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教学的最大难点是怎样引导学生诵读,并读出感情来。那么,教师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训练呢?《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我根据自己指导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古诗文教學的经典案例,提出了“读之、诵之、吟之”的诵读教学方法。
一、读之,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
1.导读
课堂精彩的开篇导语是古诗文教学的引路石,精心设置的情境能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比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有位教师就以深情的叙说奠定了整堂课的情感基调:“乡愁,是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愁。那么,诗人王安石的乡愁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泊船瓜洲》。”
再如,在学习骆宾王的诗《咏鹅》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唐朝,有一位叫骆宾王的诗人。他聪明好学,很小就能写诗。有一天,他看到这样一个画面。”随即我出示白鹅浮在水面上的画面,让学生讲讲画面内容,初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接着,我又讲:“小朋友们很会观察,也讲得很不错。可你们知道吗,当时年仅7岁的骆宾王,只用了18个字,就把这个画面描绘出来了,而且这首诗流传到现在。想看看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骆宾王是怎么写的吗?”一个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能写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迫切地想读这首诗。此时,我再请学生自由读诗文,这样,就会使他们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学生把诗的内容与想象的画面相对照,就能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那么少的字却把整个画面描述得那么美,让学生不仅对小时候的骆宾王敬佩不已,对古诗的精练语言
和优美意境也有了一些真切的
体验。
2.自读
自读的要求就像朱熹先生说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对于小学生来说,自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能读得文从字顺,“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自读要求的标准教师要因人而异。如教学低年级的《池上》一课时,教师的语言可以富有童趣些:“池上到底发生的是什么事呢?请小朋友翻开语文书,自己小声地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汉字读准,尤其是戴小红帽的生字(汉语拼音用红颜色书写),还要注意读通句子。”教学高年级的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大胆放手了:“请同学们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将这首诗读两遍,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当然,在自读的检查反馈环节,教师除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外,还应对学生在自读课文中遇到的疑难字句进行点拨、引导。
3.范读
范读非常重要。现在的教师都比较重视读,读的形式也很多样,配乐读、男女生轮读、竞赛读、看课件演示读……唯独忘了自己的范读。男教师的声音大气磅礴,女教师的声音温柔婉转,往往会在话音一落时赢得学生的热烈掌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饱含感情的声调去读。读的时候要注意字正腔圆,要掌握好诗的节奏韵调(读的时候可以配上与诗的内容相适合的一段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听,在听中感悟诗的意蕴,在优美的旋律中体味诗的
意境。
二、诵之,诵得抑扬顿挫,浮想联翩
古诗文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字字珠玑、句句有情,音韵和谐、平仄相间。所以,学习古诗最好、最简捷的做法就是诵读传情,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读出古诗文的情意韵味。
1.重音
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重音要落在“密密缝”“迟迟归”上,因为读到这六个字,我们就仿佛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叮咛,仿佛看到了母亲慈祥的面容。
2.语调
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了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读《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时,“商女”要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学生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就能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3.节奏
古诗文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义划分。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语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语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一般来说,诗歌中按音节划分节奏的多,古文按语义划分节奏的居多。
另外,诵读节奏应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例如,《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全诗的诗眼,充分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诵读时要尽量放慢速度,采用2/2/1/2的节奏,重音要放在“谁无死”和“照汗青”上,语调应是先抑后扬。抓好了诗的节奏,诗的情感也就读出来了。
三、吟之,吟得情趣盎然,激情勃发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这里的“读”指的就是吟咏,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反复吟咏中浮现出诗的意蕴。
1.引读
我们说教师的开篇导语是“引路石”,那么,此时教师的导语就是情感的“催化剂”。请看王自文老师让学生交替互读《古诗二首》时的引语:
师: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生齐读《题临安邸》)
师: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
(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让人何其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让人何其悲愤。这种比照参读,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
2.赏读
赏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能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时,将课题以书法形式写下来。《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褚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朗诵时,《望天门山》配雄壮的器乐合奏《奔腾》,引导男生以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配柔婉的古筝曲《平湖秋月》,让女生以柔美之音吟诵。正是这种了无痕迹的“赏”,将学生带进了两首诗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之中。
3.展读
中國的古诗文浩如烟海,单学习一篇,学生是不能充分体会它的美妙的,这就需要教学时,教师进行拓展阅读。将同一位作者的诗或同一题材的诗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对比中体味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使他们真正体味出诗歌的巨大魅力和绚烂多姿。
我们可以将不同诗人所写的同一题材的诗进行比较诵读。如同样是写春,不同诗人的手法各不相同。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把春天描写得惟妙惟肖:“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南宋诗人朱熹在《春日》中写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诗描绘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大好春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确切地点燃了春的盎然生机。欣赏这些诗人的妙笔,不仅有美的享受,而且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独特的洞察力。
这样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展读,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文的极大兴趣。
通过以上“读之、诵之、吟之”的层层递进的诵读指导,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刚开始上课时学生还读不流畅、读不出味,到下课时已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声情并茂。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诵读的关键在于读得字正腔圆、诵得抑扬顿挫、吟得情趣盎然。掌握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把学生引入诗境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浙江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一、读之,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
