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城市管理就是以信息化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城市的所有部件和事件信息,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使城市高效运行。近年来,随着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稳步、快速、高效开展,全市范围内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责及相关部门纷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基本摸清了全市城市管理的现状和底数,仅以海淀区为例即形成了全区140余万件城市管理基础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做好基础数据库中如此海量的数据的管理、维护并深化应用价值,变海量数据为真正的有效数据,使数据为实际工作服务,为精细化城市管理提供依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这些都成为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海淀区实践了依托信息化手段,搭建基础数据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项目背景
海淀区自2005年起,经过近五年时间,分三期对全区城市部件进行了全面普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基础数据成果。现有数据范围包括城市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其他设施以及环境卫生责任区等共计7大类102小类城市管理事项的位置、属性和权责关系信息。地域覆盖海淀区全部区域,总面积为430.56平方公里,数据结构由主体数据、地理信息编码数据和背景数据三大类共计111个图层构成,包含城市管理事项总数140余万个。
现有数据在完全符合国标和北京市地方标准基础上,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构建了城乡一体化数据结构;二是增强了数据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三是突出了数据的实用性;四是客观反映现阶段城市管理事项的权责关系;五是直观反映各类城市管理事项的特性;六是环境卫生责任数据实现无缝隙、全覆盖。另外,海淀区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自2006年正式运行至今,通过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非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和视频调度指挥系统累计受理监督员上报、群众举报、视频监控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案件110余万件,打造了全面监控、及时上报、高效处置的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体系。
为了适应信息化城市管理运行发展的需要,提升信息化城市管理投入的使用效益,实现数据动态维护管理、整合各类城市管理数据资源、深化数据应用价值的目标,2009年,海淀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城市管理基础数据的开发利用,管理好、应用好数据”的要求,研发建设了“海淀区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应用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二、系统简介及主要成果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开发建设、实际试运行测试、功能再完善等工作。目前,系统已经搭建完成,主要功能已经实现,开始为全区精细化城市管理提供支持和服务,得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有关领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并荣获北京市科协2009年度“金桥工程”二等奖。
(一)系统简介
系统数据构成包括:一是全区部件普查7大类102小类的城市管理事项总数140余万件;二是海淀区信息化城市管理、群众事务呼叫系统的案件数据和视频调度指挥系统的视频资源;三是从全区OA和外部互联网获取的与城市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功能主要由六大功能模块组成,分别是数据维护更新、数据管理评价、GIS综合应用、多维分析、业务应用和知识检索。建立了城市部件数据动态维护更新平台、实现数据统一采集和整合关联、建立外部信息主动采集、建立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数据统计、分析及综合展现平台、建立基于数据的城市管理综合评价机制、实现数据共享与服务。基本达到了全区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动态管理和深层次开发应用的总体目标,呈现出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解决的实际问题及产生的相关效益
1.实现动态数据维护更新管理
