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发展“快速全球打击”能力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尽管不断变化的国家安全环境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美国在近期内不会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战争起源的多样性和战争地点的不可预知性越来越大,敌对势力可能越来越多地利用恐怖行动和游击战等非常规手段挑战美国。局部战争、地区性武装冲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是未来一段时期美国面临的主要作战样式。冷战后,美国的核武器具有绝对威慑力,但是美国战略核武器在应对局部战争、地区性武装冲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中却显得力不从心,反而会遭到攻击。“9·11”恐怖袭击事件进一步暴露出核盾牌在保障国土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局限性。美军在波黑、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也暴露出美军在截获、打击时间敏感与高价值目标、加固和深埋地下目标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在保持核威慑作用的同时,发展可快速作出响应、有效、经济可承受的全球常规快速打击能力,具备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从美国本土向全球投送弹药(或从美军基地进行射程相近的打击活动)的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美国实施战略威慑、进行军力投送和灵活反应的重要需求。美国实施“快速全球打击”计划,主要动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满足新“三位一体”军事需求
  
  美国冷战期间部署的“三位一体”核力量包括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远程轰炸机。布什政府2002年发布的《核态势审议报告》,要求将精确制导常规武器与核力量合并为“进攻性打击”力量,作为新“三位一体”的一个重要支柱,而全球打击概念则是“进攻性打击”力量的一部分。正如美国战略司令部前司令卡特莱特所称,“新‘三位一体’将赋予美国更为精确、特定的全球打击能力”。
  换装常规弹头后,远程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将进一步提高。如果导弹具有将其有效载荷更精确的投送到目标的能力,它们就不需要靠核武器爆炸产生的巨大威力来摧毁目标。近十多年来,美空军和海军一直在研究先进的制导与目标定位技术,以大幅提高常规弹头的打击精度,弥补其威力不足的缺点。对于点目标而言,常规弹头的杀伤力目前已可与核弹头相媲美。而据美专家估计,被列入美作战计划的目标中,大约有10%~30%都可用常规武器打击。
  
  提高跨区武力投送能力,实现“全球控制”战略目标
  
  冷战时期,美国拥有众多的海外基地并驻扎部队,以威慑或者在必要时快速应对苏联及其盟国的攻击。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海外驻军日益减少,而且更多的国家不愿意让美军在其本土部署军事力量。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陆军的4个步兵师和大约100架空军飞机被拒绝进入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由此,美军只能把地面部队开到科威特,而某些空军部队必须以更远地区作为基地。而且连续部署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将导致大型、固定的前沿基地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另—方面,尽管美军在其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中库存有大量武器及后勤装备,以供不时之需,但每次美军在热点地区执行任务时,仍需调动大量后勤运输保障力量,从美国本土及其他地区运送庞大的战争物资。这不仅使美军耗用巨额资金,也使其漫长的运输线容易遭受敌方的侵扰和破坏。
  部署在美国本土发射对地攻击武器,将大大降低美军对前线基地和后勤补给的依赖程度,不仅使军事打击行动能从美国本土快速展开,而且还能大大降低在后勤方面所用资金。PGS计划的实施不仅可确保美国从本土对全球目标进行近实时打击,减少对海外基地的依赖,而且将使美国具备打击敌方领土纵深目标的能力。此外,在该计划下研制的PGS武器还可避开敌方防空系统的威胁,避免战机飞越他国领空等一系列军事和外交问题。
  
  提高实战威慑能力,确保战略武器灵活可用
  
  美现役核武库基本上是为准备全面核战争而设计的。随着冷战的结束,美战略学家们对这种核威慑的可信性与疑虑与日俱增。核爆炸威力巨大,附带毁伤效应持久,不能轻易使用。因此传统上各国都将核武器视作一种战略威慑力量,而非实战武器。
  在2006年版《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报告》中,美军提出了“量身定做”威慑的概念,即决策者可根据所面临威胁的特点,从核打击、常规打击和非动能打击中灵活选择威慑方案。美军认为,对付目前潜在的军事竞争对手、拥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国家和非国家实体的恐怖组织更适合用“量身定做”式的威慑,而不是冷战时期传统的战略核威慑。PGS概念将使常规武器拥有较快的打击速度以及远程战略核导弹所具备的全球到达能力,有助于美国实施“量身定做”式的威慑。
  
