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理论看日语定语的翻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dd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日本新闻短评的汉译过程中,句子成分经常会发生变化。作者将以日本新闻短评的汉译为中心,以定性研究和对比研究为研究方法,尝试从接受理论角度对汉译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日语定语的翻译做一简要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作者将日语定语分为三类,并对每一类举例进行具体分析,从接受理论来看,需考虑到汉语的特点、中国短评的特点、汉语的习惯表达法及语感、中日语法的不同、汉语多项定语语序的特征等因素,适当选用分译、变译、减译或倒译等翻译技巧。
  关键词: 日语定语 接受理论 日本新闻短评
  关于日语定语的翻译方法,现有的先行研究成果丰硕,但很少有从具体的翻译理论出发对此进行探讨的,并很少涉及其影响因素。这正是写作本文的原因。由于无法直译而造成定语改变,易于理解,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此外,本文所有的例句均选自《读新闻学日语》[1]一书,标注时均省略为“《读》”。
  1.相关定义与相关理论
  1.1日语定语的定义
  在日语中,定语,即「連体修飾語」,是修饰、限定体言的成分[2]。它必须位于所修饰的体言之前,说明该体言的性质、状态等。从构成形式上看,包括词、词组与从句。本文所讨论的定语,包括构成形式为词、词组及从句在内的所有类型。
  1.2翻译的读者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代表人物有姚斯、伊瑟尔等人。此理论的核心是“读者中心论”,着眼于读者,强调读者的阅读理解和创造性想象,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
  “接受理论”被引入翻译研究中后,翻译研究的中心由作家、文本、译者转向了读者。如果译者创造出来的文本不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目的语文本是失败的。根据翻译的接受理论,目的语文本必须适应读者的期待视野。目的语读者对目的语文本有如下几项基本价值诉求[4]:(1)高度重视意义的概念转换和审美转换。(2)对翻译的语言审美的标准为:用词恰当,行文欣畅,创新有度。(3)高度重视翻译的文化阐释功能和构建功能。
  日语新闻短评的汉译以中国人为阅读对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中国人的反映与接受能力,考虑到中国人的思维及审美定势、汉语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技巧。
  2.从翻译的接受理论看日语定语的翻译
  本文将日语定语分为三种类型,即单一定语、从句定语、多项定语。对每一类,从翻译的接受理论出发对其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2.1单一定语
  即定语为单一用言连体形、用言性词组连体形、体言 の、体言性词组 の、助词 の等。
  2.1.1定语为长用言性词组连体形或“体言性词组 の”时
  所谓用言性词组,是指在语法性质上相当于用言的词组。所谓体言性词组,是指在语法性质上相当于体言的词组。
  例1:長い被災を生きる人々を孤立させない① 「復興」②を、私たちはしっかりとなし遂げられるだろうか。
  译文:我们能否将复兴工作② 做好,让那些长期生活在灾区的人们不再感到孤单①呢?(《读》P 106)
  例2:レバ刺し風こんにゃくもまた、本物よりおいしい商品の① 評判②がとれれば、
  それも立派な日本の食文化と呼べるだろう。
  译文:“比真货更美味的商品” ①,如果生肝片风味魔芋也能获得如此好评② 的话,那也堪称是不错的日本饮食文化吧!(《读》P 43)
  例1与例2定语分别为用言性词组连体形、体言性词组 の。
  上述两例句的译文如果按原文语序进行翻译,就均为长句,语句繁冗。从翻译的接受理论看,对于例1,我们应将①与②拆译,并将①置于②之后;对于例句2,也应将①与②拆译。原因在于,读者对译文有符合汉语规范、入乡随俗的诉求[4]。中日两国语言结构特征不同,日语多长句,而汉语以短句为主[5]。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短句比较容易接受。其次,中国的新闻短评短小精悍,结构简约,语言简洁、精炼,不适宜用长句子。且译文2也符合 “达”与“雅”的要求。
  2.1.2当定语为用言/短用言性词组连体形或“体言 の”时
  例3:まともに信じた① 人②は少なかったろう。
  a:恐怕真正相信的① 人② 很少吧。
  b:恐怕很少有人② 会真正相信① 吧。(《读》P 32)
  例4:そういう事は非常に稀な① 事②とも思われなかった。
  a:我不认为这类事是罕见之① 事②。
  b:我不认为这类事罕见①。(《读》P 65
  例5:今年上半期の児童虐待事件は前年比6割増で、過去最多の①248件② にのぼた。
  a:今年上半年的虐待儿童事件已达史上最多的①248件②,比去年增加了六成。
