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龙古寨古村落活态传承研究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0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南龙古寨这个具有典型布依族文化特色的古老村落,正面临着环境危机、文化危机和生存危机。本文基于活态保护视角,研究发现南龙古寨古村落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活态传承后继乏人、民族认同感减弱、经济活力不足、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健全政策执行体系、明晰保护制度与修缮方法、重视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加强村民传承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等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活态保护;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K878;F1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2020XJZD007);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山地旅游教育与推广中心项目(SDLY202003)。

引言


  近年来,传统村落逐渐受到重视,从2012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起,全国的传统村落逐步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管理。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对于传统村落和居民以及具有特色的村镇,要加强保护并传承乡村文明。但我国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还有待提高,相关理论薄弱和村落现状复杂,导致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着各种问题,呈现明显的“极化”现象。有的传统村落过于追求经济价值,民族文化过度开发,严重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末,德国的Herrmann和Osinski等[1]学者就开始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建模工具作为村庄规划的分析框架;Nackoney J.等[2]学者研究利用卫星影像等数据分析了村落聚落的空间变化特征;英国的Martin Phillips[3]提出了村落绅士化问题;Mutersbaugh[4]探讨了原住民、移民与传统村落发展演变的关系;马来西亚的Liu A[5]和日本的Knight J.[6]对传统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民宿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截至目前,乡村更新已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成熟理论,侧重于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各种问题,包括农田更新、历史建筑保护、住宅更新、道路建设、基础设施更新、土地分配等方面的问题[7]。西方国家对于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相关研究较少,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趋于成熟;另一方面,西方经济较为发达,村民与村庄之间的黏性高于我国[8]。
  我国对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研究晚于西方国家。但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颁布实施了一大批文化遗产、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文件。我国当前研究方向主要为民居建筑、空间形态、村落文化、村落发展、村落城镇化、旅游开发等多个角度,针对传统建筑就有大量的关于类型、功能、结构、材料、纹饰、色彩、技艺等方面的研究著作[9]。如周庆华教授[10]在《人居环境科学丛书·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中以陕北河谷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从3个层次提出了适宜的人居环境空间演化模式。李志刚教授[11]的《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以生态环境脆弱的河西走廊地区为研究对象,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规律的双重指导下进行研究。
  整体来看,国内关于古村落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布依族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贵州省布依族传统村落南龙古寨为研究对象,从活态保护的视角提出相应建议。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补充,又可以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理论借鉴。

一、研究区域概况


  南龙古寨,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黔西南州西南部,隶属于兴义市巴结镇。南龙古寨是一个典型布依族聚居古寨,现今只存在21户84人,古寨总面积约13.75 km2,传统建筑总面积高达90%,清代建筑面积约4 210 ㎡,民国时期建筑面积约5 900 m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初面积约有8 200 ㎡。
  南龙古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布依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织布机、石碓、石磨等工具至今仍在使用,村民居住在结构严谨的干栏式建筑群里,如瓦屋、吊脚楼等。民宅是按照八卦阵排列,据说是为了防止外族入侵。寨子中分布的榕树,历史悠久,还有点将台、演兵场等景观。布依族传统民族文化“八音坐唱”也在寨子中延续下来,并且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寨子保存较为完整的是布依族式的建筑,具有布依族文化特色,也为研究布依族建筑的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二、南龙古寨古村落活态传承现状


