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生意人的差别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743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普遍说法相悖的是,唱片公司也不总是扮演着“创造力杀手”的角色
  在传奇音乐人Clive Davis最新的回忆录《The Soundtrack Of My Life》里,他提及了Bruce Springsteen处女作《Greetings From asbury Park, NJ》的诞生过程:在听完样带后,他告诉当年还不是“老板”的Springsteen,专辑还需要再多几首打榜曲。“于是我就跑到沙滩上写了‘Blinded By The Light’和‘Spirit In The Night’。”Springsteen也承认了,“这俩后来成了专辑里最出色的两首歌,所以,那次的提点相当妙。”
  这事儿与Blur的情况很像。在捣鼓他们要么做大要么做死的第2张专辑《Modern Life Is Rubbish》时,乐队当时觉得已经搞定了,可Food Records不同意,于是Albarn又赶工写出了“For Tomorrow”。同样,最近EMI也要求Bat For Lashes再为《The Haunted Man》多写一首单曲,后者带着委屈完成了“Laura”,而这也许是她迄今为止最棒的作品了。这的确是个明智的决定。
  这些事都值得被反复强调,因为现在的唱片公司在人们眼中无异于国会议员和小报狗仔,经常被描绘成“横在艺人和歌迷之间的拦路虎”,贪婪又愚蠢。唱片公司被视作霸王条例、不平等关系的代名词,而今他们也成了所有罪恶的替罪羊。
  几周前,有相当影响力的博客Tech Crunch发表了一篇题为《YouTube效应是怎样挫败Justin Timberlake及音乐产业》的文章,文中援引创作歌手Alex Day的例子,他建立起庞大的网络歌迷会,由歌迷来帮助这位没有“懒惰又无知”的公司后台的歌手,以一人之力战胜整个音乐产业!事实上,博客截图里的iTunes下载量排行榜有很大的误导性,他们用了前一周的数据当参考,但当Timberlake的专辑真正发售并空降英国下载榜的第一名后,Alex Day的专辑排名最高仅冲到了第57位。而且,千万别被网络上的炒作高手所迷惑,以为如Clive Davis这样的技术巨匠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音棚里做出的音乐,真就跟在北达科他州卧室里捣鼓出的磁带是一个水准。
  这并不是说主流厂牌内不存在欺骗和剥削,不少小众厂牌不是被他们扼杀在摇篮里,就是被他们饿死在市场上。他们被从中心吞噬,并层层击破,直至最后土崩瓦解。但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问题:比如好莱坞能允许一个不知名的编剧把《银翼杀手》改写得一团糟;再比如切尔西会去签舍甫琴科。撇开某些音乐人不愿公开他们自己做的那些烂决定,以我所见,关于唱片公司的恐怖故事越传越离谱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可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偏见:承认艺术家们总能发现最好的东西,而仿佛剩下的整个行业就都是艺术家的跟屁虫。
  全盘否定并不精准,也不科学。那些才华横溢的唱片公司员工并不是只会签收支票,他们的品位和专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家们,毕竟后者也不可能一直保持才思泉涌的状态。The Human League乐队的主唱Phil Oakey一直觉得制作人Martin Rushent“毁”了“Don’t You Want Me”这首歌,于是他们才不得不将其作为单曲重新出版。同时,在Polydor否定了Paul Weller之前交上去的作品后,他才改写完成了The Jam乐队历史上意义重大的“All Mod Cons”。
  所以,就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可能因为往YouTube上传东西而成就自己长久性的职业生涯,或者是跟Amanda Palmer一样在Kickstarter上筹集到相当可观的款项,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明智的经纪团队是无价之宝。同理可证,那些自己发行作品的电子书作者,会因为有名望的编辑经手而更上一层楼;同样,自己发行唱片的家伙其实也眼巴巴地盼着能有伯乐挖掘他们并推广他们。不过他们确实挺烦人的,再多试几次吧。在这个勇敢的新世界里,那些所谓的艺术家们都盼着“网络乌托邦”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实却不愿再多给他们一次警醒。“Laura”、“For Tomorrow”以及“Blinded By The Light”这3首歌,就是他们为什么值得被错过的最佳解释。
其他文献
