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大多数农村学生心目中,数学既抽象又乏味难学,让人昏昏欲睡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大多数农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都没有多少兴趣,学习成绩不高。怎样才能教好农村小学数学呢?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二、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以吸引学生。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甲数是乙数的25”,然后问:“同学们,你从这句话中想到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我想到乙数是单位‘1’,甲数是乙数的25倍。”有的说:“我想到甲数是单位‘1’,乙数是甲数的1/25。”……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单位“1”的思考方法,使学生从思维的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解题方法最佳的是谁”等。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强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所以,在每天的教学中,我不会给学生布置太多的作业,也不会随着自己想要学生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认为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进而发展为对学习内容和结果感兴趣才是教学重中之重。比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拿出一块面包,向学生强调这是一块面包,并说:“有两个学生没吃早餐,我要同样多地分给他们吃,怎么分好呢?”学生抢着说从中间切开,分成两半。我又说:“那每个同学得到了这个面包的多少呢?”学生说是一半。我接着又问:“如果变成三个同学分怎么办呢?每个同学得到的面包又是多少呢?”这时学生愣住了,说不出答案。我紧接着出示课题“分数的认识”。通过创设这种比较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形成悬念,促使他们跟随教师一起研究新课内容,探求问题的答案。此外,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些如角色表演等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模仿,这样学生既感亲切、新鲜,又乐于接受,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比如在教学“连加问题”时,我找了几名学生上台演示。我说老师站在原地不动,看一下,在讲台边上一共站了几个同学?学生说一个。然后我请了四个学生一起站在讲台边上,又问学生现在来了几个人在讲台边上,一共又有几个人了呢?学生说来了四个,一共有五个人了。接着我又叫了五个学生上来,问这下又叫了几个同学来讲台边上,现在一共有多少同学在讲台边上了呢?学生一口气就说出了答案。从而引出了连加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对连加问题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在愉悦的情感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讲述一些数学故事或玩一些数学游戏。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价值及意义,引发学生兴趣;改变数学课枯燥乏味的形象,展现数学的无穷魅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责编陈剑平)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二、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以吸引学生。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甲数是乙数的25”,然后问:“同学们,你从这句话中想到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我想到乙数是单位‘1’,甲数是乙数的25倍。”有的说:“我想到甲数是单位‘1’,乙数是甲数的1/25。”……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单位“1”的思考方法,使学生从思维的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解题方法最佳的是谁”等。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强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所以,在每天的教学中,我不会给学生布置太多的作业,也不会随着自己想要学生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认为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进而发展为对学习内容和结果感兴趣才是教学重中之重。比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拿出一块面包,向学生强调这是一块面包,并说:“有两个学生没吃早餐,我要同样多地分给他们吃,怎么分好呢?”学生抢着说从中间切开,分成两半。我又说:“那每个同学得到了这个面包的多少呢?”学生说是一半。我接着又问:“如果变成三个同学分怎么办呢?每个同学得到的面包又是多少呢?”这时学生愣住了,说不出答案。我紧接着出示课题“分数的认识”。通过创设这种比较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形成悬念,促使他们跟随教师一起研究新课内容,探求问题的答案。此外,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些如角色表演等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模仿,这样学生既感亲切、新鲜,又乐于接受,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比如在教学“连加问题”时,我找了几名学生上台演示。我说老师站在原地不动,看一下,在讲台边上一共站了几个同学?学生说一个。然后我请了四个学生一起站在讲台边上,又问学生现在来了几个人在讲台边上,一共又有几个人了呢?学生说来了四个,一共有五个人了。接着我又叫了五个学生上来,问这下又叫了几个同学来讲台边上,现在一共有多少同学在讲台边上了呢?学生一口气就说出了答案。从而引出了连加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对连加问题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在愉悦的情感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讲述一些数学故事或玩一些数学游戏。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价值及意义,引发学生兴趣;改变数学课枯燥乏味的形象,展现数学的无穷魅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