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村庄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uylu2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留神,绿皮火车这狭长的铁匣子就拖着长长的烟,大喝一声冲进了漆黑的隧道里,惊醒的人脖子一竖,眼睛瞪得贼亮,眨几下,头一歪,又在潮水般涌来的“哐当、哐当”声中暗淡下去,淹没在漫长的黑洞中。
  对面老头儿拎出座位下装有几只奶猪仔的竹篾筐,下了车,我还没醒透,也被父亲拎下火车。站在月台上,看火车像一根粗壮的火柴棍在天幕上画出一道白线又消失了。
  我们要横穿过铁轨拐进山间的那条山道,去到离镇上火车站还有十多里地的鹿峰村。父亲,就出生在那个小山村。
  镇上每天只有一趟夜班车,父亲用根扁担挑两只竹篾箩筐,顺小路绕过一个山头,月亮就从山后爬到了头顶。坐在父亲挑的箩筐里,我看见月光被竹篾筛成碎碎的银子铺在一条碎麻石的山路上。时不时,山坡上就有村屋从树林中跳出来,若隐若现。两边黑黢黢的,是山的影子在延伸,不断在我银色的梦境里起伏着。山野间一种清凌凌的旋律,时而安静,时而涌动。我不知道是睡着还是醒着,只感觉村子时而空着,时而盛满月光。有时候,我浅浅地扇动鼻翼,就闻到了几处草垛歪着脑袋孤零零地立在田里带着稻子的甘香。有时候我一骨碌爬出箩筐,跟在父亲屁股后面,追着父亲的脚印和沙石间云母碎片晃动着的光,脚踩得碎麻石沙沙作响。路基下是流得正欢的小涧,它晃动着细碎的光斑,跟着我们一路小跑。
  “还有多远啊?”
  “快到了,翻过前面那个坡就到了!”父亲指着夜幕里一座座不断跳出的山峰,“好神奇啊,当年你奶奶抱着我就藏在这山庙里躲日本鬼子,在这黑糜峰上砍柴,我碰见老虎在晒太阳……那年我在前面的水塘里打个泡泅,一把青铜古剑就到了我手上……”
  我们像几片薄雾样在村子里飘荡。“征文,回哒!”在田里放水的长佑爹冒出来跟父亲打个照面,又哼着花鼓调钻进田埂,只有背后的锄头一摆一摆地晃眼睛。一个黑影“嗖”地扑在父亲身上,是住在路口的兰姑家那条黑狗迎来了。它引着我们走在进村的田埂上,生怕我掉到田间泥地里,它呼呼地低喊着来回窜,不停地摆尾巴,操碎了心。在暗处村里的狗也开始东一声,西一声地应答,接着又睡去。这时候,兰姑已经拉开了大门,披着衣服,打只手电筒照着我们沿一排矮泥墙摇摇晃晃地走进屋场。
  母亲也是这样被父亲领进村子的,父亲回忆起母亲第一次来的时候的情景:“我站在车站石桥的这头等,眼睛望穿了,远远地看见你妈从桥的那头走过来,像是从月亮上走下来的一样……”
  见到如花似玉的母亲, 祖母连声道:“好有福气的姑娘啊!”她踮起三寸金莲,牵着母亲在屋场尝了三婶的豆子芝麻茶,梅姑的干豆角,五娭毑的甜酒冲蛋,还有花婶子菜园里嫩荷荷的青菜。晚上,祖母抚着母亲的背跟她同一头睡。母亲要走的那天,到车站时火车早已经开走了,是父亲故意把开车时间说得迟些。母亲跟在父亲后面往回走,她不停地绞着自己两条大辫子气恼地说:“你这人,太狡猾了!”
