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就爱寻宝
1967年,张信哲出生在台湾小镇西螺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里。“这是一个文化氛围很好的小镇,古迹很多,民风淳朴。”看得出西螺小镇对张信哲有太多美好的回忆。张信哲的爸爸是位牧师,精通小提琴、钢琴、手风琴、二胡和笛子等多种乐器,日日的耳濡目染造就了张信哲不一般的音乐素养。绘画也是他儿时的兴趣之一,说起收藏古董的起源,也与儿时的那些快乐记忆有关:读书时,美术老师经常带着学生们外出写生,教他们画乡下的老街、古庙等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开始对一些“老东西”感兴趣。“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会东捡西捡一些东西,尤其是那一阵子刚好是台湾整个经济发展非常快的时候,大家开始有钱,开始拆老房子。七十年代的时候,台湾经济发展最快的时间,那个时候有很多东西可以捡,只要去一个拆房子的工地就可以捡到很多很有趣的‘宝贝’。但那个时候的收集还没有意识和方向,只是觉得这些‘老东西’扔掉很可惜。”
他透露那时候还有一个主要“寻宝”的地方是“垃圾堆”,特别是从做古物商的舅公那里。舅公家如小山丘般的旧物堆对于他来说,就是宝山一座。邻居阿婆见阿哲喜欢一些老物件,还把结婚时放嫁妆的“榭篮”送给他。这些堆放在家里的“宝贝”到后来连爸妈都看不下去,曾经把张信哲所有的“收藏品”扫去丢掉,他发现后还赶快去垃圾堆翻找,把心爱的藏品通通捡回来。
其实,究竟从中寻到了什么宝物,张信哲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份喜悦和快乐,至今仍像在眼前一般。之后多年,他仍然保留着这种收藏家才有的独特习惯。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启蒙阶段,奠定了他的收藏基础。
难以言表的织绣情愫
张信哲真正的收藏要从他的外曾祖母说起,外曾祖母去世的时候是105岁高寿,在张信哲的印象中,这位出生于1890年的外曾祖母总是一身斜襟黑袍、黑裤,灰白稀疏的头发永远整齐地盘住黑色的勒眉。因为缠了小脚,只能坐在老宅门口的藤椅上看着孩子们嬉闹。她去世时,张信哲在老人家的遗物中发现许多丝织品,服饰颜色都很漂亮,这和他印象中外曾祖母常穿的衣服颜色完全不同。带着对外曾祖母的深爱和对美物天生的敏感,这些织绣成为了张信哲第一批织绣收藏品。
“南方人的习俗都是这样的。因为外曾祖母也是缠足小脚,一些绣花鞋什么的,本来都是要烧给她的,但当时被我拦下来。”张信哲说。
对于织绣,起初吸引他的是其精湛的绣工,但慢慢让他吃惊和开眼的是中国人对于颜色的概念。“因为我们一般想到中国都是大红大紫这一类的东西,当你真正地去看这些老的服饰时,你会发现古人的配色是非常高级的。我们看中国的绘画,尤其是近现代变成以水墨为主,水墨的东西是看意境,所以看不到中国人对配色的想法。青山绿水还是受现在一些基本颜料的影响。对于中国的颜色来说,在绘画上面其实比较难去看到所谓中国的色彩学,但是透过这些服饰会发现中国的色彩,尤其是古代人对于色彩的观念和理解。我觉得非常厉害,包括日本很多东西都是跟我们偷学的,只是说我们一直没有重视这一块。”
“比如织绣当中的‘三蓝绣’。从深蓝色一直到白色的一种绣法,就是图案见成全部是蓝色的,一般叫三蓝,最普通就是白色、粉蓝色跟湛蓝色。如果更讲究的中间色阶可以细到十几个色阶。这些东西在古代都是手工染出来的,他们怎么能用这么精准的技术染出这么细致的颜色?很多颜色现在都不一定染得出来,所以这些都是让我觉得这是中国人对于颜色的驾驭上面非常厉害的东西,这也是织绣很吸引我的部分,中国人的色彩,从这个上面可以看到最高级的展现。”
沉迷于收藏让张信哲欲罢不能,只要一有机会到欧洲旅行,他必定会逛遍欧洲各国的跳蚤、古董市场。“织绣类的东西,本来没有那么贵,而且在欧美有很多都是家传的,甚至有时候他们也会穿,那时他们只是把它当做是二手衣,古着的概念来出售,没有像现在被定位“古董衣”这样的一种概念。所以那个时候去一些跳蚤市场甚至去一些卖旧货的市场可以淘到一些不错的东西。”张信哲说到。