  b:今年上半年的虐待儿童事件已达248件②,比去年增加了六成,是史上最多①。(《读》P158)
  例3、例4与例5的定语分别为用言性词组连体形、用言性词组连体形、体言 の。
  上述三例的译文a均为直译,虽无语法错误,但我们通常不如此表达。接受理论认为,在语言审美标准上,读者要求译文行文欣畅、符合汉语规范,因此我们应考虑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法和语感,对于例句3,我们应如译文b,进行变译,将①置于②之后,将“定语 中心语”转换为“主语 谓语”,以「が多い」や「が少ない」结尾的句子多属于此种情况;对于例句4,需省略②,即在作为中心语的体言前后出现两次时,运用减译,使其仅出现一次;对于例句5,我们应将①与②拆开,将①作为独立的部分翻译。
  例6:11月に大統領選を控える① オバマ氏②は危ない橋を渡りたくないのだろう。
  a:11月面临总统大选的①奥巴马② 似乎不想铤而走险。   b:11月总统大选在即①,奥巴马② 似乎不想铤而走险。(《读》P181)
  例6的定语为用言性词组连体形。
  译文a在语法上并无错误,且也不是长定语,但言不及义。从接受理论来看,应该像译文b那样翻译。原因在于,读者要求译文准确进行概念意义转换,贬斥概念意义失真[4]。对于例6,从语境来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奥巴马因为11月面临总统大选,所以不想铤而走险,也就是说,这里的定语与主句在意义上具有因果关系。译文b强调了这一点,达到了“信”与“达”。
  在汉语中,定语一般只是修饰中心语,与主句无意义上的直接关联或有很小的关联。然而日语定语与主句的语义关系可能比较紧密,也可能很松散[6]。因此,当日语定语与主句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时,我们应参照汉语的特点进行拆译或变译,改变定语的位置与句子成分。
  例7:台湾の郭台銘氏は74年、サラリーマン生活に見切りをつけ、台北郊外に小さな工場を借りて鴻海プラスチックを設立した。23歳の① 時②である。白黒テレビのつまみを作る従業員15人の町工場で、……
  a:1974年,中国台湾省的郭台铭先生放弃上班族的生活,在台北郊外借了个小工厂,成立了鸿海塑料有限公司,(那是郭台铭先生)23岁① 的时候②。这是一个仅拥有15名员工、生产黑白电视机旋钮的街道工厂……
  b:……那时②(郭台铭先生)23岁①。……(《读》P 259)
  上述例句中,定语为体言。译文a为直译,且单从“(那是郭台铭先生)23岁的时候”一句来看,并没有问题,但在意义与结构上,它与前后句并不一致。中国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很重视文章是否与前后文一致、保持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因此,从接受理论来看,我们应该如同译文b,将①置于②之后,改变句子结构,从而保持与前后文的连贯性,且这样也不违背“信、达、雅”的标准。
  2.1.3当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语为动作性名词时
  例8:結局は監督者の増員などの策しかないようだ。
  a:最后好像只有监考人员的增加这类办法了。
  b:最后好像只有增加监考人员这类办法了。(《读》P97)
  译文1为直译,但不自然。在日语语法中,有一部分名词同时是サ变动词或者是含有动作性意义的名词。日语很爱用这类名词构成定中结构,而在汉语中表达相同意义时则多用动词。而接受理论认为,读者要求译文通顺可读、创新适度不违背汉语特点[5]。因此我们应将属于将动作性名词的中心语「増員」作为动词用,从而将“定语 中心语”结构变为“谓语 宾语”,使得译文自然、欣畅。
  综上,从接受理论出发,为了让读者易于接受,(1)当定语为长用言性词组或定语为体言性词组且所在的句子整体较长时,我们应考虑到汉语多用短句的特点及中国新闻短评的特点,进行分译,将长句变短句;(2)当定语为用言/短用言性词组连体形或“体言 の”时,我们应考虑到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法与语感、日汉定语与主句关系的不同特点,以及汉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进行变译、减译或者分译;(3)当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语为动作性名词时,我们应牢记日语爱用动作性名词、汉语多用动词的不同特点,将中心语作为动词使用,将“定语 中心语”转为“主语 谓语”或者“谓语 宾语/补语”。
  2.2从句定语
  定语从句通常用「が」表示,有时也用「の」、「は」代替。此外,还经常出现省略主语的情况。
  2.2.1当中心语为实质名词时
  例9:禅海にちなんだらしい名前の橋が、山国川の濁流に翻弄されている① 画像②があった。
  译文:电视里有这样一个画面②:用禅海的名字命名的桥遭到了山国川洪流的肆意蹂躏①。(《读》P 152)
  例10:政治よ、急ぐべし!政争に明け暮れている① 暇② などありはしない。
  a:政治啊,应该赶快行动!我们已经没有整天进行政治斗争的①时间②了。
  b:政治啊,应该赶快行动!我们已经没有时间②整天进行政治斗争了①。(《读》P 112)
