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传统制造企业会被“冻死”?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o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同样的危机,不同的企业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境遇。有的企业或奄奄一息,或破产甚至逃逸,而有些企业却动用其内在的能力(现金)抵御寒潮,并默默地规划下一步的发展。危机面前的这种差异,是由危机发生前的企业经营活动铸就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至今为止的一些错误做法进行反省,并积极面对市场和环境的挑战。
  
  一忌:规模扩张不计成本
  企业家期望快速把企业做大,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不计成本超负荷扩张,问题就不同了,它有可能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致命的打击。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在过去的十年里基本上是顺风顺水,积累了不少财富,据透露有一亿多的现金。可是一年多不见,他就债务缠身、四面楚歌了。
  这位朋友是怎样被无计划的扩张一步一步套进去的呢?首先,市政府为了鼓励投资在开发区优惠出让土地。他为了占得便宜一口气买了200多亩土地,花了6000多万人民币。政府要求两年内必须按规划把××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完毕,否则就要收回土地。第一期建厂房,买设备,又花去了5000多万人民币。搬入新厂之后,发现手头的现金早已经用完了,为了业务运营以及接下来的第二期工程,不得不去银行贷款,不到半年贷款额就升至1.2亿元。每个月需要支付的银行利息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再加上厂房大了,所有的管理费用(管理人员工资、水电费、维护费、绿化费、通信费等)随之增加。核算下来,每月固定成本(生产工人工资除外的支出)加上银行利息要比在旧厂时增加近300万元。明明是每月可以盈利的工厂,搬入新厂后变成了每月亏损。
  更坏的情况是,他期望搬到新厂后销售能够随之增长,可是现实并非如此。从此他变得极其没有耐心,管理上稍不如意就对管理层破口大骂,后来管理者愤然而去。而关键员工的离职又让客户变得没有安全感,导致订单进一步缩减。
  企业发展过程中,正常扩张无可厚非。但是企业经营者必须认识到,不同行业的扩张方式是不同的。网络企业可以通过烧风险投资的钱去赌一把未来,原因是一旦被市场接受可能带来爆炸式增长,一些大众消费品的扩张也有这种可能。可是,传统制造业特别是以赚取加工费为主的企业来说,现金流是扩张前需要认真考虑的核心问题。
  评估一个传统企业扩张的可行性,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那就是扩张所带来的成本上升是不是可以在现有或较低销售额水平上自我消化,即保持盈利。不要在“扩张后订单会快速增长”上面下赌注。
  
  二忌:求财心切心有旁骛
  看到人家挣钱,自己心痒痒的,以至于在自己的主业上无心恋战,而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开辟新战场。据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生前回忆,自己在建起了化工王国之后曾经做了多次尝试,希望通过多种经营寻求快速扩张,可是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其中在IC制造等新技术领域曾经投资数十亿台币,很快就成了收不回的学费。王永庆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终于明白:过去的成功不代表现在,更不能保障未来。他决定放弃多种经营的追求,把多出来的钱拿来办医院,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
  同样的故事,在我们许多企业里还在继续着。因为别人造汽车挣钱,美的开始造汽车了,大概离成功会相当遥远。因为房地产发得快,海尔开始做房地产了,正好赶上地产萧条,估计现在要靠卖冰箱来接济地产事业部了。广东糖王规模不小,本来是可以通过管理好好发展的,但是却在期货上翻了船。合俊做玩具做得好好的,但是发现钱来得太慢太辛苦,决定抽出资金投入自己毫不熟悉的采矿业,结果是公司倒闭。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更多心有旁騖的企业会因此脆弱凸现,步履维艰。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走这种弯路的通常不是区区小人物,而是一些财大气粗的“成功者”。为什么这些企业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呢?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冲动,什么挣钱做什么,企业高层缺乏“坚持”。另一个是成功企业家心态(自信心)膨胀的结果,自以为曾经的成功可以简单复制到其他领域。
  笔者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企业为了快速扩张而做出多元化发展选择的做法,只是希望企业经营者应该把现有核心的业务做好做精,而不是什么挣钱就跟风投入,要基于企业使命和战略做出理性选择;在新领域不要期望简单复制过去的成功,而要做好再次创业的所有准备和努力。
  
