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感悟与思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课蕴含着灵性、智慧与情感。作者结合自身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提出引导学生在课堂辩论中思索自己、在课堂中思索生命教育,展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學 思索 生命教育
  语文课充满灵性、智慧、情感。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情感的自然流淌与汹涌澎湃,可以聆听到智慧的启迪与灵性的表达;在这里,师生分享文化的盛宴,陶醉于语文的魅力中。
  1.引导学生在课堂辩论中思索自己
  辩论,是唇枪舌剑的“战斗”,是思想与思想的撞击,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给学生提供辩论的平台,学生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不仅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探讨问题时精力高度集中,而且使学生思维活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高年级课堂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多给学生搭建辩论的平台,不时鼓励、提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辩论,那么一些勇敢、思维敏捷的孩子就会带动全班学生养成辩论的习惯,学生思维的火花将在课堂上得到碰撞,学生的唇枪舌剑将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与问》时,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的争论为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1)提出异议。在学习第一段时,我引领学生在读书中思考: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强调了问的重要性?当时班上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一句话,并阐明自己的理由:作者用“金钥匙”和“铺路石”来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意义。这时有一学生提出异议:“老师,我认为应该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因为作者说‘是——也是——’也说明作者强调了‘问’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会有创造。(2)反驳观点。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引领学生在默读中画出哥白尼勤学好问的句子。由于文本比较浅显,学生很快就找到“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这个句子。一学生品读后认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哥白尼从小就很好奇。另一学生马上把手高高举起,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我找的也是这句话,但我的观点却和他不一样。我认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哥白尼在问时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众,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可以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3)逆向求异。在引导学生感悟“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这句话时,有学生提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沈括小时候做事很执著,善于思考,并不能看出他很勤学好问。教室一片静谧,几秒钟过去后,另一学生站起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反驳:“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如果说沈括小时候不知道勤学好问,那么他的问题从哪儿产生?如果没了问题,他又怎么会去主动观察思考呢?所以教师认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沈括小时候是勤学好问的。”在这一逆向思维的引领下,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逆向求异,是对现成结论的不盲从,不唯师。逆向求异可以纠正学生对各种事物功能的固定认识,清除思维上的定势负面效应,克服思想上的思考惰性,破除传统上的因袭理念,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找出原结论的缺陷与不足。
  2.在课堂中思索生命教育
  教育是服务,要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需要生命在场。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达和理解的层面,都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生命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强调实践性也就是强调生命的在场,其核心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有“具体的人”,要与这个“具体的人”不断地进行对话。只有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才能发现差异,同时明白理解与尊重差异是多么重要,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前提。现在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最后的考试结果,看重班级的平均分,却看不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看不到教师工作的艰难与独特,这样的管理模式简单而粗糙,何谈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个体呢?生命教育,和所有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一样,都是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对所有生命个体内在热情的激发。生命化教育理念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内在的温度,感染、启迪了它的探索者,使他们持久地围浸在自己探索与创造的激情之中。正因为我们强调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强调教育的生命在场,所以就必然会更看重教师个体的经验与智慧。好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它强调的是教师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姿态,努力理解学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一个个具体的学生服务。特蕾莎修女曾经说:“信仰的果实是爱,爱的果实是服务。”而这样的服务一定会因为个体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而千变万化。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美丽的灵魂。这乐趣与幸福不在于付出是否得到回报,不在于是否得到名利地位,而在于生命与生命的对接过程中闪烁出的智慧之光、悄然绽放的爱的花朵,那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虽然辛苦,但路边的野草、斑斓的花朵,还有翩翩飞舞的彩蝶是对教师最好的馈赠。课堂上,首先教师生命在场了,和学生交流时,老师彻底敞开心扉,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彻底展现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会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才能用自己的生命热情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3.生命课堂个案
  3.1勃发生命备课之激情
  用生命备课,不是拼着性命去备课,而是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用心、认真地吃透每一篇课文,将自己融入到内容中,挖掘出更深刻的道理和启迪,并将其用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传输到学生这里。语文教学,不是表面的文字教学,方法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篇语文课文就是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人生海洋中的颗颗珍珠,不断寻找,不断擦拭,才能让其闪光点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为什么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教师手中,所挖掘出的亮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才能思考更多的问题,同时,将这一精神大餐献给学生。当教师将教育置于生命中用心备课时,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知识并不只是固化在书页间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一切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现在,教师将课堂生活化、新鲜化、活灵活现化,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充满青春的律动。知识是经验的固化,但教学不能只给学生固化的经验,而是要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那么,教师的备课必然会将知识与生活连接起来,尤其是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于是,知识就复活了。能够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给学生鲜活的知识,让学生感到知识并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而是来自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这应是生命化课堂的具体体现。如《梅花魂》一课,师生可以共享“深度阅读——走进灵魂深处”;《桂花雨》一课,师生可以共享“提纲挈领——语言情感共品悟”;《钓鱼的启示》一课,师生可以共享“深文浅学——提高课堂空间高度”;《珍珠鸟》一课,师生可以共享“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语文综合活动实践课上,在学生的带领下,师生可以共同感受“了解悠久汉字——品味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阅读欣赏课上,通过《母爱如歌》诗歌欣赏,师生可以共享“抒怀心灵勃发生命”;习作课上,通过分享突尼斯软籽石榴,师生可以共享“以人为本行走愉悦间”;活动课上,通过简单的报数游戏,师生可以共享《责任,伴随生命同行》……不同的语文课堂,尽享语文给我们带来的生命活力。真可谓是:   语文是生命的写照,拓展着生命的外延;
  语文是生命的勃发,洋溢着生命的张力;
  语文是生命的升华,提升著生命的幸福。
  总之,用语文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认识生命,懂得珍惜与尊重;
  热爱生命,懂得欣赏与悦纳;
  关注生命,懂得赞赏与豁达。
  通过语文学习来影响学生,让生命语文真正成为有生命的语文。用心备课,会发现社会、家庭、环境等都是教学的资源。身边的故事,班级里的小故事,学生的表现,都可以变成教学的资源,为教师的生命课堂敲响生命的警钟。
  无论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说明生活中处处都是教学资源,说明所有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又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还能服务于生活,这不就是生命化课堂的具体体现吗?
