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读者调查表反馈意见摘编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nyy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铸:
  
  历史不是我的专业,但我喜欢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我们读过去的一些党史和现代史书刊,常常感到史实不真,历史成了胡适所说的“任人打扮的女孩子”。贵刊出版后,令我惊奇,你们终于敢面对历史了。我特别欣赏关于朝鲜战争和中苏恩怨的系列,可惜运用的多是别人的材料。我们自己的呢?当然,我们的档案尚未公开,有很大难度,有些框子也难以逾越。但是,希望再不要把神话、童话搞成历史,尽可能把历史真相告诉人们。你们既然已经开始,就请勇敢地走下去。祝你们成功!
  
  广州石化总厂离休干部李克强:
  
  每期《百年潮》,我都是从卷首读到末尾,篇篇文章我都喜欢,文风好:实话实说;学风好:实事求是。你们动用了许多档案资料——珍贵文献,邀请来当事人讲述真情,这些内容都十分权威。我在广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担任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假如你们到南方来时,先给个信,尽可能给我们讲讲故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江苏省商业厅离休干部林德瑗:
  
  《百年潮》发表的文章比较可靠,我们信得过。对我们确切地了解历史、了解人物很有帮助。编者态度严谨,提供资料珍贵,文章选题重大,可读性、思想性和信息量都很强,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不可不订的一流杂志。
  
  上海市教育界离休干部林德瑗:
  
  《百年潮》的文章,我几乎篇篇爱读。特别是约请一些知情人、参与者所写的“台前幕后”很好,使我弄清了不少自己当时也很有想法而又想不通、搞不懂的问题。贵刊的风格也清新活泼,不落俗套。
  
  山西大同运输公司离休干部董维善:
  
  贵刊的访谈、回忆系列及“首次披露”等,我都爱看,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像万里、杨启先等的访谈录,我还给老干部们宣读了。希望贵刊越办越好。
  
  上海大学离休教师朱祖英:
  
  《百年潮》是一本高质量的优秀期刊,但宣传不够,知者不多。今后还可组织一些“文革”期间为非作歹的代表人物的回忆录,起一个以史为鉴的作用。现在反面的教材很少,历史只有被害人写的,没有对立面,不完整。
  
  山东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离休干部范维贞:
  
  贵刊关于真实性的讨论很好。我们既不要为犯错误者讳其功,也不要为受迫害者讳其过。如文革中受迫害、受冲击,有的是因为坚持真理,有的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有人在以往的政治运动中做了不少坏事,是欠了账的,不能“文革一冲遮百丑”,把过去的事就一笔勾销了。
  
  贵州贵阳市教科所退休教师邓见宽: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中共党史以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的历史。希望坚持真实可信的原则,运用正确的观点研究、写出史实,澄清一些过去流传的错误观点及违背事实的史料。
  
  上海杨浦区影院文化干部钱峻崖:
  
  多发些史料揭秘、观点新颖、评析深刻、文采讲究的文章,并以史为主,评述辅之。议论不宜过多,因为贵刊就是以史实性吸引人并为特色的。
  
  北京高级工程师王正元:
  
