课
  (1)视频穿越到宋代的场景动画,放大画面,透过画面的时光隧道,穿越来到一千年前的宋城。
  (2)宋朝,曾经一度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巅峰时期,千年前的繁华,虽然隔着遥远的时空,却依然能够感动现代人的心灵。这张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中国城市的模样。
  2、初览全图,整体感受
  总览全图: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全图五米多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从右至左分汴京郊外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以及热闹的市区街道三个段落。画中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进行了细致、生动和准确地描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3、画家介绍,上网搜索
  张择端是北宋末年著名的画家。关于他的介绍,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张择端”,就可以了解到画家的生平和相关介绍了。
  (二)内容描述、形式分析——画了什么?怎样画的?
  精美的画图:今日的汴河已经枯竭,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再,我们真要感谢这位画家的用心,才能为我们留下往日汴京的美景。这样一件伟大的作品,我们该如何去欣赏呢?
  1、探寻形式的秘密
  歌德说过,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也可以把握,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1)起承转合
  首先,从构图形式上来看,这是一幅风俗长卷画。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无论多么宏大的场面、复杂的情景,都在画面“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中展开。你能在画面中找到这四个关键的位置吗(图2)?
  起------京郊村野的春光——郊溪木桥
  就从这里入京。一架没有护栏的简易木桥横跨溪沟,这是进京的唯一通道。这时,两位送炭人赶着五只小毛驴从画面深处走来,正准备踏上小桥进入城市,这是《清明上河图》开篇的点睛之笔,是作品“起”的地方。画中之“气”神聚于小桥之上成为通篇气脉的始发点。
  承------汴河两岸的风情——汴河虹桥
  由汴河入京。汴河是宋代第一大河流,它是宋城南北水陆交通的命脉。画面中的汴河,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一,呈横向的S形展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形成了画中流动的“气脉”。细细品味,近在咫尺的汴河,在视觉和心理上却有百里之遥。我们将一起乘船从码头去虹桥,打捞一船宋韵,体味别样清明。   转------城里城外景不同——城门内外
  顺着汴河这条“气脉”,我们仿佛可以借手卷的叙事方式,沿着河市,边走边看边听,去寻找那尘封千年的宋城印象。但是城里街市的繁华精致与乡镇的繁忙粗野被一座高峻雄伟的建筑——城门分割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合------城市风情宋时韵——城内十字街
  就在我们纵情领略京城千姿百态的繁华景象,在快要到达都市中心时,画面突然停滞了,让人顿生意犹未尽之感。艺术总是这样,在你欲罢不能的时候,留一半空间给你,让人在联想中慢慢回味。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出发,去品味这宋腔宋韵宋时风。
  (2)散点透视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能力。
  2、【品味传神的造型】
  (1)不同场景中的造型表现
  画家运用鸟瞰的视角,将繁杂的景物、民情纳入画卷中;光是人物就有八百多人、牲畜七十多匹、木船二十多艘、房屋楼宇三十余栋、车轿也超过二十辆;每个人物的服装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图3)。
  (2)热闹街市中的景点透视
  我们试着数数看这条小小的商业街有多少餐馆及卖点心的小铺呢?
  通过对香料店、大酒家、药房、打水、抬轿、旅店、城门、算命、商店街、虹桥、汴河行船、凉茶摊和过桥十三处景点和关键情节的解读和动画演示(图4),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作品传神的造型。
  3、【赏析画面的中心】——虹桥码头
  最精彩的是画面的中心——虹桥码头,这是画中最高潮的部分。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船工握篙攀索,桥上桥下有许多行人驻足观看这紧张的一幕(图5)。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我们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惊呼声。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4、【探究表现的技法】——墨骨淡彩
  从技法上看,全图为绢本墨骨淡彩,画家通过大手笔与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细致入微地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丝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令人叹为观止。
  (三)课后拓展——影响与流传——多角度品鉴
  1、【作品流传】——鉴一鉴——名画档案:
  《清明上河图》(图6)摹本很多,最為著名的有明代画家仇英仿本,现为辽宁省博物馆藏。还有清代的清院本,现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馆。
  2、【品鉴猜想】——想一想——个人观点:
  (1)你认为这件作品是张择端的真迹吗?
  (2)你的理由是什么?
  (3)你还有什么疑问?
  3、【画外之音】——说一说——画作之谜:
  “清明”指的是清明节吗?后人觉得《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初春的景象,你可以从画中找出属于春天的蛛丝马迹吗?
  4、【作品形式】——临一临——散点透视:
  了解长卷的表现形式和欣赏方式:长卷因是横幅且画面窄长,不能悬挂,只能用手展阅,故又名“手卷”、“图卷”。欣赏长卷,一般是放在书案上手握长卷两头从右至左的顺序展开欣赏,画作距离眼睛40厘米左右。你也可以临摹一下自己最欣赏的那一段。
  (四)学习小结——回顾与体会——余音绕梁
  亲爱的同学们,这幅来自宋代的绘画作品,希望能为大家打开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大门。因此,你不妨睁大眼睛、放开心灵,仔细地从这件作品的形式、构图、色彩、技法的内容和细节中,去感觉、体会当时画家的创作理想,与一千年前的文人雅士对话,然后回过头想想看,是什么理由让一件作品如此伟大!
