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农村教师角色调适的障碍及策略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25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之初,一场旨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进,时至今日,已历经八年。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就,新课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正在分享因课程变革而带来的教学和学习生活的美好和乐趣。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也逐渐凸现,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新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多数教师仍然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感到茫然甚至束手无策而只有疲于应付,致使很多学生仍然在机械灌输的教学中品尝无奈甚至痛苦的学习,而“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课程改革更是如此,教师能否顺利实现角色调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最终效果,那么,是什么使得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步履维艰,教师对新课程的角色调适为何存在种种困难?本文通过对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走访和广泛的了解,试图对影响农村教师角色调适的主要障碍性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以使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继续深入推进。
  
  一、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农村教师角色调适
  
  八年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颁布,拉开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序幕,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概括的说,这项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样的目标和任务在今天看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改革的预期目标在很多地区已基本达到,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相对贫困的农村,情况可能不够乐观。农村教师不适应新课程要求的现实仍非常明显,因课程变革带给广大教师的困惑和压力与日俱增。
  大家都认识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占有主体地位,教师新课程角色调适对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教书匠”、“知识传授者”、“课程执行者”等角色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需要。在新课程中,期待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合作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从教师行为看,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从课程运作看,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向开发者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向决策者转变等等。但是,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这些转变在农村教师身上还不明显,先进理念与具体教学行为的落差很大,很多教师仍然在传统的控制性束缚式教学中艰难前行,其因何在?
  