不是“朋克”的标签就仅仅是谩骂与躁动。过了三十而立的“反光镜”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他们的音乐之路,告诉你什么是他们所信赖的责任感与专业素质。  一个刚下完雨的北京,天还阴着,适合播放一首“还我蔚蓝”。走进东二环附近“飞行者”唱片的办公区,会议室烟雾缭绕,“反光镜”乐队的几个人刚刚开完新专辑的碰头会,讨论制作方案。  距离2010年那张EP《释你》,他们已经三年没有新专辑问世了。  坐在这样一支老牌流行
期刊
忘了那些保险广告吧,朋克之王Iggy Pop正式归来  IGGY AND THE STOOGES  Ready To Die  FATPOSSUM,4月30日  1973年有这么一张专辑问世:粗糙野蛮却好评如潮;全英最火热的摇滚明星David Bowie参与其中;它的热卖使得音乐爱好者们在恐惧中逃离唱片店;每一位未来的朋克之星及后朋明星都如获至宝,从中汲取养分。这张专辑便是Iggy And The
期刊
钟立风被称为国内最具文艺气息的民谣歌手,他的最新专辑叫《欲爱歌》,名字的灵感来自作家蒋勋的一本书。就像是他在歌词里对大师们的引经据典,从蔡明亮、塔可夫斯基、费里尼到木心再到南怀瑾,他们的言谈变成了钟立风言谈的一部分。钟立风说,读书改变了他。我们不能忽略他歌里面无法抑制的深情,他有那么多艳遇,有那么多爱吗?他的那些恋歌从哪里来?这次Q和钟立风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他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他的过去,以及他的
期刊
居住在洛杉矶的英国民谣女歌手对爱情已经心灰意冷  LAURA MARLING  Bankrupt!  GLASSNOTE/ATLANTIC,4月22日  Laura Marling总是带着英国式的自信,貌似单薄的音乐中透着文雅的坚定。而在第4张专辑中,这样的坚韧特质变得更加明显。年仅23岁的她已想明白:现在是进军美洲的好时机。《Once I Was An Eagle》是Marling来到LA艺术区
期刊
这是一篇比较个人化的音乐节体验。  它也许不那么面面俱到,不那么揪住一支乐队的技巧  说个不停,可它激昂、真实、浪漫,并充满爱。作者说:  “我是一个北漂屌丝,并不富得流油;我的工作也很忙,  抽出一个星期去玩没准儿要遭到老板的白眼。‘以后有机会再说吧!’是多么容易的一个决定!可是后来,我想明白了:我再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年轻,像现在这样热爱音乐;以后的工作只可能比现在更忙,这种‘以后的机会’可能永
期刊
Metallica这个名字代表什么含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歌迷,都会有各自的理解。但对于中国摇滚乐迷来讲,Metallica这个名字,则一度就是“重金属音乐”的代名词。谁能想到他们竟然会来到中国演出。消息一出,必然一石激起千层浪。  严格地说,Metallica当然代表不了重金属音乐的全部,更不是重金属音乐的开山祖师,而只是某个时代的佼佼者。但因为时效的缘故,中国音乐市场对海外音乐最早
期刊
The Rolling Stones的乐队经理人Andrew Loog Oldham不仅仅启发了“Mick’n’Keef”(Mick和Keith)这对创作搭档,也开创了“摇摆60年代”。Andrew Perry以此文向“国王制造者”致敬。  1963年12月的一个下午,Andrew Loog Oldham与Mick Jagger同床醒来。当年4月,这位时年19岁、喜欢四处游逛的时髦青年听说了the
期刊
他们是无法无天的摇滚乐队鼻祖—追求着性、危险与公众怒火。Simon Goddard为你讲述The Rolling Stones怎么样成为从Johnny Rotten到Harry Styles中间所有人的坏榜样。  东伦敦“森林门”站罗姆福德路上有一间破烂的服务亭,Charles Keeley大部分的上班时间都待在这里,看着时钟发着愁,一直到天亮。一个3月的夜晚,刚过11点30分,一辆黑色的戴姆勒汽
期刊
在他为首登格拉斯顿伯里(Glastonbury)舞台做准备的时候,Mick Jagger与Q独家访谈,讲起了他如何依然为完美表演而努力,以及他为什么永远不会回头看。  1971年6月,1万2千名毛发旺盛的年轻人向沃西农场聚集,他们思索着地脉,注视着年轻的David Bowie在第一届格拉斯顿伯里集市音乐节上表演(1971年的G节名为Glastonbury Fayre—格拉斯顿伯里集市)。此时,Th
期刊
尽管岁月还没在彭坦那张娃娃脸上留下太多痕迹,但这份“老成”不言而喻  彭坦迁徙  摩登天空,4月25日  同很多驰骋在音乐旅程的少年一样,彭坦也有着对自己音乐旅程的规划与期待。各种泛黄的影像让歌迷记住了那个帅气的乐队主唱,却忘记了少年已经成长。他放下天使娃娃,蓄起山羊胡,搭上独立音乐的班车,以独立音乐人的状态继续创作。  从“去乐队化”到重拾乐队,对如今的彭坦而言,“迁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