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分析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an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基地,做好高职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千万家庭的福祉、经济的转型升级、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中国梦”和“中国制造2025”美好愿景的实现。当前,在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下,国内的装备制造业受到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加之近5年来,高职入学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那么,如何有效开展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最大限度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满意就业,推动就业工作高质量开展呢?对高职院校来讲,及时准确地掌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结合就业形势因势利导,是就业指导工作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笔者以河南某高职院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就业意愿、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对调查的主要结论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建议。
  一、调查研究的主要思路
   本次调查以实证分析为主,以某高职院校2019级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为研究基础,涉及机械设计制造类、机电设备类、航空装备类、汽车制造类中的13个专业,其中收取有效問卷619份,样本选择充分考虑了其代表性。在地区生源分布和城乡生源分布、性别分布等方面也兼顾其代表性。由于抽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结论对于高职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次调查主要以准备找工作、正在找工作、已找到工作的三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以下三个方向展开调查。
   一是就业意愿方面。主要考查学生择业所关注的因素,包括感兴趣的就业地区、城乡分布、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月薪和保底月薪,主要反映学生的就业意愿及其合理性。
   二是就业行为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应聘的状况,包括收集就业信息的渠道、收集信息的时间、投递简历的数量、求职费用、面试单位个数、社会关系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反映大学生的求职方式及其努力程度。
   三是就业结果方面。对未就业和已就业学生进行分类调查。对于已就业的学生,主要考察接收单位个数、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和单位承诺的月薪,以反映学生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并与其就业期望作对比以反映就业意愿与实际就业情况的差距;对于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主要考察其没有找到工作的原因,并重点分析未就业的具体原因。
  二、调查研究的数据统计
   (一)就业意愿
   1.考虑因素
   如表1所示,学生择业时看重的因素较为多元,“晋升发展机会”“薪酬福利”和“兴趣”是着重关注的三大因素,表现了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更为看重。
   2.地区期望
   如表2所示,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的人数占比最大,希望在省内就业的人数共占比56.53%。结合表1的数据分析可得,学生对河南省快速发展的趋势较为认可,符合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3.性质期望
   如表3所示,学生更希望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工作的稳定性要求较高。
   4.行业期望
   如表4所示,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的学生更期望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择业更为多样化,贸易和餐饮成为部分学生希望从事的非专业性行业。
   5.月薪期望
   如表5所示,有52.19%的学生月薪期望在6000元以上。大部分学生对月薪的期望过高,事实上,已就业学生的月薪普遍在3000~5000元之间。由此可见,对薪酬过高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就业。
   (二)就业行为
   1.投递简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投递简历的次数在10次以下的占比71.68%,10~19次的占比19.03%,20~29次的占比5.75%,30~39次的占比0.44%,40~49次的占比0.88%,60次以上的占比2.21%。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投递简历不够主动,很可能影响就业质量。
   2.面试数量
   调查显示,学生参加面试次数0次的占比9.13%,1~4次的占比63.01%,5~9次的占比19.63%,10~14次的占比5.02%,15~19次的占比0.91%,20次以上的占比2.28%。可以看出,学生投递简历数量会直接影响面试次数。投递简历数量少,会降低学生获得满意工作的机会,对学生就业满意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就业结果
   1.接收单位
   调查结果显示,获得“1~2家接收单位”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大,合计为62.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学生就业选择面较为单一。
   2.就业地区分布
   如表6所示,有50.24%的学生最终就业地区在省内,与“56.53%的学生希望在河南省内就业”数据相差不多。这表明学校推荐就业的河南省内企业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与省内,特别是省会城市的企业建立联系是职业院校就业推荐工作的重点。
   3.就业行业分布
   如表7所示,从近期学生的就业行业数据来看,学生在制造业中就业人数依然占比较多。这从侧面表明,中美贸易摩擦虽然对国内制造业有一定影响,但目前对学生的就业选择影响有限。
   4.单位性质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57.56%的学生就业单位为“个体民企”,占比最高;其次是“外企”,占比15.12%;第三为“其他事业单位”,占比13.17%。可见,个体民企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较强,已成为招聘市场较为活跃的主体。
   5.单位承诺月薪
   调查结果显示,2019届高职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毕业生月薪大多在3000~5000元之间,这部分学生占比为64.25%。与省会最低工资1900元相比较可以看出,提升个人职业能力是贫困地区家庭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直接有效途径之一。但这一数据与学生期望薪酬存在1000元以上的差距,就业前适当降低学生对薪酬的心理预期,有助于就业数量的提高。    6.未实现就业情况
   据调查显示,求职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中,政治面貌、专业、就业预期、就业信息、就业形势、户籍制度、学习成绩、英语和计算机能力、工作经验、求职技巧等对学生的就业影响不大;而工作经验因素占比42.46%,就业形势因素占比15.08%,这两方面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适度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将会对学生就业有较大的帮助。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数据分析,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高职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1.夯实基础知识
   分析调查结果可知,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的接收单位数量较多,就业成功率较高,就业地区、 就業行业较好,承诺月薪、专业对口度、就业满意度较高。因此,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增强竞争优势。
   2.拓宽专业知识
   就业指导人员应引导学生不仅要学好作为必修课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学好作为选修课的专业拓展知识。
   3.加强实践
   用人单位一般看重应聘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都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来提升。因此,学校一要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社会实践环节,利用所学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并将成果通过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方式呈现出来;二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寻找相关的兼职工作,这样既可以增加其收入,又能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同时能够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三要注重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竞聘学生干部和社团干部,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增强集体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
   就业期望和就业行为对学生就业结果有重要影响。从学生期望选择的就业地区、行业、单位性质、月薪等方面分析,学生就业期望普遍偏高,导致就业困难。同时,学生就业意愿偏好较为集中,存在“扎堆”现象,结合求职结果分析,学生就业意愿应存在一定的弹性。建议就业工作指导人员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就业的观念,为积极的就业行为提供动力。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要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有机会再考虑择业。