  例9若直译,则为长句;例10译文a为直译,虽句子不长,但不符合汉语习惯。从翻译的接受理论来看,例9应进行分译,将①と②拆开,将①作为独立的部分置于②之后。原因在于汉语以短语为主的语言结构特点及中国新闻短评的特点。对于例10,应进行变译,将①置于②之后,改变句子结构。因为日语中通过句子构成定语来修饰体言的现象很普遍,但汉语不常用[10]27。
  2.2.2当中心语为形式名词时
  形式名词日语中有,汉语中没有,它只能和修饰它的定语一起使用而不能独立使用,没有或很少有实质意义。在日汉翻译中,通常都不将其作为名词来译。因此,对于这一类,我们需进行变译与减译,将形式名词省略,这比较易于理解,故不再举例。
  此外,「もの」、「こと」和「ため」等是形式名词同时,又是实质名词的名词,作为实质名词使用时,从接受理论来讲,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等,当其前有长定语时,一般通过减译与变译,将其省略。如:
  例11:小沢氏は「判決はかねてからの私の主張に沿うもの」という談話を発表したが、
  译文:虽然小泽发表讲话说“此判决与我一贯的主张相吻合”但……(《读》P 214)
  综上,从翻译的接受理论出发,当定语为句子、中心语为实质名词时,应考虑到汉语语言特征及中国新闻短评的特征,而进行分译或变译;当中心语为形式名词时,因中日语法不同,应进行变译和减译。
  2.3多项定语
  指由词、词组、从句混合而成、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成成分的定语。
  当定语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长用言性词组或者长句子构成时,如同3.1.1及3.2.1所述,我们应该进行分译。对此不再赘述。
  2.3.1当定语包含长用言性词组或长从句时   例12:川崎市の職員数人が、認可保育園の保育料を長期にわたって滞納し①、市長自らが面談して催促すると表明した②、数年前③のニュース④を思い出す。
  译文:我想起了数十年前的③一则新闻④:川崎市的数名政府职员长期拖欠由政府认可的(小规模)托儿所的托儿费①,市长亲自表明要进行面谈,催促他们缴纳托儿费②。(《读》P 47)
  例13:インドの習慣に合わない①と嫌がる②幹部③に日本流を植え付けた。
  译文: “这不符合印度的习惯” ①,对此有些干部③表示反感②,日方就向这些干部灌输日本式的理念。(《读》P 187)
  例12与例13定语分别为“从句 从句 体言 の”,“从句 と 动词”。
  从接受理论来看,不能将上述两例直译为长定语句,对于例12,因①与②较长,故应将其同中心语分开,译为独立的部分,③仍做④的定语;对于例13,应将「と」前的内容①从原句中抽出,作为独立的部分来译,同时将②置于③之后,由定中结构变为主谓结构。原因同3.1.1与3.2.1。如此翻译将长句变为了短句,无语法错误,通顺流畅。
  因此,当多项定语中含有长用言性词组或者长从句时或者含有用言性词组、从句的定语所在的句子比较长时,应进行分译,将用言性词组或从句译为独立的部分;同时,句中的其他定语,如用言、体言、「ような」等,无需改变,依然做定语。特别是对于含有“从句 と/という”的定语,多将从句作为独立部分译,且当定语为“从句 と 动词 形容词/形容动词”时,一般将动词置于中心语之后做谓语,从句译为独立的部分,即将“句子 と 动词 形容词/形容动词 中心语”转为“形容词/形容动词 中心语 谓语 宾语/补语”。
  2.3.2当定语中包含短用言性词组或短从句时
  例14:昨年の事件をめぐる①京大の学内調査·検証委の②結論③
  a:围绕着去年发生的事件的①、京都大学校内调查·核实委员会得出的②结论③
  b:京都大学校内调查·核实委员会②围绕着去年发生的事件得出的①结论③。(《读》P 95)
  例15:品質とデザインの優れた①さまざまな②製品③の存在はもちろん……
  a:质量和设计都出众的①各种②产品③ 当然不用说,……
  b:各种② 质量和设计都出众的① 产品③ 当然不用说,……(《读》P71)
  例14与例15的定语分别为“用言性词组 体言性词组 の”,“从句 用言连体形”。
  从接受理论角度出发,上述两例不能直译,而应将两例中的①与②位置互换。原因在于,在日语多项定语中,为防止出现修饰上的误解,有长定语前置的倾向;但在汉语中,多项定语的位置关系多样。一般来说,为避免产生歧义时[5],或从句、词组与体言、用言有语义关系时,需倒译。例14中①与②有语义关系,可构成主谓关系;例15a可理解为“各种产品的质量和设计都很出众”,然而原文特指的是“质量和设计出众的那部分产品”。故b比较忠实于原文,明白欣畅。
  也就是说,从接受理论出发,考虑汉语多项定语的特点,当定语为“短用言性词组 体言/用言”、或“短从句 体言/用言”时,应进行倒译,转换为“体言/用言 短用言性词组”、或“体言/用言 短从句”。
  2.3.3当定语由体言、副词、助词等构成时
  例16:小沢氏は「判決はかねてからの①②私の③主張④に沿うもの」という談話を発表したが、
  a:虽然小泽发表讲话说“此判决与一贯的①②我的③主张④相吻合”但……
  b:虽然小泽发表讲话说“此判决与我③一贯的①②主张④相吻合”
  但……(《读》P 214)
