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对学生来说 ——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我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 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我认为最可行有效的手段就是强化作文批改的艺术。
一、有目的地进行批改
批改学生的作文,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这一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修改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批改学生的习作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措施:对于基础特别好的学生,教师只需肯定他们的成绩,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让其自己修改便可;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则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教会其怎样修改;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则要多关心、鼓励和帮助他们,并尽可能多地找出其作文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当然必要时还要进行“面批面改”。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较快地学会修改,并增强修改作文的自信心。
二、使用好作文评语
语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鉴定,是教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渠道。好的评语,不仅能够矫正学生作文中的失误,而且能够保护学生的创作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讲,又能促使学生人生道路的转变;反之,它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厌恶感,乃至会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
1、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是心血的结晶,他期待着老师给下一个好的评语,最好是一番表扬。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要求,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一种良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既不夸大其优点,也不舍弃缺点不谈。讲优点,要做到全面,最好是通过比较的方式,将前一篇习作的缺点同该篇的优点相比,给予肯定;谈缺点要从善意出发,融情于笔端,开导如流,恰当中见真谛,反思中做修正,让学生从评语中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并能刻苦写作。
2、重点突出,抓住要害。课文每一单元都有写作的要求,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紧紧瞄准要求,客观分析,做出全面的评判。基本的做法是:首先,教师要对全文做一浏览,找出错别字、病句以及在行文方面不规范的地方,提出改正方案;其次,从文章的脉络结构上把握中心思想,看题目、看句子、看层次、看段落;再次,从文章的写作手法上着眼,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加以剖析;最后,在完成对思想、结构、特点评析的基础上,写出全文的评语。
3、恰当褒贬,掌握分寸。给学生作文下评语,要做到恰当褒贬,更多的是肯定优点。每次提出学生的缺点,最好不要与上一次重复,达到让学生在几年内克服自己写作中许多缺点的目的,与时俱进,篇篇更新。
三、分层评价
评价学生的作文,应做到具体实际,因人而异尤其是命题作文,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同一个题目,甚至同一体裁,教师给学生作文下评语不可千篇一律,而要评出学生的个性,评出特色。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看文章的本身,而且还要结合文章思考学生的爱好、性格、家庭情况、文学素养以及交朋会友的习惯等。教写作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慧眼,能洞察学生的动静,在万绿丛中,发现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并能及时地鼓励表扬,打磨修炼,方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稳步提高。作文的评语,即使是指其不足,也应如微风细雨,汩汩清泉,注入他们的心田,学生读后既愉快接受,又能按要求修改。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度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避免单一的作文评价模式,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四、做好作文评讲工作
作文评讲应该解决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此作文中一般学生共同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二是要以评讲的作文为例,讲一点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知识和文学常识。教学活动是两方面的活动,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没有学生的努力配合是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让学生受益,就应该多用启发式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师加以补充。一般是选择程度较高或中等程度又有显著进步的学生,介绍写作或修改的心得体会。事先教师可辅导学生写好讲稿,告诉他们讲什么,怎样讲。比如讲从实际出发,注意观察生活,多看多想,注意积累等,重点应是学生个人的心得和体会。学生讲完后,再由教师进行概述和补充,把这个同学这次作文有较大进步的主要原因强调一下。在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前提下,灵活恰当的作文批改和评讲方法,不仅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能满足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总之,在开放作文评改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挖掘每位学生习作的个性优点。无论是教师的口头评述,还是书面评语,或是学生间的互相评改,多要用“情”去评,去改,去交流。要努力张扬每篇文章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如有的教师把作文评改课上成作文欣赏课,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即使有明显缺陷的文章,也不应一概否定,可用谈心的方式,商量的口吻进行评改,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发其写作热情。
一、有目的地进行批改
批改学生的作文,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这一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修改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批改学生的习作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措施:对于基础特别好的学生,教师只需肯定他们的成绩,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让其自己修改便可;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则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教会其怎样修改;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则要多关心、鼓励和帮助他们,并尽可能多地找出其作文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当然必要时还要进行“面批面改”。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较快地学会修改,并增强修改作文的自信心。
二、使用好作文评语
语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鉴定,是教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渠道。好的评语,不仅能够矫正学生作文中的失误,而且能够保护学生的创作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讲,又能促使学生人生道路的转变;反之,它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厌恶感,乃至会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
1、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是心血的结晶,他期待着老师给下一个好的评语,最好是一番表扬。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要求,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一种良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既不夸大其优点,也不舍弃缺点不谈。讲优点,要做到全面,最好是通过比较的方式,将前一篇习作的缺点同该篇的优点相比,给予肯定;谈缺点要从善意出发,融情于笔端,开导如流,恰当中见真谛,反思中做修正,让学生从评语中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并能刻苦写作。
2、重点突出,抓住要害。课文每一单元都有写作的要求,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紧紧瞄准要求,客观分析,做出全面的评判。基本的做法是:首先,教师要对全文做一浏览,找出错别字、病句以及在行文方面不规范的地方,提出改正方案;其次,从文章的脉络结构上把握中心思想,看题目、看句子、看层次、看段落;再次,从文章的写作手法上着眼,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加以剖析;最后,在完成对思想、结构、特点评析的基础上,写出全文的评语。
3、恰当褒贬,掌握分寸。给学生作文下评语,要做到恰当褒贬,更多的是肯定优点。每次提出学生的缺点,最好不要与上一次重复,达到让学生在几年内克服自己写作中许多缺点的目的,与时俱进,篇篇更新。
三、分层评价
评价学生的作文,应做到具体实际,因人而异尤其是命题作文,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同一个题目,甚至同一体裁,教师给学生作文下评语不可千篇一律,而要评出学生的个性,评出特色。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看文章的本身,而且还要结合文章思考学生的爱好、性格、家庭情况、文学素养以及交朋会友的习惯等。教写作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慧眼,能洞察学生的动静,在万绿丛中,发现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并能及时地鼓励表扬,打磨修炼,方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稳步提高。作文的评语,即使是指其不足,也应如微风细雨,汩汩清泉,注入他们的心田,学生读后既愉快接受,又能按要求修改。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度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避免单一的作文评价模式,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四、做好作文评讲工作
作文评讲应该解决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此作文中一般学生共同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二是要以评讲的作文为例,讲一点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知识和文学常识。教学活动是两方面的活动,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没有学生的努力配合是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让学生受益,就应该多用启发式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师加以补充。一般是选择程度较高或中等程度又有显著进步的学生,介绍写作或修改的心得体会。事先教师可辅导学生写好讲稿,告诉他们讲什么,怎样讲。比如讲从实际出发,注意观察生活,多看多想,注意积累等,重点应是学生个人的心得和体会。学生讲完后,再由教师进行概述和补充,把这个同学这次作文有较大进步的主要原因强调一下。在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前提下,灵活恰当的作文批改和评讲方法,不仅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能满足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总之,在开放作文评改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挖掘每位学生习作的个性优点。无论是教师的口头评述,还是书面评语,或是学生间的互相评改,多要用“情”去评,去改,去交流。要努力张扬每篇文章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如有的教师把作文评改课上成作文欣赏课,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即使有明显缺陷的文章,也不应一概否定,可用谈心的方式,商量的口吻进行评改,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发其写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