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从家谱说家风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u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
  这里的终极追问,并非从哲学意义、生命意义这两个高度提出,而仅仅是从具体的家谱出发,使我们知其来处,以鉴将来。所谓慎终追远,要在莫忘根基,踵其祖武,使家族后人,不再混沌莫名。
  由此,便催生了当下的修谱热。
  就我有限的观察,这一轮民间修谱热来势甚猛,且并非高门世家所独致,一般人家也在同宗同姓之间联系搜罗。基于此而催生的修谱生意,让一些有点传统文化底子的中老年人在民间大为抢手。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修家谱的号召力空前强大起来。
  另一方面,古旧书店的家谱、族谱等书籍也开始热销,有些尽管不是正规出版社出版,有的干脆由家人掏钱自费印刷,但也一样受市场欢迎。编和修的手法与思路,正在成为后来者很好的借鉴。先行者提供的参考,在书店和图书馆里很容易就被后来的效法者找到,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有序承续。
  对于更大耗费的宗祠修建工程,一些有条件的家族也在积极尝试。如今,一部分打工致富的人回到家乡,希望以实际行动报效家乡和族人,有的选择修路,有的也选择修宗祠,以此寄托自己的家族情怀。
  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文化寻根,让中华大地上穿梭着一个忙碌的文化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家谱寻根者。江山更替,时代变迁,家族的繁衍生息,家庭的流离播迁,让同宗同姓的人口,千百年來蛛网一般密布在神州大地。寻访意味着长时间的旅行。这样的旅行,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尚且是一个紧要的历史工程,对于这样一个由千万家族组合维系起来的民族和国家来说,更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历史进程的浩大工程。
  然而,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被腰斩甚至消灭殆尽的传世家谱已经断线失传了上千年,要知其来处谈何容易。明清两代篡修的家谱,尚且有很多伪造,遑论五代十国以后、明清两朝以前的家谱。为此,早有专家提出,当下民间的修谱热,要在审慎取证。由此,必要的脚力、脑力、耐力和笔力,都考验着这群寻根者。辑佚和辨误也是修谱者必须的功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些民间代劳的中老年人以及他们最后的成果,更多是一种心理慰藉和形象摆设。以此出发的家族修谱,离真正意义上的修谱尚有很长的文化之路要走。
  即便是庄重而严谨的修谱,也尚需在家族历史和当下现实之间做出科学的平衡。当下即历史,假如没有完整清晰的家族传承记录,从当下开始,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文化立场,至少,对于后来人,从当下开始,有了完整的家族记录。枝叶丰满,当然需要从根芽生发出发,而当根芽被历史拦腰截断,重新播种,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家风


  对于修谱这样浩大而繁琐的文化工程,在没有名利可图的情况下,历史留给我们的,就是最大限度抵进家族的历史,并在这些历史的断片里,寻找到家谱中遗留下来的家风,并以此教训和规范后来者,这应该是文化寻根者和修谱人最大的心愿和共识。
  从这一个精神向度出发,我们或许可以在体系相对完备、训面相对周详的世家家谱里,找到有价值的参照。由民国版的《钱氏家乘》而到新中国修订的《钱氏家谱》,可以作为很好的镜鉴。
  《钱氏家乘》的一世起于少典,记录为“神农时有熊国诸侯”。到九世陆终时,有三子名籛铿,这个“籛”字,就已经接近于后来的“钱”了。但这个古老的谱系对于真正的钱氏家族来说,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真正的家族意义,实际是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锣才开始显现,因为《钱氏家训》到了这个历史时期才真正完成,由此,钱镠被公认为钱家先祖。
  《钱氏家训》不仅对钱姓人有用,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尽管其家训所持的文化依据因为宗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让很多人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但在具体涵盖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给予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所作出的规范和教诲,仍然具有很强的普适价值,说它是中国人家风的源典,应该并不为过。当然,从国家层面出发所践行的“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言,因为更多贴合了钱氏家族千百年而下非王即侯的家族现实,并不能成为通用的家风家训,但这样的家国情怀,仍然使今天的我们每每读之而感慨动容。
  翻读《钱氏家训》,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从“家庭”和“社会”两篇的训言里,可以见出这个世家所占的家风高度。诸如“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这些家风家训,乍一看不免失之空洞说教,认真践行,方见出它的高瞻远瞩和幽微体贴。而诸如“勤俭为本,忠厚传家”以及“恤寡矜孤,敬老怀幼”这样的家风家训,不亦是时下最迫切倡导的良好风尚吗?
