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木归属问题研究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cj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2年2月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村民吴高亮发现乌木后,一时间对于乌木的归属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四川乌木事件还未平息,2013年9月3号,江西修水县农民梁财在东山村的河道里挖掘出一根疑似乌木。这两个案件接连发生,引发社会对乌木归属的大讨论。吴高亮和梁财都认为,乌木归属其个人所有。而两地政府却认为,乌木应归国家所有。然而,乌木到底归谁所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学术界也没有定论。作者认为把乌木定性为埋藏物更为合理,依据埋藏物的权属规则确定所有权。由于我国有关埋藏物的立法存在缺陷,建议我国借鉴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规则,明确埋藏物的所有权由发现者和土地所有权人各享有一半。
  【关键词】乌木争议;所有权归属;埋藏物;完善立法
  一、乌木的相关争议及其争议的焦点
  (一)天价乌木案件回顾
  案例一:2012年2月,四川彭州市通济镇村民吴高亮在自家的承包地上发现了一根乌木,随即展开挖掘,未完全挖出就被当地政府叫停。之后,通济镇政府把乌木挖出。7月,彭州市国资办召集文管、林业、司法、水务、国土等部门,正式对外宣布,乌木归国家,奖励发现者吴高亮5万元,通济镇另奖2万元,共计7万元。对于这个奖励结果,吴高亮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挖掘乌木的时候,乌木价值估算在2000万左右,而彭州市政府只奖励7万元,这显然是极其不公平的。他认为就算按照拾得物的奖励标准,也得奖励20%,那么彭州市政府应奖励400万元。①
  案例二:2013年9月3号,江西修水县农民梁财在东山村的河道里挖掘出一根长达24米、直径1.5米、重80吨的疑似乌木。后被当地政府运走进行保护,古树样本送检,是否为乌木还未确定。修水县林业局认为该古树属于国家所有,承诺给予梁财适当奖励。为了挖掘古树,自己花了9万多元钱,梁财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自己辛苦挖掘出来的古树归属于政府,这相当不合理。②
  天价乌木事件发生以来,民法学界对于乌木的归属争议很大。梁慧星教授认为该争议应适用于《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吴高亮在河道中发现乌木,河道属于国家所有,乌木就应由河道所有权人国家取得。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柳经纬教授持不同态度:“讨论孳息就必须要有原物,没有原物就不能称作孳息。”柳经纬表示,此事件中乌木应该归发现者所有。他认为,由于乌木的所有权在现行法律中并无明确规定,因此适用于民法原理的“先占原则”,即乌木作为无主之物由其发现者所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显冬表达了同样的观点。③
  (二)乌木争议的焦点
  对于四川天价乌木的归属问题,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矛盾不可调和,因此吴高亮提起了行政诉讼。
  据媒体采访报道:吴高亮认为乌木应当属于吴高亮所有,理由是乌木不属于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根据《物权法》49条的规定,那么国家不享有乌木的所有权;对此持相反意见的通济镇政府认为乌木理应属于国家所有。理由是根据《民法通则》79条的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通济镇政府认为乌木是所有权人不明的埋藏物,那么根据该条规定,当然所有权应归国家。另外,政府承诺给予吴高亮适当奖励。
  总体上来说,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乌木的归属问题,即吴高亮发现的乌木究竟是属于发现者还是国家;二是如果乌木属于国家,那么政府应奖励发现者多少奖金才合理。关于第一个争议,因为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乌木的归属,由于这个法律空白导致了国家与私人争利的事实存在,往往很大保障发现者合法的经济利益。而第二个争议核心在于平衡发现者和国家的利益,避免是双方利益严重失衡。
  二、乌木的所有权归属
  (一)乌木的属性
  关于乌木的属性,目前学界共有埋藏物、矿产、古生物化石、天然孳息、无主物和文物等观点。这些观点既有合理之处,也有缺陷的地方。作者将针对这几种观点分别予以讨论:
