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Q=《北京青年》周刊H=何念X=辛夷坞
燃烧的时候燃烧,平静的时候平静
在二度创作中,话剧版《致青春》进行了勇敢改编,主人公在离开校园后的命运发生了与原著中不同的变化,一种世俗的逆转。故事的立意从原小说“暖伤 ”情节提炼到寻找我们内心永不消逝的青春这一层面,体现出舞台剧更有利于引领观众在感动之余进行深刻思考的特点。这一次舞台版的创作者在青春的旁边,另外搭建了一个现实,拆掉幻觉和粉饰,让每一个走进剧场的人,能够有机会与真实的自己面对面。
BQ:话剧版《致青春》为什么要做很大的改编?
H:与原著相比,我们把故事的时空打散,分现实和回忆两条线索来回交织。青春的戏码是女追男,而当下恰是男追女,两者会有很强烈的对比,但感情的牵绊却从始至终,就像陈孝正最后回来追郑薇,他经历了一切又恍然醒悟。
X:《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成话剧这件事其实一直都在筹备计划之中。话剧和电影相比更生动直观,每一场的现场表演都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另外,由于话剧观众群体相对电影观众来说更熟龄一些,我更期待剧本多一些“接地气儿”的改动。
BQ:话剧中是怎么体现那种 “青春已逝,唯有追忆”的落寞?
H:戏中的每一个人他们活在当下,回忆青春,两者之间的落差让人唏嘘,也有人依照当初的节奏在前行,也有的却成了当初自己最痛恨的那种人。
BQ:《致青春》给人的感觉是人在青春期各种美好、各种梦想,但青春期一过一步入社会这些美好就全都不复存在了。这是你本人的价值观吗?这种想法是否过于悲观?
X:“青春” 只是人一生之中的某个阶段,正因为它短暂且不可复制,因此才有漫长的美好。假如一个人的青春是永驻的,一辈子都活在青春期的天真、懵懂、热情和冲动之中,美感就未必存在了。人的生命是个自然的过程,春华秋实。在每个阶段去做当时最应该做的事,燃烧的时候燃烧,平静的时候平静,这个就很美好。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是不折不扣地乐观主义者。
H:我觉得只要你有梦想,青春将永远流在你的血液里。反之,如果没有梦想,空有年轻,却也青春不再。
BQ:希望通过这部话剧来向观众传递一种怎样的价值观?
H:如今人们之所以回忆青春,可能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才变得这么思前想后、犹豫彷徨,我希望这部话剧可以让走进剧场的观众重新点燃热情。虽然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繁重,有时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但在作品里我们绝不低头。
青春到底是什么
编剧关渤看到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感慨,“故事中的人那么有力量,我自己的青春呢?我说不出。”那青春究竟是什么呢?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每个人也都会向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敬。当年华不再,当我们身心成熟,我们还能否找到那份属于青春的悸动。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终将发现,青春不是粉面朱唇,身体轻盈,而是强健的意志,灿烂的想象和忘情的爱恋。
BQ:你们自己怎么诠释“青春”?
X:“青春 ”说白了就是人生的半成品阶段,好像将熟未熟的水果。摘下来咬一口,不一定好吃,然而妙处就在于以后再也尝不到了,它的酸涩相对于日后漫长的成熟来说就成了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因而很多人就觉得它有别样芬芳。
H:我觉得青春就是热情,就是荷尔蒙。当你可以冷静下来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说明你的青春已逝。
BQ:如果让你们用几个词来给自己的青春时代贴标签,你们会概括出哪些?
X:“等待”、“等待”、“等待”……这就是我青春时代最显著的标签。等待未来自己变得更好,等待时间把我变得更坦然,等待我爱的人出现,等待他明白,等待他回来……好像就是这样。
H:我觉得我的标签就是:美国、NBA、篮球。篮球是我那时的执著,我可以把一件我喜欢的事情做得比任何人都好,同样也可以把一件我不喜欢的事情做得比任何人都差。
BQ:你们青春年少的时期最记忆深刻的回忆是什么 ?
X:我上高中那会,学校要求一周有六天必须要穿校服,女生剪一样的齐耳短发,男生清一色小平头。我们的校服是深蓝色的,乌压压的蓝。每次早操或者全校集会的时候,同学们像潮水一样往操场涌动,走在里面总有一种被蓝色吞没的感觉。我每次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总是最先想起这一幕,每个人好像都是一样的,自己反而不见了。
H:我们学校原本是没有篮球队的,我就向校长申请,校长虽然同意了,但条件是我们篮球队每个人的学习成绩必须排在各自所在班级的前 20名。自那之后,除了打球我就带着整个篮球队找学习好的同学补习功课。最后不但完成了校长的指标,还拿下全市高中校际比赛的第一名。
BQ:怎么看待初恋?好像辛夷坞现在的老公也是你的初恋情人。
X:初恋的美好就在于少不经事,可以什么都不想,一条路走到黑。家庭、经济、未来……这些都不在首要考虑范围之内,当时的感情只关乎这个人本身。这在成年后的感情世界里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是一件很傻的事。但有时候,最傻的情怀就是最美的情怀,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H:初恋就是当你潸然泪下后又会心微笑。
燃烧的时候燃烧,平静的时候平静
在二度创作中,话剧版《致青春》进行了勇敢改编,主人公在离开校园后的命运发生了与原著中不同的变化,一种世俗的逆转。故事的立意从原小说“暖伤 ”情节提炼到寻找我们内心永不消逝的青春这一层面,体现出舞台剧更有利于引领观众在感动之余进行深刻思考的特点。这一次舞台版的创作者在青春的旁边,另外搭建了一个现实,拆掉幻觉和粉饰,让每一个走进剧场的人,能够有机会与真实的自己面对面。
BQ:话剧版《致青春》为什么要做很大的改编?
