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光辉 生活的史诗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u12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家父子》是一部别开新面的大气厚重之作。
  理由可以归为四点:小说描写了一个家族史,而不只是一个人的历史。田兆丰、田加河以及儿子们,整整三代人——虽然以田加河为主要线索统领全书,立足当下,同时又辐射了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历史;作者把它放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当中,而且以小市民的生活作为切入口,详尽地描写和展现了以田加河父子为主的小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幅城市小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是一部有关宏大叙事的小说,因为书涉及了民生问题、政策问题,还有官僚腐败问题等等;小说直面海峡两岸关系,通过描写田兆丰和田加河的父子重逢,以及其感情的发展变化,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两岸之间血肉相连的真情,以及民间文化交流与互动,这是《田家父子》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含义和社会价值。
  《田家父子》是一部富于感染力的作品。小说从人性人手,从而反映人生,反映社会。40多万字的作品,是靠活色生香的真实细节链接而成的。细节推动情节,情节推动故事,由此成就了《田家父子》。作品通过对人物的七情六欲的描写,悲欢离合的刻画,人情冷暖的揭示,既反映了城市底层的小市民的市井生活,同时又反映了敏感的社会问题。作品既触动了社会的神经,又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
  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田加河的形象。这是一个硬汉形象。虽然出身卑微,生活在底层,但是却有着不屈不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出生于乱世,年少时又遭遇父亲田兆丰的出走,只有靠着母亲的抚养,艰难度日。然而,命运多舛,母亲很快离世了,他只能过继给伯父,很快,伯父也撒手人寰,家族的豆腐坊也失火了,他真正地孤苦伶仃了……小小年纪的田加河受尽了人世间的所有疾苦。他像荒原上的一颗野草,任由风吹日晒雨淋,自生自灭。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却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不断地成长。在这里,不能不重提,苦难,是一部人生哲学书;苦难,增强了人生的免疫力。正是由于童年、少年时代吃尽了苦、受尽了累,田加河这才有了后来到了山城之后的故事。我们的主人公才真正开始主宰着这部小说的发展脉络。
  山城生活的几十年,是田加河人生最出彩的阶段。先后生了五个儿子,并把他们一个个培养成人。小心翼翼地适应着社会,苦心孤诣地经营着家庭。田加河始终坚信,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恪守道义,遵纪守法,不怕一切困难。他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一步步地摆脱了贫穷并向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原本平静的生活,又因为意外地找到了自己失散了半个世纪的亲生父亲田兆丰,并且身处海峡对岸的台湾,田加河的生活又平添了几分色彩,又增加了重塑父子关系的新内容。小说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新阶段。
  一部作品是否称得上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是否有所发展,是否充满张力。田加河这一形象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他是中国底层百姓的典型代表。对生活始终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面对那么多的压力,那么多的困难,都能一一化解。他又有着自强不息的韧性。能吃苦耐劳,又恪守道义,既正己,又正人。田加河的身上同时还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比如对腐败分子张培华的态度。张培华忘恩负义,唯利是图,见风使舵。但是为什么田加河还要在其身陷囹圄时,特意去看望他呢?因为,在田加河眼里,张培华首先是一个人,不管犯下多少罪孽,从人性角度出发,应该受到尊重。田加河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标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田加河用自己的一生演绎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田家父子》的结构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小说共分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田加河和他的五个儿子,第二个板块是田兆丰和田加河以及同父异母的五个弟妹。为了保证作品的整体架构,同时又使得故事具有更加波澜壮阔的矛盾冲突,作者设计了两条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以田加河为主线,以老刘头为副线,两条线索的复杂交错并行不悖。如果把作品比喻为一座大厦的话,那么这两条线索就像两根立柱支撑起了整座建筑的主体。田家父子的两个板块也被串联其中。作品还有一条精神线索若隐若现地贯穿其中,葛先生就是这条线索的代表人物。他是传统文化的象征,钟情于“天人合一”学说,立天之道,顺乎自然;为人之道,合乎情理。这是否作者有意为作品注入了文化的力量?更值得一提的是,剑齿虎化石的发掘,被赋予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为了强化其神秘性的重要性,作者专门设计了让田加河到山城古化石博物馆当讲解员这富有戏剧性的一出。因为,山城,不过是中国乡村的延伸,所以同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文明和神秘主义的色彩。这种精心构思,增添了作品的宽度和厚度。
