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一杯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月二十六日,你护送母亲回到久别的老家。那日,天气晴好,阳光明媚,微风吹拂,一路顺畅。
  第二天,天气突变:雾霭重重,不见远山近村,气温骤降,行人厚服缩颈;早上七时许,天空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你站在母亲蛰居的小屋里,透过近前的玻璃小窗,望着窗外香椿树枝杈间飘舞的雪花,忽然觉得,这雪花的飘是那样的轻盈,这雪花的白是那么的晶透!甚至觉得,这入九后的雪花还有着几分恋人的温馨。
  院子太小,院墙遮挡,雪花在逼仄里翻飞,看不见远处旷野的恢弘。此时的平野山岭是怎样的一出活剧?实在诱人想融入雪花的天地,去一睹壮景。
  手边正端着一杯茶水啜饮。
  你揣起这杯茶水,亲着迎面的雪花,呼吸着雪花的温柔,踏着雪花的软肤,径自离开小院,扑入洁净素白的雪花怀里。
  出村,进入满目雪原的世界。
  村子西北还是那条小河。河岸两侧的层层梯田,在雪花中变成了一展展银白与素黄相间的宣纸;宣纸上偶有点点墨黛,尖尖青翠,钻破平展的纸面,与簇拥的雪花密密私语;文静的雪花,轻轻散落下去,慢慢匍匐下来,像迟来的远乡客人,腼腆的怕惊扰了故乡。
  你站在这寂静的雪花的世界,雪花劝你不要走动,别让你纷乱躁动的脚步,惊扰那多姿多彩的雪影;静静的白色田野劝你多多伫立,用眼睛和耳朵感受这山村雪野的风景;尖尖的雪中麦苗也不愿你离开,请你与它们一起弄雪插花、抚雪成帘;自己的一双雪中脚更不想移步,四周的雪景雪貌,已经将你紧紧包裹,周围没有了冷酷、不见了严寒,你仿佛沉静在一片红色的天地帷帐之中,心中旋转着一场精神的独舞。
  对,是在这天地的帷帐之中。你可以有一番肝肠柔情、一场举杯对饮的陶醉。从怀里拿出那杯茶水吧,喝一口,仰望茫茫雪空,手接片片雪花,呵出一缕热气,像热烈的手臂,与飘散的雪花相拥;举杯伸向雪空,与雪的柔情碰杯,纷飞的雪片砸在温热的杯上、手上,雪成了沁肤的热雪,成了浇灌心田的暖流:这世界上的任何遥不可及的事务,在因缘巧合下,常常会有不期而遇的擁抱和融合;正如你与这茫茫雪野,一个点与一片天的相遇一样,茶气与雪影相合,是蕴含无限哲理令人浮想联翩的简写画,是这种美好相遇生动融合的立体写照。
  雪,静静地飘吧,远道而来的故乡人,不会惊扰你的酣畅恬静,不会打乱你的曼妙舞姿,更不会糟蹋你的蝶蝶纯美。举杯对饮:愿与雪同醉,再喝一口茶吧!
