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写作生涯的科学“开篇”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li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通识课,我们学过不少鲁迅作品,往往自以为很熟悉鲁迅,也了解鲁迅创作的内容,如: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等。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打开《鲁迅全集》,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正确的答案是:科学论文。
  历来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一篇文章是《人之历史》,第二篇名为《科学史教篇》,这至今都没有引起文化、教育、传媒等方面应有的热情及注意。倒是网络视听和朋友圈的部分传播,涉及到青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时的故事。
  旧历年前的那个学期,气候最冷。
  这一天,艳阳高照,给长江边上的金陵古城带来些许暖意。有位身材瘦小但步履矫健的年轻人匆匆走来,他就是正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的鲁迅,那时还叫周豫才,来到鼓楼大街的金铺里。
  他气喘吁吁地站定脚跟,哈了哈快要冻僵的手,从怀中掏出一块金质奖章,放到柜台上说:“我要卖掉,换现钱!”这是他因为成绩优秀而荣获学校颁发的奖品。
  外面起风了,天边卷来团团彤云,正往头顶方向聚集。鲁迅搓搓手,拿起柜台上卖奖章换来的钱,揣进怀里;又跺跺脚,立即一路小跑,穿过几条街到书店里,买了严复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几本新书。然后,他看看还剩下的几个零钱,笑了;转身又到旁边的菜市场,买了几串红辣椒拎在手里,一路小跑回到學校。
  接下来的几天,鲁迅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读《天演论》。当时,鲁迅家境困顿,衣服单薄,南京的夜里又最冷,他就咬几口辣椒驱寒;有时候只能披着被子,边吃辣椒边读书。
  算起来,鲁迅是1898年17岁时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他自述:“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画和体操”,并“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的书。可以说,这是鲁迅接触现代科学知识的开端。他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勤奋,手抄讲义,精细地绘录《机械制图》;还不止一次深入到南京市郊的青龙山矿井实地考察,并经常采集“铁矿石、铜矿石、石英石、三叶虫化石,还有像石榴籽一样的矿石”。由于学习的需要和喜爱,他每次放假都要带回一些“到绍兴家中,放在一个木匣里”保藏。这个阶段的学习使鲁迅“特别得益的”,是所谓“地学”。因为他用的教科书是英国赖耶尔的《地质学纲要》的一个译本,名为《地学浅说》。这使鲁迅学到了当时关于古生物学的系统知识,能够帮助他进一步了解赫胥黎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天演”学说。就是在《人之历史》篇中,有鲁迅最早亲自编绘的生物进化插图,成为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科学“图像”文献。
  鲁迅在南京读严复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历来是研究鲁迅“进化论”思想的逻辑起点;但我们对于鲁迅接受“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往往注意不够。这既影响到详细考察、评价鲁迅青年时代接受的学校教育及刻苦自修形成的知识结构,也往往疏忽鲁迅早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相关活动的科技史意义和思想价值。
  事实上多年之后,鲁迅还难忘无数个南京求学时期的寒夜,每每读到《天演论》中新奇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学说,他就兴奋不已,精神振奋地似乎忘记了身上的寒冷和口里的苦辣。他学习地矿知识非常认真、投入,收获很大。1927年在广州,鲁迅应约到黄埔军校讲演,开口就说:叫我讲怎样掘煤,比讲文学更好些!直到晚年,他还常常想起胡适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更名及其当年的思想概括:
  那时,《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
  进化论的科学知识及其现代性进步思想,成为那个时代和社会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成为了鲁迅写作生涯的科学“开篇”。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恋书癖  2016年古籍普查结束以后,一直想着要写点什么来回顾和总结这段有过太多“第一次”的、刻骨铭心的时光。  2013年,瑞安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玉海楼所藏文物、古籍搬迁至新馆文物库房保管。2014年1月,我正式入职瑞安博物馆担任古籍库房管理员,一头埋进“故纸堆”中,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古籍库房交接和两年多的古籍普查工作。由于馆里要同时承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古籍普查的任务,加之人事变动和
期刊