  四、在反思中多角度欣赏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多角度”的欣赏方法,我们以一张作品为例,介绍给学生什么是“多角度”,以及学习如何欣赏一件作品的方法。《清明上河图》是一个能较好地体现出“多角度”欣赏方法的作品。
  (一)从艺术家的角度上看——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汇报结果,然后教师再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因为历史上有关张泽端的记载很少,最有说服力的是画上的题字,记述了张择端是个翰林,画过界画,对船、车、市镇和桥梁、城市和街道特别善于描绘。还有后人的诗中谈到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是从年青时画到了满头白发时才结束。虽说不能得到确切的证实,但仍可作为张择端生平的参考。
  (二)从历史研究上看——《清明上河图》是今天研究宋朝历史的形象见证。无论是城市、人物、房屋、街道、桥梁、船舶、村落、店铺、诊所,还是牌扁、招幌、车马、轿、城门、酒楼、骆驼……都画出了当年开封的繁华景象,成为今天许多的历史学家,电影导演、服饰、建筑、桥梁、船舶、数学研究者等无不参考的资料,它几乎成了宋朝历史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了。
  (三)从美术史的角度上看——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这需要教师把其它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与张择端的作品进行对照,更可以看到该作品一定是经过了作者多年的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之后才进行创作的。画面上的人物动作描绘的准确无误:推车的、走在路上和熟人大招呼的,搬运东西的……没有严谨的造型功夫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说它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绘画的杰作”一点也不过分。
  (四)其它——从美术史的女性主义研究出发,日本的美术史研究者数出了画面上的女性为二三十人,占总人数很少的比例。根据她们在画面上的动作、服饰,日本学者由此就判断出宋朝时的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这种分析的独特视角介绍给学生,也会让他们感到美术史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新的方法不断出现。
  总之,我们应当不断关注美术欣赏评述领域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上的美术素养的形成。
其他文献
摘 要:我问学生,艺术很难吗?许多学生都会说艺术太难懂,太高深了。我时常反思自己,在美术鉴赏课中,如何才能做到,既要让美术课有其一定的专业性,有美术本体语言的植入,又要让学生可以愉悦、轻松的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并对我说出:其实艺术也不难嘛!这就是我的目标。本论文就是以这个为出发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关键词:美术本体语言 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学生总觉得艺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不可
期刊
杨恩泉  1973年出生于大理宾川。现供职于云南省美术书法研究院、国家二级美术师、云南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学书秘书、云南省文史馆书画院美术创作员。  绘画及篆刻作品先后参加“首届中国岩彩画展”、“云南省第五届、第六届中国画大展”(均获展览最高奖)、“当代中国写意篆刻研究展”、“纪念傅抱石诞辰110周年全国篆刻大赛”、“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20
期刊
随着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普通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故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选修课程改革就这样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时间浙江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选修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一是过滥过碎,没有很好的整合到一起;二是没有站在学生、学校和现状考虑。所以
期刊
曾在案例上看到过浙美版四年级下册《砖石上的雕刻》一课,执教者对雕刻的含义、浮雕的技法都有很高的要求,课堂上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也不错。这堂课上如果能对本土雕刻作品作深入地探究,让本土文化也参与进来,相信使课堂更有深度。但是现在有一种现象:为了体现学科的美术性,或者害怕把美术课上成语言课、地理课,于是就把与美术技能不相关的内容统统舍弃,由之前过度关注学科综合、过度讲解文化到现在不敢触碰,由一个极端到
期刊
摘 要:美术课“情境启导法”是指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互补,巧设各种情境,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触味嗅觉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活想象,启迪创作灵感,使其统合而一,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施方法大致有1、以游戏营造情境;2、以音乐渲染情境;3、以故事描绘情境;4、以画面再现情境;5、以想象虚拟情境;6、以实验演示情境。  关键词:小学美
期刊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2000年起,国家明确了由文化部主管、教育部协管的全国艺术水平考级工作。2011年4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小学毕业生均须进行相关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综合素质
期刊
儿童水墨画教学是我多年探索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及国画兴趣班辅导中),我注重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进行水墨画教学,打破传统水墨画从临摹梅、兰、竹、菊入手的僵化模式,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水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重视通过水墨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认识水墨画  从现代意义上去审视水墨,有两重意义:一是水墨所包含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从这一点
期刊
中日两国的文化一衣带水,千百年以来的文化交流一直源远流长,甲午战争之后清廷试图以学习西方为救亡途径,大量留学生赴日,德,美留学。而日本由于文化的相近,地域的相近,帝制的相近,被大量学生首选,以至于出现了二十世纪初的留日热潮,进而进一步极大的促进了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正如西方学者所称“近代日本不仅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萌芽的摇篮,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窥望学习西方近代化文化的驿站。”日本艺术的“
期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所在,是我们解决课堂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新版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效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热爱美术的兴趣,而且能提
期刊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重要性越加凸显,美术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气息。众所周知,良好的美术教育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为关键的是美术教学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为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美术 兴趣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