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战渔涝”是梁嘉同志给封开县渔涝镇委镇府的题词。
梁嘉同志是老革命了,1936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南路、珠江三角洲特委书记、珠江纵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笔者因为征集封开党史资料,有幸多次登门拜访他,聆听他的教诲。
梁嘉同志的字写得很好。吴南生同志赞他“翰墨飘香,为霞满天”。1997年,梁嘉同志到封开渔涝,镇委镇府领导同志恳求他题词,梁老就写了这幅字送给他们。他们裱好后挂在会客室里。
“三战渔涝”发生在1949年,是由粤桂湘边纵绥贺支队发动和指挥的。
当时,渔涝圩是封川县(后改为封开县)最大的圩市,有2000多人口,比县城大两倍。控制了渔涝圩等于控制了半个封川县。国民党派兵长驻,有一个保安中队,一个警察分队,共约六七十人,由文德西乡乡长陈广福统一调度。渔涝圩没有城墙,但有四个圩门。白天圩门敞开,方便商民来往,夜晚圩门紧闭,派有兵丁把守,老百姓不能随意出入。
1949年3月3日中午,由支队政委叶向荣、司令员陈胜率领的绥贺支队200多人,从黄岗离板出发,傍晚到达香车。支队领导先派杨炳昌与卫士两人持枪进入渔涝圩“拜会”陈广福;又派植火友等数人扮作客商入住东西客栈。约定夜10时发动攻击。
是晚,初春季节,寒潮南侵,朔风阵阵,月黑风高。正是“月黑杀敌夜,风高放火天”,有利于游击队活动。10时前,大部队已抵达渔涝圩门外。支队领导派刘超明、孔昭、郑容坤等30多人从东西客栈后门进入与植火友等人汇合,分成四个组,直奔圩门,打开大门。等候在门外的大部队同时拥入,按原计划把敌人据点团团围困,发起猛攻。
且说杨炳昌,傍晚时分,头戴毡帽,身穿丝棉袄,挂着一把盒子枪,与卫士二人,大摇大摆地进入渔涝圩。因为他是文德、仁里一带的名人,谁也不敢阻拦他。
杨炳昌,又名杨祝弟,七星进民三份村人。上世纪30年代末期他拉起一支30多人枪的队伍,占山为王,专与官府作对,为了生存,有时也干一些劫掠的勾当。国民党县政府到处张贴布告,重金购买他的人头。他说:“你有千张纸,我有万重山。我不怕你”。县政府又多次派兵围剿,均无功而返。抗日战争时期,封川县警察局派张楚帆与他谈判,要他解除武装,招安下山。他说:“招安可以,缴枪不行”。国民党政府无可奈何,就封他一个德封游击队队长的虚官,保留人枪,但政府不给弹药,不发粮饷,自谋供给。杨答应从此以后上不抗官,下不扰民,专营钨沙山货,经商赚钱。1948年,因为共产党游击队在七星、黄岗山区活动频繁,国民党政府想利用杨的力量限制游击队活动,又封他为封川县警察局督察、冬防队队长。杨阳奉阴违,与游击队和睦相处,井水不犯河水。1948年冬,共产党员徐儒华多次找杨谈话,分析局势,讲解共产党既往不咎的政策,促膝谈心,要他与游击队联合,反蒋抗暴。杨炳昌一向尊敬徐儒华,愿意接受共产党领导,听从游击队指挥。1949年2月,绥贺支队六团收编了杨的队伍,命名为封川人民抗暴自卫队,队长杨炳昌,指导员林今灵,又派一个机枪班归他指挥。后来杨多次参加反蒋抗暴的战斗,他对封川解放战争是有贡献的。
陈广福对杨炳昌的历史是清楚的,但对他投向游击队的事毫不知情。杨的到访,陈广福不敢怠慢,尽地主之情谊,在谦和商店设宴招待,还邀渔涝商会会长伍兆平作陪。饭饱酒酣,又开台打麻将,尽显其热情好客。打到北圈,街上枪声四起,犹如爆豆。杨知道战斗开始了,把麻将台一推,两人拔出手枪,对着陈广福、伍兆平说:“不许动,交出武器,免你一死”。陈广福这时才如梦初醒,断断续续地说:“杨祝弟,你……你也是游……游击队?”杨说:“不错。我是封川人民抗暴自卫队队长。”伍兆平见此场面,全身发抖。陈伍两人乖乖地交出配枪,瘫在地上,不敢动弹。
游击队经过一个小时激战,把敌人所有据点全部攻陷。这次战斗,缴获日式机枪1挺,长短枪43支,子弹3000多发,稻谷2万多斤,击毙敌警长冼才1人,击伤5人,俘虏40多人。游击队战士卢八牺牲,两人负伤。第二天,游击队把陈广福等40多名俘虏全部释放,路远的发给路费,各寻去处。游击队把缴获的战器、弹药、粮食等,全部运回黄岗作为军用。这就是一战渔涝。