  母亲当年漂亮知性,高中毕业后,在市委工作,早早吃上了国家粮。父亲穷,他做梦都没想到能娶上漂亮又有文化的国家干部当妻子。祖母去世时父亲伤心欲绝,母亲就留在村里当起了民办教师,后来生下我们兄妹几个。
  六月的风一刮,我们就开始满地打滚儿了。中午,父亲坐在门槛上打盹儿,手里那根笤帚子(竹枝条)一颤一颤的。堂屋的竹床上一字排开躺着我们兄妹几个,屁股翘得最高的那个总是被父亲的笤帚子逮到。屋前樟树上知了在鼓噪,晒谷场上三婶扯起嗓子喊:“征文啊,征文啊,你那三头牛牯子往前面水塘那边跑去啦……”父亲一个激灵,睁开眼,看到我们像群鸭婆子摆着屁股往水塘方向跑去。他把笤帚摇得呼呼直响,赶着我们回到堂屋里,套上大门的木栅,这才出得一口长气。我总是不安分,偷偷跟在去洗衣服的母亲后面,趴在水塘的石跳板上玩水。脚一滑就栽进水塘里,看见自己的头发在水里漂啊漂,我不怕。后来是怎么被人捞起来的,我就没印象了。我只记得喝下去的水沁甜,肚子胀得圆鼓鼓的。
  “三婶子啊,你手最巧,要想办法给我织张网,一张大大的网啊,你要莫歇气啦!你看,一眨眼我那三头牛牯子就到处跑,我要用网子把村里那些水塘都围住起来啊!”父亲央求三婶,他坐在门槛上托着腮帮子日想夜想,神经衰弱得睡不着觉。
  天断黑了,屋里热气还散不尽。大蒲扇比那根打着皮痛,但又不伤肉的笤帚子更管用,它带着父亲的震慑扇出悠悠的凉风安抚我们睡去。父亲是睡不着的,一群蚊子围着他转。他摇桶井水将双脚浸在水里,降暑又防蚊。在没灯罩的煤油灯下父亲把村民保护水库的事写成了小说。推开窗,月光照进来,父亲就看见光在他笔下的纸上流淌,在他身旁熟睡的儿女身上流淌,清爽爽的光溢满整个村子。
  不久,父亲被调到县里文化馆工作,我们全家住到县城。村里已經没有了亲戚。每到寒假暑假,父亲还是领着我们一次次坐上那趟晚班火车回到村子里。
  越过村口的那堵泥墙,就能望到甘家那排残存的老屋隐在黑幕下像一座群山环抱的古城堡。父亲跺着脚下土堆放低声:“这里叫作千金塅,下面可是埋下了千两金,万两银的,你爷爷说上七丘,下七丘,银子在我七七丘……”我摸黑把块石头踩进土堆,又掰根树枝丫画圈圈做记号。老屋那些断壁残瓦和麻石墙被月光照着泛着隐隐的幽蓝光。我跺着脚问父亲:“什么时候我也能挖到宝啊?”
  我猜父亲是知情的,我怀疑他已经挖到了宝藏。不然,为何他不用种田,只坐在家里看看书写写字?为何他还一次次带我们回到村子里?我暗想村子里必定还藏了不少宝。母亲把从村里带来的泥巴放进花盆里,就跟把米放进米桶那样,生怕浪费了一点点。我家门前屋后挤满了三婶的丝瓜,五娭毑的栀子花,兰姑的月季……父亲坐在县城的书桌前写东西就跟坐在村里的门槛上一样。他说花草是村里来的,要种在村里的土里才耐得寒暑,长得踏实。
  不知何时起父亲不写小说了,他只写村里人喜欢看的、看得懂的花鼓戏。一有喜事,村里的人都会把县里的剧团接过去唱上几天花鼓戏。晒谷坪早早地就用水冲洗干净,搭起了戏台子。等太阳一落水,村里最后那道大幕就拉上了。花鼓点子敲起来,大筒拉得嘎咯嘎咯的,随后竹梆、铜钹、大锣一起上,村子的夜里喧翻了天。我把半碗饭一口气塞进嘴里,鼓着腮帮子,搬起板凳就往晒谷坪冲去。人小凳矮,我踮起后脚跟在长凳上使劲跳。戏台下那些种田的、打铁的、磨豆腐的……台上那些褶子丑、短身丑、正旦、花旦、小生、武生…… 父亲一出接一出的剧本里,我看见村里的人哼着花鼓西皮小调,过得有滋有味。
  老房子倒了,新房又建起来了。村里的人有的回来又出去了,有的出去又回来了。在村里当了三年民办教师的母亲就是这样,她因病过世后,父亲把她葬在村子后面的白马庵山上。父亲说葬在这里的都是村子最受尊敬的人,上过族谱的奶奶葬在这里。母亲是村里人最尊重的胡老师,也葬在这里。乡亲们说葬二娭毑(我祖母)墓地里的石灰要光起脚板踩得细细的,葬母亲的时候也是这样。当年爷爷把奶奶安葬在后山,自己在村口的山头上选好地方。他说他躺在村口,儿孙们进了村子他就能望到。父亲也是这样,他在爷爷对面的山头上选好了地方,他说他百年后要回到村里,站在村口,儿孙们走进村子他就能望到。
  跟当年一样,我总是不停地离开父亲在外面的世界乱跑。隔壁的三婶已过世了很多年,不知道当年父亲央求她织的那张网最后有没有织好?但我知道,父亲已在暗地里织了张很大的网,月一圆,那张网就把我从人海中捞起来,沿一条铺满月光的小路,走进父亲的村庄。
  责任编辑:李 梅
其他文献
浓浓夏日,不知不觉间,槐花就开放了。蓦然,一股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  行走在故乡的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清香的槐花,把空气都染成了槐花气味了。一串串形态各异的槐花,像从树枝间流溢出来的洁白乳汁,一滴滴骤然凝固在空中了。我最怀念槐花开放在夏日的故乡,那是人们滋长的情愫,是一种如云如水的感觉,空气自由新鲜,远山和炊烟,狗和田野,还有像牵牛花一样转动的梦。  村口有棵巨大的槐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  
期刊
