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读者,论尽天下事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duan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卧底主义》是诗人及资深传媒人叶辉在《新报》所写专栏的结集。“卧底主义”一词,源自一日本时装品牌“undercoverism”,它令人想起港产片“无间道”中的卧底形象。叶辉说,卧底就是“自愿或不自愿地越界的非法移民”,而叶辉这位作家,改以博览群书的读者角度,去写文化评论、时事短评,当一个“文化卧底”,却是多多少少出于自愿放逐的心态。不过这种卧底是需要一定文化修养的,而作者当然也表现出这种素质。
  作者爱好文学,却因为报纸专栏的缘故,或在文中就时事、文化现象大谈经济、历史、文化,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或带着读者一起博览群书,也诱发读者重新思考社会。身在报馆的他,其真实身份是作家、又是诗人,可是碍于工作,不能以真面目示人。从这两方面看,叶辉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卧底”。而《卧底主义》亦透过各种文化及经济理论,隐藏了叶辉自己的真正身份。当然,这要感谢报纸编辑黎佩芬,给予作者这样的自由度,可以上天下地无所不谈,不是这样,读者就不能见识叶辉“如座头鲸一般的吐纳”各种知识的“绝世本领”了(黎佩芬推介语)。
  究竟叶辉是怎样成为“卧底读者”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许读者应该读一读“附录”的访问,第一个答案是,读很多的书是为了写更多的东西,写更多的东西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好养妻活儿。另一个理由,可以从创作层面看,作者是一个诗人、散文家,但他不单读文学书,也读很多闲书,包括“身体、衣服、饮食、烟草、航海、生活百科等的简史”,因为不同范畴的知识,与个人生活经历、阅历和阅读经验互相碰撞,这样才会产生创作灵感,写出内容更丰富的诗、小说。
  从理论上说,正如作者回应访问者时说,这个世界太多作者了,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写作的人,没有人愿意成为读者。而作为一个称职的读者实在是太困难了。作者引用保罗·德曼的《阅读的寓言》,说明读者透过修辞的不公义和不可称性,仍须负责任地完成阅读工作。叶辉当然知道,战胜“阅读之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阅读”的目的,何尝不是为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写作呢?况且,将阅读经验写成文字的创作,也是一种新鲜的创作。创作是一种“重复”,将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断重复地写,难免枯燥乏味,作者最好“道成肉身”,回复原初的“读者”状态,谦卑、有批判性地吸收知识,壮大自己的视野。
  虽然叶辉在这本书中讲书,不过“卧底读者”与“说书人”是有分别的,“说书人”只会照本宣科地告诉读者文本的内容,而在“卧底读者”身上,却蛰伏一位“卧底作家”的幽灵。读者或许不会相信,这些阅读笔记其实也是一种个人的诠释,也许这亦促成了一种新鲜文体的问世。当读者们读得津津有味时,也意味着那令他们乐在其中的是作者的笔法,而不是作者阅读的书本,或者书中的内容、知识和见解。曲笔虽然隐晦难解,但“皮里阳秋”自在其中,透过丰富的知识内容,其中隐然可见作者对世界大事和各种现象的思考。
  叶辉一直为报章写类似的专栏,然而《卧底主义》无疑比以前出版的结集更为耐读。较早出版的《书到用时》,是为《明报》世纪版专栏而写的,似乎多是介绍性质的短文。与之相比,《卧底主义》的文章,分析性更强,理论根底也更强。另一本结集是去年十二月出版的《亲密闪光》,它的文学性很浓,介乎于书写个人经验和文学评论之间,没有《卧底主义》的包罗万有。《卧底主义》书中就各种时事发掘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话趣,例如赤壁之战与疫疠的关系、气候与国家兴衰的关系,石油高峰期与全球经济、隈研吾的“建筑之恶”论与美国房产次按危机的关系等,这些看来与时事话题或文学写作无关的题目,作者都侃侃而谈。许多看来不相干的书本、理论,作者都能带出它们的内在关系,真可谓“汪洋恣肆”!