  南龙古寨部分建筑由于历史久远,得不到及时的修缮,有的房屋已经摇摇欲坠,甚至有些房屋已经倒塌。只有少数村民仍然居住在寨子中,建筑内部功能较为单一,水电等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大部分建筑已经闲置。
  (一)南龙古寨活态传承后继乏人
  相关资料显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26名传承人的年龄都超过了60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已经进入了逐渐消亡时期。南龙古寨作为布依族聚落文化的代表,布依族的民族文化八音坐唱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龄结构也是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或者去市区买房,还有的因政策保护原因,搬离了古寨,原本集中于寨子中的人散居各处。而八音坐唱作为布依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经由布依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很少有布依族外的人前去学习。八音坐唱所指的“八音”是八种乐器组成,所以并非单靠一个人就能完成这项传承。笔者在寨子中了解到,有一位老人从14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在没有收入、没有稳定生活来源的情况下投入精力学习。而现存的传承人缺乏对现代市场的判断,缺乏市场包装、商业运作手段,创造不了经济价值,从而吸引不了现代年轻人去学习和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未融入现代社会,传统村落里的居民接受了现代的思想和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导致了该地区民族文化處于无人传承的境地。   (二)民族認同感减弱
  老一辈人从小在寨子中生活和成长,只有在他们身上还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气息,年轻一代已经融入现代生活中,很少接触和了解本民族有关的文化和历史。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认、认可和赞同,由此产生归属意识,进而获得民族文化自觉的过程。民族文化认同的本质是文化价值的认同,价值是人民对客观属性的具体评价和主观应用,是人的需要与满足这种客体属性在某些特定方面的交接点[12]。
  (三)经济活力不足
  南龙古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在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为保留寨子的原始性,地方政府制定了较为严格的保护措施。无法在古寨中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相关的商业活动,如新建酒店、民宿等。村寨经济结构简单,经济来源单一,经济活力不足。
  (四)人口流失严重
  笔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寨中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一部分村民不愿再对寨子中的传统房屋进行改建、修缮,而选择另辟地点修建新房。另一部分村民因寨子无法满足其现代生产生活的需求,而选择去城里买房安家,寨子中的人口流失严重。