  二、 农村教师角色调适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1. 内因:教师自身因素
  (1)整体素质偏低
  首先,在农村教师的第一学历方面,大多数以中专、大专为主,本科较少,且这些本科学历大多数是通过函授、电大或自考方式取得,对教师素质的实质性提升作用不大。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甚至还有少数仍是民办教师。因为没有受过专业教育,他们大部分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教法陈旧、观念落后、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等,他们很大一部分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学习,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他们往往力不从心,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理想有较大差距,这是农村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变的基础性因素。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然而很多教师无法把握其核心。例如,教师要从独白者向对话者转变,有些农村教师认为只要向学生提一些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以为学生正确回答,就是与学生对话交流了,而事实上,对话教学包含着丰富的含义,它是平等的对话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互动交往的教学等。建立在对话沟通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成为以人的提升为目的的教学。
  (2)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教师的心理状况是导致教师角色调适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心理状态会对教师角色调适提供巨大的支持,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意味着课程实践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变化可能导致教师发生情绪性反应,引起教师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在:①心理惰性。我国原实行大一统的课程、教材制度,农村教师课程意识非常浅薄,这种历史上的课程政策导致了他们的心理惰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作用,这种新的主体或主角身份与传统的课程观念之间发生了冲突。②逆反心理。面对新课程,很多农村教师觉得很不习惯,往往表现出盲目的、刻板的逆反心理。③观望心理。有些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把自己置于改革潮流之外,缺乏改革与参与意识。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盲目应付,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由此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这些心理压力,难以保证农村教师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并主动地适应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的多元要求。另外,许多农村教师本来待遇偏低,生活清苦,生存压力较大,有的只有靠农业种植补充经济收入,再加上往往工作负担重、强度大,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不平衡感使得教师难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实现角色调适。
  (3)角色行为滞后于理念,课程资源稀缺
  大多数农村教师通过各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已经耳熟能详,如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牵着学生走到推着学生走、从课程的执行者到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已经成为教师们知晓并认可的话语,但与这种理念相匹配的行为远未成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他们却心中无数,往往付出较多却成效甚微,造成极大的心理挫败感。而且,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理念和操作样式五花八门,甚至相互矛盾,理论界的争议旷日持久,这使得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具体如何实施无所适从,行为和理念脱节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另外,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相对稀缺,可资利用的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及网络资源等与城市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客观上也妨碍了教师正确地进行角色调适,缺乏必备的图书期刊资料和网络资源,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就会几成“水中月、镜中花”。
  2.外因:社会因素
  (1)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偏差
  当今社会正处于价值多元化时代,各种新观念层出不穷,教师在传承社会文化、增进不同社会文化价值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得社会对其期望也日益多样和复杂。“从传递文化的角度讲,教师既是旧文化的维护者,又是新文化的启蒙者;从实施教化的角度讲,教师既要扮演学者,又要扮演圣者;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讲,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示范者,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与心理困扰的治疗者;从教师自身来讲,既是社会化的承担者,又是社会化的承受着,既是特殊的社会成员,又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各种高的期望交织在一起,常常使教师无所适从、疲于应付,而这种状况在农村地区特别明显,教师在种种要求面前的无力无助感最终造成农村教师难以应对新课程带来的角色调适。例如,很多家长的观念比较陈旧,只是着眼于眼前的而忽略长远的利益,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而不问其他,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就可能会对学校产生抱怨甚至兴师问罪。这在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且父母文化素养又不高的的家庭表现较为明显,使得教师背负沉重压力,进行角色调适存在种种困难。
  (2)不合理的考试和评价制度
  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要求,当前教育的变革也在加速进行,新的教育理念、理论、内容、模块、政策与已有的教育制度之间不断形成冲突和矛盾,使得农村教师面对的教育环境日益复杂,新旧要求的不同都会成为教师角色调适的障碍性因素。例如,在课程改革中,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起着导向和监控的重要作用,对农村教师角色的调适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唯一手段致使应试教育倾向越来越严重。但是,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及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由于这种矛盾,使得很多学校无所适从,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按改革的要求去做可能会导致学生成绩的普遍下降,从而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只有演变成“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因为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传统而有效的手段。而且在考试方面,命题者很难命出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试题,不得不采用大量的具有唯一标准答案的试卷来考查学生,严重制约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很不利于新课程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实施,从而阻碍教师角色的调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键:教师教育实效不高
  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发展程度,也影响着教师在新课程中角色调适的程度。然而,目前广泛实施的教师教育难以完全承担起培养彻底适应新课程角色需要的教师的任务。在职前教育阶段,理论与现实相对脱节,使不少师范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却难以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成为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师;而教师在职培训也不令人满意。有研究者指出:“当前教师培训的效果不佳,不少教师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口头的理解上,并没有内化为教师的职业知识经验,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出现两条腿走路的现象,理论与现实脱节,也是教师冲突的一个因素。”许多教师认为理论美好,实践无力。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教育还没有比较完善的体系,短期培训、通识培训的教师培训形式在训练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角色的自我认知、适应与调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些都使农村教师难以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角色,难以使每一个角色都发挥较为充分的教育价值。
  
