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我见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35827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规律值得总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当然是科学的,一方面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客观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与政治紧密联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和不足,如何在传统理论上突破创新思路和方式,已成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研究其内涵,随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逐渐深化,关于它的内涵也成为学术界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要在中国的具体时空背景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形态、理论生长点和理论实践力量的中国化,使之在中国获得新的发展,成为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并创造性地加以应用,从根本上改变抄经典作家书本、照搬苏联经验和盲目接受共产国际指示的情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化、现实化;另一方面是指,在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将革命的实践经验加以提炼,上升为普遍性理论,同时还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精华部分融化到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为马克思主义增加新的内容,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系。
  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实际、中国文化传统的实际相结合,并在运用中给予新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从形式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有中国的民族形式,即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从动态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只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没有完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就没有完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和精髓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随时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三位一体",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脱离毛泽东提出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也不能局限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做的结论。既要追溯历史,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要立足实际,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实际成果,更要展望未来,探索新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实践活动的丰富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使之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的或结果就是要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形成新的理论结晶和成果,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实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理论成果的精细化研究,忽视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进程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已经有相当多的成果分别论述,有概括性也有专题性的。然而,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研究的成果偏少,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体系结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特征、中国化马克思的理论主题如何概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国际影响,这些整体研究的问题,却是研究的不够深入和具体。
  (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问题研究成果较多,高水平成果偏少。在目前看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虽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出版了许多著作,总体看,研究的质量也逐步提高,但其中真正能够做到论据充分,分析精辟,视角独到,新意迭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较少。对很多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停留在简单的叙述层面上,甚至是只作一般的通俗性的宣传和解释,对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和原因则缺乏大胆的探索和研究。
  (三)研究的领域较窄,方法比较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国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只有从发展和联系中进行研究,才能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和带规律性的东西。从研究方法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传统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局限。运用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必将有助于推进研究的不断深入。
  (四)研究中存在着不平衡性。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只有对其各个分支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才能了解事物的整体面貌。但目前看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研究则相对显得比较薄弱;对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贡献研究得较为全面深入,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新贡献研究得不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缺少发展的连贯性、内在的逻辑性和历史的厚重感。
  总之,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期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存在薄弱环节或不足之处,则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留下了空间。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展开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横向联系又错综复杂,由此决定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域。人们的研究在方法上存在不少局限,这严重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创新程度。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域转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全球化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这一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方面和表现,它决不是一个孤立的、地域性的现象,而是一种世界文化和历史现象,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这一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才能在其完整意义上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想文化史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历了历史中无数的曲折,特别是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上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的发展终究克服了这些偏差。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置于近百年来中西文化大激荡条件下中国先进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理解,我们才能深刻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当代视域。关注当今时代的新变化和时代的主潮流,深入研究在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潮流下和全球化大趋势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和新走向;高度关注在新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工人阶级执政党面临的新挑战、新考验,深入研究加强党自身建设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和新走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取向更新
  1、从侧面过程性研究向规律性研究转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研究的特点,是以历史思维为基础,再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内在的、逻辑的联系,即侧重对其中各种思想、观点、理论形成和发展规律性的把握。它尊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事实,更侧重它们之间的理论的、逻辑的联系,并从这种本质的、规律性关系的把握中,引出令人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路。
  2、从侧重中国化研究向现代化研究转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运用于现代实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永葆自身的真理性或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和基础的。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新发展,在侧重点上也应该作适当的调整,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而转向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研究,特别要注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研究。
