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水之余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i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金运昌先生曾在《台北故宫》纪录片中谈到书法鉴赏的原则:并非以技法高低、完美程度为考量,而是以是否自然,笔下有没有情感来评判。因此,“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当之无愧地入选。二者虽然不算是历代写得最好的书作,但都是因缘和合、当机而书的结果,所映射出背后的事件、内心的情感都感人肺腑,堪称隽永。从前者,我们可以读出“和乐”;从后者,可以读出“悲愤”,而《兰亭序》在“和乐”之后更有超脱生死、打破时空的感悟升华。如果把文字的书写当做相的话,那么能够通过这个外相观照到它背后的实相,那就是相外真如;也可理解为透过事物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日本自然农耕先驱福冈正信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一书中提到:“一物之中有万物,积万物却难成一物。”一物之成为一物,必有其因缘。一物中藏万物,更藏有“空”。事物的整体只能作为整体来看待,拆散成局部来研究就早已不再是同一个事物了,得出的结论当然不会准确和完整。好比克隆法也无法还原本来的生命体,二玄社的“次真迹”也难见到原件的灵魂。盖万物皆有“空”。而空性不可复制。据说,王羲之曾事后重写《兰亭序》,也无法超越或复制那段空性。
  以上是对近期所获信息的思考,虽不相干。但也有可联系。个中道理,想来一是“心物一元”;二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心物一元”不是单纯唯心也不是全然唯物,把这二者视作一体两面,同时存在,相互作用。没有独立存在的“物”,也没有孤立飘浮的“心”。
  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时并没有达到他一生艺术的巅峰,其《丧乱帖》在艺术成就上被公认为远超过《兰亭序》,但这丝毫不影响《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可以假设,如果不是“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那天在会稽山兰亭的那场雅集,如果不是有四十一位贤人在“曲水流觞”并当场作了三十七首诗。就不会有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作序的“因”,也就没有《兰亭序》。在那通讯交通不便、战乱不息的“奈何”年代,万缘的具足,才有这一会一纸的诞生,不容易啊!一期一会,今天的我们不能看到集会,但能在这一纸“陈迹”中去感受兰亭的惠风,太息晋人的风骨。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加上因缘才有作品。这因缘即是与作品一“物”相附的“心”,“物”可重来,而“心”不可得。
  返观茶席、茶艺,恍惚也能借鉴。一席之中有万物,积万物却难成一席;一艺之中有万物,积万物而难成一艺。茶席、茶艺的好坏,也看是否自然,有没有情感的流露。虽然拥有很多华丽或古旧的器具,但或许这是一种障碍;虽然学了很多动作和技法,但也许这又是另一种障碍。有时候,不是器具不精美,动作不漂亮,而是其它的问题,如同书法讲究字外之功,由内化而外显。积物只是表浅的有为法,不等于拥有;万物不为所有,而为所用,才是真有。
  茶席、茶艺如何才能“自然”,当想这个问题时已经不是自然了。我们所了解的“自然”,受人的认识和理解的局限,“想当然”并代表自然的原本。我们也会把“放任”误以为是“自然”。“天地不言,万物生焉”,自然本身就是对“自然”最好的诠释。只要知道了自己并没有了解自然,这就是自然。放弃分辨、不起分别,智慧自然会出现。“道法自然”,只有接近自然、不离自然,把自己也化作自然的一分子,自然就“自然”了。陆羽在《茶经·九之略》中连续用了八个“废”字表明到了自然当中,造具、煮器等等无不可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茶圣最高明处。福冈正信也说:如果地炉旁的粗茶要比茶席上的“玉露”香美,那么茶文化也就开始接近尾声了。言外之意,茶席、茶艺要自然,就不能脱离朴素真实的生活。而《兰亭序》也只是王羲之那群人那天的“生活”。“艺”字从字源追溯就是上古农耕生活,后演变为“农艺”、“艺术”。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不自然;有了生活,就有了生长自然产物的泥土,就有了因缘。
  人可以以职业为生,但职业不代表生活。别人的茶席好、茶艺高,那多半是因为那就是他生活的写照,是模仿不来的。我们可以这样自问:那是我的生活吗?如果回答是,那就离自然不远了。
  烧水之余的胡思乱想,是为记。想得太多,不如烧水去。
其他文献
寻茶之路  寻茶之路较为辛苦,因为险峻的川藏线阻断,车子只能由成都从“通天之路”的青藏线进去。经过五天的穿越,从广阔草原到无人的盐碱地,从神仙居住的巍巍昆仑山口到无边无垠的可可思里,再到高耸天际的唐古拉山口,终于到达圣城拉萨。至此,高原反应也稍稍放轻,不至于一动就气喘头晕。此一路风景让人觉得身在天堂,从拉萨往林芝走,更仿佛进入江南的秀美青翠,其间松杉层叠,花草繁茂,牛羊成群,已似仙境。  清晨凝聚
期刊