其他文献
2008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的一部《冲虚至德真经》入选该名录,《冲虚至德真经》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撰,东晋张湛注,俗称《列子》,是一部由列子、列子弟子及列子后学著作汇编的道家的经典著作。  这部《列子》是宋代浙江婺州刻小字本,具备了宋刻本用笔方整,刚劲挺秀的特点,流传至今,墨色匀净,字体秀雅。保存下来的有四卷,金镶玉装订,一册一函,
59岁的诗人汪国真与世长辞,在诗歌界乃至文学界引发了一股怀旧风潮。与其同龄的文化名流和读者,纷纷用各自的方式追忆他们与诗人的陈年旧事,将那一段流金岁月在网络自媒体传播的快车道上,演绎为一道格外惹眼的风景;同时,许多青年读者也借此契机开始熟悉汪国真和他的诗。于是,对汪国真的纪念活动,成了继“余秀华爆红微信圈”之后,诗歌与网络自媒体平台又一次深入的聚合。然而,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各种评价的意见和声音似乎
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等国际大奖络绎不绝地光顾非洲,使得非洲文学研究日益成为世界文学界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然而,相比欧美的非洲文学研究,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无论是学界的外国文学研究、翻译,还是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都非常鲜明地呈现出重西方、轻东方的特征。作为东方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非洲文学,更是没有受到国内学界的青睐与重视。事实上,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理应走在世界的前列。 
70年前摄于异国他乡的缩微胶卷,如今,终于化为《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下称《丛书》),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迎接着与它有着绵绵神交的学人们。  这里,是它的故里,湖光山色之中,正是当年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的所在,琳琅书库之内,先期回家的“骨肉”,在那里殷殷期盼着团聚。  化身千百,嘉惠学林。洋洋千册,蔚为大观。《丛书》宛若一张游子的照片,仔细端详,思念之情变得越发浓烈。此刻,每一个见到它的人,
历经时间检验,具有典范价值和深刻影响力的人类精神遗产被称为经典。经典是一个国家、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文化认同的符码,是构筑共同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1942年朱自清的《经典常谈》问世以来,“什么是经典”“经典的基本属性”“经典怎样产生和流传”“经典的内部与外部关系”“中国经典独特的当代价值”等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学人高度关注、历久弥新的话语焦点。上世纪80年代后,伴随西方后现代思潮涌入和大众传媒时代的兴
他的作品像他的名字一样,在群星闪耀的文坛熠熠生辉。  他塑造的“小兵张嘎”在中国文学史数不胜数的人物群像中无可替代。  他是徐光耀。  一个13岁参加八路军,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建国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九旬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和中篇小说《小兵张嘎》迄今风行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2000年出版的《昨夜西风凋碧树》获鲁迅文学奖。  如今,徐光耀千万字日记将陆续出版。这
桌子上一杯乌龙茶,散播着阵阵幽香,靠在沙发上有意无意地面对电视,享受着退休之后的那份悠闲。我突然想到,退休是不是与退隐有点类似呢?远离了名利场的是是非非,没有了职场上的鸡争鹅斗,而且有口安稳饭吃(当然远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这样,我是托居住在大城市的福了),不必为温饱操心。有空闲时,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不干也没有人催了……如果胸襟宽阔些、为人通脱些,心闲身安,晚年可以说是人生的享受。古代的隐士们所追
读三联书店出版的夏海先生新著《品读国学经典》一书,如行山阴道上,但见妙叙纷披,胜义络绎。  《品读》选文,皆属国学经典。在夏先生看来,“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固有学术”,“国学经典”是“承载国学义理而又不朽的作品”。作者将《古文观止》作为主要品读对象,笔耕不辍,集腋成裘,遂成此著。该书录文共36篇,出自《古文观止》者22篇(占《观止》全书的十分之一),出自“扩充阅读有关文选”者14篇。  从
在参与编辑整理《中国新诗年鉴》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诗歌批评与研究文章,有一个印象:批评家们一方面在为过去作总结,一方面也热衷于为当下诗歌开病症诊断书,却很少出具令人信服的治疗药方。只有破坏,不重建设,导致了诗歌批评表面上沸沸扬扬,但实质上只是一派“客气而冷漠”的“研究”景象。即使有一些关于当下诗歌批评的理论,却也因为当下学术体制的“零度情感”,而处于泛化状态:有观点,但并不新颖;有体例,但毫无个
何东平(光明日报总编辑):30年前的1984年年底,《博览群书》即将诞生。杂志刊名由当时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题写,发刊词是胡乔木同志在提倡全民读书会上做的讲话。《博览群书》在全国上下端庄大气文化气象之下诞生,在全民对读书有很高期待的情况下诞生,在举国上下对阅读高度重视氛围当中诞生,可见其有非常高贵的出身。  大家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也有人说,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所以今天不管是对编《博览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