通过多数据源和多方式在线数据更新信息的提交、维护和管理,建立起多维度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监督员的作用,通过监督员在线上报城市管理部件更新信息,实现了数据维护更新的常态化,取代了前期所采用的地毯式全面采集更新的部件普查更新方式,大大缩减了测绘更新项目的工作量和资金投入,截至目前,监督员上报更新案件共计8728条,共计上报新增部件9636个,取得了初步效果。同时,系统保存上述案件信息及办理状态,进行相应查询和管理,并定期将信息输出提交测绘部门进行基础数据更新;另外每条更新案件都能与测绘部门更新后的成果数据相关联,实现来源可追溯。二是对监督员日常上报的案件实行自动比对(即结案部门与养护单位比对),从而实现对有可能存在权属变更的基础数据的初步筛选;另外,在信息化城管系统日常派遣中可能随时会发现一些涉及部件更新的案件,例如:权属部门回退的案件,部件立案时在数据库中找不到相关部件,按事件立案等情况,可以随时转入数据应用系统保存和管理,作为部件更新的参考信息。各委办局和街道乡镇通过本系统在线提交电子数据台账,系统对台账进行规范化整理后提交测绘部门。三是实现台账管理和关联,以此达到数据来源的可追溯性。对全区各部门提交的城市管理基础数据电子台账实现可调取、可输出、可查询;原始台账与经测绘部门测绘后形成的空间地理数据直接关联,即每一条原始台账数据都可以关联到它在地图上对应的空间数据,反之也可以。四是实时获取OA和互联网有关城市管理数据更新的信息。即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不间断的、自动搜索和采集更新信息。例如:从网络中搜索到某道路通车、有关城市管理设施的招投标公告或道路大修等信息,意味着有大量需要更新的城市管理数据,据此及时安排监督员关注上报信息,给测绘部门提供线索进行后续的数据生产等工作。
2.实现综合的数据管理评价
一是实现了对各个阶段数据普查及维护更新图层数据的保存、查询和调用。目前,系统保存了2007、2008两年的部件普查及2009年维护更新三个历史图层数据;二是通过对上述历史数据的比对,能够对全区海量的基础数据状态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例如:可以按照辖区、部件类别、权属单位等条件准确统计城市部件的增减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权属变化率;基于GIS平台实现对上述数据比对结果的地图展示,包括部件增减、形状变化、位置变化等的直观展示,明确各单位长效城市管理工作薄弱点,从而指导和驱动各单位做好基础工作。同时,可以有效检验数据生产单位的工作质量。例如:通过对2008年、2009年两年的更新数据的数量和位置比对,发现了数据生产单位在部分部件的更新工作时只修改了数据编码,而未进行实际现场测绘等问题。对于全区140万件部件的海量数据,如果不通过系统进行有效管理是很难发现类似的数据质量问题。
3.实现综合数据的统计、分析及直观展现
基于地理信息平台(GIS)对基础数据进行综合的查询、统计和直观展示。一是实现对全区7大类102小类140万个基础数据和三中心整合系统100余万条案件数据的全属性、多方式查询和地图展示。查询方式包括按照行政区划、任意圈点、自定义地图、热点区域、地理位置、道路名称等。查询统计结果为海淀区渣土专项整治、小广告整治及地铁站出入口周边环境秩序整治等问题分析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二是实现对全区2000余个视频摄像头点位的多方式地图查询,并可实时调取相关图像。三是实现对线状及面状数据的长度和面积的地图测量,测量方式包括测量边界内及跨边界测量。四是实现全图层数据关联。通过各个图层数据的调取和叠加,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使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价值从不同角度得以呈现。例如:通过系统地图精确地展示全区乱倒乱卸垃圾渣土问题在海淀区各街道乡镇内发生的频率及关键点位,为区政府全面掌握和重点解决该类问题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再如,通过全区垃圾箱部件数据与暴露垃圾问题的图层叠加,可以分析出垃圾箱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4.实现数据综合多维分析
建立了时间、空间、问题来源、案件类别、承办处理等多个统计维度和受理数、立案数、承办案件数、及时率、结案率等统计指标体系,通过一个或多个维度条件和任意指标进行组合查询,形成相应图表,达到直观展示、方便查询、动态分析、趋势预警、领导决策的目的。
多维分析分为自定义统计和趋势分析,在自定义统计中,各项统计指标任意组合在一定筛选条件下进行拖拽,形成统计结果并同时形成相应的分析图表,比如统计一周或一个月的案件办理情况,条件定为一固定时间,通过拖拽定位在筛选字段,将未结案数、已结案数、承办案件数等承办处理情况各项指标拖拽到列字段,将处理部门拖拽到行字段,很快就会形成相应数据表,在数据表下方形成相应柱状、线状图,同时也可保存为模版备用。
趋势分析中,可通过一个固定周期案件受理数、立案数、结案数等固定指标进行同比、环比对比,形成趋势对比分析图表,通过比较掌握动态数据,分析趋势,进行预测,提供领导决策。
5.实现内外部网络信息自动采集
采用TRS搜索引擎和信息搜索雷达,在互联网上自动抓取与城市管理相关的舆情资料。实现对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内外部信息的采集、分类整理和信息检索(包括全区OA、各行业主管部门网站、北京晚报等媒体、各大门户网站等)。主要包括:行业新闻、实时消息、法律法规、媒体曝光新闻等等。通过内外网的自动搜索和采集有用信息,并搭建起与空间数据资源进行关联分析和展现的平台,使得多渠道数据资源成为有机整体,挖掘出丰富的潜在价值,很好地保持数据的鲜活性,体现出极高的智能化水平。
6.实现数据共享与服务
通过该系统的数据共享机制,使全区29个街道乡镇和20余个专业管理部门均可共享利用本系统丰富全面的数据资源和强大系统功能。在避免重复建设和节约管理成本这一项上取得了较大成果。