一战渔涝后,封川县长李嗣芬担忧游击队接着攻打仁里乡(今杏花镇)公所,命令仁里乡长尽快把公粮15000多斤稻谷运出封川。当时封川县没有公路,也没有汽车,运输全靠肩挑和船运。杏花河水浅,行不了木船。渔涝河是封川第二大河,三四千斤载量的木船可直达河儿口。4月4日仁里乡长在渔涝圩雇了5艘木船。把公粮肩挑至渔涝装船外运,每条船派4名士兵押运。4月5日中午,粮船行至石便村狭窄河段时,船前方突然“哒哒哒”打过来10多发机枪子弹,河水溅起十几个小水柱。河边两岸齐声高喊:“留下粮食,逃命不杀。”押运的兵丁已意识到遭遇游击队伏击了,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性命是自己的,粮食是政府的,何必为粮卖命。于是纷纷跳下粮船,携枪逃命去了。绥贺支队六团政委黄江下令停止射击,以免误伤船工。粮船重回渔涝,扣除运费,余下稻谷运回黄岗作军粮。这是二战渔涝。
两战皆败,国民党军队不甘心。8月上旬,派广东省十二专员公署保安第二中队200多人,进攻渔涝。当时驻渔涝圩的绥贺支队封川特派队和封川人民抗暴自卫队不足一百人。敌人人多枪多。游击队认为坚守渔涝圩,与敌人硬拼不是上策,于是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回的战术与敌人周旋。先把队伍撤回香车,每晚派出一个小分队偷袭驻敌,有时干掉他一两个哨兵,有时东打几下,西放几枪,敌人以为游击队进攻来了,自家打将起来,天明一看,原来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不仅虚耗子弹,还打死了好几个士兵。中队长莫汉觉得攻打游击队是赔本生意,不值得,“你打他时踪影全无,他打你时神兵天降”。折腾了七八天,莫汉已精疲力竭,吃了大亏,干脆溜之大吉,逃回都城去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来犯。游击队又重驻渔涝圩。这是三战渔涝。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三战渔涝已过了64个年头。曾经参战的革命老前辈,除陈胜司令员还健在外,其他人均乘鹤仙游去了。但他们为封开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我们不应该忘记。
梁嘉同志是老革命了,1936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南路、珠江三角洲特委书记、珠江纵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笔者因为征集封开党史资料,有幸多次登门拜访他,聆听他的教诲。
梁嘉同志的字写得很好。吴南生同志赞他“翰墨飘香,为霞满天”。1997年,梁嘉同志到封开渔涝,镇委镇府领导同志恳求他题词,梁老就写了这幅字送给他们。他们裱好后挂在会客室里。
“三战渔涝”发生在1949年,是由粤桂湘边纵绥贺支队发动和指挥的。
当时,渔涝圩是封川县(后改为封开县)最大的圩市,有2000多人口,比县城大两倍。控制了渔涝圩等于控制了半个封川县。国民党派兵长驻,有一个保安中队,一个警察分队,共约六七十人,由文德西乡乡长陈广福统一调度。渔涝圩没有城墙,但有四个圩门。白天圩门敞开,方便商民来往,夜晚圩门紧闭,派有兵丁把守,老百姓不能随意出入。
1949年3月3日中午,由支队政委叶向荣、司令员陈胜率领的绥贺支队200多人,从黄岗离板出发,傍晚到达香车。支队领导先派杨炳昌与卫士两人持枪进入渔涝圩“拜会”陈广福;又派植火友等数人扮作客商入住东西客栈。约定夜10时发动攻击。
是晚,初春季节,寒潮南侵,朔风阵阵,月黑风高。正是“月黑杀敌夜,风高放火天”,有利于游击队活动。10时前,大部队已抵达渔涝圩门外。支队领导派刘超明、孔昭、郑容坤等30多人从东西客栈后门进入与植火友等人汇合,分成四个组,直奔圩门,打开大门。等候在门外的大部队同时拥入,按原计划把敌人据点团团围困,发起猛攻。
且说杨炳昌,傍晚时分,头戴毡帽,身穿丝棉袄,挂着一把盒子枪,与卫士二人,大摇大摆地进入渔涝圩。因为他是文德、仁里一带的名人,谁也不敢阻拦他。
