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高潭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geS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今年是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九十周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推进高潭老区建设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开展对高潭红色遗产的深度研究,以重温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在惠州市老区建设促进會和惠州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组织学术力量,对“高潭精神”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论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高潭,位于东江腹地的惠州东部山区,地处海丰、陆丰、惠阳(现属惠东)、紫金、五华五县交界处。在这块偏远的山区土地上,从1922年彭湃在此发动东江农民运动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无论是在国民革命时期,还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高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崇高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红色遗产。
  高潭精神内涵的概括与分析
  伟大革命实践必然产生伟大革命精神。我们认为,高潭精神是指从1922年彭湃在高潭发动农民运动,点燃革命星火以来,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在高潭山区这一特定区域,由活跃在高潭地区的共产党人和生活在高潭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一种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精神状态的总和。高潭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库中的一块瑰宝 ,可从以下五个层面对其进行概括。
  1. 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信念是革命的动力源。正因为有这种力量源泉,高潭共产党人饱经艰难困苦,都毫不动摇、屈服、退缩,用坚定的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直面各种挑战。
  树立崇高信念,直面残酷现实。1922年深秋,彭湃到达高潭,布置农会工作,播下革命火种。1926年初,中共高潭特支共发展党员达50人。其中,原东江特委后方留守处主任戴焕其曾是富豪子弟,他从一个富家子弟到革命的“财神爷”的不寻常转变,充分体现了其对苏维埃的信仰。当时,高潭老百姓还用歌谣来表达对革命的期待:“共设医院搭学堂,重重压迫都解放。人人快乐得安康,天下到处都一样,红旗飘飘全世界,大家高呼共产党,共产社会万年长。”
  历经血雨腥风,坚韧执着顽强。高潭区苏维埃政权创建后,多次遭到反革命势力的重兵“围剿”,但始终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领导人民开展反“围剿”斗争。区赤卫队大队长黄伯梅曾组织30多人的武装,昼伏夜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塘窝惨案”中,区苏维埃民运工作者罗发受伤后顺着中洞方向爬行,经过三个夜晚共爬行20公里的山间小路向组织汇报情况,誓死捍卫革命。
  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威武不屈。高潭革命运动中涌现了无数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事例。1928年高潭苏维埃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罗炽卿被捕,吃尽各种酷刑之苦,始终不屈服,惨被杀害。高潭赤卫队员刘罗氏不幸被捕,敌人也用尽酷刑,但她坚贞不屈,就义前挺起胸膛大声说:“我要革命到底!生要红,死也要红!”
  2. 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在艰苦而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高潭共产党人审慎研判革命形势,客观分析斗争环境,高度尊重革命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调动革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奋发有为,勇闯新路,造就出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史上的多个“创举”。
  建立了第一批农民协会。1922年深秋,为推动海陆丰农民运动向周边地区扩展,彭湃来到高潭,开始同黄沙乡黄星南等人秘密谋划在高潭建立农民协会。1923年4月,“惠阳县第三区(高潭)农民协会”诞生。自此,高潭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壮大起来,会员数量不断增长,很快便发展到六七千人。
  成立了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1927年11月11日,高潭圩召开了近万人参加的大会,宣告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会议通过了《没收分配土地》、《镇压反革命》、《铲除封建势力》等决议案。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带领工农群众坚持斗争达七年之久。
  建立了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名字命名的街道。1927年11月8—10日,高潭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同时通过《关于高潭圩老街和新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的决定》。高潭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早以共产国际领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是我党领导的革命先辈在高潭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红色印记。
  以上诸多“第一”之事实,充分表明了党领导下的高潭革命群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革命首创精神。
  3. 红旗不倒,组织不散的堡垒精神
  高潭的革命星火,长久不断,延绵不绝。在广东党组织遭到敌人严重破坏、转入地下的情况下,高潭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始终坚持革命斗争,坚持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直到1949年解放。
  坚持党的组织不间断。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潭党的组织从未间断过,成为领导高潭人民革命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1925年夏,成立了由黄星南为书记的中共高潭特别支部。1927年,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建立了以黄星南为书记的中共高潭区委。高潭区苏维埃遭受严重破坏后,面对白色恐怖笼罩的形势,高潭革命者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开展斗争。以朱远平为书记的泔溪乡五人党支部继续坚持活动,一直坚持到1939年秋,才与上级组织取得联系。
  坚持武装斗争不放弃。自1922年开始,高潭人民在彭湃的指导下建立起各级农会,领导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高潭农军拿起武器同反动军阀、民团进行殊死斗争。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共东江特委将海陆惠紫四县农军整编为海陆惠紫工农讨逆军,共编为六个大队,约700余人。高潭农军编为第四大队,张佐忠任大队长。1927年,中共东江特委将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第二师;还将农民武装编为工农革命军地方团队,实行统一指挥。高潭区苏维埃成立后,高潭农民武装改为赤卫大队,由黄伯梅任大队长,张佐忠任党代表。1928年1月,红四师进入高潭,与红二师胜利会师,加强了东江地区的红色武装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高潭党组织继续坚持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高潭地下党特别支部领导高潭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3月,曾生率领游击大队东移至高潭。高潭地下党和革命群众配合曾生部开展斗争,打击日伪军。1944年,日军在汕尾、澳头登陆。高潭地下党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并乘机袭击日军。1945年2月,东纵六支队第五大队进入高潭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高潭区委组建高潭自卫中队,配合东纵第五大队多次打击日军及国民党驻海陆丰钟超武顽部。抗战胜利后,在高潭活动的人民武装为保存实力,让部分同志复员,将枪支掩埋,其余人员转移上山,暂时隐蔽。1947年7月,惠阳县委派黄振带领百余武装来高潭重建武装和开展活动,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到来。在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下,尹林平、方方率领的粤赣湘边部队频繁在高潭驻扎和开展武装斗争。