  应对非常规威胁的需要,实现对重要目标的快速打击
  
  冷战时期,美国拥有众多的海外基地并驻扎部队,以威慑或者在必要时快速应对苏联及其盟国的攻击。但是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美国面临的威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和拥有各种军事能力的潜在对手成为美国的主要威胁。
  美国现有系统实现快速全球打击制约因素多,容易贻误战机。当前,美国的常规武器打击任务主要是利用前沿部署系统来实施,特别是战术飞机、巡航导弹和重型轰炸机等。但常规战斗机即使以靠近战区的地方为基地,也要花费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抵达目标区域。而且战斗机易遭到敌方防空系统的攻击,尤其是在用于攻击敌方纵深区域目标时更是如此。同样,舰载机或海基巡航导弹离作战地区太远,也不能及时对重要目标进行打击。
  美国设想实施“快速全球打击”的场景包括:一是需要对处于发射状态、即将向美国或其盟友发射核导弹的发射装置和反卫星武器进行打击;二是趁稍纵即逝的机会对恐怖主义头目聚集点或运输中的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实施打击;三是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之初使敌方的指挥控制能力陷于瘫痪。这些重要目标稍纵即逝,依靠目前武器系统难于实现对这些目标的及时打击,美军必须发展新型快速全球打击能力,才能实现对这些目标的快速打击。
  
