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名实:草原丝绸之路的地理条件

来源 :甘肃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1988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汉书》以“翰海”形容西北与北边草原荒漠地貌.《后汉书》及以后的历史文献多称“瀚海”.对于所谓“翰海”“瀚海”,或以“北海”为解说.元代学者刘郁以为“古金山”.多有学者以为即“杭爱山”,“\'杭爱\'实\'瀚海\'之对音”.岑仲勉赞同这一判断.柴剑虹又有依据古突厥语的论证.然而六朝唐宋以来诗文多见“瀚海”之“海”与“山”对仗,且多“瀚海波”文辞,似并非指“山”,应是“沙碛四际无涯”地貌的真切形容.亦有说“瀚海,一名旱海”者.辨正“瀚海”名实,对于丝绸之路史的认识,是有积极意义的.汤因比有关“草原”和“海洋”为交通提供“更大的方便”的观点,也可以因此得到较好的说明.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并以此指导其学术研究,他不但为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不遗余力地翻译、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美学,并以其影响力强烈呼吁加强马列主义经典论著的翻译、研究.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了与马列主义有关的大量的西方美学、文化的文献,为我们深入、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美学和基本理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他针对中国马列主义基本论著的翻译、选本、研究的局限(特别是其薄弱、错误之处),有的放矢地纠正了许多错误,甚至重译一些经典论著
期刊
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前提整体性、过程整体性、成果整体性特征.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浪潮、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等重大风险,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小说走向成熟期,一种新的叙事架构“折叠叙事”随之诞生.折叠叙事是对传统通俗小说情节的压缩与精简,是一种在商业上与文化上都极具优势的先进架构.它是中国明清章回小说网状叙事的现代化革新,继承了古代文学的叙事遗产,也是网络连载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产物,符合快节奏的当代娱乐需求.折叠叙事通过将传统通俗小说中的套路情节转为功能性模块,来消除情节上的重复,增强小说的文学性.它又通过对功能性模块进行拼接组合,形成可以复用的小型叙事单元,使得小说架构可以不断循环复用,连缀成超长篇作品.网络小说作家文化意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设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者有效衔接,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局;事关从根本上化解“三农”问题,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新局创造条件.两者的有效衔接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两者的有效衔接在内容上应当符合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我国贫困治理战略转型的现实要求;符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两
随着2020脱贫攻坚战的结束,中国最落后地区最贫穷人口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反贫困的制度保障.追本溯源,脱贫攻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脉相承,呈现出清晰的制度演进逻辑.围绕反贫困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办法,体现出制度的动力性、规范性和秩序性,是关于贫困的认识态度、权利责任与驱动机制的规则架构.一开始较为粗放,后来趋于精准,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相结合,不断完善政策规定,注入内生动力和责任压力,塑造形成了脱贫责任共同体,取得了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兼得的减贫效果,形成
《贞元六书》是冯友兰“新理学”哲学体系的代表作.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从哲学史转向纯粹哲学研究,实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将中国哲学融入民族国家命运,立足中华民族的艰难困境,探索现代中国的思想重建、文化复兴和文体自觉的形式逻辑和内容路径.它既体现出作者的思想锐气和社会时代的学术风气,也显示了现代语体文述学思维的逻辑缜密及其语言表达的生动精当.它所彰显的命意深沉、析理明晰、文风简练等文体特点,可视为现代述学文体的典范之作.现代述学文体不仅关涉语言表达问题,而且涉及如何说理的思维方式问题,关涉思想意义建
实践美学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美学,推崇人的本质力量,构造有人的美学,这是其贡献.但实践美学的思想资源是古典性的,其本体论思维模式和决定论推演方式存在诸多理论难题,且缺乏对现代审美的个体性、自由性、超越性的解释效力;后实践美学借助现代哲学,把中国当代美学从古典引向现代.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方向,是分析美学概念、反思思维方式、走向艺术哲学.
知识比起单纯的真信念来说,是否更具有价值,这一问题目前已经进入知识论的“中心舞台”.柏拉图对知识价值在于“稳定性”的解释,用当今知识论的话语来说可被视为是取决于“可靠性”.“可靠性”解释遇到的一个致命挑战,来自“湮没问题”.索萨有关知识为何比单纯的真信念更有价值的论证,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知识的规范性之上的.既然知识(知道)是信念(相信)的规范,这就蕴含着知识比单纯的真信念更具价值.此外,索萨还强调认识的目的决定其价值,认为一个信念同时实现真和知识这两个目标,就比只实现第一个目标要更好.不过,索萨的这一解释
“象”主题渊源深厚,一直倍受哲学与文论研究者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书论中“象”的研究成果丰硕,动物作为“象”的一部分已有一定研究,但基于书论中不同动物意象的统计、从认知角度对其进行意义阐释的专门研究非常缺乏.古代书论中用以描写书法笔画、笔势、结构、章法、风格等的动物意象种类不多,但总频次高,其中飞禽类数量颇多,且半数以上动物呈现以龙、凤为原型的属性特征.古代书论中动物种类及其出现数量多寡与人的体验有关,人能直观感受或在生活中较常见的动物出现多,反之则少;具有积极文化内涵的动物多,反之则少.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