  迈过平展的梯田,一路向西,被大雪覆盖着的深深河道吸引。
  记得这河道是浅阔平缓的,怎么就成了这般深、这样窄?这深,如果无视两侧岸上的梯田,有点像山沟大谷,蜿蜒向上,森森郁郁,遥遥远远;这窄,正面看去,恰似一扇对开的无檐独门,大有一夫在前、万夫莫开的凛然架势。河中怪石嶙峋,坑壑迤逦,如虎豹伏卧腾踞,如尊尊雕塑矗立;两边峭壁上荆棘刺槐等植株繁茂,似巨兽嘴边扎须,似排排士兵肃立。
  但,这一切,在飞舞的雪花中,都变成了绵顺的玩偶和摇曳的春柳:腾挪伏卧的虎豹不再恶煞凶猛,一个个头顶雪帽,身披雪袍,貌似温良恭俭让,神似一笼笼唾手可食的“白篜馍”;排排肃立的士兵不再孤自单薄,株株挂上洁白的雪花,如肩上佩饰的白天鹅绒毛翎饰,浪漫而雅致。原来,同一物象,在不同的自然境遇下,竟然呈现截然不同的意象。你看晕了吧?怀中温热的茶水杯提醒你,还有另一个存在青睐你。你攥出透明的茶水杯,举向那一尊尊木然的石像,一排排浪漫的兵士,就着漫天雪花,仰面畅啜一口,徐徐咽下;慢慢转身察看远谷和近前,似看到了一幅山河世态的变换图,瞥见了一段粗浅的流变史。
  披着一身时化时挂的雪花,登上河的北岸,是一片开阔的平田高塬。
  雪花依然纷飞。站在高塬上,雪花伴着浓浓雾气卷裹而来,身子因立于高处而感到寒风的凛冽,但往往在凛冽的高处,再加上一直浑然为温热的雪花陪伴,烈风反而成了为你伴奏的丝丝庭乐,细细听来,风中有咏叹有长啸,有衷诉有情说,若不是还有远处佳境,真愿就这样听上几个时辰。
  东南方不远处,那雪影下若隐若现的瓦檐红墙,那一个个“人”字形的白色农舍屋顶,沐浴在雪花飘舞的斑驳中,掩伏在田岸之下、素墙之内。从这里眺望,你的故乡像长不高的侏儒,依然是一副落魄的沧桑状,仍然是少时那个不经意的小山村。只是,最大的变化是,村庄变得臃肿了:北,已到河边土崖,不能再延伸;南,虽有余地,但那是坡地,形制不吉,无人愿意前往;西边是另一村民组的,不能越界;东边本来就无多土地,早已被抢占殆尽,哪里还有再臃肿的余地?也许,只有在这雪花漫天的时日,在那一望无际的雪野,你可以为他们设想,在某雪域雪原上,尚存一隅发展的地方吧。
  村子的北端,已与河岸毗邻,深深的雪河谷与高高的土崖绝壁,形成刺眼的对照;岸上岸下,雪的土岭嵯峨不整,垃圾杂草顶着厚厚的雪,一堆堆连绵绕曲,围踞在一些新建的楼房旁边,不讲究村容及周边环境的故乡,从此处瞭望,是多么的懒散与不堪,像是一盆被生生糟蹋的白面。
  从正面看,村庄还算清爽整洁,在雪的覆盖下,更有一种异样的美,但想想村庄的那一面,好似坐过灰板凳的美艳少妇的身前背后,前后不同,明暗不一,经不起人细观打量、周全思想,与那洁白如一的雪花雪貌相去甚远。
  哎,寻思着、纠结着,无法与这份矛盾释怀。那么,请你喝一口杯中茶吧!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老话说,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  我最早工作的乡里有个村叫龙坑,山清水秀,按现在的说法该叫世外桃源,但那时却偏远闭塞,两百余口人家祈盼用上照明电都等待多年了。  现场踏勘那天,我们是在村支书老许家吃的午饭。大半天的绕峰越崖大家多已筋疲力尽,可老许却毫无疲态,打水去汗、冲茶敬烟,周全着呢!村头、田头、灶头,这是农村工作必须留意的场所,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取更多的实情,听到心声。我习惯地走进老许家灶间,
期刊
我喜欢漫无目的地闲逛,几年下来,发现了不为人注意的几处风景,它们成了我一个人的私密花园,樱花园就是一处。我想,只有我一个人叫它樱花园吧。  水嫩嫩的粉,双瓣儿,一朵一朵地挤着,一支一支地闹着,一簇一簇地挨着。花瓣儿薄得透亮,阳光似乎也可以穿透。我在花瓣儿这边看太阳,却看见了花瓣儿的脉络,那细细的、娇娇的脉络,宛若女子的柔骨,似有似无。蜜蜂、蝴蝶翩然而起。我坐在它旁边,醺着双目嗅着花香,心头脑海都是
期刊
