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想教学模式”的拓展与尝试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模式”这一概念对于许多的人来说或许很陌生,但对于处于初中物理战线的教育者来说却再熟悉不过,因为在他(她)们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若干教学研究方法中就有一种被称为“建立理想模式”的,看起来似乎很生涩,但其含义却深远,它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物理教学研究方法,同时也是各学科教学中常用研究方式、方法的基石,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方法均属于它的外延。
  其实它的出现次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是很多,甚至已经被一些教学方式所替换,但它的深远内涵却不能被取代,数年来的教学让我从该方法中受益颇多,其内涵无限的延伸使我在物理教学当中游刃有余,许多以往认为难度极大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例如:
  
  一、对初二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中“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难点的突破
  
  决定电阻大小因素主要为三方面:①导体的材料;②导体的长度;③导体的横截面积。在以往的教学中主体是通过学生或教师实验操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尽管实验效果很好,但就是由于课本中实验的引导,或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导致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反而变得难以理解。其一,尽管我国的教育领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变革,但现实中许多农村教育教学器材的匮乏,依然难以满足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的要求,因此只能由教师的实验演示来进行教学,其效果可以想象一定很乏味,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情趣的缺失,更失去了实验的本色;其二,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研究一种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同时需要保证另外两条因素的一定,从而导致实验操作的琐碎,这会让一些在学习中比优秀生反应慢半拍的孩子很茫然,进而使其退缩,这样的实验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因此在探究该问题之前我们不要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商,作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是15岁左右的小大人了,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他(她)们自己表述来解析的,其中表达方法的选择至为关键,这就可以从“理想模式”着手,引导大家从实际生活为“点”向“面”扩展,例如:楼房——走廊——学生:学生可以比作电荷,走廊可以类似为导线,大家感觉是宽阔的走廊容易通过、还是狭窄的容易通过(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大家下课后到运动场活动需要经过走廊,你希望走廊长还是短好呢(电阻与导体长度)……类似如此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大家都能举出很多,这样一来不仅所有的学生均易理解和接受,还培养、锻炼了学生们的活性思维、联想能力,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学生自我学习、探讨的时间。当然,在实验条件和课时完全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进行分组实验操作,这样会对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及科学求实态度有所建立和提高的。
  
  二、对初三物理全册第十六章第二节内能中“改变物体内能”难点的突破
  
  改变物体内能方式有两种,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如果直接按照教学的顺序过度到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和理解,因为前面已经很详细的学习了内能的含义,但是余下的部分学生我们更应该加以重视,同时也需要给予已经理解该问题学生们一个深刻、形象的烙印,此时的我就会调动大家运用“理想模式”的意境来解析、消化和巩固。“班级”和“学生”是我引导的关键点,大家可以把这个班级看作是某个物体,而在座的所有学生则为构成物体的分子,寒冷的冬季大家都不愿意出去运动而稳呆在班级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的班级了无生趣,从而导致“班级”这个物体所具备的能量、活力就很少,死气沉沉的,如果大家能活跃起来,积极活动交流,必然使整个“班级”充满阳光和生气,那这个“班级”所蕴藏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同时它更象征着我们班级的蓬勃发展(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大家本身互相交流也许并不能完全抵抗严冬的低温,某些同学依旧会消极的躲在一边,但当学校暖气温度的逐渐升高他(她)们也将勇于、乐于加入大家的行列,那么我们的班级将是最美好且充满力量、和谐的集体(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如此讲解之下不难将所有问题解决,同时它的效果也将会很完美。
  个人执著爬“山”事业有成,民族奋发爬“山”国家兴旺,让我们乘着新世纪的劲风,努力爬“山”,在每天的分分秒秒里留下自己“爬山”的坚实脚印!书中有凝香飞扬,人生自当激昂向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在“理想模式”的面前会有更大的突破。
  以上只是我对“理想模式”在教学中的个别尝试案例,或许能给同行们以借鉴,我更殷切的期待大家的指正和意见。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只有四、五年英语教龄的英语教师,英语教学工作对本人来说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完善,今天本人把教学当中的一点体会和收获与在座的各位同仁一起分享。其实,谈不上什么教学经验的交流,只是谈谈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还请在座的同仁们予以批评和指正。      一、农村学校八年级英语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的习惯   我校学生大多是打工子女和农村子女,他们的家庭环境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期刊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1.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学生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对文本内容的喜爱程度也不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将会充分激发学生学
期刊
人文其实并不晦涩,它就在我们身边。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等。作为学生人文体现在哪里?人文体现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人性的内涵中及心灵深处。人文是学生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和他们的整体气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很多,语文学科渗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材所节选的篇目大多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
期刊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与特征      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   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
期刊
【摘 要】新授课、习题课以及复习课应怎样进行习题配备。   【关键词】习题配备亮点新课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126-02      身为数学教师的我在讲每节课前都能做到认真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使课堂教学多几个亮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也能使自己的创造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在课后回忆这些亮点的时候,我发现它们通
期刊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尝试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尝试练习”,引导学生在教师“讲导”之前,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关键是发扬教学民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尝试的兴趣。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大量开发人脑中的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教
期刊
这是一种辅助教法,而且可以称之为精神辅助教法。笔者将其定名为“感召法”。   感召法是通过教师自身修养在学生心中产生的感召力而于无形中得以实施的辅助教法。寻常我们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当是感召法的注释之一。实施该法,当以正确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和基础。   正确的师生关系基础是人格平等,具体表现就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的主导者肯定是教师。   在这方面,笔者的做法
期刊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
期刊
所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事物活动的心理倾向。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和处理知识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那么如
期刊
兴趣是指引人去认识事物,寻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它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最有影响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就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笔者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思维及年龄特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究性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思维为主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