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的改革是每一个职中一线数学老师时时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从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观念与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数学课程改革 教材内容 教学观念 教学评价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多,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而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又是课程改革。其中文化基础课程,特别是数学课程的改革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不仅因为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因为数学在培养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全民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商业周刊》曾发表的一篇题为《数学将震撼你的世界》的文章,更是敏锐地指出数学在信息时代发挥着神奇功能和核心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都是以普通高中为模板的,这种模板对于教学层面广、教学对象参差不齐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应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呢?我根据个人的一些教学心得,结合教学中学生们的反馈信息,以及和同事间的交流感悟,等等,谈一些看法。
一、 数学课程的改革首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
数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数学课几乎都是在教室里上的,顶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很少有搬到实验室或到室外去上的,似乎觉得这样有损数学课的严肃性。不过我认为,如果学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纯学术研究,不妨考虑改变一下教学观念,把数学课搬到实验室或室外上,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块田,田间原有一条道路,现因某种原因需要改道,但要求改道后的道路两侧田亩面积与原来一样。与其说在黑板上画来画去或用多媒体模拟,还不如把学生带到操场或足球场或其他试验基地,让学生切身感受,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测某一大树的高度,测量、计算自己所住楼房的高度、面积、体积等都可作为实践课搬到室外去上。不过这种教学观念的改变不是某一个人能左右的,需要有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氛围。
二、 数学课程的改革关键是教材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职业中学的数学教材内容因受普通高中的影响,教材内容太过系统、空洞、封闭,缺乏专业渗透,不太适合专业分类多、教学对象广泛而复杂的职业中学。虽然近年来有一些变化,但也仅仅是对原有教材的简单删减和粗略调节,没有真正地与学生实际、专业实际结合起来。新的教材内容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1.改革教材,“减肥”教材内容,降低教材难度。
现在的中职教材内容基本和普通高中差不多,但是普通高中周课时数6—8节,而中职数学高一、高二周课时数只有3—4节,只有对口单招班周课时数高二时才可能达到6节,而且学期中途学生还有停课实习阶段,学生真正上数学课的时间可想而知。但现用的中职教材是厚厚的三本书(等同于普通高中的必修1—5和选修1—2的内容),而且大纲规定学生必须在短短的3学期多一点的时间内学完。这么多的内容学生要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学完、接受、弄懂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之大部分中职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像概率Ⅰ、Ⅱ;命题与逻辑推理;排列组合;统计Ⅰ、Ⅱ(特别是离散型、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和密度函数等);算法设计初步;微积分初步等内容要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真正学懂还真有些勉为其难。这些内容应该说值得一学,但面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于毕业后将面向社会择业的就业班学生来说应该适度作一些修整与删减。因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有用的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至于其他的长远目标那是以后的规划。犹如一个贫穷而饥饿的人被迫在鱼与熊掌之间做选择时,他会舍价格昂贵、味道鲜美的熊掌而选价廉物美的鱼一样。再说学生真想学的东西,不需要强迫,他自然会去学;不想学的东西,你硬塞给他也没用。我曾亲身体验过: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上着数学课,突然发现一个学生拿着小梳子对着小镜子梳头。课后我找他谈心时,他真诚地告诉我,他不是不想学,而是基础太差,没办法学。即便努力学,听懂了一点新知识,但由于数学新旧联系太紧,到解题时还是没办法,因此刚产生的那点兴趣也就没了。他毕业后没多久,我有事经过他上班的地方,顺路去看他时,他正利用工作之余自学计算机。一问原因才知道他是为了参加电脑办公室操作人员的竞选,而且自学效果还不错。可见,来自自身的愿望才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2.提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实用性。
不同的人,兴趣爱好也不同。数学家以能研究解决高难理论为乐趣,农民以种好庄稼有好收成为乐趣。同一个问题在不同人的眼里看法不同,感兴趣的程度也不同。比如说哪些图形能一笔画出来,让学生从中寻找规律。刚开始对于一些简单的图大部分学生较感兴趣,能比较踊跃地发言,但难度稍加大一些的时候,就有许多同学不去做了,因为不会做,所以没了兴趣。所以趣味问题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实用性为原则,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这种兴趣是发自内心的,有学习的动力作支撑。其实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并不像表面上那么顽劣,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有自己的追求目标和求知欲望,只是表达的方式各异而已。只要我们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就会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当然,这会涉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机制、教材内容的改革等。不过,我认为重要的还是教材的改革,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专业编写不同的教材,让教材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一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三、数学课程改革还需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加强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从某种程度上讲直接制约或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现在各界人士都在关注评价机制的改革,也都提出了各种比较好的观点,这并不是说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好。其实,现行的评价机制具有简单、可行、易操作、见效快等优点,只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方面稍显欠缺。因为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成天沉浸在各式各样的题海中,兴趣爱好、个人潜能的发展只能暂时搁置,就如同一个行色匆匆的赶路人,顾不上欣赏路边的美景一样。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人发展潜能,但缺乏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我做了多方尝试,比较而言,个人认为过程性评价相对较好。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被人褒奖的幸福,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从而自觉地去开发自己的潜能,自我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操作起来比较麻烦,需要教师对他的每位学生深入了解,时时关注,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及时总结和鼓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这等于教师在无形之中给自己的工作量翻了倍。