  三、 农村教师角色调适的策略
  
  教师角色无法合理调适显然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师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长期没有明显提升,从而成为农村地区深入实施新课程的瓶颈。如何尽快使农村教师走出角色转换的困境?
  1.自身的努力:把握核心,学会反思,提升素养
  教师自身首先应不断学习,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各种关于新课程的资料和专著与日俱增,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农村教师应在有鉴别的基础上广泛阅读,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并且深入思考,转思自身。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调适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反思,“要让教师形成反思实践的思路,把课堂教学作为反思的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为反思的基点,把观摩对照作为反思的生长点,把开展师生心灵互动作为反思的要点,把自我否定作为反思的突破点。”
  教师的各种素质过硬是进行角色转变的前提,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育人者而是育人与育己并存且需要终生学习。以前大家常谈: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今天,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只有一桶水可能远远不够,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最好是“活水源”,要是常流常新的河水,在流经的途中不断地更新自己、激励自己和反思自己。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牵着学生走到推着学生走、从给学生压力到给学生动力和从课程的执行者到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等的转变要成功有效,同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升密不可分。
  2.他者的职责:政府、学校、家庭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同样,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农村教师为更好进行角色调适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需要社会环境给予大力的支持。首先,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各级政府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大力倡行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对教师的期望也要适度,使教师有充分的角色调适不断提升自身的外部空间。其次,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的劳动价值,建立正确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抛弃一切向分数看齐的陈旧观念,在学校内树立尊重教师自由开展教学改革的校风,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效降低教师的工作负荷,建立良好的学校内部人际关系,为教师努力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积极进行角色调适提供制度和环境支持。而且,学校应该努力创设条件,为教师的素质提升提供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并有合理的制度保障,定期进行校本研修,使全体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不断提升每个成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其进行角色转换和调适,从而使学校整体适应新课程要求。再次,学生的家长也应在尊重、平等、合作等理念的指引下紧密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为教师角色转变提供支持和帮助,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但是不应该单纯用成绩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和老师,只有这样,农村教师努力转换角色,适应新课程要求才会有更大的自主空间。
  农村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积极进行角色调适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与农村社会的整体进步密切相关,短期内可能不会看到明显成效,但这将是努力的方向。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期待更多的课程研究者能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教师群体,为新课程在农村地区的深入推进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含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董泽芳.社会转型期的教师角色冲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6).
   [4] 钟启泉,崔允激,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毛晋平.从所倡导的理论到所使用的理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6] 李建新.浅析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2008(6).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
  (责任编辑刘永庆)
其他文献
研究了六轮步行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给出六轮各自的控制量和整车运动状况之间的关系;解决六轮协同问题,在运动中尽量减少轮系的内应力;提高能源利用率.
一、当前教材内容编排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呈现单一化倾向,只注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语言与逻辑的形式来安排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学生对知识能否记忆及是否会运用,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心里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载体,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的需要,实现教育目标的优化,在当前的教材编排设计中重视认知心理学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教育科研在中小学中还是处于劣势地位,遭受冷遇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实效不够。一方面教科研活动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另一方面教科研的收益不大。认为它充其量是学校应对各种检查评比的摆设和花瓶,或者是教师职称评定的砝码和跳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帮助并不大。应该说,这是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一种曲解,它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而只是停留在功利层面上的畸形的教育科研。但是如何才能改变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对内蒙古部分地区猪场的182份猪血清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的抗体检测,其中包括母猪、种公猪、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保育猪.平均阳性感染
学校思想品德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主渠道。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在探索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实施,将对学生的理论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会取得较好的育人成效。前不久,笔者在全校范围组织实施的思想品德课  课前演讲活动,可以说是立德树人的一种好形式,现具体介绍如下。    一、 演讲内容及形式    1.新闻发布
农牧交错带是由种植业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和以草食家畜为主的草原生态系统耦合而成的.是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出现为典型景观特征的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相互镶嵌的生态复合体
2007年,某学校一补录大专生刘梅起诉合肥某高考补习学校(以下简称“某补习学校”)要求退还因补录而中途退学后的剩余学费,其争执的焦点在于一份报名登记表。因为表上有行小字:“学生自愿缴纳全年及其他各项费用,一周内不满意,学校予以退费;超过一周,将不再退还任何费用。”原告在被告提示下在此处签字以示知晓。双方争论的焦点是该条款是否属于格式条款?该协议是否无效?处理格式条款纠纷有哪些原则?消费者合法权益该
2006年4月对内蒙古通辽市不同棚龄大棚的土壤进行取样,并测定了土壤的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主要阴、阳离子以及总盐的含量.结果表明:大棚土壤中除CO32-未检
高考的公平即意味着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机会公平。然而,高考加分政策滋生的教育腐败,却使人们对高考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    一、高考加分作弊现象    据《中国青年报》6月27日报道,6月12日、13日。湖南省应届高中毕业生“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举行。经调查发现。上千“体育竞赛优胜者”是“水货”,参测100米跑的27名女生,没有一人能达到合格标准;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后来公示:报名参测考生3412
艺术产生的母体是生活,是劳动;艺术的起源则是游戏,它产生的契机是灵感,产生的形式是对生活的模仿,产生的原因则是人的心理需要.从艺术的本质上说来,目的还是使人达到身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