许玉莲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属下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潮》作者。  著作《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合编)。  福建漳州天福茶学院客座讲师。  当我们谈到马来西亚喝茶或茶文化现状,往往将之称为马来西亚中华茶艺。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外国人来看或由当地人来解读,马来西亚茶文化还在依循着以前从中国迁移到当地的祖辈的喝茶手法。一般观念对马来西亚茶文化的发展仍离不
期刊
北苑,一个曾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  一千多年前,这里出产的茶被“茶官”们碾成茶膏压成饼,并饰以龙凤、花草等吉祥图案进贡给朝廷,博得了龙颜大悦,尤其是当它遇到一位爱茶胜过爱江山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时,它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赵佶用他独创的瘦金体在纸上为它写下了“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欧阳修因为获得一饼御赐的小龙团而激动地“清血交零”、陆游啜茗后亦激赏“建溪官茶天下
期刊
金凤凰香飘四海,儒士风誉满全球。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一场全面展示东方茶文化魅力的巡展自2011年8月6日在厦门由代言人李冰冰启动以来,历经北京、沈阳、太原、郑州、上海、成都、深圳等国内八大区的巡演,于12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圆满落幕。这一活动因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形式最为
期刊
范增平  1985年在台湾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1988年任“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是第一位把茶艺带进祖国大陆的使者。  “风格”,最初是出于希腊文,进而成为一个国际学科术语,英语称为“style”。《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风格为“气度、作风”。我国最早出现“风格”一词,大约是在魏晋时期,当时是用来形容士大夫的威仪规范,也就是指某个人在风度、品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总的来说,风格是提供一
期刊
先说说一无所知。出国的人临行前多半会做些“功课”,尽可能了解一些即将要去之异邦的情况。此次去南美前夕,我也曾作了点准备,但关于南美的茶没有一丝一毫的考虑。坦白地说,原先我一直以为世界之茶中国是老大,中国茶又以龙井为冠,我又是龙井茶原产地的臣民,没有必要关注他国之茶。而且出国时我备足了上好的龙井茶,根本没打算喝外茶。回头看,这是一种“老大”的思维定势,往远处说,可能还受封建思想的影响,非常要不得。想
期刊
主持:卦卦  嘉宾:浅浅(行业专业设计)  黑色很幽默(行业营销专员)  墨七(普通消费者茶叶发烧友)  一件商品的包装,除了它的保护和容纳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促销功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包装的保护和容纳功能在日益弱化的同时,它的促销功能却逐渐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里,商品的包装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期“三人行”就和大家一同谈谈茶叶销售中至关重要的包装。  卦卦:新年刚过,想必各位家中
期刊
怜水静,爱云闲,溪月同烹。  满口清芬识水韵,一壶禅味在安溪。  人们说我香高韵长——“七泡有余香”。你看,这不摆明说我耐泡,不容易泡到手嘛。  品赏安溪铁观音:中国福建安溪,闽南茶都。产茶历史逾千年。1725年,我在安溪出生,天赋异禀:身形卷曲,肌色墨绿,色沉如铁;我的香韵若兰,香高韵长,七泡有余香。  木有本,水有源,头啖汤恩义两全。  冻顶乌龙腾四海,茶中圣品味一流。  常饮感恩茶,造福家天
期刊
“立顿”在中国的名声如雷贯耳,“立顿”在中国的年销量达10亿美元,这就是“立顿”品牌价值的外在表现。相比之下,中国茶企虽然不乏在在喊品牌口号和自称企业强大,但从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传统茶企的产品销量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为什么谈到品牌的话题就必须说到产品销量?我们从其他所有行业都可以看到,世界上绝没有卖不动的产品被称为名牌,也绝没有被消费者认可的名牌产品没有占到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以市场占有率
期刊
自2010年被定为永久举办地后,茶博会便成为武夷山又一重要名片。近日,记者在武夷山采访时了解到,第五届海峡两岸茶博会的各项前期筹备工作正有序開展,凯捷岩茶城、凯捷岩茶城广场、武夷广场、武夷山庄等茶博会配套工程也正在抓紧施工,力争茶博会期间投用。10月12日武夷山市召開了“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筹备工作会议”,副市长杨荣郎实地调研茶博会筹备工作情况并出席会议。  会议初步讨论了《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