然而,织绣类的收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保存难度相当高的。对此他曾讲过一个故事,十多年前曾在欧洲一个拍卖会上,拍下一双西藏喇嘛跳神舞时穿的织绣鞋子,底是用很厚的草来纳的,十分特别。可是,由于运输过程中封存不当,鞋子回到台北时,里面全是白色小虫,鞋面的织绣部分和鞋底全被咬伤。张信哲介绍说,这些织绣类的物品都很娇嫩,空气太干会脆,太湿会烂;也不能晒太阳,因为传统的定色技术没有那么好,又都是植物、矿物染料,一晒太阳颜色会褪色或发黄。
为此,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宝贝购置与之搭配的古木衣箱。他坦言,在他的众多收藏中,服饰类的保存难度最高,一来怕光,二来还要注意恒温恒湿,太干会脆掉,太湿容易发霉长虫。“这些东西又不能洗,因为很多的绣线年代老了会脆掉,有一些还会脱线,不小心就会勾坏线头。其实我最简单的方式是买一个古代的大木衣箱,快两米大的那种。我尽量不折这些宝贝,因为通常一折就会有折痕,放在大衣箱子的都是长的衣服,顶多对折这样子而已。而且照着老的折痕对折放着,随时除湿,台湾比较潮,除虫除湿就显得很重要。有时把玩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一方面让它们也通通风,像古代要晒书,一段时间拿出来晒,让它们通通风,再收回去这样。”
与收藏谈一场
交错时光的恋爱
张信哲说,收藏对他而言就是“一再的淘洗自己生命的过程”,从决定收集某个东西开始,他就成为你生命部分的印记,一开始,你惊喜于世界的开阔,随着藏品的增加,你满足于生命的丰富,直到他们成为你生命的包袱,你不得不重新思考留下什么,放掉哪些,让自己有新的空间。而经过这样的循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更精粹,就像淘洗出的沙金,闪闪发光。
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来说,想要拥有是太奢侈的想法了,所以青年时期的张信哲常常都是浏览商店橱窗。“那时,因为没有经济能力,我的收藏品多半是老建筑拆补修建时捡来的,都是些小东西,但全是陪伴我走过收藏的启蒙阶段。”张信哲说。大三那年,张信哲在学校歌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而被唱片公司发掘,签约了滚石唱片的子公司“巨石音乐”,并凭借第一张专辑《说谎》一炮而红。
张信哲笑说,发了唱片,收到第一笔钱,那个可以算是正式的工资了,而且能够稍微“挥霍”一下。这才开始真的花钱去买东西,台湾民俗的老物件成为张信哲最初的收藏品。“最初接触的是木器类的东西,台湾的木器和建筑都是闽南系统。”闽南系统在雕工部分要求严格,很多的工法沿袭明代的传统,所以能在台湾找到很多很标准的明式家具(柴木类)。张信哲说:“玩民俗的东西就是要求原汁原味的东西,所以我要求家具要保留原始皮壳。或者说,如果我要整修的话,我也希望尽量保持原来的状态。”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时代风格,我觉得收集东西首先一定要非常清楚这一点,你才能选择到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东西。”张信哲说,工作之后,他全身心投入古董收藏。对于收藏,虽然不是大行家,也并非能一掷千金的大富豪,但自有收藏之道:“我收藏绣品,只是因为喜欢美的东西,其实是很感情用事。”比如,他透露自己“喜欢完整的绣片”:“那种一块布的,我不会去收集。”而且“我会选择功能性很清楚的东西,生活化的,比如桌子的垫布、鞋子一类的”。
由于收藏的时间年头久,如今张信哲已拥有近千件古董,谈起自己收藏的古董,他如数家珍:“我的藏品种类比较杂,木器家具类、文房杂项类、织绣类等等,数量应该有上千件吧。只要是美的东西都会吸引我,至于什么材质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除了工作之外,张信哲大概接触的全是和艺术相关的东西,对于收藏,他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态度一直是现在最热的是什么,就不要去收集这些。我其实不建议,每个人一定要有一两个专项,但是建议大家应该多接触其他艺术类型,因为我觉得艺术有相通性,每类艺术都有值得去欣赏,值得去收藏的点,所以我觉得尽量不要让自己在经济上面因为艺术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所以我相信,即使不去玩这些最热门的项目,在其他的冷门项目一样可以找到乐趣,找到值得收藏的东西。这是我的小建议,不要跟着炒。”
