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中央电视台以一部《水浒传》推出“开年大戏”的概念。2013年,一部《全家福》又让“开年戏”这个词深入人心。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悬殊的含义。新年伊始,各大卫视纷纷推出《楚汉传奇》、《隋唐英雄》等大块头占装剧,可谓“大”。但收视率上却差强人意,观众也一点不领情。倒是《全家福》虽然是一部平民史诗剧,开播后收视一直占据着全国网电视剧第一位,并赢得了业内和观众一致的口碑。用观众宋怀亮的话说:“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有温度的平民剧。”
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京城观众和业内专家,听他们聊聊自己和《全家福》间这点事。
王满堂,一个立得住的爷儿们
《全家福》剧集时间跨度大,演员表演剧组创作都面临很大的挑战,故事讲述是寻常人家的平凡生活,却确一份沉甸甸的真实。尤其是让人怀念曾经的北京,全剧京味儿十足,人情世故演绎得真真切切,剧中所呈现的执着,包容,厚德,友善,热情等精神气质又联结着新、老北京的城市气质。观众宋怀亮告诉记者,剧中的王满堂让他特别感动。“王满堂绝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爷儿们。他一辈子恪守着古建工匠的第一行业准则是——只有横平竖直,讲方圆讲规矩,盖的房才能干年不倒。建筑,做人,都是同理。‘平如水,直如线。做人做事都这个理。’这是王满堂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亦是他毕生坚守的真理。不同历史时期,这一王满堂最看重的价值观一次次传承中断,被扭曲被颠覆,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中国古建事业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可王满堂的孙子为了多挣钱居然盖塌了房,丢尽了老人的脸面。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完善规矩”的过程,直到今天,如何尽快建立一个有规矩的社会,仍是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社会课题。这也是本剧的核心立意,本剧的现实意义之所在。观众姜昕也特别崇拜王满堂。“由于解放军兵临城下,富家老太太人去楼空。为了还上各位老板的工钱,王满堂不惜借高利贷,那份正气与担当令人敬重。他说:‘无论多难,只要手艺在,我们就饿不死!’老一辈手艺人的人格魅力跃然荧屏之上。风水先生萧益土为人不羁,一口京腔儿总是犯贫,却不失正直、睿智,当金二向王满堂逼债之时,他挺身而出,那份兄弟义气感动人心,还为古建队出谋划策,独有自己的人格魅力。”
观众还从《全家福》中总结出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性格决定命运;要想生存必须有个一技z长;想成功就得依靠自己的特长去发现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机会;历史不会错过每一代人。过去的十年社会中创造财富的机会是政策的改变带来的,今后十年依然如此。”
从小家看大家的变化
专家们则认为电视剧《全家福》努力在追求商业与艺术价值的统一,“逆潮流”而动。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该剧摒弃了大背景历史下许多反映生活变迁题材电视剧中惯有的政治说教的死板风格,而是以琐碎的小事件反映大主题,它不说教、不灌输、不说空话,在潜心创作艺术人物和剧情的过程中平衡着二者的关系。秦海璐、吴刚大跨越年龄段的高难度表演,家长里短的生活气息十足,让他们看得有滋有味。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仅《全家福》的剧名就很值得琢磨。他认为,剧名的“家”中不仅有小家庭,更有国家,一个国家这60多年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是该剧的深意所在。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庆瑞表示,自己和这部戏几乎是同轨迹,“曾经沧海难为水,我感觉自己和这部剧是一起走过来的。”他说,自己今年76岁,《全家福》从1947年写起,那年自己10岁;剧中周大夫被划为右派的时候,自己已经在北大读书了,他说:“看到这些熟悉的人和事,感觉真的很亲切。”原《文艺报》常务副主编、白发苍苍的李兴叶老人感慨说该剧不断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全家福》最后,王满堂和萧益土站在水定门城门楼子上眺望新北京时,我心里很悲伤。我突然感到,像我们这样的一代人已经过去了。”