杨炳昌,又名杨祝弟,七星进民三份村人。上世纪30年代末期他拉起一支30多人枪的队伍,占山为王,专与官府作对,为了生存,有时也干一些劫掠的勾当。国民党县政府到处张贴布告,重金购买他的人头。他说:“你有千张纸,我有万重山。我不怕你”。县政府又多次派兵围剿,均无功而返。抗日战争时期,封川县警察局派张楚帆与他谈判,要他解除武装,招安下山。他说:“招安可以,缴枪不行”。国民党政府无可奈何,就封他一个德封游击队队长的虚官,保留人枪,但政府不给弹药,不发粮饷,自谋供给。杨答应从此以后上不抗官,下不扰民,专营钨沙山货,经商赚钱。1948年,因为共产党游击队在七星、黄岗山区活动频繁,国民党政府想利用杨的力量限制游击队活动,又封他为封川县警察局督察、冬防队队长。杨阳奉阴违,与游击队和睦相处,井水不犯河水。1948年冬,共产党员徐儒华多次找杨谈话,分析局势,讲解共产党既往不咎的政策,促膝谈心,要他与游击队联合,反蒋抗暴。杨炳昌一向尊敬徐儒华,愿意接受共产党领导,听从游击队指挥。1949年2月,绥贺支队六团收编了杨的队伍,命名为封川人民抗暴自卫队,队长杨炳昌,指导员林今灵,又派一个机枪班归他指挥。后来杨多次参加反蒋抗暴的战斗,他对封川解放战争是有贡献的。
陈广福对杨炳昌的历史是清楚的,但对他投向游击队的事毫不知情。杨的到访,陈广福不敢怠慢,尽地主之情谊,在谦和商店设宴招待,还邀渔涝商会会长伍兆平作陪。饭饱酒酣,又开台打麻将,尽显其热情好客。打到北圈,街上枪声四起,犹如爆豆。杨知道战斗开始了,把麻将台一推,两人拔出手枪,对着陈广福、伍兆平说:“不许动,交出武器,免你一死”。陈广福这时才如梦初醒,断断续续地说:“杨祝弟,你……你也是游……游击队?”杨说:“不错。我是封川人民抗暴自卫队队长。”伍兆平见此场面,全身发抖。陈伍两人乖乖地交出配枪,瘫在地上,不敢动弹。
游击队经过一个小时激战,把敌人所有据点全部攻陷。这次战斗,缴获日式机枪1挺,长短枪43支,子弹3000多发,稻谷2万多斤,击毙敌警长冼才1人,击伤5人,俘虏40多人。游击队战士卢八牺牲,两人负伤。第二天,游击队把陈广福等40多名俘虏全部释放,路远的发给路费,各寻去处。游击队把缴获的战器、弹药、粮食等,全部运回黄岗作为军用。这就是一战渔涝。
一战渔涝后,封川县长李嗣芬担忧游击队接着攻打仁里乡(今杏花镇)公所,命令仁里乡长尽快把公粮15000多斤稻谷运出封川。当时封川县没有公路,也没有汽车,运输全靠肩挑和船运。杏花河水浅,行不了木船。渔涝河是封川第二大河,三四千斤载量的木船可直达河儿口。4月4日仁里乡长在渔涝圩雇了5艘木船。把公粮肩挑至渔涝装船外运,每条船派4名士兵押运。4月5日中午,粮船行至石便村狭窄河段时,船前方突然“哒哒哒”打过来10多发机枪子弹,河水溅起十几个小水柱。河边两岸齐声高喊:“留下粮食,逃命不杀。”押运的兵丁已意识到遭遇游击队伏击了,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性命是自己的,粮食是政府的,何必为粮卖命。于是纷纷跳下粮船,携枪逃命去了。绥贺支队六团政委黄江下令停止射击,以免误伤船工。粮船重回渔涝,扣除运费,余下稻谷运回黄岗作军粮。这是二战渔涝。
两战皆败,国民党军队不甘心。8月上旬,派广东省十二专员公署保安第二中队200多人,进攻渔涝。当时驻渔涝圩的绥贺支队封川特派队和封川人民抗暴自卫队不足一百人。敌人人多枪多。游击队认为坚守渔涝圩,与敌人硬拼不是上策,于是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回的战术与敌人周旋。先把队伍撤回香车,每晚派出一个小分队偷袭驻敌,有时干掉他一两个哨兵,有时东打几下,西放几枪,敌人以为游击队进攻来了,自家打将起来,天明一看,原来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不仅虚耗子弹,还打死了好几个士兵。中队长莫汉觉得攻打游击队是赔本生意,不值得,“你打他时踪影全无,他打你时神兵天降”。折腾了七八天,莫汉已精疲力竭,吃了大亏,干脆溜之大吉,逃回都城去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来犯。游击队又重驻渔涝圩。这是三战渔涝。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三战渔涝已过了64个年头。曾经参战的革命老前辈,除陈胜司令员还健在外,其他人均乘鹤仙游去了。但他们为封开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我们不应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