当然,教师在辛苦的同时也拉进了师生距离,促进和收获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总之,数学课程的改革须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以教材改革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技能、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从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加以改革,进而形成一个有别于普通高中的、真正适合中职生个性特点的数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数学课程改革 教材内容 教学观念 教学评价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多,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而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又是课程改革。其中文化基础课程,特别是数学课程的改革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不仅因为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因为数学在培养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全民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商业周刊》曾发表的一篇题为《数学将震撼你的世界》的文章,更是敏锐地指出数学在信息时代发挥着神奇功能和核心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都是以普通高中为模板的,这种模板对于教学层面广、教学对象参差不齐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应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呢?我根据个人的一些教学心得,结合教学中学生们的反馈信息,以及和同事间的交流感悟,等等,谈一些看法。
一、 数学课程的改革首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
数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数学课几乎都是在教室里上的,顶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很少有搬到实验室或到室外去上的,似乎觉得这样有损数学课的严肃性。不过我认为,如果学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纯学术研究,不妨考虑改变一下教学观念,把数学课搬到实验室或室外上,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块田,田间原有一条道路,现因某种原因需要改道,但要求改道后的道路两侧田亩面积与原来一样。与其说在黑板上画来画去或用多媒体模拟,还不如把学生带到操场或足球场或其他试验基地,让学生切身感受,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测某一大树的高度,测量、计算自己所住楼房的高度、面积、体积等都可作为实践课搬到室外去上。不过这种教学观念的改变不是某一个人能左右的,需要有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氛围。
二、 数学课程的改革关键是教材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职业中学的数学教材内容因受普通高中的影响,教材内容太过系统、空洞、封闭,缺乏专业渗透,不太适合专业分类多、教学对象广泛而复杂的职业中学。虽然近年来有一些变化,但也仅仅是对原有教材的简单删减和粗略调节,没有真正地与学生实际、专业实际结合起来。新的教材内容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1.改革教材,“减肥”教材内容,降低教材难度。
现在的中职教材内容基本和普通高中差不多,但是普通高中周课时数6—8节,而中职数学高一、高二周课时数只有3—4节,只有对口单招班周课时数高二时才可能达到6节,而且学期中途学生还有停课实习阶段,学生真正上数学课的时间可想而知。但现用的中职教材是厚厚的三本书(等同于普通高中的必修1—5和选修1—2的内容),而且大纲规定学生必须在短短的3学期多一点的时间内学完。这么多的内容学生要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学完、接受、弄懂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之大部分中职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像概率Ⅰ、Ⅱ;命题与逻辑推理;排列组合;统计Ⅰ、Ⅱ(特别是离散型、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和密度函数等);算法设计初步;微积分初步等内容要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真正学懂还真有些勉为其难。这些内容应该说值得一学,但面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于毕业后将面向社会择业的就业班学生来说应该适度作一些修整与删减。因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有用的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至于其他的长远目标那是以后的规划。犹如一个贫穷而饥饿的人被迫在鱼与熊掌之间做选择时,他会舍价格昂贵、味道鲜美的熊掌而选价廉物美的鱼一样。再说学生真想学的东西,不需要强迫,他自然会去学;不想学的东西,你硬塞给他也没用。我曾亲身体验过: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上着数学课,突然发现一个学生拿着小梳子对着小镜子梳头。课后我找他谈心时,他真诚地告诉我,他不是不想学,而是基础太差,没办法学。即便努力学,听懂了一点新知识,但由于数学新旧联系太紧,到解题时还是没办法,因此刚产生的那点兴趣也就没了。他毕业后没多久,我有事经过他上班的地方,顺路去看他时,他正利用工作之余自学计算机。一问原因才知道他是为了参加电脑办公室操作人员的竞选,而且自学效果还不错。可见,来自自身的愿望才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2.提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实用性。
不同的人,兴趣爱好也不同。数学家以能研究解决高难理论为乐趣,农民以种好庄稼有好收成为乐趣。同一个问题在不同人的眼里看法不同,感兴趣的程度也不同。比如说哪些图形能一笔画出来,让学生从中寻找规律。刚开始对于一些简单的图大部分学生较感兴趣,能比较踊跃地发言,但难度稍加大一些的时候,就有许多同学不去做了,因为不会做,所以没了兴趣。所以趣味问题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实用性为原则,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这种兴趣是发自内心的,有学习的动力作支撑。其实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并不像表面上那么顽劣,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有自己的追求目标和求知欲望,只是表达的方式各异而已。只要我们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就会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当然,这会涉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机制、教材内容的改革等。不过,我认为重要的还是教材的改革,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专业编写不同的教材,让教材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一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三、数学课程改革还需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加强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从某种程度上讲直接制约或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现在各界人士都在关注评价机制的改革,也都提出了各种比较好的观点,这并不是说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好。其实,现行的评价机制具有简单、可行、易操作、见效快等优点,只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方面稍显欠缺。因为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成天沉浸在各式各样的题海中,兴趣爱好、个人潜能的发展只能暂时搁置,就如同一个行色匆匆的赶路人,顾不上欣赏路边的美景一样。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人发展潜能,但缺乏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我做了多方尝试,比较而言,个人认为过程性评价相对较好。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被人褒奖的幸福,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从而自觉地去开发自己的潜能,自我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操作起来比较麻烦,需要教师对他的每位学生深入了解,时时关注,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及时总结和鼓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这等于教师在无形之中给自己的工作量翻了倍。当然,教师在辛苦的同时也拉进了师生距离,促进和收获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总之,数学课程的改革须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以教材改革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技能、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从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加以改革,进而形成一个有别于普通高中的、真正适合中职生个性特点的数学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