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本位:语文意识的觉醒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dtl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语文界为此引发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果敢地提出,语文的种差既非工具性,也非人文性,而是言语性。何为言语?它指的是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语言来自言语,言语包含了语言。言语性又是什么?它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唯有言语性,方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完满地和谐融入其中。简而言之,语文课程的特性,即学习言语。学习言语,包括学习个人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表现。
  有着这样的本体把握,你就会在“言语性”这一课程特性烛照下按照语文规律进行实践性尝试,你就会将教学的触角指向“语用”层面,从而更多地去关注“怎么写”,而非“写什么”。你就会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体认言语表达形式的精妙,体悟言语表达意蕴的精深。
  基于这样的语文观,审视《夹竹桃》(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价值,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最为基本的教学问题,不仅不会迷失方向,还会有一种鲜亮洞透的感觉。
  
  一、教学价值:用“表达本位”的视角整体观照
  
  《夹竹桃》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意蕴深厚、意境深远的散文,文质兼美,以清新深邃的笔触、洗练优美的语言,充分运用想象、对比、反衬等多种表达方式,赞扬了夹竹桃顽强不屈的韧性,展现了其“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失睿智”的独特的创作风格。
  文本承载和表现的内容,属于文本内容本身范畴,而非“教学内容”的全部。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用语文学科的独特视角加以观照、甄别、滤选、重组。
  语文课程,以言语性定位,就是表明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言语表现为本位。一切的语文训练,都要围绕着言语表现这个主轴展开。听、读,是为着说、写;说、写,包含、提高、发展并最终完成了听、读。说与写是听、读的能力的最佳呈现。以表达为本位追究,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现象”、“言语形式”、“言语意蕴”,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价值所在。基于这样的视角,对于《夹竹桃》一课的主要教学价值就会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把握,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样的韧性”和“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等问题上,而应重点体现以下几个层面。
  1.文体
  全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由表及里,托物抒情,文章以散文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读者带入美妙的境界之中,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良好凭借。
  
  2.文字
  本文语言优美、凝练、流畅,层次清晰,结构紧凑,富有张力,季老超然的生活态度和脱俗的生活情趣皆隐藏于字里行间。如第二自然段对两盆夹竹桃的巧妙而有趣的描摹:“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如第三自然段四字词语的精准连用:“应有尽有、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如第四自然段中“无……不”和“无不”等双重否定的强调,无不彰显言语表达的独特个性和魅力。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原文,走进语言文字之间去咂摸,去体味,去积累。
  
  3.文法
  对比反衬、虚实相生、正面刻画等写法的恰当运用,对于表现“这样的韧性”和“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等精神层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应通过有效的教学引领学生去感悟,去涵咏,去内化,去吸收。
  如何让文本的独特价值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加以凸显?一句话,要千方百计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智慧地牵引学生在以“说、写”为主体的听、读、思、悟、品、析的立体学习的进程中,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二、教学实现: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潜行
  
  语文能力本质上是实践性的,而不是认识性的,脱离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境,脱离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就会丧失最基本的动力和内容。关注言语性,就是关注实践层面、行为层面的特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在动态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参与语文实践,历练语言,增强表现,而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启迪思维、陶冶情感等维度自然包含其中,实现三维目标的螺旋递进。
  二堂好课,一定有它内在的生长逻辑,教学时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内在意蕴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意蕴,不仅能凸显文本的主干,也能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扎实灵动。要努力在文本中找出合适的问题、情节或以某个句子、某个词语作为切人口辐射全篇,将文本进行适度整合,使内容清晰地呈现出块状结构,进而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结构,构成巨大的张力。
  
  1.“爱”的情感体验
  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赞美之情可见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而这份浓浓的情感又是通过文章结尾“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中的一个“爱”字加以结束。因为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真切的体验,这样独特的表达形式,需要教师领着学生去用心体验一番。这份体验,不是直接给予学生所能解决的,需要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在文本言语的前后观照中品味,需要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本真实的情境之中切己体察,精心涵咏。
  