央视“三转变”
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主任周亚平表示,“《全家福》就是一部平民的史诗。就连宣传标语也体现着这种转变,我们把‘开年大戏’的‘大’字去掉,就叫‘开年戏、全家福’,简单明晰、温暖人心。”
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京城观众和业内专家,听他们聊聊自己和《全家福》间这点事。
王满堂,一个立得住的爷儿们
《全家福》剧集时间跨度大,演员表演剧组创作都面临很大的挑战,故事讲述是寻常人家的平凡生活,却确一份沉甸甸的真实。尤其是让人怀念曾经的北京,全剧京味儿十足,人情世故演绎得真真切切,剧中所呈现的执着,包容,厚德,友善,热情等精神气质又联结着新、老北京的城市气质。观众宋怀亮告诉记者,剧中的王满堂让他特别感动。“王满堂绝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爷儿们。他一辈子恪守着古建工匠的第一行业准则是——只有横平竖直,讲方圆讲规矩,盖的房才能干年不倒。建筑,做人,都是同理。‘平如水,直如线。做人做事都这个理。’这是王满堂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亦是他毕生坚守的真理。不同历史时期,这一王满堂最看重的价值观一次次传承中断,被扭曲被颠覆,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中国古建事业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可王满堂的孙子为了多挣钱居然盖塌了房,丢尽了老人的脸面。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完善规矩”的过程,直到今天,如何尽快建立一个有规矩的社会,仍是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社会课题。这也是本剧的核心立意,本剧的现实意义之所在。观众姜昕也特别崇拜王满堂。“由于解放军兵临城下,富家老太太人去楼空。为了还上各位老板的工钱,王满堂不惜借高利贷,那份正气与担当令人敬重。他说:‘无论多难,只要手艺在,我们就饿不死!’老一辈手艺人的人格魅力跃然荧屏之上。风水先生萧益土为人不羁,一口京腔儿总是犯贫,却不失正直、睿智,当金二向王满堂逼债之时,他挺身而出,那份兄弟义气感动人心,还为古建队出谋划策,独有自己的人格魅力。”
观众还从《全家福》中总结出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性格决定命运;要想生存必须有个一技z长;想成功就得依靠自己的特长去发现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机会;历史不会错过每一代人。过去的十年社会中创造财富的机会是政策的改变带来的,今后十年依然如此。”
从小家看大家的变化
专家们则认为电视剧《全家福》努力在追求商业与艺术价值的统一,“逆潮流”而动。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该剧摒弃了大背景历史下许多反映生活变迁题材电视剧中惯有的政治说教的死板风格,而是以琐碎的小事件反映大主题,它不说教、不灌输、不说空话,在潜心创作艺术人物和剧情的过程中平衡着二者的关系。秦海璐、吴刚大跨越年龄段的高难度表演,家长里短的生活气息十足,让他们看得有滋有味。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仅《全家福》的剧名就很值得琢磨。他认为,剧名的“家”中不仅有小家庭,更有国家,一个国家这60多年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是该剧的深意所在。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庆瑞表示,自己和这部戏几乎是同轨迹,“曾经沧海难为水,我感觉自己和这部剧是一起走过来的。”他说,自己今年76岁,《全家福》从1947年写起,那年自己10岁;剧中周大夫被划为右派的时候,自己已经在北大读书了,他说:“看到这些熟悉的人和事,感觉真的很亲切。”原《文艺报》常务副主编、白发苍苍的李兴叶老人感慨说该剧不断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全家福》最后,王满堂和萧益土站在水定门城门楼子上眺望新北京时,我心里很悲伤。我突然感到,像我们这样的一代人已经过去了。”
央视“三转变”
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主任周亚平表示,“《全家福》就是一部平民的史诗。就连宣传标语也体现着这种转变,我们把‘开年大戏’的‘大’字去掉,就叫‘开年戏、全家福’,简单明晰、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