  “快速全球打击”概念的演变
  
  美国自2002年正式提出“快速全球打击”的概念以来,经过国防部和各军种的研究与实践,已逐步走向成熟,正在物化为新型的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
  2002年1月,美国在《核态势审议报告》中正式提出“快速全球打击”的概念。在该报告中,美国提出改变战略力量的构成,即把冷战时期的旧“三位一体”转变为新“三位一体”。所谓新“三位一体”是指由进攻性打击力量、主动与被动防御系统以及具有活力的国防基础设施等三部分组成的系统。其中,进攻性打击力量不仅包括冷战时期由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组成的战略核力量,而且包括由先进的常规武器系统、进攻性信息作战系统和特种部队等组成的非核打击力量。 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提出,通过发展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机动性强的远征部队实现转型。
  非核打击能力的提出加快了快速全球打击能力的发展。2003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要求美国战略司令部统管全球打击的规划、指挥控制的职责,为美国提供快速、远程、精确的动能(核与常规打击)和非动能(空间与信息作战)打击能力。这标志着美国“快速全球打击”从概念向具备作战能力阶段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2003年5月,空军正式发布“快速全球打击”任务需求声明。声明指出,美国需要具备以联合常规力量快速打击全球高价值目标的能力,美国应该具备在数分钟或者数小时内计划和实施此类攻击的能力,而不是现在的数天或者数周,而且必须能在冲突发生地区无永久军事存在的情况下实施此类攻击。
  美空军航天司令部在2003年10月发布的2030前战略主计划指出,高生存性的全球快速打击能力,包括核打击和常规攻击,使美国能迅速、精确地攻击高价值的、目前手段难于打击的远程目标。这种能力可使美军及盟友即使在前方兵力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在数小时/数分钟内迅速地阻止、欺骗、干扰、摧毁和压制敌方目标。
  美空军在2003年12月发布的转型飞行计划中指出,全球打击能力将被用于针对极高价值的目标,如加固的指挥、控制设施,恐怖主义分子,防空系统,弹道导弹发射架,核化生放射性装置的储存和运送设施,全球打击能力将成为实现“全球反应作战概念”任务的关键,使与恐怖分子相关的目标在任何地方都处在危险之中。这种能力还允许美国立即向没有前沿部署或容易到达的地区快速投送力量。
  美国防部长办公厅2004年6月发布的《呈送国会的报告:全球打击计划》中,将全球打击定义为一种“能加速任务规划和执行的能力,该能力运用全面的动能和非动能作战效果、特种作战部队能力,旨在支持国家或战区司令官的目标”。
  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在2004发布的《未来战略打击力量》报告中提出,以前在进行某些军事行动时美国只能借助核力量,但现在美国可以通过高精度常规武器完成这些任务,并提议将部分现役战略弹道导弹换装常规弹头,用以打击洲际、远程的时间敏感目标。
  美国防部2005年1月发布的《全球打击联合一体化概念》提出,“用于打击敌人高价值/高回报目标的快速反应联合作战,是联合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作战行动旨在获得并维持进入战场空间的能力,实现所需的效果,并为实现战略和作战目标创造条件。”
  2006年2月,美国防部发布的《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报告》指出,为帮助处在战略十字路口的各国确定其选择、加强威慑力和防范未来的战略不确定性,国防部将在保持强大的核威胁力量的同时制定范围更广的常规和非动能威慑选项。美国将对少量“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进行改装,以供常规快速全球打击之用。
  2006年7月,国防部发布的《威慑行动联合作战概念》提出,“全球快速打击”是快速规划并实施短时间、超远程攻击的能力,这一打击能力将获得对敌方高价值资产的精确打击效果。
  2006年12月27日,空军部发布的《空军作战概念》提出,“快速全球打击”是在不事先发出警报的情况下,在全球任何地点快速攻击舰队或稍纵即逝的高价值目标,以实现国家目标。“快速全球打击”也是削弱敌方反介入系统能力的重要手段。
  美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在2008年10月发布的《美国常规快速全球打击:2008年及以后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常规”被定义为非核,“快速”被定义为在发射后1小时内实现打击,而“全球打击”则指“能以精确至数米的精度打击世界任意处目标的能力”。
  2009年6月,美参联会副主席卡特赖特称,对全球快速打击的近期需求是实现在1小时内打击全球任何目标,目前的备选方案是发展常规战斗部的洲际弹道导弹和助推一滑翔式导弹。远期需求是具备在数毫秒内打击任何目标的能力,而目前唯一能够实现该能力的领域只有网络一电磁空间。
  美国2010年发布的《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报告提出,将继续增强未来的远程打击能力。而2010年4月发布的新版《核态势审议》报告认为,发展非核快速全球打击在应对时间敏感目标威胁时有独特的价值。美国政府正在研究如何在不影响与俄罗斯和中国核战略平衡的前提下,通过发展“快速全球打击”,提高应对地区威胁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美军的“快速全球打击”是指在发射后1小时内,利用非核打击力量,以数米的精度打击全球任意目标。
  
  “快速全球打击”的4种作战能力
  根据美国防部制定的快速全球打击武器研发计划,新的武器系统必须具备4种作战能力:一是及时打击能力。这一武器系统的打击目标将主要是转瞬即逝的敏感目标和高价值目标,如恐怖组织的会议场所或武器发射平台等,因此必须能够在接到命令后,在1小时内就能对全球上的任一目标实施打击并予以摧毁。二是全球作战能力。快速全球打击武器系统必须能够从美国本土或前沿基地发射,打击全球任何目标。三是隐蔽突防能力。由于当前各国正在竞相发展空中预警能力和电子干扰技术,并大力提高拦截水平,而快速全球打击武器系统在数年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因此该武器在设计阶段就必须充分考虑其隐蔽突防能力,以满足若干年后的战场环境要求。四是精确打击能力。由于这一新型武器系统将装备常规武器弹头,因此武器的打击精确度将非常重要,务求作到“一击即中”,以降低附带损伤和减少外交纠纷。
  