  2.“词组群”的整体呈现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对“家中花”和“夹竹桃”的个性描写,将相关词语聚焦,有两组词语构成对比鲜明的“词组群”,其意义是多重的:①积累语言。让孤立于平面之中的只言片语聚焦于一点,形成块状,构成张力,便于积累;②建构形象。通过提供“言语”的准确表现形式,冲击学生的视觉,震憾学生的心灵,在强烈的对比辨析中,为学生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独特理解的“夹竹桃形象”,这样的形象是立体的、丰满的、圆融的;③体悟写法。既可以学习基本的词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感知这样的写法:“点”上的景组合成“面”上的环境,而对比反衬又可为文本的核心抓手“爱上了夹竹桃”作出强有力的情感铺垫。
  
  3.“双重否定”的深度辨析
  季先生的文笔质朴,但是遣词造句极其考究,可谓匠心独运。文中的妙词佳句俯拾皆是,“无不”与“无……不”这两组双重否定句的精妙表达,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其强烈语气背后的丰厚的精神价值是需要深度挖掘的。如何让这样精妙表达的张力发挥到极致?比较中辨析,揣摩中呈现,是个不错的选择。教学中,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无不”与“都”加以比较辨析,学生或从主观的感觉人手,或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观照,或从整体语境的意蕴揣摩,真切地感受到夹竹桃的坚韧不拔。而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再燃上一把表达之“火”,跟进一句…无 不’的背后有风骨,‘无不’的里面藏韧劲。作者多会写呀!好一个‘_无不’,用词精准,表达生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便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体悟怎么写”的言语表达秘妙之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无不”表达的精准与生动,也真切地体验到了揣摩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愉悦之感;在这样的过程中,谁能分得清哪个环节体现工具性、哪个步骤又在彰显人文性呢?二者自然巧妙地交融在一起,黏合在一块,不可分离,物我俱化,形成“球体”,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之道。
  
  4.“然而”的上串下连
  不惜笔墨,细致描摹一年三季“家中花”盛开的万紫千红的醉人景象,就是为了凸显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其语义转挽、语势转折、语情转变,全靠一个然而”来扭转乾坤。纵观全文,“然而”一词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它既是对上文“家中花”美中不足的惋惜,更是对下文夹竹桃韧劲十足和引起幻想这两处关键段落的了结它既能呈现于你的眼前,更能触动你的心灵。教学中,可以循着这样的教学步骤前进:①辨析“然而”一词后面的逗号能否去掉?②要写央竹桃,为何用很多笔墨来描写院子里常见的花呢?③季老到底想要通过“然而”来表达内心怎样独特的情感呢?④看似不起眼的一个词语,一个标点,却隐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这些精彩的妙处,需要你的那双慧眼去发现。经历这样的几个回合,给“然而”投射感性的、动态的、生命的形象,上串下连,建构整体模块。这一过程,串起的是和谐的整体,连成的是灵动的篇章。
  
  5.“幻想”的内外融合
  学生的阅读过程应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该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课文第五小节充分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其神奇的“幻想”,给坚韧的夹竹桃着上一份神秘的色彩,呈现了独特的美。如何让这些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如何让抽象的语言跃动生命的旋律,如何实现内在与外在的交融,需要一个充满感性的支点,一个富有张力的凭借。我们不妨顺水推舟,这样引导:“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大胆的想象: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你带来怎样奇妙的幻想?将你的幻想写下来吧。”之所以搭建这样一个“写”的平台,就是要将学生推向语文学习的前台,就是要将夹竹桃的形象植入学生的灵魂深处,就是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字的价值背后,就是要使得学生成为言语实践的主体,让学生经历一次与夹竹桃心灵对话的过程,经历一次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过程,经历一次自内而外的语言表达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对季老之“爱”有着细致入微的体悟。
  
  6.发现“不一样”
  课文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与平时读过的课文有哪些“不一样”呢?在课文中找一找、划一划,说说你的发现和理解。每一篇优秀的作品,它的言语表现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即使表现与他人相似的内容,使用的是同样的文体,写出来的文字也是各不相同的。而每一篇文章的重要表达价值就在于此。寻找言语表达的“不一样”,,这是一种言语思维习惯的培养,能不能发现“不一样”,关键是你的眼睛、思想、精神、心灵和积累能否时刻保持敏锐,是否能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读出文本的“不一样”之处,有自己独立而崭新的“发现”,体悟言语表达在“形式”上的与众不同,透过一个又一个“陌生化”的词语、句子,感受言语表达的精妙,从中揣摩一些规律,习得一些语感,丰富自己的言语认知,完善自己的言语结构,发展自己的言语智慧和灵性。
  语文教学,教师要通过一篇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例子,以“表达”为本位追求,努力而机敏地开掘有效的教学价值,循着“言语实践”的最佳路径,吸纳清芳,探幽索隐,引领学生感受言语表达的精准、体悟言语表达的精彩、探寻言语表达的精妙,增长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学生的言语个性。
  