  1.埋藏物
  我国《物权法》没有对埋藏物下定义。通说认为,埋藏须是人的行为所致。《法国民法典》第716条规定:“一切埋藏或隐匿的物件,任何人不能证明其所有权,且其发现纯为偶然者,称为埋藏物”。④根据这一条规定,将埋藏物的形成,与人的“埋”与“藏”的行为结合起来,理解为只有人的行为才能形成,未免将埋藏物的内涵与外延大大地缩小了。事实上,对埋藏物的法律界定,只要求观察其“被埋”、“被藏”的后果即可,而不必要求其后果出现的逻辑前提,必须是“人为的”埋藏的结果。⑤因此,某物是否为埋藏物,并不却取决于人为的埋藏,而在于被埋藏的客观事实。不论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还是社会原因,只要是物件被埋或被藏,那么可以认为是埋藏物。也即,认定何为埋藏物,作者认为应坚持客观主义立场。
  乌木是由于自然原因使树木被埋入地下,经过上万年的炭化作用形成的。根据此定义,乌木虽然不是人为原因导致被埋,是因为自然原因而埋藏在地下,存在埋藏的客观事实,故乌木属于埋藏物。
  我国《物权法》第114条规定: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参照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物权法》第109、110、113条规定了遗失物处理的规则: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所以,发现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按照《物权法》规定,应该公告六个月后,如果没人认领,则归国家所有。《物权法》的规定过于原则性,况且遗失物与埋藏物在性质上不同,当然不适用同一规则。相对与《民法通则》第79条,《物权法》第114条是特别法,根据特别法优先原则,显然通济镇所主张的法律依据是错误的。
  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物权法》最终都是归国家所有,充分表明了国与民争利的事实。当然,这种结果是人们不会接受的。其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导致人们的权利观念改变,私权意识萌发,并且乌木归属国家不利于物尽其用的基本物权理念。   2.矿产
  矿产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矿产形成存在着一个质变,乌木虽是埋在地下碳化形成的,但是并未完全改变其性质,成为新物。然而,矿产和乌木的形成过程类似,都是植物埋在地下,经过成千上万的时间才形成。基于两者的相似度,是否可以“准用”矿产的物权制度。我国《物权法》第46条: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准用”不是意味着乌木就归国家所有,而是由国家加强对其的保护,视具体情况加以确定所有权。这种“准用”制度给予裁判者过大的自由裁量权,需要裁判者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也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因此,以我国现在的法治发展水平,这是不现实的。
  3.古生物化石
  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动物和植物的实体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化石是由化石化作用形成的。而化石化作用是指随着沉积物变成岩石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虽然经历了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改造,但是仍然保留着生物面貌及部分生物结构的作用。⑥乌木是由于植物经过成千上万年碳化形成的,相比古生物化石形成的上亿年时间以及化石化作用,两者巨大的差异显然不能将乌木视为古生物化石。
  4.天然孳息
  我国《物权法》没有对天然孳息规定明确的概念。崔建远教授认为:天然孳息是指果实、动物的出产物及其他按照物的使用方法所获取的出产物。⑦这个概念来源于台湾地区的“民法典”第69条第(1)项关于天然孳息的规则。《日本民法典》规定:依物的用法所取得的出产物,为天然孳息。《瑞士民法典》规定:自然果实是指定期出产物及依通常方法使用该物所得之收益。自然果实实在于原物分离前,是原物的组成部分。综上,可知天然孳息具有以下两个要件:一是依照物的自然属性所收取的出产物、收益物;二是出产物必须脱离母体,才能成为天然孳息。乌木是因为自然原因而被埋在土地之中,是经过化学碳化作用形成的,不是土地自然孕育出来的,即不是依土地的自然属性而生产出乌木。况且孳息必须要有原物,但乌木没有原物。所以,把乌木当作是天然孳息是错误的,没有完全理解天然孳息的特性。
  5.无主物