  例16的定语为“副词 助词 の 体言 の”,译文1虽是直译,但并不通顺。从接受理论来看,我们应采用倒译的方法,将①②与③位置互换。原因在于,读者要求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明晓畅达,中日多项定语语序不同。日语语序受形态变化等语法的限制,缺乏可循的语义上的排列顺序。但汉语与此不同,通常遵守以下规则:限定性定语(代名词、数量词、表示所属的词等)→国别定语→表示种类、次第等的定语→判断性定语(表达主观判断)→描写性定语(表达客观表象)→本质性定语[5]。此外,在汉语多项定语中,含“的”的定语在前,反之在后。译文2符合“限定性定语→表示种类、次第等的定语”这一顺序,自然流畅。
  例17:類似の①犯行防止の②策③があるならば見定めたい。
  a:如果有类似的①防止犯罪的②对策③,我们也要甄别一下。
  b:如果有防止类似犯罪的②①对策③,我们也要甄别一下。(《读》P 143)
  此例中定语为“体言 の 体言 の”,译文1为直译,但例17所在原文全篇并未提及对策,故译文1为误译。接受理论认为,读者很关注译文对原文意义的正确转换,因此我们应如译文2,进行倒译,将①与②的位置互换,防止误译及多义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从翻译的接受理论出发,(1)当定语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长用言性词组或者长从句构成时,或其中包含长用言性词组或从句时,考虑到汉语的语言特征及中国新闻短评的特点,我们应进行分译;(2)当定语中包含短用言性词组或短从句时,我们应考虑到汉语无长定语前置的倾向这一特征,根据情况进行倒译,将短用言性词组与体言或用言、短从句与体言或用言的位置互换;(3)当定语由体言、副词、助词等构成时,我们或应遵守汉语多项定语的通则,或应注意防止出现误译及多义现象,进行倒译。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翻译的接受理论来看,为了让读者易于接受,我们应考虑到汉语的诸多特点及中国新闻短评的特点、汉语的习惯表达法与语感、汉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汉语多项定语的语序特征、语义上是否有歧义是否错误等,进行分译、变译、减译或倒译。
  本文仅就日本新闻短评这一特定文体为对象,对汉译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日语定语进行探讨,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日语定语在汉译过程中存在的特点将是今后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申秀逸.读新闻学日语[M].中国: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顾明耀.标准日语语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5]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中国: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6]孙海英.日语非限制性动词定语从句对比研究)[J].中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
  [7]盛文忠.日汉语关系从句与形容词定语语序的类型学差异[J].河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其他文献
一、教学案例  在这学期的高三篮球选项课上,我让第4组的几个女生进行两人一组的传接球练习,因为我所带的几个组中,只有这个组有女生,所以每次上这个组的课,总要为他们单独安排活动内容。这几个女生对篮球有一定基础,但是比起男生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她们的练习内容都有别于男生。如上安排的练习是针对她们在平时3对3比赛中传接球失误太多,实战效果太差的事实。可是,过了一会,我看到她们正津津有味地三人一组进行三角传
摘 要: 针对初中学生写作现状——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无中生有,笔者选取学生的写作做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初中生写作应该走出“矫情”误区,还原“本真”正途。根据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抓住三个点:一是感情的触发点,二是事理的感悟点,三是生活的情趣点。由三个“点”及心灵的这个“面”,打开初中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心门”。让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谈再到有的放矢甚至滔滔不绝。  关键词: 初中写作
一  从事语文教学,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  1.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即使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