开发建设该系统,能够保证海淀区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实现动态管理,能够将基础数据中大量的数据资源充分应用到城市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去,能够汇集各方面的业务数据以及大量的外部信息与基础数据有机结合,达到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整体效能的目的。从而为精细化城市管理和长效管理机制提供保障,为统筹管理和专业管理提供服务,为提高城市管理经费使用效益提供支持,有力推动海淀区精细化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文雪峰)
一、项目背景
海淀区自2005年起,经过近五年时间,分三期对全区城市部件进行了全面普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基础数据成果。现有数据范围包括城市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其他设施以及环境卫生责任区等共计7大类102小类城市管理事项的位置、属性和权责关系信息。地域覆盖海淀区全部区域,总面积为430.56平方公里,数据结构由主体数据、地理信息编码数据和背景数据三大类共计111个图层构成,包含城市管理事项总数140余万个。
现有数据在完全符合国标和北京市地方标准基础上,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构建了城乡一体化数据结构;二是增强了数据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三是突出了数据的实用性;四是客观反映现阶段城市管理事项的权责关系;五是直观反映各类城市管理事项的特性;六是环境卫生责任数据实现无缝隙、全覆盖。另外,海淀区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自2006年正式运行至今,通过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非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和视频调度指挥系统累计受理监督员上报、群众举报、视频监控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案件110余万件,打造了全面监控、及时上报、高效处置的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体系。
为了适应信息化城市管理运行发展的需要,提升信息化城市管理投入的使用效益,实现数据动态维护管理、整合各类城市管理数据资源、深化数据应用价值的目标,2009年,海淀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城市管理基础数据的开发利用,管理好、应用好数据”的要求,研发建设了“海淀区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应用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二、系统简介及主要成果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开发建设、实际试运行测试、功能再完善等工作。目前,系统已经搭建完成,主要功能已经实现,开始为全区精细化城市管理提供支持和服务,得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有关领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并荣获北京市科协2009年度“金桥工程”二等奖。
(一)系统简介
系统数据构成包括:一是全区部件普查7大类102小类的城市管理事项总数140余万件;二是海淀区信息化城市管理、群众事务呼叫系统的案件数据和视频调度指挥系统的视频资源;三是从全区OA和外部互联网获取的与城市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功能主要由六大功能模块组成,分别是数据维护更新、数据管理评价、GIS综合应用、多维分析、业务应用和知识检索。建立了城市部件数据动态维护更新平台、实现数据统一采集和整合关联、建立外部信息主动采集、建立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数据统计、分析及综合展现平台、建立基于数据的城市管理综合评价机制、实现数据共享与服务。基本达到了全区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动态管理和深层次开发应用的总体目标,呈现出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解决的实际问题及产生的相关效益
1.实现动态数据维护更新管理
通过多数据源和多方式在线数据更新信息的提交、维护和管理,建立起多维度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监督员的作用,通过监督员在线上报城市管理部件更新信息,实现了数据维护更新的常态化,取代了前期所采用的地毯式全面采集更新的部件普查更新方式,大大缩减了测绘更新项目的工作量和资金投入,截至目前,监督员上报更新案件共计8728条,共计上报新增部件9636个,取得了初步效果。同时,系统保存上述案件信息及办理状态,进行相应查询和管理,并定期将信息输出提交测绘部门进行基础数据更新;另外每条更新案件都能与测绘部门更新后的成果数据相关联,实现来源可追溯。二是对监督员日常上报的案件实行自动比对(即结案部门与养护单位比对),从而实现对有可能存在权属变更的基础数据的初步筛选;另外,在信息化城管系统日常派遣中可能随时会发现一些涉及部件更新的案件,例如:权属部门回退的案件,部件立案时在数据库中找不到相关部件,按事件立案等情况,可以随时转入数据应用系统保存和管理,作为部件更新的参考信息。各委办局和街道乡镇通过本系统在线提交电子数据台账,系统对台账进行规范化整理后提交测绘部门。三是实现台账管理和关联,以此达到数据来源的可追溯性。对全区各部门提交的城市管理基础数据电子台账实现可调取、可输出、可查询;原始台账与经测绘部门测绘后形成的空间地理数据直接关联,即每一条原始台账数据都可以关联到它在地图上对应的空间数据,反之也可以。四是实时获取OA和互联网有关城市管理数据更新的信息。即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不间断的、自动搜索和采集更新信息。例如:从网络中搜索到某道路通车、有关城市管理设施的招投标公告或道路大修等信息,意味着有大量需要更新的城市管理数据,据此及时安排监督员关注上报信息,给测绘部门提供线索进行后续的数据生产等工作。