  “快速全球打击”能力发展仍存争议
  接替盖茨出任美国防部长的莱昂·帕内塔6月14日对美国防部当前正在进行的、部署某种“快速全球打击”(PGS)能力的工作表示大力支持。帕内塔称,PGS武器将为美国提供一种独特的、打击时敏目标的能力,它将使遥远和难以到达的地区不再成为对手的避难所。PGS系统可在地区性对手考虑运用大规模毁伤性武器时使用,或用于对付非国家对手。另外,当某地区出现严重威胁。面对转瞬即逝的打击时机而其他手段难以进入时,PGS有可能会成为唯一可用的系统。
  2011年初,美国防部曾表示不再把常规洲际弹道导弹作为PGS的备选方案,转而重点发展基于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PGS概念。美空军官员今年3月曾表示,当前的PGST作是开发和验证“助推一滑翔”概念的各项技术。这一概念利用火箭助推的运载器投放有效载荷,在大气层内的大多数航途中以高超声速滑翔飞行,使之具有独特的非弹道式飞行轨迹。这类系统的优势是很容易与“洲际弹道导弹”(ICBM)区分开来,而担忧被俄、中等国误判为核打击一直是美国国内对于是否发展基于lCBM的PGS的争论焦点之一。
  不过,美国是否能够支付得起助推一滑翔系统的费用还不清楚。美国列克星敦研究所分析师劳伦·汤普森认为,这种高超声速解决方案仅研制费就需100亿美元以上。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分析师安东尼·科德斯曼则认为,这种概念还处于早期阶段,目前不可能准确估测所需费用。但他同时指出,历史证明技术超前的项目往往会超支50%~250%。科德斯曼还称,拥有PGS武器将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战略优势,如果确实有效,那么它可能比新型有人驾驶远程突防型轰炸机具有更好的效费比。
  同时,目前还不清楚高超声速助推一滑翔飞行器概念技术上是否可行。汤普森认为这一概念的技术可行性值得商榷。即使可行,在当前的财政状况下,美军或许也支付不起能在30分钟内飞抵全球任何地点的系统。他主张利用前沿部署的美军来发射PGS,而不是采用洲际射程的系统。例如,由美海军水面舰艇来发射PGS,以更清楚地向其他国家表明美军并非发动核打击。他认为,从美国本土发射的弹道导弹方案都过于危险,而各种高超声速方案又太昂贵。因此,PGS任务可能更适合由前沿部署的部队承担。
  但是,其他一些分析师认为汤普森的想法也不可行。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分析师詹姆斯·阿克顿就指出,汤普森的想法违背了1987年的《中导条约》,因为该条约规定美国不能部署任何中程弹道导弹。阿克顿还表示,美军对PGS的需求是有限的,大多数任务都可用现有的武器系统完成。另外,在打击远距离外的时敏目标时,与导弹或轰炸机飞抵目标的时间相比,耗费在情报分析上的时间要长得多。PGS具有独一无二作用时的情况非常少,采用现有武器系统实现PGS比研制一型全新系统便宜得多。
其他文献
提高远程常规快速打击能力是美国近年来军事力量发展的重点和战略目标之一。制定并实施“快速全球打击”(PGS)计划是最明显的例证。2002年美国国防部正式将“先发制人”确定为国家安全战略,随后提出备受争议的“快速全球打击”概念。2007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高达4600亿美元的2008财年国防预算,其中包括用于实施PGS计划的1亿美元专款,这标志着“快速全球打击”计划正式启动。美国防部实施PGS计划,
期刊
是否必要    支持者认为,美国携带常规弹头的战略导弹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一旦使用新的制导技术,其作战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为执行PGS任务提供近期的解决方案,可以取得明显的政治和战略优势。同时,鉴于美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极不情愿动用核武器,常规快速全球大家可以避免美国在决定回应突如其来的威胁使陷入不得不在动用核武器还是根本不作回应这两者之间进行抉择的两难境地。但反对者认为,美军目前没有必要实施该
期刊
助推-滑翔式武器是一种新型组合导弹,它可以同时结合弹道导弹射程远、飞行速度快,以及飞航导弹大升阻比、高机动性的优点,能有效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完成对远距离目标的精确打击。  助推-滑翔式导弹的整个飞行过程是:助推级将弹头(滑翔级)助推到几十千米以上的高空后关机并分离;之后,弹头在大气层外惯性飞行;在到达远地点之后,滑翔飞行器下降进入大气层,依靠气动力作远距离跳跃、滑翔机动飞行,至目标上空30千