花白的板寸头干脆利落,乌黑的眼睛炯炯有神,衣着简单朴素,爱书如痴。这就是他留给大家的印象。  忙碌了一天后,他回到门房,捧起心爱的书本,一边看,一边做笔记,看到喜欢的句子,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声……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他喜欢的“诗与远方”。  这位书痴,是荆门市农机发展中心的门卫季清福,今年62岁。  季清福是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人,从小爱看书,高中毕业后当过民办小学教师,打过工
期刊
幸运的“千里马?”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少而聪慧。他7岁得到太守的赏识,13岁又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赏识,《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王方庆是一位亲政清廉的官吏,《旧唐书》谓其治广数载秋毫不犯,对管内诸州首领严加管束,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这些赏
期刊
在外界看来,章开沅成才的道路有些“难以想象”。  那是解放前他曾两度辍学,高中都没读完,在漂流长江的船上打过工,在青年军里当过兵;金陵大学求学两载后,本想做个跨马佩枪、文武双全的战地记者,却被中原大学截留,阴差阳错闯进了史学的殿堂。  时光荏苒,而今已是鲐背之年的章开沅头顶诸多光环: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大陆近代史学家中的“两个半”之一、国内社科界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但他更喜欢所在城市评出
期刊
01 买书比选对象还难  如今的书店闹哄哄的成了大卖场,难有翻书、选书、读书的气氛。选书,成为了一件头疼的事情。书的琳琅满目,其实是在花哨之中暗藏着浮躁,便越发地让人乱花迷眼。  好多朋友都问我,如此乱象,进书店该如何选书?说实在的,我已多日不去书店,选书,只在网上或图书馆,或听孩子的推荐。因此,面对那么多其实大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我只能说,首先不选的是什么样的书(仅限于文学和社科类)。然后,淘汰
期刊
像作家一样阅读  在经过了周期性的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之后,为了从正确的阅读中受益,你必须费点劲儿学会像作家一样读书。任何一个对成为作家感兴趣的人都对自己读过的每本书有一定的看法,而不仅仅是把读书作为一种娱乐。但是要想有效地阅读,就需要看一本如何能够帮助你提高写作的书。  大多数未来的作家都是书虫,很多人都对书籍和图书馆着迷。但是如果阅读只是为了分析一本书,或纯粹为了学习它的风格、结构,或者看作者如
期刊
1.《共产党宣言》:读过至少100遍  毛主席喜欢看马列著作。他读的第一本是《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毛主席可以说是反复阅读!他还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自己读《共产党宣言》至少读了100遍。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穿过国民党的层层封锁,抵达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为其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会。之后,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说:“正是《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
期刊
《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散文名著,其营造的乌托邦式的田园生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象征和文学意趣,其中弥散的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成为人们自由、旷达、超脱、隐逸的精神追求,自诞生以来就充盈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文人士子竞相追逐的世外桃园、人间净土、精神家园。在当下节奏加快、精神压抑、焦虑浮躁的社会中,可以观照人们的内心,追求诗与远方,对于调适人们的精神心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上世纪40年代末,中华大地发生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的父亲周立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小说聚焦土地改革运动,描写了元茂屯村民在土改工作队带领下,夺回土地、当家做主的故事。  亲身参与并生动记录  巨大变革  《暴风骤雨》的创作,取材于周立波在东北从事土改工作的真实经历。在周立波前往东北前,我们的母亲林蓝已随土改工作队先期到达,夫妇二人相聚于
期刊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岁月悠悠,时光如驹。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回望年少沉迷书香不自拔的岁月,仍有余温荡漾心头。  我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位于南漳西北方向,距离县城约五十多公里。这里翠山连绵,清流潺潺,风景怡人。全村沿河而居,星落两岸,蜿蜒曲折的公路串起了整个村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封闭的小山村里,山里娃对大山外面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读书就成了我最好的慰藉,不仅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