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多年前,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问世,它惊世骇俗地向人们阐述了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从而改变了一些国家对农药政策的取向,并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10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地球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2年前,一本《狼图腾》道出了狼、人与大草原和谐相处的过去,以及狼被斩尽杀绝后,草原接连不断发生大灾难的现状;
2006年3月,两会召开,禽流感的防控成为代表们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与自然究竟如何相处?
人们不明白:为什么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种新发传染病危害人类?为什么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些大的自然灾害吞噬人们的生命?有学者指出,在过去的25年里,有38种疾病通过动物传染人类,而且频率越来越高。如今,愈演愈烈的禽流感,已成威胁全球之势。遏制病毒的肆虐,难道仅仅是宰杀几十万只鸡鸭、警惕漫天飞舞的飞禽、避免食用病体禽肉和避免接触染病病人那么简单吗?是什么助长了病毒跨越物种屏障的能力?引发不断逼来的灾难根源,究竟何在呢?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专家高福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得病毒传播更为密集;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方式的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被我们随意破坏了。对此,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高琼教授不无感叹地说:这些灾害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在起作用,科学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太小。虽说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或许会有一些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应提高民众的素质和意识,心存地球,心存子孙万代,目前人类的做法,只是以更快的速度在毁灭地球。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带着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我们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采访了赵欣胜博士。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记者(以下简称“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大家都希望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但实际上一直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和谐,每年都会有一些无法预料的疾病或自然灾难出现。请问这种不和谐是怎么造成的?
赵欣胜(以下简称“赵”):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造成的。比如说沙尘暴,我曾到内蒙古和北京周边做过一个调查,农民放牧以获取生活来源,但这样就把草和一些植被给破坏了,造成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国家要限制这些农民放牧,但他们就没有生活来源,所以还是要继续放牧,没法控制他们,这样就造成了土地的沙化。特别是离北京比较近的丰宁小坝子,那里沙化特别严重,北京的沙尘一大部分就是从那里来的。那里的农民特别贫困,国家每年都会给予一些补助,农民拿到钱生活有保障,就不去放牧了;过了两年国家资助渐渐淡弱,他们又去放牧,把植的草或树木都给吃掉了,结果沙尘暴还是在继续。所以说人和自然的一些不和谐,实际上还是和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有关,特别是过度放牧。
记:您经常出去到野外考察,最让您感到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是什么?
赵:土地沙化特别严重。我曾到西北地区去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很严重,我坐在车上都感到害怕,怕掉下去了,因为下面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很深的沟,有的有十来层楼那么高,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像这样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基本上很难再恢复。这是很典型的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例子,植被都被破坏了,即便是剩下一些植物(如甘草),也被农民们挖出来卖了,或是用来烧火。这些地方的生态,基本上很难再恢复了。
记:这里面可能有些情形是迫不得已的,比如人们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破坏。那么,保护这样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吗?
赵:办法是有,都在做,但可行的办法很少,只能是慢慢来。比如通过东部的经济发达了,去帮助西部这些生态环境破坏很严重的地方转移产业;或者是移民,把贫困地区的农民移到比较富裕的地方。但是要恢复这些生态环境就很难了,恢复的过程可能还赶不上自然流失的过程。所以对于自然环境,平时注意保护很重要,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了我们自己。
谁助长了病毒跨越物种屏障的能力?
记:对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很难理解自然环境跟自己的关系,总觉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跟自己离得很远,跟自己的生活离得很远,这样的认识对不对?
赵:其实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认识不对,我觉得这里面应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有的人是自己确实意识不到,这跟环境教育有关,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那里环境教育比较少,或者不普遍,而自然保护区又往往设在这些地方。另一方面,意识到了,但由于贫困,他想去保护却没有能力去保护,生存都成问题,所以就很难去关心环境保护的事。
一般来说,城市对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却要好一些,这与他们接触比较多有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出去旅游、看风景的机会多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就会有所提高。所以,一方面要去扶持贫困地区,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环保教育。一味的保护也不行,关键是怎样协调好这个比例,协调好对自然的索取和保护的关系。
记: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每隔一两年就会出现一种新发传染病,比如说现在已在全球造成蔓延之势的禽流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多大关系?