1.导读
课堂精彩的开篇导语是古诗文教学的引路石,精心设置的情境能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比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有位教师就以深情的叙说奠定了整堂课的情感基调:“乡愁,是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愁。那么,诗人王安石的乡愁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泊船瓜洲》。”
再如,在学习骆宾王的诗《咏鹅》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唐朝,有一位叫骆宾王的诗人。他聪明好学,很小就能写诗。有一天,他看到这样一个画面。”随即我出示白鹅浮在水面上的画面,让学生讲讲画面内容,初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接着,我又讲:“小朋友们很会观察,也讲得很不错。可你们知道吗,当时年仅7岁的骆宾王,只用了18个字,就把这个画面描绘出来了,而且这首诗流传到现在。想看看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骆宾王是怎么写的吗?”一个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能写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迫切地想读这首诗。此时,我再请学生自由读诗文,这样,就会使他们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学生把诗的内容与想象的画面相对照,就能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那么少的字却把整个画面描述得那么美,让学生不仅对小时候的骆宾王敬佩不已,对古诗的精练语言
和优美意境也有了一些真切的
体验。
2.自读
自读的要求就像朱熹先生说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对于小学生来说,自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能读得文从字顺,“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自读要求的标准教师要因人而异。如教学低年级的《池上》一课时,教师的语言可以富有童趣些:“池上到底发生的是什么事呢?请小朋友翻开语文书,自己小声地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汉字读准,尤其是戴小红帽的生字(汉语拼音用红颜色书写),还要注意读通句子。”教学高年级的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大胆放手了:“请同学们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将这首诗读两遍,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当然,在自读的检查反馈环节,教师除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外,还应对学生在自读课文中遇到的疑难字句进行点拨、引导。
3.范读
范读非常重要。现在的教师都比较重视读,读的形式也很多样,配乐读、男女生轮读、竞赛读、看课件演示读……唯独忘了自己的范读。男教师的声音大气磅礴,女教师的声音温柔婉转,往往会在话音一落时赢得学生的热烈掌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饱含感情的声调去读。读的时候要注意字正腔圆,要掌握好诗的节奏韵调(读的时候可以配上与诗的内容相适合的一段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听,在听中感悟诗的意蕴,在优美的旋律中体味诗的
意境。
二、诵之,诵得抑扬顿挫,浮想联翩
古诗文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字字珠玑、句句有情,音韵和谐、平仄相间。所以,学习古诗最好、最简捷的做法就是诵读传情,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读出古诗文的情意韵味。
1.重音
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重音要落在“密密缝”“迟迟归”上,因为读到这六个字,我们就仿佛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叮咛,仿佛看到了母亲慈祥的面容。
2.语调
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了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读《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时,“商女”要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学生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就能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3.节奏
古诗文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义划分。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语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语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一般来说,诗歌中按音节划分节奏的多,古文按语义划分节奏的居多。
另外,诵读节奏应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例如,《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全诗的诗眼,充分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诵读时要尽量放慢速度,采用2/2/1/2的节奏,重音要放在“谁无死”和“照汗青”上,语调应是先抑后扬。抓好了诗的节奏,诗的情感也就读出来了。
三、吟之,吟得情趣盎然,激情勃发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这里的“读”指的就是吟咏,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反复吟咏中浮现出诗的意蕴。
1.引读
我们说教师的开篇导语是“引路石”,那么,此时教师的导语就是情感的“催化剂”。请看王自文老师让学生交替互读《古诗二首》时的引语:
师: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生齐读《题临安邸》)
师: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
(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让人何其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让人何其悲愤。这种比照参读,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
2.赏读
赏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能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时,将课题以书法形式写下来。《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褚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朗诵时,《望天门山》配雄壮的器乐合奏《奔腾》,引导男生以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配柔婉的古筝曲《平湖秋月》,让女生以柔美之音吟诵。正是这种了无痕迹的“赏”,将学生带进了两首诗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之中。
3.展读
中國的古诗文浩如烟海,单学习一篇,学生是不能充分体会它的美妙的,这就需要教学时,教师进行拓展阅读。将同一位作者的诗或同一题材的诗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对比中体味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使他们真正体味出诗歌的巨大魅力和绚烂多姿。
我们可以将不同诗人所写的同一题材的诗进行比较诵读。如同样是写春,不同诗人的手法各不相同。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把春天描写得惟妙惟肖:“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南宋诗人朱熹在《春日》中写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诗描绘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大好春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确切地点燃了春的盎然生机。欣赏这些诗人的妙笔,不仅有美的享受,而且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独特的洞察力。
这样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展读,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文的极大兴趣。
通过以上“读之、诵之、吟之”的层层递进的诵读指导,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刚开始上课时学生还读不流畅、读不出味,到下课时已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声情并茂。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诵读的关键在于读得字正腔圆、诵得抑扬顿挫、吟得情趣盎然。掌握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把学生引入诗境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浙江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