三、南龙古寨古村落活态传承的对策及措施


  (一)明晰保护制度与修缮方法
  要对南龙古寨中布依族“八音坐唱”“蜡染”等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及时的组织专家进行记录和收集;对村寨中的房屋进行修缮维护,可借鉴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经验,实施抢救性修缮、局部复原、重点维修和保养维护。
  (二)重视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
  1.传承人的认定和命名
  认定传承人时,要区别个人与团体。对于优秀的传承人,可以设置一些称号。让传承人意识到其技艺和绝技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进而提高传承人的地位和积极性,促进传统村落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2.明确传承人的义务与责任
  传承人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有义务对相关实物、材料进行保存。同时传承主体也要积极地参与南龙古寨相关公益宣传活动,使布依族传统文化能够被大众知晓。同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结合古寨的实际情况开展宣传活动,向外界展示布依族的民族文化特色。
  3.对传承人进行补贴
  传承人大多为老人,他们作为文化的代表和展现者,政府应定期给予补贴和适当的物资补助,让其不用再为生计发愁,充分地调动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能够集中精力把自己的技艺绝活传承下去,促进南龙古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此外还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建立专门的文化传承人基金会,鼓励社会捐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培养村民传承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布依族拥有很多有特色的民族节日,如六月六、八月八等,应利用民族节日积极开展相应的民族活动,如特定节日的祭祀活动等。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提高全民参与的热情,让布依族民俗存活在民众的生活中。同时,使民众更深入的地了解布依文化,形成文化保护意识,提高村民的民族认同感。
  (四)加大文化创新力度
  创新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活水源头,特别是在现今社会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能深入了解并掌握本民族的语言、风俗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只有通过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合理对其开发利用,让其产生经济效益,才能让其始终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和人们的眼前。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传统村落被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注重经济的提高,并未使当地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面临的现状问题进行梳理,结合南龙古寨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激发传统村落自身活力的对策。
  首先,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人作为传承的主体,在民族文化创造与延续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承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传承意识,不断对自己掌握的民族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现代化环境中延续下去。其次,政策和资金是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重要保障,要不断挖掘传统村落的内在价值,为活态传承提供基础与支撑。最后,适时适当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提高当地经济,才能使当地的民族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S HERRMANN,E OSINSKI. Planning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rural areas at different spatial levels using GIS and modelling tool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9(1):93-101.
  [2] J NACKONEY,D RYBOCK,J DUPAIN,et al. Coupling participatory mapping and GIS to inform village-level agricultural zoning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3(11):164-174.
  [3] M PHILLIPS. The production,symbo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gentrification: impressions from two Berkshire villages[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2(3):282-308.
  [4] T. MUTERSBAUGH.Migration,common property, and communal labor: cultural politics and agency in a Mexican village[J].Political Geography,2002(4):473-494.
  [5] A LIU.Tourism in rural areas: Kedah, Malaysia[J].Tourism Management,2006(5):878-889.
  [6] J KNIGHT.Competing hospitalities in Japanese rur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1):165-180.
  [7] 黄一如,陆娴颖.德国农村更新中的村落风貌保护策略:以巴伐利亚州农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1(4):42-46.
  [8] 李文兵.国外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104-108.
  [9] 陈甲全,张义丰,陈美景.古村落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10103-10105.
  [10] 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7.
  [11] 李志刚.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12] 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1-23.
其他文献
摘 要:市民素质提升是提高城市品牌建设水平的关键,也是推进旅游城市建设的关键。为此,文章通过举例论证扬州市“一城三都”建设中尚存在的不足之处,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在全域旅游视野下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和提高新市民素质的有关策略,以期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城市品牌建设;市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扬州社科联课题“城市品牌建设背景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媒体也得到发展,在技术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了媒体新形态,其类型包括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机、互联网新媒体和户外新媒体。新媒体环境是由不同类型的媒体构成的一种新的营销环境,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影响也改变着人们的营销环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营销策略,随着营销环境的改变,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革新,才能在时代洪流中不断地发展。本文以旅游新媒体为例,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铁建设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其在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刺激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高铁的安全性、快速性以及舒适性使人们在进行出行游玩时耗费的时间大大减少,旅游体验得到大幅度提升,增强了人们对于远距离出行旅游的意愿和想法。并且随着高铁的不断建设,也逐渐形成了以高铁线路为中心的新型旅游区,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新型旅游市场的形成,为我国旅游业打开了新的
期刊
摘 要:智慧旅游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下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通信技术通过把旅游信息与智能终端设备结合起来使旅游过程变得更加智能。游客可以通过一部智能手机查询或者咨询自己想要了解的景区信息和购买景区门票等,景区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准确把握游客需求和旅游感受评价。笔者通过查询相关文献发现,业界对智慧旅游的关心程度逐渐提高,本文将在介绍智慧旅游的基础上,分析消费者在智慧旅游模式下的消费方式变化。  关键
期刊
秦皇岛开发区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倪保全  秦皇岛开发区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倪保全在经营好建筑公司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开拓新的业务,2016年成立子公司秦皇岛鹏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2018年为了解决本地建筑垃圾的回收问题,投资建设了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展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担当。  2018年初,倪保全了解到很多建筑公司施工后的建筑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理。他认真学习国家关于建筑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也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旅游资源。海口是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游客的体验也不足。本文试图从体验视角对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提出有效对策,提高游客的体验质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视角;旅游开发;海口市  中图分类号:G1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海南师范大学研
期刊
摘 要:台儿庄与凤凰古城及平遥古城相比,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台儿庄古城应当明确自身的营销定位,凸显自然资源特色,打造特色景区。台儿庄古城旅游的市场定位为文化旅游,开展运河文化及战争文化、水文化等。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游客体验,以游客體验为基础,优化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对此,本文探究台儿庄旅游文化及游客体验,提出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古城文化;游客体验;台儿庄  中
期刊
摘 要:河源市非遗空间布局呈现集聚性分布形态,形成以源城区为中心的主核心区和以和平县、连平县为中心的次核心区;并且呈现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体,以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民俗为支撑的类型结构。基于河源市非遗的空间结构特征,规划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保持非遗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打造出富于文化体验的非遗旅游精品,推动文旅融合,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
期刊
日前,由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组联部和承德市女摄影家协会共同举办的2020中国女摄影家聚焦金秋乌兰布统采风活动顺利结束。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会员们先后前往保驾沟、翡翠谷、烟囱砬、南沟门、康熙点将台、透风沟、刘家地、杜家地、猫耳山、德勒沁、萨林河、樱桃海、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天太永村、鸡冠山等地,拍攝乌兰布统秋日风光。本次活动由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杨炳琴、赵佑文带队。  活动结束后,协会从会员上交的采风作品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我国酒店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旅游方式逐渐朝“绿色”方向倾斜,绿色营销已经成为当下酒店行业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以肇庆地区为例对酒店业开展绿色营销进行分析,并就肇庆地区游客对绿色营销的认同程度和支持程度做了问卷调查,并基于调查对如何改善酒店的绿色营销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能够对酒店业的绿色营销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酒店业;绿色营销;肇庆地区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