H:与原著相比,我们把故事的时空打散,分现实和回忆两条线索来回交织。青春的戏码是女追男,而当下恰是男追女,两者会有很强烈的对比,但感情的牵绊却从始至终,就像陈孝正最后回来追郑薇,他经历了一切又恍然醒悟。
X:《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成话剧这件事其实一直都在筹备计划之中。话剧和电影相比更生动直观,每一场的现场表演都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另外,由于话剧观众群体相对电影观众来说更熟龄一些,我更期待剧本多一些“接地气儿”的改动。
BQ:话剧中是怎么体现那种 “青春已逝,唯有追忆”的落寞?
H:戏中的每一个人他们活在当下,回忆青春,两者之间的落差让人唏嘘,也有人依照当初的节奏在前行,也有的却成了当初自己最痛恨的那种人。
BQ:《致青春》给人的感觉是人在青春期各种美好、各种梦想,但青春期一过一步入社会这些美好就全都不复存在了。这是你本人的价值观吗?这种想法是否过于悲观?
X:“青春” 只是人一生之中的某个阶段,正因为它短暂且不可复制,因此才有漫长的美好。假如一个人的青春是永驻的,一辈子都活在青春期的天真、懵懂、热情和冲动之中,美感就未必存在了。人的生命是个自然的过程,春华秋实。在每个阶段去做当时最应该做的事,燃烧的时候燃烧,平静的时候平静,这个就很美好。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是不折不扣地乐观主义者。
H:我觉得只要你有梦想,青春将永远流在你的血液里。反之,如果没有梦想,空有年轻,却也青春不再。
BQ:希望通过这部话剧来向观众传递一种怎样的价值观?
H:如今人们之所以回忆青春,可能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才变得这么思前想后、犹豫彷徨,我希望这部话剧可以让走进剧场的观众重新点燃热情。虽然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繁重,有时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但在作品里我们绝不低头。
青春到底是什么
编剧关渤看到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感慨,“故事中的人那么有力量,我自己的青春呢?我说不出。”那青春究竟是什么呢?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每个人也都会向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敬。当年华不再,当我们身心成熟,我们还能否找到那份属于青春的悸动。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终将发现,青春不是粉面朱唇,身体轻盈,而是强健的意志,灿烂的想象和忘情的爱恋。
BQ:你们自己怎么诠释“青春”?
X:“青春 ”说白了就是人生的半成品阶段,好像将熟未熟的水果。摘下来咬一口,不一定好吃,然而妙处就在于以后再也尝不到了,它的酸涩相对于日后漫长的成熟来说就成了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因而很多人就觉得它有别样芬芳。
H:我觉得青春就是热情,就是荷尔蒙。当你可以冷静下来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说明你的青春已逝。
BQ:如果让你们用几个词来给自己的青春时代贴标签,你们会概括出哪些?
X:“等待”、“等待”、“等待”……这就是我青春时代最显著的标签。等待未来自己变得更好,等待时间把我变得更坦然,等待我爱的人出现,等待他明白,等待他回来……好像就是这样。
H:我觉得我的标签就是:美国、NBA、篮球。篮球是我那时的执著,我可以把一件我喜欢的事情做得比任何人都好,同样也可以把一件我不喜欢的事情做得比任何人都差。
BQ:你们青春年少的时期最记忆深刻的回忆是什么 ?
X:我上高中那会,学校要求一周有六天必须要穿校服,女生剪一样的齐耳短发,男生清一色小平头。我们的校服是深蓝色的,乌压压的蓝。每次早操或者全校集会的时候,同学们像潮水一样往操场涌动,走在里面总有一种被蓝色吞没的感觉。我每次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总是最先想起这一幕,每个人好像都是一样的,自己反而不见了。
H:我们学校原本是没有篮球队的,我就向校长申请,校长虽然同意了,但条件是我们篮球队每个人的学习成绩必须排在各自所在班级的前 20名。自那之后,除了打球我就带着整个篮球队找学习好的同学补习功课。最后不但完成了校长的指标,还拿下全市高中校际比赛的第一名。
BQ:怎么看待初恋?好像辛夷坞现在的老公也是你的初恋情人。
X:初恋的美好就在于少不经事,可以什么都不想,一条路走到黑。家庭、经济、未来……这些都不在首要考虑范围之内,当时的感情只关乎这个人本身。这在成年后的感情世界里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是一件很傻的事。但有时候,最傻的情怀就是最美的情怀,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H:初恋就是当你潸然泪下后又会心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