  对于修家谱、建宗祠的有识之士而言,这样的家风家训又岂能限于一家之用?春风化雨,为我而用,为时而用,这或许是我们今天修谱建祠的最大价值。历史上的断代虽然可惜,但也并非全是遗憾。真正的遗憾在于,从当下开始的断代,以及从当代开始的家风缺失。
  沧海不拘细流,众妙合成交响。骨血相连,气脉相通的中国人,在今天所承继者,非仅在一氏一族之贫贱荣辱,更在于一家一国之宗法传统。所以一室见其一族,一家见其一国。百年、或者千年,一家之史,足以昭一国之史。从家谱出发,效家风而治,补其阙如,淳化风俗,才是当下修谱寻根热的最终出发点。
其他文献
找寻城市“夜经济”的历史基因  据预测,中国夜间经济发展规模将在未来三年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有望突破30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2018年中国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或许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至少会有一个人愿意在夜间出来娱乐和消费。  可见似锦繁华的夜,处处有寂寞的信徒。  这是诗人对繁华夜的感叹。这种情绪,古人用诗歌表达的话,大约可以是这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夜幕
期刊
红木家具的起源,在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普遍观点是红木家具的起源在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但是,从出土文物、墓葬壁画以及文献记载中,我们不难窥见,其实中国的红木家具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  什么是红木家具?红木家具是指用酸枝、花梨木等古典红木制成的家具,尤其是以明清时期的稀有硬木家具为佳。那么,中国的红木家具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认为,中国红木家具真正的起源在唐朝。  在林学界、文物界和民间,对于中国红
期刊
蒋百里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官至陆军上将却从未带兵杀敌;一生无党无派,却屡被北洋政府、民国政府重用;更无厘头的是,以一名职业军人身份写作《欧洲文艺复兴史》、与胡适、徐志摩等人一起创办新月社(即白话诗俱乐部)。  1938年,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陆军大学奉命从湖南桃源县迁往贵州遵义。代校长蒋百里(蒋方震,字百里)本来就有心脏病,为抗日、迁校积劳成疾。从衡山出发时他的心率
期刊
这是山河旧梦,这是梦里晋国。我愿意无数次地穿越,游走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在山河旧梦里,为之心动,为之癫狂;在山河旧梦里,倦鸟归巢,游子还乡。  每一次出行,都习惯一个人在路上。  自由自在的心,飞扬于宋金木构里,沉醉在彩塑壁画间。  我曾经爬上开化寺高高的台阶,久久凝望着满墙的壁画,这是凝固了大宋时光的午后,那么安静,安静得只听到我的心跳。  我曾经登上羊头山之巅,迎接最后的一抹夕阳。阳光把大地
期刊
一想到月亮升起的时候,我们竟可以借着月光来辨识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以及文明进程的路径,我不由感到由衷的兴奋。  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的月亮吗?  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月亮时的感觉吗?  ……  我们大多数人都记不得了。  当月“亮”起来的时候,我们究竟看见了什么?此时此刻我确信我所看到的今时月,不是古时月,不是秦时明月,不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也不是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不是西江月、关山月,不是江楼月、清溪
期刊
对于知识的力量,古人的体验或许比今天的我们更深,所以,才会有“映雪凿光”之类的励志故事流傳至今。在东汉以来清谈逐渐成风的时代,博学更被人推崇,还真有不少学子沉迷学习,无法自拔,以至于连做饭都不专心……可见古人也知道,精神食粮远比物质食粮重要。
期刊
吴启雷:教师,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东方财经频道书画节目主讲人。  著有《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画中有话》《琢墨》等宋史、美术史作品。  《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是谁?其描绘的帝王形象是否属实?作者创作此画的意图是什么?诸多问题,在欣赏这幅中国早期人物画杰作时,不妨思量一番。  唐代画家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其是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有一幅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
期刊
韩信乃楚汉之际一位风云人物,他有许多的故事,也有许多的谜团,比如他的老师是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兵仙”的军事家,在史书中找不到一点关于其师承伺方的记载,难不战他是天生奇才会打仗?这当然不可能。坊间有传说,他的老师是尉缭。两个尉缭  尉缭也是一个谜。  因为,史书中有两个尉缭。  一个活动于战国魏惠王时期,一个活动于秦王嬴政时期。  魏惠王乃戰国时期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
期刊
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分裂,文治武功一度达到鼎盛的大隋王朝,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二世而亡?我们或许可以扶隋朝粮仓的建立与管理翩度中找翻一点端倪。引子:一桩旧事,一则谎言  唐贞观二年(628年)的一天,年轻的唐太宗又一次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探讨隋朝灭亡的教训。对他来说,一个萦绕在自己和整个唐王朝心头的重大历史问题便是: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分裂,文治武功一度达到鼎盛的大隋王朝,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二世而亡
期刊
2018年11月26日,意大利知名导演贝伯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因病去世,终年77岁。贝托鲁奇于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1972年,他执导的爱情片《巴黎最后的探戈》获得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1981年,执导剧情片《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该片获得第3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1987年,他执导了传记片《末代皇帝》,该片是历史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