赵:这里面的关系是比较微妙的。因为原来的动物大多都是栖息在原始生境中,当它们的原始生境受到人类破坏以后,它们只好去寻找新的栖息地,可能会进入人们的活动区域,甚至进入城市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的乌鸦和喜鹊比较多,但以前它们可能都不是栖息在城市里边的。大家通过媒体可以了解到有些国家城市边缘地带出现了熊、野猪等动物,它们因为失去原来的栖息环境而被迫变成城市动物了,这里也有食物来源不足的原因。当这些野生动物失去了原来的生境以后,它们跟人类的接触距离进一步拉进了,特别是不法商贩贩卖野生动植物,这些野生动植物所携带的病毒就很有可能向人类传播。
记:这是否可以说是人类自己打通了病毒由动物感染人类的通道?
赵:对。原来这些致命病毒可能是离人类很远的东西,但通过野生动物由于生境的改变不断接近人类,它们也就可能直接危害人类。另外,人类喜欢吃,特别是野味,我到黄河三角洲考察时发现,有些地方的餐馆里就有野鸭子,这些野鸭子如果感染了禽流感那就很危险了。
禽流感的感染以野生鸟类为多,最近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水禽比如天鹅的死亡,大多都和禽流感有关。水禽很容易被人类食用,特别是雁行目水禽。内蒙古有些餐厅菜谱上还有大雁腿这样一道菜,南方就更多了,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感染病毒的危险。
野生动物由于长期在野外生存,自身会产生一些抗体,病毒在它们身上也许对它们不一定有害,但人类就不一样了,如果这些病毒进入人体内,人没有抵抗力就有可能会致病或致命。有些病毒,它们也在通过自身变异,寻找新的寄主,适应新的环境。那为什么进入到人体的病毒要发生变异呢?因为如果它不变异,就可能被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杀死,所以它要适应,需要自身基因突变或与其他病毒进行重组,这样新产生的病毒危害更大(SARS病毒就是典型案例),变异以后的病毒很容易突破人类身体的防御体系。病毒主要是寄生在细胞里面的,只有寄生在细胞里面才能够生存,所以我们必须远离那些容易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
记:也就是说,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到头来却成为病毒肆虐的“帮凶”?
赵:是的,人类自身的行为助长了病毒跨越物种屏障的能力,最终危害的还是人类自己。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都是由动物感染人类的典型例子。
敬畏自然 和谐相处
记:在您看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赵:有山有水有树,水更清,树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人和动植物和谐相处,自然和谐。如果在城市,应该有更多的绿色植物,植被覆盖率更高,实现以“生态”为理念的城市才是我们人类所期待的,而不仅仅是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
记:对于自然,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是“人定胜天”“大肆改造”,还是应该顺应自然、有所敬畏?
赵:我认为应该是对大自然有所敬畏吧。改造是对的,但也要适度,就是说在一定限度下去改造自然。我是做生态环境研究的,经常到野外考察。其实自然界跟人一样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就像人得了感冒一样,有时不用吃药自己就好了,能够通过自身免疫力自我恢复,大自然也具有这样一种能力。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变化,更多的是向坏的方向转变。人们感冒了需要吃药、打针,自然界也是这样,如果超过它的容量或者承受力,就会发生突变,向另外一个系统转变,变坏。但完全顺应自然也是不对的,人是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前提是要在真正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在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去改造和利用自然。同时,人对自然也要有所敬畏,和谐相处,而不是完全地敬畏自然或无须敬畏自然。
记:对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怎么才能做到保护自然,与它和谐相处呢?