  3、从侧重回溯性研究向前瞻性研究转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回溯性研究,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前瞻性研究则侧重于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不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多学科参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有过程也有结果,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来分析和把握。
  1、历史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近代史、当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重建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史实有待澄清。我们应借助历史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澄清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
  2、政治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等,就是政治学视域之下提出的问题。
  3、文化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文化融合、文化建构的过程,由此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需要借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文化传播、文化接受、文化冲突、文化选择、文化融合等文化学的基础理论,当可用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4、社会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又包含思想社会化的过程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过程。社会学关于社会化、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调适的理论,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启发意义。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多向度展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中,多角度切入、多向度展开,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探究,无疑会极大地丰富和深化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多向度考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精细化和精致化。基于这种认识,如何在研究中作多向度展开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建议。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对马克思主义应从整体把握,从宏观来审视。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需要微观的具体分析和论证。缺乏微观的分析和论证,宏观研究也就失去了支撑,变得游移无根。
  2、民族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结合。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首先应立足于中国文化、中国实践的背景来分析,以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民族内容、民族风格。这样,才能突出马可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3、历史审视与现实观照相结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我们既可以遵循以历史研究、文本解读为基础再延伸其当代价值的路径,也可遵循以现实问题为坐标去观照和定位其理论体系、历史地位的路径。应当把历史研究与现实观照结合起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所在。
  (五)处理好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格
  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增强其学术性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特点以及既有研究中忽视学术性的现状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取得的理论成果,首先是作为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的,是政治文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但另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作为学术研究,需要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使用学术话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其学术话语、学术视角,才彰显出其存在的价值,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独到的具有深度和说服力的阐述甚至成为理论先锋,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贡献。
  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和提炼,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和系统的总结,才能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和最新成果[J].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7,(9).
  [2]成为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机制[J].前沿,2004,(5).
其他文献
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模式,目前正向"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发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与工作策略的,行动导向典型的六步法,即资讯 (信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研究方法。其基本理念包括课程职业性、问题导向性、学生中心性、知识隐含性、学习情境
期刊
教学设备在高校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重要而宝贵的教学资源。合理充分地运用这些教学设备,有利于打破人的感官平衡,扩大和提高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政治理论课的热情,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力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设备现代化建设,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毫无疑问地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急迫的任务。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无论是在
期刊
1870年的天津教案是中国19世纪规模较大的一次教案,在中外关系史上影响很大,史学界对此的研究成果也颇丰。本文以天津教案中的重要因素--社会传闻为切入点,通过对传闻的分析对天津教案的原因、参与者及消解手段进行讨论。  一、天津教案中的种种社会传闻是否真实  本文中使用的词语是"传闻"而不是"谣言",这是因为谣言是被证实全部是错误的信息,而传闻则可能有对有错。事隔几百年,我们已经无法还原当时的社会全
期刊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形成性目的与总结性目的。总结性评价旨在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而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析、诊断教学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对于总结性目的的教学评价来讲,其评价的结果用于奖惩,促进的只是少数教师,对处于中间的大多数教师影响是非常小的,可见这种目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形成性目的课堂教学评
期刊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下面从六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
期刊
一、讲解与练习  (一)讲解时的注意问题  讲解要清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练员在讲解时通常讲的太快,使受训对象难以听明白,这是不可取的;而应该放慢讲解的速度,言简意明,让受训对象听清、听懂所讲的每一句话。  (二)讲解的方法  1、要求教练员备课时要细。这样教练员就能默记心上,上课时可逐条讲解,并使表达清晰明朗,有条不紊。  2、要求教练员讲解时要精。由于受训对象初学时心情很迫切,而恨不得一开始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目前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面对和迫切解决的课题。然而,当代大学生仍对就业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就业观念落后,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至关重要。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高校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
期刊
伴随网络的发展,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之产生。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基于网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溶于网络教育资源、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是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期刊
一、引言   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是电子信息和通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麦克斯韦方程更是研究电子工程和电气工程中各类电磁场问题的基础。在微波技术、光纤通信、天线与与雷达、电磁成像以及电磁兼容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门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被学生普遍认为很"难"。  二、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在从事了四年电磁场相关课程的教学后发现,学生所谓的"难",无非就是从下面三点体现出来:
期刊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本课程定位于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基层管理者,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计划与决策、组织与人事、领导与沟通、控制与创新等综合管理素质和技能,为其今后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近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