1967年,张信哲出生在台湾小镇西螺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里。“这是一个文化氛围很好的小镇,古迹很多,民风淳朴。”看得出西螺小镇对张信哲有太多美好的回忆。张信哲的爸爸是位牧师,精通小提琴、钢琴、手风琴、二胡和笛子等多种乐器,日日的耳濡目染造就了张信哲不一般的音乐素养。绘画也是他儿时的兴趣之一,说起收藏古董的起源,也与儿时的那些快乐记忆有关:读书时,美术老师经常带着学生们外出写生,教他们画乡下的老街、古庙等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开始对一些“老东西”感兴趣。“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会东捡西捡一些东西,尤其是那一阵子刚好是台湾整个经济发展非常快的时候,大家开始有钱,开始拆老房子。七十年代的时候,台湾经济发展最快的时间,那个时候有很多东西可以捡,只要去一个拆房子的工地就可以捡到很多很有趣的‘宝贝’。但那个时候的收集还没有意识和方向,只是觉得这些‘老东西’扔掉很可惜。”
他透露那时候还有一个主要“寻宝”的地方是“垃圾堆”,特别是从做古物商的舅公那里。舅公家如小山丘般的旧物堆对于他来说,就是宝山一座。邻居阿婆见阿哲喜欢一些老物件,还把结婚时放嫁妆的“榭篮”送给他。这些堆放在家里的“宝贝”到后来连爸妈都看不下去,曾经把张信哲所有的“收藏品”扫去丢掉,他发现后还赶快去垃圾堆翻找,把心爱的藏品通通捡回来。
其实,究竟从中寻到了什么宝物,张信哲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份喜悦和快乐,至今仍像在眼前一般。之后多年,他仍然保留着这种收藏家才有的独特习惯。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启蒙阶段,奠定了他的收藏基础。
难以言表的织绣情愫
张信哲真正的收藏要从他的外曾祖母说起,外曾祖母去世的时候是105岁高寿,在张信哲的印象中,这位出生于1890年的外曾祖母总是一身斜襟黑袍、黑裤,灰白稀疏的头发永远整齐地盘住黑色的勒眉。因为缠了小脚,只能坐在老宅门口的藤椅上看着孩子们嬉闹。她去世时,张信哲在老人家的遗物中发现许多丝织品,服饰颜色都很漂亮,这和他印象中外曾祖母常穿的衣服颜色完全不同。带着对外曾祖母的深爱和对美物天生的敏感,这些织绣成为了张信哲第一批织绣收藏品。
“南方人的习俗都是这样的。因为外曾祖母也是缠足小脚,一些绣花鞋什么的,本来都是要烧给她的,但当时被我拦下来。”张信哲说。
对于织绣,起初吸引他的是其精湛的绣工,但慢慢让他吃惊和开眼的是中国人对于颜色的概念。“因为我们一般想到中国都是大红大紫这一类的东西,当你真正地去看这些老的服饰时,你会发现古人的配色是非常高级的。我们看中国的绘画,尤其是近现代变成以水墨为主,水墨的东西是看意境,所以看不到中国人对配色的想法。青山绿水还是受现在一些基本颜料的影响。对于中国的颜色来说,在绘画上面其实比较难去看到所谓中国的色彩学,但是透过这些服饰会发现中国的色彩,尤其是古代人对于色彩的观念和理解。我觉得非常厉害,包括日本很多东西都是跟我们偷学的,只是说我们一直没有重视这一块。”
“比如织绣当中的‘三蓝绣’。从深蓝色一直到白色的一种绣法,就是图案见成全部是蓝色的,一般叫三蓝,最普通就是白色、粉蓝色跟湛蓝色。如果更讲究的中间色阶可以细到十几个色阶。这些东西在古代都是手工染出来的,他们怎么能用这么精准的技术染出这么细致的颜色?很多颜色现在都不一定染得出来,所以这些都是让我觉得这是中国人对于颜色的驾驭上面非常厉害的东西,这也是织绣很吸引我的部分,中国人的色彩,从这个上面可以看到最高级的展现。”
沉迷于收藏让张信哲欲罢不能,只要一有机会到欧洲旅行,他必定会逛遍欧洲各国的跳蚤、古董市场。“织绣类的东西,本来没有那么贵,而且在欧美有很多都是家传的,甚至有时候他们也会穿,那时他们只是把它当做是二手衣,古着的概念来出售,没有像现在被定位“古董衣”这样的一种概念。所以那个时候去一些跳蚤市场甚至去一些卖旧货的市场可以淘到一些不错的东西。”张信哲说到。
然而,织绣类的收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保存难度相当高的。对此他曾讲过一个故事,十多年前曾在欧洲一个拍卖会上,拍下一双西藏喇嘛跳神舞时穿的织绣鞋子,底是用很厚的草来纳的,十分特别。可是,由于运输过程中封存不当,鞋子回到台北时,里面全是白色小虫,鞋面的织绣部分和鞋底全被咬伤。张信哲介绍说,这些织绣类的物品都很娇嫩,空气太干会脆,太湿会烂;也不能晒太阳,因为传统的定色技术没有那么好,又都是植物、矿物染料,一晒太阳颜色会褪色或发黄。