  3.2激发生命在场之潜力
  站在教育大背景下来看课堂,它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空间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而这一切,只有生命在场才能发生。“在场”就是存在。
  那节公开课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时光拉至学期初河南省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那节《三次跪拜》课堂:三十个精挑细选出来的班级优秀学生一个个坐得笔挺,两只胳膊沉重而僵硬地放在书桌上,面部神情凝重,眼神似有迷茫,又似有无奈……
  这样的课堂我们经常见到,自己也曾受过煎熬。一节课,在老师的提示、要求下,被动地倾听、思考。孩子们一节课知识积累多少,思维开发多少?课后学生的举止神情已做出回答……回到教室,转身板书一个大大的“急”字。
  经过一番交流、点拨,最后师生达成共识:知识积累,思维纵、横向发展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有意识地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务之急。一节课下来,学生享受了收获的过程,是喜悦的;学生心灵受到启迪,是悸动的。眼神神采奕奕中透出自信,面带微笑,举止言谈透出儿童应有的烂漫与幸福。
  课堂是学生的。评价一节课,学生的状态是主要标尺。
  生命课堂,需要的是生命的激情,生命的脉动,生命的勃发。激发课堂师生之生命潜力,让每节课都有生命,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因为我们的课堂而绽放。
  参考文献:
  [1]黄永祥.新课程呼唤理性与真实的语文课堂——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若干浮躁现象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6(2):42-45.
  [2]傅建明,汪波.基于童谣的生命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48-51.
  [3]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12-13.
  [4]周维莉,张宜君.试论对学生生命的关照:自由、对话和体验[J].教育探索,2009(3):45-47.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强调了语文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学校生源实际情况,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策略,如有目标的预习、放飞思想的阅读、贴近心灵的写作、勇敢自信的表达等,是十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结合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有目标的预习  传统意义
摘 要: 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一是讲述故事,激发兴趣;二是师生共读,营造氛围;三是指导方法,强化兴趣;四是展示成果,巩固兴趣。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有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写作水平与课外阅读密切相关。我们应当从加强课外阅读入手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发学生
目的 分析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关节镜治疗过程中给予围手术期护理的有效性.方法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实施关节镜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5例分成两组A组32例实施围
摘 要: 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易事,尤其是小学一年级学生。教师应想方设法,循循善诱,持之以恒,方能实现。  关键词: 一年级学生 阅读兴趣 培养方法  从事低段语文教学工作十四年,走过了青涩与懵懂,渐渐成熟,回头看看,绕了不少弯路,但也收获了一些经验。如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我通过访师问友、搜网查书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等途径,摸索到了一些有助于培养一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具体如下。
摘 要: 读书贵在质疑。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者从“打开心门,使学生主动质疑;巧授方法,引导学生科学质疑;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持久质疑”这三个方面下工夫,以期达到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质疑能力 创造能力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提出:“人的成见是很难改变的。他不会听取你的不同意见。为他出示事实或图表,他会要求你提供来
目的:研究关于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份—2019年12月份我院100例就诊的急诊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
目的 观察并分析急诊内科应用优质护理在降低护理纠纷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急诊内科接受的1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患者予以普通急诊内科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背景: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尤其是B型严重药物不良反应(Sever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SADRs),因其通常具有无剂量依赖性、发生率低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一度成为临床和医药企业无法攻克的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很多SADRs的产生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具有很
摘 要: 随着高效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开放式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尤显重要,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的重要环节。培养开放式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开放式阅读教学 学习兴趣 主体地位 “五开放”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提高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结合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