  三忌:投机取巧弄巧成拙
  一个做铜生意的朋友最近打电话告诉我,谢谢我关于不要在原材料价格涨跌中做文章的忠告。
  事情是这样的。这位朋友做铜线加工生意,几年前铜材开始不断涨价,许多同行开始囤积铜材等待涨价,确实有人因此挣到了“轻巧钱”。这位朋友也开始动起了脑筋,到处找钱准备买更多的铜材,我知道了之后告诉他,做制造千万不要在材料上投机,而要遵循制造管理规律,老老实实追求低库存。去年以来,有色金属的价格一路走低,不少人因此深陷其中,损失惨重,有几家挣到“轻巧钱”的企业因此倒闭了。
  在原材料上投机令中国钢铁业整个行业付出惨重的代价。2008年,全球铁矿石延续了六年的疯涨,它诱惑着成百上千家中国钢厂囤货“赌”涨。但这一“注”,所有的钢厂都失算了,因为铁矿石价格最后的谜底是“暴跌”。中国钢厂的7000万吨铁矿石库存造成300多亿元的浮亏,直接导致10年来钢铁全行业亏损。石油企业也是如此,因为大量的存货造成巨额的损失。竟然有不少航空公司也想从燃油的涨价中获得收益,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损失惨重。面对损失,如果这些企业最终能够度过危机,绝不是企业家或经营者有什么回天本领,而是得益于其垄断地位和政府的扶持。
  可见,违背规律是要受到惩罚的。即便有人在跌价前成功逃遁,但也不能成为我们制造企业面对未来的有效参考。精益管理思想认为库存是“罪恶”,它不仅耗费金钱(资金利息、场地租金等),还有与涨价伴生的降价风险,更坏的情况是它会掩盖流程管理不善的诸多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与投机取巧决裂,向卓越制造企业学习,持续追求零库存,实现最佳的现金流管理。管理
  (本文作者系合众资源•3A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田瑞秋
其他文献
缓解股市与楼市的泡沫威胁,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水平持续在11%左右。按照往常的经验,11%已经是经济发展过热的表现了,但是中国的状况却很独特,不仅是速度高,而且很平稳,增长速度没有加快或者下滑的趋势。  但是中国的经济是否会一直这么平稳地发展下去,依然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不是大家对中国的经济没有信心,而是我们之前出现过这样
“被选择”绝非一件坏事情。这种被动,对于不断上演财务造假、虚假陈述、圈钱丑闻等资本闹剧的中国上市公司而言,是嘲讽,更是鞭策。    苹果公司能够历史性地超越微软,成为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这不仅对于美国企业是件轰动的大事,对于中国企业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一大批热衷于“闭门造车”的创新者们会更加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因为他们坚信,最终自己会成为消费者和投资者选择的幸运儿。而更多的中
“滴灌”的精髓在于对“集中兵力”和“对手选择”的拿捏——一定要用优势  力量在“关键位置”出手!    与大众性营销相比,“滴灌”这种针对性营销更强调对“关键点”的掌控。  例如:是否在对关键客户进行精加工、深加工?是否在对关键受众进行聚焦式传播,进行重点突破?  总之,“滴灌”的精髓在于对“集中兵力”和“对手选择”的拿捏——一定要用优势力量在“关键位置”出手!  那么,聚焦在关键点上的创新,又有
国美"去黄"过程中一个重要管理概念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机制真能显奇效吗?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有些冲突真的无法解决吗?让我们从这个案例的来龙去脉,来透视股
树立服务意识解决企业和公众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金融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我想借《中外管理》恳谈会这个机会谈一谈我学习十七大、胡总书记报告之后的一点体会。    金融成就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地进行了宏观调控,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的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地完善,基本实现了金融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政策
很多企业家并未把握这部法律的精神实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是终身制。    都是《劳动合同法》惹的祸?    《劳动合同法》刚刚制定的时候,不同意见就很多。有人说会引起更多劳动争议,我们也估计到了,因为1994年《劳动法》颁布实施以后,劳动争议案件曾大幅度上升。但是,没有想到,现在还没开始实施就出了很多问题。  《劳动合同法》6月下旬刚刚通过,就听说7月有一个大学老师到广东讲了一次课,广东的一些
奈琦尔是否探索出了传统纺织业转型的一种模式?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姜明一定也是这么想的。不但如此,这个支点,他也没问别人要,而是自己找到的。自称为
无论国美还是苏宁,内涵式增长都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弗雷德克劳福德和瑞安马修斯运用消费者关联工具,通过对世界成功企业(其中1/4为零售企业)的实证分析证明: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公司不过是在“价格诚实”、“服务兑现承诺”、“距离便利”、“独特体验”和“产品稳定”这五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做得出色,另一个方面做得优秀,其它三个方面不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这个结果表明:竞争优势是为顾客带来的比竞争对手在某一
战国时代最为显著的政治特点,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疯狂并购”。  这种并购靠的不是“交易”,而是“交战”;不是“赎买”,而是“豪夺”。于是,一个国家的强大究竟能够维持多久?它是吞并别国还是被别国吞并?这与一国的政治际遇和用人策略实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期谈到三家分晋后,魏国最先强大。纵向看,这个国家在几代君王的手里捣腾之后变化显著。不同的国君,汇聚了不同的大臣;不同的大臣,带来了不同的国运;国之盛衰
中国人繁荣是繁荣了,但深陷"繁荣之苦"也是真的。学会对恐慌的抵御,是我们这个时代必备的幸福能力。"繁荣焦虑"中的国人西方有句谚语:世界上的一切都怕时间,而时间惟独怕东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