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模式”这一概念对于许多的人来说或许很陌生,但对于处于初中物理战线的教育者来说却再熟悉不过,因为在他(她)们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若干教学研究方法中就有一种被称为“建立理想模式”的,看起来似乎很生涩,但其含义却深远,它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物理教学研究方法,同时也是各学科教学中常用研究方式、方法的基石,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方法均属于它的外延。
其实它的出现次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是很多,甚至已经被一些教学方式所替换,但它的深远内涵却不能被取代,数年来的教学让我从该方法中受益颇多,其内涵无限的延伸使我在物理教学当中游刃有余,许多以往认为难度极大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例如:
一、对初二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中“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难点的突破
决定电阻大小因素主要为三方面:①导体的材料;②导体的长度;③导体的横截面积。在以往的教学中主体是通过学生或教师实验操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尽管实验效果很好,但就是由于课本中实验的引导,或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导致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反而变得难以理解。其一,尽管我国的教育领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变革,但现实中许多农村教育教学器材的匮乏,依然难以满足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的要求,因此只能由教师的实验演示来进行教学,其效果可以想象一定很乏味,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情趣的缺失,更失去了实验的本色;其二,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研究一种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同时需要保证另外两条因素的一定,从而导致实验操作的琐碎,这会让一些在学习中比优秀生反应慢半拍的孩子很茫然,进而使其退缩,这样的实验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因此在探究该问题之前我们不要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商,作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是15岁左右的小大人了,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他(她)们自己表述来解析的,其中表达方法的选择至为关键,这就可以从“理想模式”着手,引导大家从实际生活为“点”向“面”扩展,例如:楼房——走廊——学生:学生可以比作电荷,走廊可以类似为导线,大家感觉是宽阔的走廊容易通过、还是狭窄的容易通过(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大家下课后到运动场活动需要经过走廊,你希望走廊长还是短好呢(电阻与导体长度)……类似如此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大家都能举出很多,这样一来不仅所有的学生均易理解和接受,还培养、锻炼了学生们的活性思维、联想能力,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学生自我学习、探讨的时间。当然,在实验条件和课时完全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进行分组实验操作,这样会对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及科学求实态度有所建立和提高的。
二、对初三物理全册第十六章第二节内能中“改变物体内能”难点的突破
改变物体内能方式有两种,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如果直接按照教学的顺序过度到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和理解,因为前面已经很详细的学习了内能的含义,但是余下的部分学生我们更应该加以重视,同时也需要给予已经理解该问题学生们一个深刻、形象的烙印,此时的我就会调动大家运用“理想模式”的意境来解析、消化和巩固。“班级”和“学生”是我引导的关键点,大家可以把这个班级看作是某个物体,而在座的所有学生则为构成物体的分子,寒冷的冬季大家都不愿意出去运动而稳呆在班级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的班级了无生趣,从而导致“班级”这个物体所具备的能量、活力就很少,死气沉沉的,如果大家能活跃起来,积极活动交流,必然使整个“班级”充满阳光和生气,那这个“班级”所蕴藏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同时它更象征着我们班级的蓬勃发展(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大家本身互相交流也许并不能完全抵抗严冬的低温,某些同学依旧会消极的躲在一边,但当学校暖气温度的逐渐升高他(她)们也将勇于、乐于加入大家的行列,那么我们的班级将是最美好且充满力量、和谐的集体(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如此讲解之下不难将所有问题解决,同时它的效果也将会很完美。
个人执著爬“山”事业有成,民族奋发爬“山”国家兴旺,让我们乘着新世纪的劲风,努力爬“山”,在每天的分分秒秒里留下自己“爬山”的坚实脚印!书中有凝香飞扬,人生自当激昂向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在“理想模式”的面前会有更大的突破。
以上只是我对“理想模式”在教学中的个别尝试案例,或许能给同行们以借鉴,我更殷切的期待大家的指正和意见。
其实它的出现次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是很多,甚至已经被一些教学方式所替换,但它的深远内涵却不能被取代,数年来的教学让我从该方法中受益颇多,其内涵无限的延伸使我在物理教学当中游刃有余,许多以往认为难度极大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例如:
一、对初二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中“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难点的突破
决定电阻大小因素主要为三方面:①导体的材料;②导体的长度;③导体的横截面积。在以往的教学中主体是通过学生或教师实验操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尽管实验效果很好,但就是由于课本中实验的引导,或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导致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反而变得难以理解。其一,尽管我国的教育领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变革,但现实中许多农村教育教学器材的匮乏,依然难以满足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的要求,因此只能由教师的实验演示来进行教学,其效果可以想象一定很乏味,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情趣的缺失,更失去了实验的本色;其二,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研究一种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同时需要保证另外两条因素的一定,从而导致实验操作的琐碎,这会让一些在学习中比优秀生反应慢半拍的孩子很茫然,进而使其退缩,这样的实验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因此在探究该问题之前我们不要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商,作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是15岁左右的小大人了,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他(她)们自己表述来解析的,其中表达方法的选择至为关键,这就可以从“理想模式”着手,引导大家从实际生活为“点”向“面”扩展,例如:楼房——走廊——学生:学生可以比作电荷,走廊可以类似为导线,大家感觉是宽阔的走廊容易通过、还是狭窄的容易通过(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大家下课后到运动场活动需要经过走廊,你希望走廊长还是短好呢(电阻与导体长度)……类似如此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大家都能举出很多,这样一来不仅所有的学生均易理解和接受,还培养、锻炼了学生们的活性思维、联想能力,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学生自我学习、探讨的时间。当然,在实验条件和课时完全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进行分组实验操作,这样会对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及科学求实态度有所建立和提高的。
二、对初三物理全册第十六章第二节内能中“改变物体内能”难点的突破
改变物体内能方式有两种,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如果直接按照教学的顺序过度到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和理解,因为前面已经很详细的学习了内能的含义,但是余下的部分学生我们更应该加以重视,同时也需要给予已经理解该问题学生们一个深刻、形象的烙印,此时的我就会调动大家运用“理想模式”的意境来解析、消化和巩固。“班级”和“学生”是我引导的关键点,大家可以把这个班级看作是某个物体,而在座的所有学生则为构成物体的分子,寒冷的冬季大家都不愿意出去运动而稳呆在班级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的班级了无生趣,从而导致“班级”这个物体所具备的能量、活力就很少,死气沉沉的,如果大家能活跃起来,积极活动交流,必然使整个“班级”充满阳光和生气,那这个“班级”所蕴藏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同时它更象征着我们班级的蓬勃发展(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大家本身互相交流也许并不能完全抵抗严冬的低温,某些同学依旧会消极的躲在一边,但当学校暖气温度的逐渐升高他(她)们也将勇于、乐于加入大家的行列,那么我们的班级将是最美好且充满力量、和谐的集体(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如此讲解之下不难将所有问题解决,同时它的效果也将会很完美。
个人执著爬“山”事业有成,民族奋发爬“山”国家兴旺,让我们乘着新世纪的劲风,努力爬“山”,在每天的分分秒秒里留下自己“爬山”的坚实脚印!书中有凝香飞扬,人生自当激昂向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在“理想模式”的面前会有更大的突破。
以上只是我对“理想模式”在教学中的个别尝试案例,或许能给同行们以借鉴,我更殷切的期待大家的指正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