2.实现综合的数据管理评价
一是实现了对各个阶段数据普查及维护更新图层数据的保存、查询和调用。目前,系统保存了2007、2008两年的部件普查及2009年维护更新三个历史图层数据;二是通过对上述历史数据的比对,能够对全区海量的基础数据状态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例如:可以按照辖区、部件类别、权属单位等条件准确统计城市部件的增减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权属变化率;基于GIS平台实现对上述数据比对结果的地图展示,包括部件增减、形状变化、位置变化等的直观展示,明确各单位长效城市管理工作薄弱点,从而指导和驱动各单位做好基础工作。同时,可以有效检验数据生产单位的工作质量。例如:通过对2008年、2009年两年的更新数据的数量和位置比对,发现了数据生产单位在部分部件的更新工作时只修改了数据编码,而未进行实际现场测绘等问题。对于全区140万件部件的海量数据,如果不通过系统进行有效管理是很难发现类似的数据质量问题。
3.实现综合数据的统计、分析及直观展现
基于地理信息平台(GIS)对基础数据进行综合的查询、统计和直观展示。一是实现对全区7大类102小类140万个基础数据和三中心整合系统100余万条案件数据的全属性、多方式查询和地图展示。查询方式包括按照行政区划、任意圈点、自定义地图、热点区域、地理位置、道路名称等。查询统计结果为海淀区渣土专项整治、小广告整治及地铁站出入口周边环境秩序整治等问题分析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二是实现对全区2000余个视频摄像头点位的多方式地图查询,并可实时调取相关图像。三是实现对线状及面状数据的长度和面积的地图测量,测量方式包括测量边界内及跨边界测量。四是实现全图层数据关联。通过各个图层数据的调取和叠加,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使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价值从不同角度得以呈现。例如:通过系统地图精确地展示全区乱倒乱卸垃圾渣土问题在海淀区各街道乡镇内发生的频率及关键点位,为区政府全面掌握和重点解决该类问题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再如,通过全区垃圾箱部件数据与暴露垃圾问题的图层叠加,可以分析出垃圾箱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4.实现数据综合多维分析
建立了时间、空间、问题来源、案件类别、承办处理等多个统计维度和受理数、立案数、承办案件数、及时率、结案率等统计指标体系,通过一个或多个维度条件和任意指标进行组合查询,形成相应图表,达到直观展示、方便查询、动态分析、趋势预警、领导决策的目的。
多维分析分为自定义统计和趋势分析,在自定义统计中,各项统计指标任意组合在一定筛选条件下进行拖拽,形成统计结果并同时形成相应的分析图表,比如统计一周或一个月的案件办理情况,条件定为一固定时间,通过拖拽定位在筛选字段,将未结案数、已结案数、承办案件数等承办处理情况各项指标拖拽到列字段,将处理部门拖拽到行字段,很快就会形成相应数据表,在数据表下方形成相应柱状、线状图,同时也可保存为模版备用。
趋势分析中,可通过一个固定周期案件受理数、立案数、结案数等固定指标进行同比、环比对比,形成趋势对比分析图表,通过比较掌握动态数据,分析趋势,进行预测,提供领导决策。
5.实现内外部网络信息自动采集
采用TRS搜索引擎和信息搜索雷达,在互联网上自动抓取与城市管理相关的舆情资料。实现对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内外部信息的采集、分类整理和信息检索(包括全区OA、各行业主管部门网站、北京晚报等媒体、各大门户网站等)。主要包括:行业新闻、实时消息、法律法规、媒体曝光新闻等等。通过内外网的自动搜索和采集有用信息,并搭建起与空间数据资源进行关联分析和展现的平台,使得多渠道数据资源成为有机整体,挖掘出丰富的潜在价值,很好地保持数据的鲜活性,体现出极高的智能化水平。
6.实现数据共享与服务
通过该系统的数据共享机制,使全区29个街道乡镇和20余个专业管理部门均可共享利用本系统丰富全面的数据资源和强大系统功能。在避免重复建设和节约管理成本这一项上取得了较大成果。
开发建设该系统,能够保证海淀区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实现动态管理,能够将基础数据中大量的数据资源充分应用到城市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去,能够汇集各方面的业务数据以及大量的外部信息与基础数据有机结合,达到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整体效能的目的。从而为精细化城市管理和长效管理机制提供保障,为统筹管理和专业管理提供服务,为提高城市管理经费使用效益提供支持,有力推动海淀区精细化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文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