六婆住在藤县天平镇罗漫山下一个渡口边上。  罗漫山下的大人们说,六婆命硬。那时,大家既可怜她,又有点儿怕她。原来,六婆年轻的时候,她五岁多的大儿子,趁着大人们下地劳作,一个人偷偷撑竹排,想过河去对面罗漫山上找石蛙、石羊。然而,很不幸的是,小孩儿掉进了河里。等到太阳落山,六婆回家没有看见儿子,只看到河面上空荡荡的竹排,她疯了似的沿着河岸边奔跑边呼喊,而回答她的只有凄厉的回响。  此后,六婆就天天守着
期刊
黄祥云的父亲在浙江省玉环县一个乡镇的农村信用社工作,经常在晚上给三个子女讲《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的故事,小祥云听着听着,就入迷了,孙悟空打败白骨精等情节,常常在他的梦里重现。  有一年春天,班主任带着同学们到山上种蓖麻苗,回来后黄祥云写了一篇《种蓖麻》的小作文。这篇短文语言简洁,充满童趣,经语文老师推荐,得以在楚门小学的广播室向全校师生播出,他一下子在学校出了名。读初中时,一个偶
期刊
晚上到家,才发现帽子掉了。  照例早起。昨晚做的梦乏善可陈,倘若能像倒放老磁带一样,里面的细节、述说、呼吸和表情会很详实,剧情算是流畅。我顺手打开一个解梦软件,找不到对应的解释,梦也个性?我那天整个下午都在某个售楼处忙于办理购房——在一般人看来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却一点没在梦境浮出风声或云影。  “绝不要停止写作,因为那样一来,你再也不会突然想到什么了。”晚上到家以后,打开电脑编写东西,突然记起德国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末,广袤的冀中平原上,坐落着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名叫小河湾村,围着村子走一遭,才不过一袋烟的工夫。  一个寒冷的冬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村西头46岁的光棍姜大明成亲了。简单地放了几挂鞭炮,没有任何仪式,村里人陆续来道了喜,婚事就算办完了。人们惊奇地发现,姜大明的女人竟是一个年轻貌美、皮肤白皙的南方女子,人人都说姜大明走了桃花运,竟娶了这样水灵俊秀的女子。那个南方女子,瑟缩在角落
期刊
我的老家在唐山脚下,濉河南岸。  八年前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瞬时,老家就被八车道的柏油大道合围,村子没了,老家自然也没了。值得庆幸的是多年过去了,因为唐山的荫庇,村子西南角的那口老井还在。  今年夏季的那几场暴雨把淮北大地浇透了,那日站在几近被枯黄的杂草吞没的老井旁边,感觉瑟瑟秋风带来的不是丝丝凉意,而是一阵又一阵袭来的寒潮!我想近距离去摩挲大青石井口,可它如今活得很憋屈:四围尽是断壁残垣,方
期刊
从我记事时起,家里就有一个大大的书柜,那是我父亲专用的。  书柜平时上着锁,只有父亲打开时我们才有机会向里面望一望。书柜从上到下分为五层,每层又分成几个小格,里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种物品。有从太爷爷时留传下来的家谱,有爷爷时留下来的人情簿,有伪满洲国时我家住宅的门牌,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粮票和布票,有我和姐姐们上学时的毕业证书和各种荣誉证书,一切应有尽有。可以说全家所有的应该收存的小物件,只要跟父
期刊
乡的河边池塘。它本来有一个质朴又形象的名字:水蜡烛。可不知是什么时候,就像村里的二丫,去城里转了一圈,叫艾丽丝了。  小时候,家是大家,床是大床,兄弟姐妹抵足而眠。青葱岁月,我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个枕头,我把它称之“水烛香蒲”。其时,我住进我家曾经闹过狐仙的阁楼——留仙阁。我也祈盼夜阑阒寂时有绿衣捧砚,有红袖添香。不知是美女狐仙的绝情,还是我肉身凡胎,情长春浅,只觉得那冥冥之中,螓首蛾眉,凌波微步,渐
期刊
老话说,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  我最早工作的乡里有个村叫龙坑,山清水秀,按现在的说法该叫世外桃源,但那时却偏远闭塞,两百余口人家祈盼用上照明电都等待多年了。  现场踏勘那天,我们是在村支书老许家吃的午饭。大半天的绕峰越崖大家多已筋疲力尽,可老许却毫无疲态,打水去汗、冲茶敬烟,周全着呢!村头、田头、灶头,这是农村工作必须留意的场所,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取更多的实情,听到心声。我习惯地走进老许家灶间,
期刊
我喜欢漫无目的地闲逛,几年下来,发现了不为人注意的几处风景,它们成了我一个人的私密花园,樱花园就是一处。我想,只有我一个人叫它樱花园吧。  水嫩嫩的粉,双瓣儿,一朵一朵地挤着,一支一支地闹着,一簇一簇地挨着。花瓣儿薄得透亮,阳光似乎也可以穿透。我在花瓣儿这边看太阳,却看见了花瓣儿的脉络,那细细的、娇娇的脉络,宛若女子的柔骨,似有似无。蜜蜂、蝴蝶翩然而起。我坐在它旁边,醺着双目嗅着花香,心头脑海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