  责任编辑:王颖
其他文献
一位青年教师多次向我讨教班级教育及学生管理问题,我不知从何说起。为了探讨得深入具体,针对性强,我让他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教育事件写下来,其实也就是一个教育案例。下面是他的一篇文章《评语是引导学生进步的阶梯》:  余家会是我班的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儿。新学期的第一节班会,面对我的侃侃而谈,同学们都显得很高兴,激动而充满自信,唯独她面无表情。一下子,这个女孩儿引起了我的注意。两周了,她上课从没举过手,课
不论我们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教育他人或受教?生命到底是什么?难道生命不奇妙吗?飞鸟、花朵、翠木、蓝天、星辰、河流、游鱼……这一切都是生命。生命是贫穷的、富足的;生命是群体、种族、国家之间永不停歇的战役;生命是静思冥想;生命是所谓的宗教;同时它也是心灵中微妙的、隐藏的东西,包括羡妒、野心、激情、恐惧、成就及忧虑等。这所有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事物就是生命,然而我们通常只准备了解生命的一
“真诚”变得“虚伪”    案例1.我要做一条狗  《我的理想》:爸爸在我小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科学家,妈妈却要我做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坏人,我也怕,但妈妈说,狗不怕,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妈妈和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作文很短,字也歪歪斜斜的。那一页,老师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叉,没有给成绩。说不定还会在班上严厉批评,并责令其重写
“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为非凡的人。”  这是19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在一次学会上的辩词。卡尔·威特的观点是: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他以自己儿子的卓越才能作出了有力的证明,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一入小学,学习品质的培养尤其重要,好的学习品质能使其受益终生。成绩优秀,而智力平平的学生比比皆是,而大家公认的聪明孩子却不一定能成材,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话题,而其中的核心问题无外乎是语文课堂“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等,是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怎么教”,指选择什么方法来实施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侧重于材料的呈现和组织形式。近日,笔者有幸参加教研活动,三次执教《诺贝尔》(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内容)。三次执教,三次打磨,三次提升,笔者对语文课堂有了
短短几年的中学教育,并不能将所有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化解于无形,特别是在升学率高于一切的今天,教师无法将教育好学生作为至高点。因为教育是需要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的,而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站在社会效益和学生受益的角度看,我不赞成恢复中学开除学生的权力,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被开除了的学生到哪里去?  诚然,教师和学校不会轻易的开除学生,但一名学生到了被开除的地步,他们离开学校,是否还会有变好的动
一篇使我震惊的文章    有一次布置作业,忽发奇想,把印制好的试卷搁置一旁,要求学生自由写些文字,属于随感或者随笔之类。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一再强调,这不是考试作文,大家一定要放开写,老师看重的不是文体、字数与主题,而是你们心中最想表达的那一份真情实感。总之,就是想放开来让学生去抒写心中的所思所想。  假期结束,收上来的文字出奇地清新,仔细地读了所有文章后,被下面的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喟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教学质量的源头活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靠时间加汗水,要靠智慧,靠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在多年的小考中,连续取得显著成绩,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像苏宇等数以万计的学生,最后进入了清华等高等学府深造。可以说,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教师科研——提高
很多时候,带给我们心灵慰藉的是书籍。阅读给我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是灵魂上的驰骋,是心灵上的沉思,在更多时候引发我对人生的感悟。比如说,人们都说沉默是金。的确,沉默有着深沉的力量,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在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被纠缠不清的诱惑所干扰的今天,沉默更是比金子更有光彩。然而,沉默难道只是传达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吗?  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听力教学是获取信息最重要、最初始的环节。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对听力技能要求作了如下规定:一级目标要“能基本听懂没有生词、题材熟悉、内容简单的语段。听三遍能了解其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率为70%”。二级目标则要求更高。然而现状表明: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英语听力教学在农村中学仍处在探索阶段,如何从实际教学条件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