一不留神,绿皮火车这狭长的铁匣子就拖着长长的烟,大喝一声冲进了漆黑的隧道里,惊醒的人脖子一竖,眼睛瞪得贼亮,眨几下,头一歪,又在潮水般涌来的“哐当、哐当”声中暗淡下去,淹没在漫长的黑洞中。  对面老头儿拎出座位下装有几只奶猪仔的竹篾筐,下了车,我还没醒透,也被父亲拎下火车。站在月台上,看火车像一根粗壮的火柴棍在天幕上画出一道白线又消失了。  我们要横穿过铁轨拐进山间的那条山道,去到离镇上火车站还有
期刊
北极狼与北极兔,是构成北极生物链上不可或缺的两类生灵。  一只名叫壮壮的头狼带着狼群从荒原远处杀气腾腾地走来,多日的饥饿,已让它们凶相毕露。一只正在食草的北极兔显然闻到了血腥的味道,先是驻足远眺,继而撒腿飞奔。而壮壮为了这顿美味,腾云驾雾……眼看壮壮长长的獠牙就要触到兔的尾巴,兔利用身小灵巧的优势,突然一个急速回折。壮壮体大速猛,刹车不及,一个狗啃式伏地,回头一望,兔已跑出几十米开外。壮壮再追,紧
期刊
白米饭是金贵的,除了过年,只有过生日才有可能吃上。  读小学四年级那年,队长传达了“田土承包到户”的会议精神,整个村庄都沸腾了。大人们在队长家里开会,吵嚷了一个多星期,终于把田、土、山以及猪、牛、农具,还有公家仓里的稻谷,坪里的草垛,按人口,用抽签的方式分到了各家,每个人眼里都闪着亮光。  虎形山在村里地势最高,当时垦荒时爹就主张种茶树,但队长好大喜功,为了获得垦田红旗队的荣誉,硬做三亩水田上报。
期刊
孩子的起跑线,往往取决于父母的层次,可我爹是瞎子,我娘是哑女。  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爹究竟是怎么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也不知道娘究竟叫什么名字、老家在哪里……因为我记得,爹就是这个样子,娘就是这个样子。  不管是上坡下坎儿,越障跨沟,路宽路窄,爹总是先用一根木棍在地上点点戳戳,然后才摸索着挪动脚步;有时候,爹会在众人面前毫无忌讳地坐在一泡屎、一摊水、一堆刺的上面,让我在旁人面前羞于叫他一声爹,以致有
期刊
我大约8岁后就跟姐姐上山砍柴,如果那天姐姐不出早工,娘就要姐姐带我去砍柴。  我开头砍柴,很费力,主要是力气小,二是没方法。我姐就不同,砍柴很快,而且砍一捆柴都是百斤以上,我很佩服我姐,在农事上什么都不落后,插田、割禾是能手,做其他农活儿同样抢在先。就说现在砍柴吧,我还没砍几根,姐就砍了一捆了。砍好了柴,捆柴也讲究方法技巧,捆得不好,走到半路就会散掉。捆柴的东西也是就地取材,用藤条捆,用什么样的藤
期刊
刘丙寅当时是大队会计,兼农工商饭店经理,后来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刘丙寅承包了饭店,烧饼铺和包子店分离了出去。姚小三家开了烧饼铺,刘森林家开了“小上海包子”早茶店。  姚家的烧饼铺靠着粮站,粮站边上的东平河和澄子河在二沟大桥处汇聚成一个大大的“人”字,粮站这处河段,就称为“人字河”。四乡八镇上来卖粮的水泥船,都是在这段河道,排成长龙,等待看样检验。看样不合格的农户,没心思去“小上海”吃早
期刊
快过年了。城里的年怎么过呢?没有嗷嗷待宰的猪,没有手工剪的喜鹊弹梅的窗花,没有秦琼、敬德的大门神,没有灶神娘娘守候的锅台,没有邻近的祖坟可以去烧香跪拜,甚至家里也没个会写对联的人。春节晚会再热闹,坐在楼房里的人心里却总有一种在看别人家热闹的感觉。想想这城里的年真是寡淡得很,可是,春节毕竟是中国人一年里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无论城市农村,总得做点什么来迎接这祖祖辈辈传承了几千年的大年吧。  小时候在农
期刊
五十多年前,爷爷去世了。那年,爷爷58岁,我和我叔家孩子天河同岁,才三四岁,还不知道哭,只记得大人在屋里围着停在草鋪上的爷爷,跪在地上哭,我和天河头戴着白色的孝帽,骑在门槛上看。  不知道哭是真,但我和天河却知道,爷爷再也不会在夏秋的早上领着我们冲屎壳郎、焙屎壳郎让我俩吃了。  由于年岁久远,年纪太小,又没有照片,爷爷的长相已没有印象了。只记得爷爷身材高大,头上常系一条黑乎乎的白毛巾,大裆的粗布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