  正因为这种“侃侃”不失“持平”的语调,令读者更能投入其中,与作者一起审视这些学术理论,并找出当中的漏洞。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气候改变历史的讨论,当中涉及布赖恩·费根(Brian Fagan)的《历史上的大暖化》、德国气候科学家豪格在雷州半岛的研究结果、竺可桢对中国历史气候期的划分,和王国维对《竹书纪年》的疏证,作者一一枚举有关气候影响历史的不同见解,又指出这些理论的不足。《为什么要“清一色”国籍?》一文,讨论香港早前闹腾的公务员“双重国籍”问题,作者翻看历史,从唐太宗“华夷不分”的聘用政策开始,到朱元璋“锁国政策”对外国人居留权的限制,让读者不单对“双重国籍”问题有明显的概念,还将视野扩大到中国整个历史发展历程中对待外国人观念的流变。
  读了《卧底主义》这本书后,你会更晓得什么是“知识”,知识不单是一堆数据、数据或艰涩的理论,更是我们袪除错误观念的重要理据。哲学家卡尔·波柏认为,科学辩证必须有“辩伪”(falsification)的过程,一本能启发读者思考问题的书,也应该能启发读者去“辩伪”,或许这也是“文化卧底”的任务。书中或许有叶辉他个人的看法,但作者绝不会坚持自己绝对无误,这就是叶辉思考问题的原则,也是他作为作家,又作为“卧底读者”的个人魅力所在。
  
  彭砺青
  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自幼不善考试读书,惟好古典音乐和阅读各种书籍。现于香港一书店内工作,工余时写评论及各类文体,希望写出自己的经验和对世界的看法。
其他文献
身未动,心已远,灵性将至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大地一派收成的气息,而动物进入休养状态。身体的休整离不开心理的安稳,更不能缺乏灵性的光亮。这一连串的联系,整合成一类图书——“身心灵”图书。  何为“身心灵”?这个名词对于绝大部分读者,甚至对于很多图书编辑来讲,都是十分陌生的。其实,“身心灵”也不是很难理解,“身”是指身体,“心”是指心理,“灵”则是指宇宙万物皆具的。图书策划
期刊
时序由秋入冬  迎面扑来的冷风  像我倦了勤的心  再也无法沸腾    日子是生命的缩影  随着日月星辰明灭  平淡的一生执意追寻的  无非是千古不变的诗情  一个无法忘情的知音    望眼欲穿  对我来说  诗是我的宇宙  我忠诚信仰的神  感伤时孤寂时  灯下伏案写一首诗  炽热的诗行里  定有我难舍的情缘    理所当然  在人生的舞台上  你是永恒的主角  压轴的戏码  由你来诠释  不老
期刊
“五十多年来,经过上海古籍出版社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大型与超大型集成性古代文献资料、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古籍专业类工具书和大专教材、文史普及类读物和艺术文博类图册及线装书等出版方面,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未来,我们将服务学术,引领学术,在有限的题材里不断创新,促进两岸出版文化交流,传承中华文化,逐步打造驰誉海内外的‘上海古籍’品牌。”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古社),前身是19
期刊
大约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式的“心灵解放运动”透过反越战的热潮而崛起。提摩喜,一位因试验品尝LSD而遭哈佛大学解雇的心理学教授,带领加州的越战抗议者比出心灵解放的手势,同样被哈佛大学开除的伙伴雷达斯则以心灵导师的身份领导美国“身心灵”运动,在学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现象学家参与了“身心灵”疗愈的理论工作,而使得“身心灵”运动获得在学术界的一角歇脚的机会,在七十年代慢慢酝酿出“新时代运动
期刊
许多次做“主题阅读”栏目,总发现许多优秀的台湾图书,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出版公司——三采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于是,也萌生对其做一次专访的想法。开始与三采文化林燕翎副总编辑联系,到后来得到范秭榆的热心帮忙,其中虽然颇受波折,但最后还是完成了对三采文化的访问,笔者在欣慰的同时,也倍感感动。  早前,三采文化的创始人,也是如今三采文化的总经理张辉明先生,曾担任台北市私立协和工商美工科、台北市立士林高商广告
期刊
最早我开始研读“身心灵”类图书的时候,并没有外在的念想,只是源于内心的不快乐。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的“身心灵”潮流起来,大量优秀的本土作品和翻译作品面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好的阅读资源。2002年,我因为外在的不顺心,弄得身心俱疲。我不清楚是什么造成当时的我,我想看看内在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就这么走进来了。我辞去工作,在家专心研读大量“身心灵”类中英文作品。“身心灵”图书是“自我
期刊
《点亮自性之光》   This Light in Oneself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胡因梦  出版: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定价:22.00元人民币  内容简介: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
期刊
A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增订版)  作者:[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本书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增订版,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1997年最新版《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底本,在对国内两个版本修订的基础上,补译了作者的两篇历史特写——《西塞罗》和《威尔逊的梦想和失败》。  1513年9月25日,巴尔沃亚以逃犯的身
期刊
“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让喜欢书的人可以舒适停留,在其中的人都慢慢认识了,慢慢都在那里聚集,交换他们对书的想法;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是让很久没有看书的人们,知道如何再亲近纸页,感受它们的话语与心情;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是为每一本书找到它们的主人,愿意多花点时间听它们说话;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不是只有买与卖的关系,而是因为书,而建立起的感情与友谊。  我知道这样的书店,我没遇见过。但是它在梦中,不停不
期刊
1897年2月11日,由印刷工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兄弟及高凤池等人发起,商务印书馆于上海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1902年,张元济应夏瑞芳等邀请,正式加入商务印书馆并相约“吾辈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入馆后即设立编译所,聘蔡元培为编译所长,主持编定教科书。从1902年开始,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老一辈出版家,平地为山、艰苦创业,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北京、香港、台湾、汉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