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成性评价是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作为评价对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评价活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策略与效果等进行测试与评价,加强教与学之间的反馈,针对学习过程中的测试结果,指导学生改进学习。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律性、主动性,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病理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病理学教学;应用效果
病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转归,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传统病理学教学的评价普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通过标准化的考试评价学生的病理学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有其片面性与偶然性,不能动态化表现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从这一成绩出发对教学手段与方法所做的调整,也不具备客观性与准确性。形成性评价摒弃了这种评价模式,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出发,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评价方式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成就感,在学习中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评价包括了反馈、鼓励与指导三个要点。
一、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实验
1.试验对象
某医科大学2014级正在学习病理学课程的学生共87人,以这一组学生为实验组,选择2013级同一时间学习过病理学课程的学生共91人。选择的教材、教学大纲、授课教师、学时数均相同。对照组使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实验组使用形成性评价模式。
2.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法
评价内容由六个部分组成。期末理论知识考试(50%)、实验测评(20%)、随堂测验(10%)、读书报告(5%)、临床病例测评(5%)以及期中考试(10%)。第一,随堂测试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完成测试,提问内容既有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又有本节新内容的相关旧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每个同学可以有三次回答机会。第二,期中测评,学期第8周是期中考试周,学生分组合作,选择本学期已经学习过的某章节内容,围绕病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收集资料,编写PTT,每组派两名学生向全班做10min的汇报,对汇报的评价即是全组学生的期中考试评价。第三,实验课测评,每节实验课中都有观察切片的环节,由学生主导完成这一环节,学生在不知识切片诊断结果的情况下自主思考,负责对切片进行诊断,并阐明诊断理由。第四,读书报告,授课教师指定,就已经完成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拓展性评价,学生参考教材以外的资料完成800字以上的报告,并列明参考文献。第五,临床病例判断测评,教师指定典型的临床病例,学生对病例做出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教师提出的病例分析报告概念、格式与技巧完成详细的病例分析报告,做到内容科学、论述明确、观点鲜明、层次分明、用户精确,不限制字数,自主完成,不能雷同。第六,期末测评,编制一份题型丰富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注意加入几道程度较深的应用型论述题以及病例分析题,这些题型不会有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形成性评价的成绩与效果
按照比例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计算与输入,对照组则使用期末测试100%的占比输入成绩。同时,设置一份调查问卷,就形成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调查,项目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病理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的牢固性、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形成性评价方式的期待性、对于形成性评价各种测评活动的难易评价等。
二、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反馈、鼓励与指导的良性循环
形成性评价将随堂测评、读书报告均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活动,这两种形式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是十分有效的,教师能够根据这两个测评结果给予学生更具体的评价,准备把握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方法、策略及效果,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在测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计划、方案与内容,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整个教学过程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实际性,学生更容易从教学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2.形成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改善
学生在形成性评价模式的推动下,学习自律性有了明显的增强,测试次数、种类以及有效性都有了显著的强化,学生在测试压力下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到学習中,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都有了明显的自觉性,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发挥更高的学习能力。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使学生在病理学学习中真正体会到了病理学对于临床医学的价值,认识到病理学对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连接作用,通过基础医学的知识点与临床医学的病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了病例诊断的思考模式,并且使各个知识点、学科之间都能够互相渗透、贯通。学生在读书报告的完成中,不断培养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掌握医学最新信息的能力与学习习惯,开阔了病理学学习视野,活跃了学习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结论
形成性评价较终结性评价有更好的教学改进作用,在运用形成性评价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信息的收集,并及时将反馈信息发送给学生,要注意反馈的及时性与个体化,并且采取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在选拔临床病例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重视科学性、启发性以及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形成性评价的运用方式。
参考文献:
[1]佘颜,雷久士,朱伟等.病理学教学应用形成性评价的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7):151-152.
[2]何欣蓉,刘馨,刘钧.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3):123-124.
[3]单文姣,李亚林,龙娟.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5(13):71.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病理学教学;应用效果
病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转归,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传统病理学教学的评价普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通过标准化的考试评价学生的病理学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有其片面性与偶然性,不能动态化表现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从这一成绩出发对教学手段与方法所做的调整,也不具备客观性与准确性。形成性评价摒弃了这种评价模式,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出发,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评价方式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成就感,在学习中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评价包括了反馈、鼓励与指导三个要点。
一、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实验
1.试验对象
某医科大学2014级正在学习病理学课程的学生共87人,以这一组学生为实验组,选择2013级同一时间学习过病理学课程的学生共91人。选择的教材、教学大纲、授课教师、学时数均相同。对照组使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实验组使用形成性评价模式。
2.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法
评价内容由六个部分组成。期末理论知识考试(50%)、实验测评(20%)、随堂测验(10%)、读书报告(5%)、临床病例测评(5%)以及期中考试(10%)。第一,随堂测试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完成测试,提问内容既有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又有本节新内容的相关旧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每个同学可以有三次回答机会。第二,期中测评,学期第8周是期中考试周,学生分组合作,选择本学期已经学习过的某章节内容,围绕病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收集资料,编写PTT,每组派两名学生向全班做10min的汇报,对汇报的评价即是全组学生的期中考试评价。第三,实验课测评,每节实验课中都有观察切片的环节,由学生主导完成这一环节,学生在不知识切片诊断结果的情况下自主思考,负责对切片进行诊断,并阐明诊断理由。第四,读书报告,授课教师指定,就已经完成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拓展性评价,学生参考教材以外的资料完成800字以上的报告,并列明参考文献。第五,临床病例判断测评,教师指定典型的临床病例,学生对病例做出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教师提出的病例分析报告概念、格式与技巧完成详细的病例分析报告,做到内容科学、论述明确、观点鲜明、层次分明、用户精确,不限制字数,自主完成,不能雷同。第六,期末测评,编制一份题型丰富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注意加入几道程度较深的应用型论述题以及病例分析题,这些题型不会有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形成性评价的成绩与效果
按照比例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计算与输入,对照组则使用期末测试100%的占比输入成绩。同时,设置一份调查问卷,就形成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调查,项目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病理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的牢固性、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形成性评价方式的期待性、对于形成性评价各种测评活动的难易评价等。
二、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反馈、鼓励与指导的良性循环
形成性评价将随堂测评、读书报告均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活动,这两种形式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是十分有效的,教师能够根据这两个测评结果给予学生更具体的评价,准备把握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方法、策略及效果,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在测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计划、方案与内容,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整个教学过程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实际性,学生更容易从教学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2.形成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改善
学生在形成性评价模式的推动下,学习自律性有了明显的增强,测试次数、种类以及有效性都有了显著的强化,学生在测试压力下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到学習中,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都有了明显的自觉性,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发挥更高的学习能力。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使学生在病理学学习中真正体会到了病理学对于临床医学的价值,认识到病理学对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连接作用,通过基础医学的知识点与临床医学的病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了病例诊断的思考模式,并且使各个知识点、学科之间都能够互相渗透、贯通。学生在读书报告的完成中,不断培养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掌握医学最新信息的能力与学习习惯,开阔了病理学学习视野,活跃了学习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结论
形成性评价较终结性评价有更好的教学改进作用,在运用形成性评价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信息的收集,并及时将反馈信息发送给学生,要注意反馈的及时性与个体化,并且采取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在选拔临床病例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重视科学性、启发性以及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形成性评价的运用方式。
参考文献:
[1]佘颜,雷久士,朱伟等.病理学教学应用形成性评价的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7):151-152.
[2]何欣蓉,刘馨,刘钧.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3):123-124.
[3]单文姣,李亚林,龙娟.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5(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