  无主物是指现在不属于任何人所有之物,而不论过去该物是否有主。民法理论上,对于无主物适用先占原则。我国《物权法》没有规定先占制度,那么吴高亮是否可以认为发现的乌木属于无主物,而适用先占制度,认定所有权归其个人。对此,尹田教授认为,吴高亮发现的乌木为有主物,应当归土地所有人所有。在我国,土地不为个人所有,因此这批乌木可以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但是肯定不会属于吴高亮个人所有。⑧作者认为,虽然发现乌木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但是并不能认定乌木就属于有主物,因为乌木历史久远,很难证明其历史所有人,当然更难证明其现在所有人,应当认定为无主物。认定为无主物后,那么就可以适用先占制度。先占制度的适用,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到底是土地所有人先占还是发现者先占。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乌木的所有权归属。
  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对先占制度的要件进行分析。第一,先占的标的物是动产。显然,乌木属于动产。另外,标的物还必须不能法律禁止占有的物,由于乌木的法律定性还属于空白,那么必定是可以先占的。第二,标的物属于无主物,乌木当然属于无主物。第三,占有人以所有的意思进行占有。“所有的意思”是指事实上将无主物当作是自己所有而全面支配的意思。本案中,土地所有人没有发现乌木,显然没有以所有人的意思进行先占。而吴高亮发现了乌木,并以所有的意思对其占有,因此作者认为按照这种理论,乌木的所有权应该属于吴高亮。但问题是,吴高亮是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发现的乌木,而最终获取了乌木的全部利益,这导致了利益的严重失衡,并且也和传统大陆法系在他人土地上发现埋藏物的“各1/2所有”的规则相违背。
  6.文物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⑨比较文物和乌木的概念,这显然是不同的。
  另外,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并没有明确将乌木规定为文物的一种。乌木还属于没有定性的物,当然不能如此草率地把乌木定性为文物,确定属于国家所有。
  由于我国立法对乌木的属性还是空白,乌木究竟属于哪一种物,目前并没有一致的定论。但事实又存在这种纠纷,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法律依据就搁置争议,一律属于国家所有。否则,国与民争利的行为将会严重侵犯私权。一个法治国家,市场经济国家,应该把更多的利益分配给个人,而不是与个人争取利益,国家只是起到一个保护私权的角色,即国家充当“守夜人”。
  作者认为乌木应当定性为埋藏物更为合理。作为埋藏物,理论上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的要素:(1)埋于土地或者隐藏于隐蔽之处(多数情况下只能埋藏于土地之中),并且必须是动产;(2)埋藏于土地或者隐藏于隐蔽之处的原因可以不论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或者社会原因等;(3)该埋藏的动产须为所有权不明。乌木完全符合这三个特征,因此乌木是埋藏物。
  乌木的属性确定后,那就要确定其所有权的归属。我国《民法通则》79条的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受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而我国《物权法》第114条规定: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参照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规定出现前后不一,《物权法》还有立法倒退之嫌。很显然,这与我国粗放型立法和原则性立法是息息相关的。把乌木的所有权全部归属国家,国家只给与发现者适当奖励,这对于发现者极不公平。鉴于此,我国须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埋藏物“各1/2所有”的规则,由土地所有人和发现者各享50%的所有权。   三、完善我国发现埋藏物立法的建议
  我国《物权法》第114条立法规定,与《民法通则》第79条立法规定相比是倒退的。如此原则性的规定埋藏物的所有权归属,对司法实践造成不便。从两部法律的规定来看,并没有很好解决国家与发现者的利益分配问题。既然这样,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须借鉴大陆法系相关发现埋藏物的立法规则,吸收可取部分,完善我国发现埋藏物的立法。