期刊
2011年2月11日,美国防部在决策备忘录中提出,在“扩展的中程防空系统”(MEADS)完成研发阶段工作后退出该项目,项目产生的技术由德国和意大利自行使用。3月10日,美国防部正式决定,在2014年MEADS项目完成技术研制阶段后退出该项目。但由于退出该项目也需要美国支付数亿美元违约金,因此在国防部为该项目争取未来两个财年的国会拨款时,引起了国会内部的激烈争论。    美国退出MEADS引发争论 
期刊
对美国4.75代战斗机的思考  2005年12月美国F-22的入役代表着世界战斗机发展进入了5代机(为便于表述,本文中采用的是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最新的战斗机划代标准,此处的5代机即目前国内所称的4代机,下文中将提到的4.5代机即目前国内所称的3代半战斗机)时代。鉴于5代机在战技性能方面的巨大跨越,在5代机的阴影下,现役4代机应如何改进升级才能在未来市场以至战场上求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值得各国
期刊
当我们回顾航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杰作时,会惊奇地发现真正的杰作飞机不仅仅是航空技术的里程碑,还往往会对人类的历史产生影响。要是以此为标准,B-29无疑是杰作中的杰作。因为她的创造者波音公司将其视作-最重要的技术成就;她的使用者,无论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美国空军,还是苏联空军或是中国空军(使用的是仿造B 29的图~4)都认为她是威力强大的进攻武器。她的对手,不管是二战时使用螺旋桨战斗机的日本飞行员,-还
期刊
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飞行速度大于马赫数5,现役亚声速巡航导弹打击1000公里外的目标所需时间为1个多小时,而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则不超过10分钟,这在打击导弹发射架、航空母舰等高价值机动目标和时间敏感目标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巨大动能还能有效提高对加固目标(包括深埋地下目标)的打击能力。虽然从目前技术方案来看,由于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时间的限制,导致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射程有限,但通
期刊
防护能力纵览  总的来说,T-84M坦克还是运用综合防护/生存概念,其主要方针是:“不被发现”(避免车辆被敌军雷达、热像瞄准具或光学装置探测到);“如果被发现,避免被击中”(形成悬浮屏蔽烟幕和实施干扰,以迷惑敌军激光制导或红外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和弹药);“如果被击中,避免被击毁”(提高主被动装甲系统、三防系统及自动抑燃/抑爆系统的能力)。所以T-84M有着多层防护体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基本装甲  
期刊
自2002年正式提出“快速全球打击”概念以来,美国国防部先后提出一系列备选方案,但受需求、经费和技术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其方案仍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目前,美军探索的“快速全球打击”方案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基于助推-滑翔式武器的方案,二是基于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方案;三是基于天基打击武器的方案;四是核弹道导弹改装常规弹头方案。  上述“快速全球打击”的各个方案都面临着一些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如热防护问题,
期刊
为了提升台湾空军现役F-CK-1A/B“经国”(即IDF)战斗机的战技性能,台湾汉翔航空工业公司于2001年开始启动“翔升”计划,到2008年相关工作基本完成。随后汉翔公司利用“翔升”计划的成果,提出了后续的“翔展”计划,并于2010年起开始对台湾空军现役的部分F-CK-1A/B战斗机实施改进。2011年6月30日,首批6架F-CK-1A/B飞机完成改装,并在汉翔公司的沙鹿厂区举行了交机仪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