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教学心得点滴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x789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学习一些优秀的古诗,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有着莫大的助益。古典诗歌教学,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亲密接触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极好平台。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作法。
  一、通过诵读,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而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更是如此。古代的诗歌,大都讲究韵律、平仄、对仗。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对一首诗歌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古诗,感知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进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如在教《春晓》、《静夜思》这类诗歌时,因其明白如话、节奏明快,容易朗朗上口。教师正好利用这些极富音乐美的五言绝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正确地诵读,感悟古诗动人的韵律之美。当然,格律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但是,通过反复的诵读、背诵,学生们是可以完全感知到诗歌或明快、或沉郁、或舒缓、或激荡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的。
  二、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想象力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诗歌的意境,是美不胜收的。一首优美的古诗,就是一幅恬淡悠远的水墨山水画,引人入胜,令人神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评唐代王维的画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王维自己也说“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在古人看来,诗和画是和谐统一的。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晋·陆机《文赋》语)。可不是吗?这完全符合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那神奇的意境美呢?正如前面所说,我们通过朗读、诵读,已经初步感知一首诗歌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想象的空间,共同去感悟诗歌那神奇的艺术魅力。如我在教《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让学生顺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时令——地点——人物——情境这一线索,再通过配乐朗诵,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阳春三月、繁花似锦、高楼江天、孤帆远去的送别场景,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受诗中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怀和感寄遥深、余韵不尽的意境,从而体会作者对友人真挚的感情。我们还完全可以利用现代便捷的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进一个绘声绘色的艺术世界,在光和影、声和气中,得到一次次美的艺术的享受,一起陶醉在优美的诗歌意境中。
  三、通过品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诗言志。诗歌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言为心声。所以,一首诗歌的表达,是和作者特定的情感体验密不可分的。明乎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诗歌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下诗人及其时代背景,对学生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境遇,进而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说,情感的体验,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我在教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中的《游山西村》时,通过朗读,先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丰收之年,盛情款待客人的淳朴民风,再通过品读和精读,剖析和感受诗人对简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最后,引出了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蕴含着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感悟,读之让人感慨。它是当代名句“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古代版,是诗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另类人生体验。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曾经有学生在教这首诗后的第三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观察作文,我咬着笔头想了半天,还是写不出几句。后来,通过仔细观察蚂蚁,我终于知道它们是如何搬家和搬食物了。原来它们是用触须互相联系的。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看到这样的日记,我不禁莞尔。就这样,通过诗中语言,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和古人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让思想的灵光,透过漫漫的时空,交汇在一起,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澄澈和宁静。
  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对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增广见闻,提高素养……其作用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古诗词教学这一平台,并以此为起点,追溯历史的长河,开启智慧的宝库,汲取丰富的营养,尔后扬帆起航,驶向知识的大海,感悟生活的真谛,探索积极的人生——而眼前,正美不胜收!
其他文献
摘 要:人类“结绳计数”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自主学习,习得能力。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
期刊
在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尤为重要。因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有优化教学思路,注重阅读分析的指导,才能使学生正确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做到运用自如。  纵观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课程内容的设置,在教学中,应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入手,而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思路则尤为关键。   一、新课的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但也是往往被忽
期刊
一、学习新知  1.研究算法  开学初,咱们学校举行了新楼落成典礼,请来了一支文艺队,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大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我发现乐队有5人,合唱队有9人。  师:这个同学的发现可真有价值。那谁能根据她们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乐队有5人,合唱队有9人,文艺队一共有几人?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人?  生:用加法。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明确指出了“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中若能很好地运用“阅读期待”,会使阅读教学更加精彩。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期待环节的创设。  一、精心导入,激发初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保持积极的、向上的情绪状态。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
期刊
在中国的编年史上,鸦片战争是划开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标志,中国从此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沉沦的过程,爱国反侵略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而从历史的机遇来看,这恰恰又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契机。学习西方已成为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口通商”代替了广州一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实验与推广,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实践活动课应以什么样的模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研究可以显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新走向,带着问题和困惑,我进行了实践活动课的随班尝试。   我以“我们的校园”为具体课例,先后设计了四种教学方案,通过对比实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的比较开
期刊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呢?个人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巧设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的教
期刊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都要不断地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但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按部就班,而应让作业与批改成为促进教学成绩的
期刊
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至使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一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期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它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意识、自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