  罗马法确立了在他人土地上发现埋藏物,发现人和土地所有权人各享一半所有权的规则。作为罗马法的继承者,法国和德国沿用了罗马法的立法思想。《法国民法典》第716条:埋藏物的所有权,属于在自己土地内发现之人,如埋藏物发现于他人土地内,其半数属于发现者,半数属于土地所有人。⑩《德国民法典》第984条:长期被隐藏以致不再能查明所有人的物(埋藏物)被发现,且因该发现而被占有的,所有权的一半由发现者取得,另一半由该埋藏物被隐藏于其中的物的所有人取得。11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第808条也规定:发现埋藏物而占有者,取得其所有权。但埋藏物系在他人所有之动产或不动产中发现者,该动产或不动产之所有人与发现者,各取得埋藏物之半。12
  不论是法国和德国民法典,还是台湾地区的民法典,都对发现埋藏物的环境因素(大多数是土地)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假如是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发现埋藏物,当然属于自己;假如在他人土地上发现,那么只能取得一半所有权,另一半属于土地所有人。由于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分属国家和集体,个人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权,只能取得土地的用益物权。因此,任何人发现的埋藏物都是属于在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上的,按照该大陆法系的法律规则,发现者至多可以获得一半的所有权。把这规则适用到本案中,吴高亮发现的这批乌木价值估算2000万,而彭州市政府只奖励7万元,这当然是不合理的,按照“各1/2所有”的规则,吴高亮应该享有1000万所有权份额。国家要想获取全部的所有权,那么必须支付吴高亮1000万。这只是根据法国、德国和台湾等国发现埋藏物的立法规定得出的结果,依据我国立法则不尽然。因此,我国需要对发现埋藏物这个取得所有权的方式进行立法完善。这才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内在要求,也是物尽其用的必然选择。
  我国《物权法》对于发现埋藏物的立法过于原则性,这种“适用拾得物规则处理”的制度,抑或《民法通则》规定的“归国家所有”的制度,都没有考虑到发现者对发现埋藏物做出的巨大贡献,过于强调国家利益的第一位性,这种理念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大体现。当今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想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共识,所以这种落后的立法理念理应终结。
  也就是说,国家应当改变与民争利的立法取向,而改变成以市场价格和市场经济交易为基本立法模式。即我国埋藏物的立法,考虑到实际情况不可能进行单独立法,在未来制定民法典或者物权法修改时,要进行精细化立法。即将发现埋藏物的环境因素确认,结合土地所有权人优先和必须享有埋藏物利益的原则,确立土地所有人至少应当获得发现的埋藏物1/2以上份额的规则。13我国土地的特殊所有权制度,以致乌木的所有权分别由国家(或集体)和发现者各占一半份额,这就合理解决了天价乌木的第二个争议焦点。
  注 释:
  ①http://news.sohu.com/20120725/n349020746.shtml[EB/OL].2013-6-19.
  ②http://tieba.baidu.com/p/2595029196[EB/OL].2013-10-25.
  ③李丽,徐霄桐.民法专家激辩天价乌木归国家还是归发现者[N].3版.中国青年报,2012-7-7.
  ④法国民法典[M].马育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⑤王建平.埋藏物乌木发现者权益的立法逻辑比较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23.
  ⑥http://baike.baidu.com/view/2765041.htm[EB/OL].2013-6-20.
  ⑦崔建远.物权法[M].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2.
  ⑧王建平.乌木所有权的归属规则与物权立法的制度缺失——以媒体恶炒发现乌木归个人所有为视角[J].当代法学,2013(1):96.
  ⑨http://baike.baidu.com/view/5164.htm[EB/OL].2013-6-20.
  ⑩法国民法典[M].马育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1德国民法典[M].陈卫佐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2最新简明六法[M].台湾:中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13王建平.埋藏物乌木发现者权益的立法逻辑比较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28.