  要扩大发行面。两年来我到二十几个城市出差,到处宣传介绍《百年潮》,但很多城市买不到。
其他文献
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离休干部张伯良:  《百年潮》的文章说真话说实话,使我明白了或弄清了很多历史真相和大是大非问题,因此,我虽高度近视,每期都要认真地读完全刊。从你们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冤假错案的重新回顾与反思,对一些被掩盖或歪曲了的历史真相的揭示与剖析,我由衷地感到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感到刘少奇、彭德怀等许多为党为人民而蒙冤受屈的英灵得到了慰藉。  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党员,《百年
期刊
程中原记录整理  我和你(指张闻天夫人刘英同志)是在中央苏区才熟悉的,同闻天,我到莫斯科后就比较熟。他在重庆二女师教书的时候,同我的四哥杨闇公是朋友。他那时宣传新文化,提倡自由恋爱,是个才子。杨闇公支持他。四川军阀要把他驱逐出境时,他还在我家里住过十几天。李伯钊比我先到莫斯科。她在重庆二女师时,是张闻天的学生,对张闻天很佩服。我一去,她就向我介绍张闻天。由于有这些关系,我一到莫斯科就同闻天同志比较
期刊
刚到台北,住进中央研究院的学术活动中心。早上起来下楼吃饭,要了一份小米粥加豆包,我按照价目表伸手从兜里摸了40元台币递到柜台里面。只见那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舞动着两只裸露的细白胳膊的厨子,一面敏捷地接过钱丢进钱箱,一面从嘴里响亮地吐出两个字来:“细细!”  “细细!?”乍到台北,多少还有点不适应,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眼见他转过头去笑容可掬地同后面的顾客打招呼,我急忙端起盘子溜到一边去了。  当然
期刊
因为爱看电影,我坐长途飞机最怕坐在离投影屏太远的位置上。前面隔着十几二十排人,又没有坡度和错位,屏幕又小,伸着脖子探头探脑,那滋味太难受了。早就听说在有些波音767客机上,每位旅客的眼前都有一部液晶显示的电视可看,却一直没碰上。这回从香港转乘华航的飞机,却意外地有了这番小小的享受。只是,从香港到台北总共不过一个多小时,根本不可能放电影,只好拿它看电视,真觉得有点奢侈过了头。  飞机升空后,我随便转
期刊
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开始,在全世界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政治浪潮。  对斯大林专制统治的大胆揭露,本来是苏联人自己开始的。奇怪的是,中国直到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围绕着要不要取消天安门广场高高矗立着的斯大林的巨幅画像,最高领导层里还颇多犹豫和争论。结果,在世界共产党国家中,中国几乎是最后一个在公共场所摘掉斯大林画像,也差不多是最后一个停止公开为斯大林辩护的。而这一切,竟然都是因为毛泽东。  与斯大林有过
期刊
《百年潮》1998年第四期的《刘大年忆郭沫若》一文,讲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195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出建立三个历史研究所,一所请郭沫若兼所长,二所请陈寅恪任所长,三所请范文澜当所长。当时,陈寅恪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同年12月,由北京大学副教授、陈寅恪的弟子汪篯南下敦请。不想汪、陈相见之后,陈寅恪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感激或感动,还提出了担任所长的苛刻条件:请毛、刘二公(即毛泽东、刘少奇)允
期刊
台湾《传记文学》自1962年出版至今,已达36年。该刊以发表民国人物传记及有关史料为特色,出版后,风行多年,长盛不衰,被誉为“民国史长城”。由于该刊系刘绍唐以个人之力创办,因此又被称为“野史馆”。最近,该刊为适应电脑世纪的到来,特别发行光盘版,时间起自1962年6月,止于1998年6月,共收72卷433期杂志,15000篇文章,一亿余字。内容包括自传、评传、年谱、回忆录、名人日记、重要手迹、珍贵史
期刊
1958年以后的中苏关系,已经处于每况愈下的境地。按照我们一般的了解,两年之后,即1960年苏联片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苏关系就已经宣告破裂了。其实,历史却不是这样简单。的确,意识形态分歧的不可调和,赫鲁晓夫的傲慢骄横,确实在使毛泽东逐渐失去耐心。毛泽东自信真理在手,讲出话来也总是咄咄逼人。但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想一想中国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即使是一向天
期刊
本刊面世以来,荷蒙同行各方关爱,所发文章,竞相转载、摘发;有些报刊不仅事先征得本刊同意,而且同时免费配发本刊目录及相关报道。这些做法,既方便了尚未订阅本刊的读者,也帮助本刊扩大了影响,至为感谢。但是,其间也发现了若干侵犯我刊权利的事例。其严重表现之一为:在转载或摘发时,竟居然不注我刊刊名,造成该报该刊首次发表的假象。这种情况,既违背了有关法规,也违反了出版行业公认的职业道德。  众所周知,版权为国
期刊
毛泽东一生中只出过两次国,一次是去莫斯科,另一次还是去莫斯科。第一次去莫斯科的经历,他终生难忘。他自己就讲过不下四五次,但每次讲的内容又都不完全一致。  毛泽东一生中只出过两次国,一次是去莫斯科,另一次还是去莫斯科。第一次去莫斯科的经历,他终生难忘。1956年,当可以公开批评斯大林的时候,他马上就想到了自己的这段经历,告诉苏联大使说,我当时访苏的主要目的就是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斯大林却不想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