摘 要: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死不离》的精彩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迸发出真情实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情境 情感 品德与社会教学 《生死不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的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只
摘 要: 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互动式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等因素出发,参照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进行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愉快的气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  关键词: 高中英语互动式教学 感悟 体验  教学是师生在课堂中融合统一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师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互动对成功教学有重大意义。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
摘 要: 通过在美国的实地考查和访谈,作者从中美本科课堂的教学软硬件差异入手,深入分析了两国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指出了美国教育中一些值得学习的教育理念,为今后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本科课堂教学 软硬件 差异 教育理念  2013年1月2日,我有幸通过广西财政资助出国留学来到了美国西北角的华盛顿州的华盛顿州立大学。这是一所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高校,是美国久负盛名的研究型大学。因为华盛
导入,是在一项教学活动或教学内容开展之前,教师运用某种创意激趣的教学行为方式。其作用是使学生集中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沟通师生情感、联系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导入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教学细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良好的导入则是它扣人心弦的开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课堂教学“好”,导入语设计需要“巧”。如何设计导入语一直是一线教师较
摘 要: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而传统的教学将重点放在理论方面,导致“哑巴式”英语,因而不断受到质疑,可见,注重应用是语言类学科的生命所在。由于受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新课的畏惧感、生疏感。本文研究了小学英语新授课课堂导入法,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小学英语口语 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演化汇聚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包括哲学宗教、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典籍、文学艺术等方面。  中华传统的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民
摘 要: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写作教学,写作重在积累。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积累进行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训练,在积累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切身感悟,要学以致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写作积累训练 语文素养 积累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文学习要有水滴石穿的韧劲和精神,要注重日常的点滴积累工作,特别是在教育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