赵:我觉得应该从自身出发,做到以下几点。
1.不吃野生动物;
2.不破坏植被;
3.不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4.不要乱饲养野生动物,特别是容易带有病毒的或者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青少年喜欢饲养一些奇形怪状的小动物,比如变色龙、蛇,还有养老鼠的,这些小动物身上带有病毒,肯定就会往人的身体上传染。
10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地球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2年前,一本《狼图腾》道出了狼、人与大草原和谐相处的过去,以及狼被斩尽杀绝后,草原接连不断发生大灾难的现状;
2006年3月,两会召开,禽流感的防控成为代表们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与自然究竟如何相处?
人们不明白:为什么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种新发传染病危害人类?为什么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些大的自然灾害吞噬人们的生命?有学者指出,在过去的25年里,有38种疾病通过动物传染人类,而且频率越来越高。如今,愈演愈烈的禽流感,已成威胁全球之势。遏制病毒的肆虐,难道仅仅是宰杀几十万只鸡鸭、警惕漫天飞舞的飞禽、避免食用病体禽肉和避免接触染病病人那么简单吗?是什么助长了病毒跨越物种屏障的能力?引发不断逼来的灾难根源,究竟何在呢?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专家高福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得病毒传播更为密集;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方式的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被我们随意破坏了。对此,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高琼教授不无感叹地说:这些灾害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在起作用,科学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太小。虽说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或许会有一些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应提高民众的素质和意识,心存地球,心存子孙万代,目前人类的做法,只是以更快的速度在毁灭地球。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带着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我们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采访了赵欣胜博士。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记者(以下简称“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大家都希望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但实际上一直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和谐,每年都会有一些无法预料的疾病或自然灾难出现。请问这种不和谐是怎么造成的?
赵欣胜(以下简称“赵”):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造成的。比如说沙尘暴,我曾到内蒙古和北京周边做过一个调查,农民放牧以获取生活来源,但这样就把草和一些植被给破坏了,造成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国家要限制这些农民放牧,但他们就没有生活来源,所以还是要继续放牧,没法控制他们,这样就造成了土地的沙化。特别是离北京比较近的丰宁小坝子,那里沙化特别严重,北京的沙尘一大部分就是从那里来的。那里的农民特别贫困,国家每年都会给予一些补助,农民拿到钱生活有保障,就不去放牧了;过了两年国家资助渐渐淡弱,他们又去放牧,把植的草或树木都给吃掉了,结果沙尘暴还是在继续。所以说人和自然的一些不和谐,实际上还是和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有关,特别是过度放牧。
记:您经常出去到野外考察,最让您感到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是什么?
赵:土地沙化特别严重。我曾到西北地区去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很严重,我坐在车上都感到害怕,怕掉下去了,因为下面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很深的沟,有的有十来层楼那么高,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像这样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基本上很难再恢复。这是很典型的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例子,植被都被破坏了,即便是剩下一些植物(如甘草),也被农民们挖出来卖了,或是用来烧火。这些地方的生态,基本上很难再恢复了。
记:这里面可能有些情形是迫不得已的,比如人们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破坏。那么,保护这样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吗?
赵:办法是有,都在做,但可行的办法很少,只能是慢慢来。比如通过东部的经济发达了,去帮助西部这些生态环境破坏很严重的地方转移产业;或者是移民,把贫困地区的农民移到比较富裕的地方。但是要恢复这些生态环境就很难了,恢复的过程可能还赶不上自然流失的过程。所以对于自然环境,平时注意保护很重要,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了我们自己。
谁助长了病毒跨越物种屏障的能力?
记:对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很难理解自然环境跟自己的关系,总觉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跟自己离得很远,跟自己的生活离得很远,这样的认识对不对?
赵:其实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认识不对,我觉得这里面应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有的人是自己确实意识不到,这跟环境教育有关,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那里环境教育比较少,或者不普遍,而自然保护区又往往设在这些地方。另一方面,意识到了,但由于贫困,他想去保护却没有能力去保护,生存都成问题,所以就很难去关心环境保护的事。
一般来说,城市对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却要好一些,这与他们接触比较多有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出去旅游、看风景的机会多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就会有所提高。所以,一方面要去扶持贫困地区,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环保教育。一味的保护也不行,关键是怎样协调好这个比例,协调好对自然的索取和保护的关系。
记: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每隔一两年就会出现一种新发传染病,比如说现在已在全球造成蔓延之势的禽流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多大关系?