为此,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宝贝购置与之搭配的古木衣箱。他坦言,在他的众多收藏中,服饰类的保存难度最高,一来怕光,二来还要注意恒温恒湿,太干会脆掉,太湿容易发霉长虫。“这些东西又不能洗,因为很多的绣线年代老了会脆掉,有一些还会脱线,不小心就会勾坏线头。其实我最简单的方式是买一个古代的大木衣箱,快两米大的那种。我尽量不折这些宝贝,因为通常一折就会有折痕,放在大衣箱子的都是长的衣服,顶多对折这样子而已。而且照着老的折痕对折放着,随时除湿,台湾比较潮,除虫除湿就显得很重要。有时把玩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一方面让它们也通通风,像古代要晒书,一段时间拿出来晒,让它们通通风,再收回去这样。”
与收藏谈一场
交错时光的恋爱
张信哲说,收藏对他而言就是“一再的淘洗自己生命的过程”,从决定收集某个东西开始,他就成为你生命部分的印记,一开始,你惊喜于世界的开阔,随着藏品的增加,你满足于生命的丰富,直到他们成为你生命的包袱,你不得不重新思考留下什么,放掉哪些,让自己有新的空间。而经过这样的循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更精粹,就像淘洗出的沙金,闪闪发光。
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来说,想要拥有是太奢侈的想法了,所以青年时期的张信哲常常都是浏览商店橱窗。“那时,因为没有经济能力,我的收藏品多半是老建筑拆补修建时捡来的,都是些小东西,但全是陪伴我走过收藏的启蒙阶段。”张信哲说。大三那年,张信哲在学校歌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而被唱片公司发掘,签约了滚石唱片的子公司“巨石音乐”,并凭借第一张专辑《说谎》一炮而红。
张信哲笑说,发了唱片,收到第一笔钱,那个可以算是正式的工资了,而且能够稍微“挥霍”一下。这才开始真的花钱去买东西,台湾民俗的老物件成为张信哲最初的收藏品。“最初接触的是木器类的东西,台湾的木器和建筑都是闽南系统。”闽南系统在雕工部分要求严格,很多的工法沿袭明代的传统,所以能在台湾找到很多很标准的明式家具(柴木类)。张信哲说:“玩民俗的东西就是要求原汁原味的东西,所以我要求家具要保留原始皮壳。或者说,如果我要整修的话,我也希望尽量保持原来的状态。”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时代风格,我觉得收集东西首先一定要非常清楚这一点,你才能选择到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东西。”张信哲说,工作之后,他全身心投入古董收藏。对于收藏,虽然不是大行家,也并非能一掷千金的大富豪,但自有收藏之道:“我收藏绣品,只是因为喜欢美的东西,其实是很感情用事。”比如,他透露自己“喜欢完整的绣片”:“那种一块布的,我不会去收集。”而且“我会选择功能性很清楚的东西,生活化的,比如桌子的垫布、鞋子一类的”。
由于收藏的时间年头久,如今张信哲已拥有近千件古董,谈起自己收藏的古董,他如数家珍:“我的藏品种类比较杂,木器家具类、文房杂项类、织绣类等等,数量应该有上千件吧。只要是美的东西都会吸引我,至于什么材质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除了工作之外,张信哲大概接触的全是和艺术相关的东西,对于收藏,他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态度一直是现在最热的是什么,就不要去收集这些。我其实不建议,每个人一定要有一两个专项,但是建议大家应该多接触其他艺术类型,因为我觉得艺术有相通性,每类艺术都有值得去欣赏,值得去收藏的点,所以我觉得尽量不要让自己在经济上面因为艺术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所以我相信,即使不去玩这些最热门的项目,在其他的冷门项目一样可以找到乐趣,找到值得收藏的东西。这是我的小建议,不要跟着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