  参考文献:
  [1]崔建远.物权法[M].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古罗马]优士丁尼.法学阶梯[M].徐国栋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3]法国民法典[M].马育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4]德国民法典[M].陈卫佐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王建平.埋藏物乌木发现者权益的立法逻辑比较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6]王建平.乌木所有权的归属规则与物权立法的制度缺失——以媒体恶炒发现乌木归个人所有为视角[J].当代法学,2013(1).
  [7]王湉湉.乌木法律归属解析[J].法治与社会,2013.1(中).
  [8]张晓阳.浅析天价乌木之法律归属[J].法治与社会,2013,2(中).
其他文献
【摘要】推进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是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和广大市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2012年启动实施平原地区20万亩造林工程的重大决策,各区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面部署,组建工作机构、落实地块任务。这项工程主要分布在以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5个区
期刊
【摘要】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加速了原来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的分工,农村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导致农民工大量向城市聚集。为了需要,他们长期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但处于产业、城乡和体制的边缘,各种基本人权得不到保障。而作为这一群体的建筑农民工,自20009年以来,占农民工总体人数比例接近35%,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他们在为城市建设付出自己贡献同时,社会却很少为给贡献者买过社会保
期刊
【摘要】沉默权制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司法保障制度,需要在中国尽快实现。明确规定沉默权制度有很大阻力,在此情况下实际通过法律修正取得沉默权实施效果具有建设性。以明确沉默权制度内涵为基本前提,以沉默权制度实施效果为修正方向,修正法律,在中国创新性地实现沉默权制度。  【关键词】沉默权制度;实施效果;新刑事诉讼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沉默权制度是一项极
期刊
【摘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互联网网络技术以来,网络在我国以燎原之势发展开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根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一代皇帝最爱妃嫔杨贵妃为吃个荔枝而导致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到手的荔枝也是变味的。相比起古代的信息交流、购物,如今是已有一个质
期刊
【摘要】耶林巨著《为权利而斗争》一经问世就产生巨大影响,文中具体描述了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的可能,权利人所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人的利益相抗衡。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权利人时刻准备着要主张权利,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每个人的生存价值,不应该只是其肉体的存在,还必须同时是精神的生存。为权利而斗争正是通过保护自己的权利,主张权利是精神上自我保护的义务,完全放弃权利是精神上
期刊
【摘要】出国留学热的背景下,美国法学院成为诸多法学学子和法律工作者留学的选择。关于如何选校,如何在申请中展现自己的优势等,困扰着许多申请者。笔者自身的申请和留学经历为莘莘学子提供了借鉴。美国法学院案例法的教学方式提供给法学留学者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密歇根大学法学院自身优势项目和学术氛围、教学特色、与中国法的渊源等都为法学留学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留学;美国法学院;申请;密歇根大学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用网络记录生命,用娱乐充实生活,网游装备、电子邮箱、微博等一系列虚拟产物承载着我们无数宝贵的经历和回忆,而当生命走到尽头,这些虚拟的网络遗产又该何去何从?我国《继承法》和《物权法》基于立法实践的困难和未知性仍未设立针对网络遗产继承的相关条款,如何完善立法并保护人们的权利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遗产继承;社会现状;立法完善
期刊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强制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对被告人的部分近亲属做出了“不被强制出庭”的例外规定。此规定表明,法律在运行中不可忽视的伦理道德因素已经进入立法者视野,并在新《刑事诉讼法》中有所体现,其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亲属不被强制出庭”并没有跳出法律发现真实这一价值的窠臼,从表面上看该项规定和西方的近亲属拒证特权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实则相差甚远。探
期刊
【摘要】流浪儿童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对象,本文以对阿克苏地区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调查为依据,分析阿克苏地区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现状,指出现有救助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流浪儿童;救助模式;儿童保护  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1]。流浪期间,儿童的生理、心理、精
期刊
【摘要】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经济必然要求采取新的发展模式,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进行规范和引导。本文以广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对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行研究,期望以此为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生态文明法律保障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党的十七大首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