赵:这里面的关系是比较微妙的。因为原来的动物大多都是栖息在原始生境中,当它们的原始生境受到人类破坏以后,它们只好去寻找新的栖息地,可能会进入人们的活动区域,甚至进入城市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的乌鸦和喜鹊比较多,但以前它们可能都不是栖息在城市里边的。大家通过媒体可以了解到有些国家城市边缘地带出现了熊、野猪等动物,它们因为失去原来的栖息环境而被迫变成城市动物了,这里也有食物来源不足的原因。当这些野生动物失去了原来的生境以后,它们跟人类的接触距离进一步拉进了,特别是不法商贩贩卖野生动植物,这些野生动植物所携带的病毒就很有可能向人类传播。
记:这是否可以说是人类自己打通了病毒由动物感染人类的通道?
赵:对。原来这些致命病毒可能是离人类很远的东西,但通过野生动物由于生境的改变不断接近人类,它们也就可能直接危害人类。另外,人类喜欢吃,特别是野味,我到黄河三角洲考察时发现,有些地方的餐馆里就有野鸭子,这些野鸭子如果感染了禽流感那就很危险了。
禽流感的感染以野生鸟类为多,最近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水禽比如天鹅的死亡,大多都和禽流感有关。水禽很容易被人类食用,特别是雁行目水禽。内蒙古有些餐厅菜谱上还有大雁腿这样一道菜,南方就更多了,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感染病毒的危险。
野生动物由于长期在野外生存,自身会产生一些抗体,病毒在它们身上也许对它们不一定有害,但人类就不一样了,如果这些病毒进入人体内,人没有抵抗力就有可能会致病或致命。有些病毒,它们也在通过自身变异,寻找新的寄主,适应新的环境。那为什么进入到人体的病毒要发生变异呢?因为如果它不变异,就可能被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杀死,所以它要适应,需要自身基因突变或与其他病毒进行重组,这样新产生的病毒危害更大(SARS病毒就是典型案例),变异以后的病毒很容易突破人类身体的防御体系。病毒主要是寄生在细胞里面的,只有寄生在细胞里面才能够生存,所以我们必须远离那些容易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
记:也就是说,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到头来却成为病毒肆虐的“帮凶”?
赵:是的,人类自身的行为助长了病毒跨越物种屏障的能力,最终危害的还是人类自己。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都是由动物感染人类的典型例子。
敬畏自然 和谐相处
记:在您看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赵:有山有水有树,水更清,树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人和动植物和谐相处,自然和谐。如果在城市,应该有更多的绿色植物,植被覆盖率更高,实现以“生态”为理念的城市才是我们人类所期待的,而不仅仅是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
记:对于自然,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是“人定胜天”“大肆改造”,还是应该顺应自然、有所敬畏?
赵:我认为应该是对大自然有所敬畏吧。改造是对的,但也要适度,就是说在一定限度下去改造自然。我是做生态环境研究的,经常到野外考察。其实自然界跟人一样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就像人得了感冒一样,有时不用吃药自己就好了,能够通过自身免疫力自我恢复,大自然也具有这样一种能力。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变化,更多的是向坏的方向转变。人们感冒了需要吃药、打针,自然界也是这样,如果超过它的容量或者承受力,就会发生突变,向另外一个系统转变,变坏。但完全顺应自然也是不对的,人是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前提是要在真正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在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去改造和利用自然。同时,人对自然也要有所敬畏,和谐相处,而不是完全地敬畏自然或无须敬畏自然。
记:对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怎么才能做到保护自然,与它和谐相处呢?
赵:我觉得应该从自身出发,做到以下几点。
1.不吃野生动物;
2.不破坏植被;
3.不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4.不要乱饲养野生动物,特别是容易带有病毒的或者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青少年喜欢饲养一些奇形怪状的小动物,比如变色龙、蛇,还有养老鼠的,这些小动物身上带有病毒,肯定就会往人的身体上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