   (三)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就业行动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就业主动性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就业行为存在明显的分层,部分学生在收集信息、投递简历、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参加面试等方面不够积极。二是部分学生的信息来源、搜寻工作的方式和渠道较为单一。
   笔者建议就业指导工作相关人员需关注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推荐”,逐步推行人本化、个性化就业的方式。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主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加以引导: 如,在信息收集环节,教师应告知学生有些单位只在特定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并提醒学生注意收集这些信息。在投递简历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扩大简历投递范围,可投可不投的单位尽量投。主动联系环节,教师要督促学生在简历投递之后,尽早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以表明想进入该单位的强烈意愿;如果没有通过,也应尽可能得到一些具体的原因和建议,为以后的求职积累经验。面试环节,教师要提醒学生面试前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主营业务、文化理念等,并设想面试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回答,最好制作书面材料,尽量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后,学生要注重利用社会关系网络:一方面,学生要通过家庭、高校等关系网络扩大信息来源和工作搜寻范围;另一方面,要利用社团活动、实习实践等环节,注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为求职打下良好基础。
   (四)引导学生敏锐捕捉就业新动向,做出合理预案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就业行业较多集中在装备制造行业中的个体民企和外企,考虑到国际贸易大环境,会增加学生就业的诸多不确定性,建议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予以关注并制订预案加强预防。
   挑战与机遇并存。学生通过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并采取积极的就业行动,增强就业竞争优势;学校通过积极开展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体制改革,为学生营造更好的人力资本成长条件;政府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建立良好的就业机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得到较好的改善。
  (责编  李亚婷)
其他文献
复习课是针对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课型。教师往往以梳理教材知识要点、详解典型习题、训练解题思维方法为主,以教为中心,领着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看似都能听懂,然而在考试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仍会出错。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和方法,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学习能力。  践行“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即要求方法设计、情境构建、媒体运用都必须为学生的学习
期刊
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家、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有更高的期盼相比,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就业稳步发展,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倡导“课程与教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课程和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必定会深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江苏省张家港中等职业学校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校企合作育人的实战探索,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近年来,学校选择与区域内大型民营企业开展合作,合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效果不断增强。  一、张家港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张家港市地处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三甲
期刊
成语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引领学生寻宝、学宝、用宝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由于部分中职生基础薄弱,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易受现实中不良广告用语的误导,使得职业学校成语教学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基于“无用”知识有用性的理论,深入阐释成语教学的重要性,希望教师能以积极的心态,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利用课文资源,把握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兴趣,让成语教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滋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当前中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要将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正是当下课程思政的努力方向。那么,何谓“课程思政”,中职学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应在哪些方面着力,教师还存在哪些迷惑和困难,专业课教师怎样提高教书与育人的融合度…
期刊
有关微课的具体含义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微课应该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围绕某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某些知识点,以流媒体形式为载体,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教学资源集合,也是实施碎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具有诸多优点。   微课的载体是微视频,微视频具有容量小、内容精和效果好的特点。教师将书本主要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个小知识点并转化为微课,制作时长为5~10 分钟的微视频,可
期刊
通过分析先进制造技术对数控技术的人才需求情况,从基本思路、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制造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制造业是“永远不落的太阳”,是现代文明的支柱。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还要靠制造业牵引。而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
期刊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德国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雅奎斯教授、朗曼教授和德国ASC教育研究与服务机构傅溟深先生一行三人,对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访问。   此次访问,是对河南机电职业学院2018年派出专业教师赴德国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进行研修的正式回访,也是该校年度诸多对外交流活动的一环。2019年6月,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还邀请了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奥伯勒教授一行6人来校交流
期刊
甘肃省民乐县职教中心自加入甘肃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来,为加强集团化综合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推动创新改革,本着“搭建一个平台,形成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批企业,服务一方经济”的原则,立足民乐“四县建设”(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县、文旅兴县),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和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途径,将当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三农三化”)同步
期刊
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采用校内学习的方式,实践性教学较少,合作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得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较快得到认可。与之相应,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工程类专业人才,是职业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经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对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