  坚定革命意志不动摇。在艰難困苦的岁月里,高潭人民无论是领导者还是革命群众,都始终以顽强的革命意志来坚守革命理想。正是因为无数的高潭革命者对革命的坚守,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革命堡垒,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东江革命史的壮丽篇章。
  一息尚存,革命不止,是高潭人民革命意志的体现。黄星南是高潭土生土长的群众领袖,高潭区农会和苏维埃政府的创始人,为革命事业进行了毕生的奋斗。1942年,黄星南病逝。弥留之际,他鼓励亲友和同志:“你们不要难过,我死后,你们要跟党走,务须努力革命到底!”当然,戴焕其、黄伯梅等许多革命者都是如此。
  4.乐于奉献、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高潭人民在党的教育下,超越了狭窄的私有观念,表现出一种大公无私的崇高品德。共产党员、中洞富绅、百庆楼主人戴焕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戴焕其出身于中洞富绅之家,其父是清朝贡生,家境殷实,是中洞乃至高潭有名的富户。但是,自从1923年加入高潭农会参加革命以后,将自己的私人财产作为革命的资财,资助革命事业。在1927年8月至1933年5月,高潭革命斗争高潮时期,中洞和高潭群众捐献房屋、土地、粮食、衣物给红军和游击队的事迹不计其数;在后来东江纵队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高潭人民为革命无私奉献个人财物的事例也不胜枚举。
  在高潭革命斗争中,广大红军将士和老区人民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和亲人最宝贵的生命。苏区妇女干部江连香,为了保卫苏区机关,掩护苏区工作人员赖秀转移,不幸被捕,在遭受敌人用铁钉钉四肢酷刑的情况下,仍宁死不屈,痛骂敌人,最后光荣牺牲;钢铁母亲陈二,她和儿子陈娘先在给地方党组织送信过程中,不幸被敌人抓捕。为了保护躲在山中的红军和群众,她宁可忍痛让儿子被敌人当场打死,并被迫抱着儿子的头颅游街示众,也决不透露红军和群众的半点信息;还有“前赴后继,三代烈士”的江招一家,“全家革命,满门忠烈”的钟祥一家,“子承父业,三代捐躯”的朱清一家,等等。据统计,仅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潭被杀害的群众就有2800多人,全家被杀绝的有400多户,人口不足千人的中洞乡,惨遭杀戮的就有700多人,绝户160多户。这些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参加或支持革命、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5.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
  既志存在高远,又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这是高潭革命先烈们最典型的精神状态,也是他们保持革命阵地长期不丢失的内在原因。
  在高潭革命运动的早期,共产党员便带领工农群众,在以高潭为中心的东江地区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等先进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以武装斗争建立人民政权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远大奋斗目标,直至今天,“马克思街”和“列宁街”在高潭圩中犹然在目。这是高潭人民志存高远的精神的历史见证。
  高潭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活动中,表现了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作风和精神。1923年7月,高潭因台风袭击而受灾严重,高潭区农会深入群众家中了解灾情,根据农民粮食歉收、财产损失的实际情形,作出了“以三成交租为标准,如收成不及三成者,照数递减,全无收成的,则免交”的决议,并领导农民实行减租斗争。通过这些脚踏实地的扎实工作,拉近了农会乃至苏维埃政权与农民们的距离。
  在高潭革命斗争过程中,这些共产党人他们一方面坚信马列主义,高喊“工农兵团结起来”、“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另一方面,又能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从当时的形势出发,制定各项计划,落实各项政策。即便到了只剩五名党员、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极端条件下,他们仍能不忘初心,不改纪律。没有这种踏实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万万做不到的!
  高潭精神的定位与传承
  高潭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广东革命人民二十多年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典型表征。在思想渊源上,高潭精神既是岭南人民几千年来形成的勤劳勇敢、坚忍不拔、敢为人先思想品格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它更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建党思想和斗争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理论体系上,高潭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互为补充,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和思想宝库的重要支撑。
  高潭精神来源于东江和广东革命斗争实践。在东江这块红色土地上,周恩来、彭湃、叶剑英、徐向前、恽代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们的革命实践对高潭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中国农民运动先驱、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领导者—彭湃,高潭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离不开他的精心指导与直接领导。在高潭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和思想教育下,一大批东江优秀儿女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广东革命斗争的重要先行者和先锋队。东江特委重要领导人张善铭,红二师师长董朗、党代表颜昌颐,高谭区苏维埃政府首任主席黄星南,东江苏区卓越领导人古大存,东江纵队领导人曾生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高潭精神是广东人民特别是东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作为广东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宣传和鼓舞了东江和广东人民的革命斗志,激励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舍生忘死、浴血奋斗,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今年,是高潭区苏维埃政权建立九十周年。学习和宣传高潭精神,不仅使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能够极大地推动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创新革命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其他文献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加大了对曾生、王作尧领导的惠东宝抗日游击大队的进攻。曾生同志率领重组后的新编抗日游击大队从坪山出发,经过十余天的苦战和跋涉,被迫东移入驻高潭。  曾生的队伍到达高潭后,受到了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热情接待。国民党顽军又组织了2000余人分别从海丰、紫金和时属惠阳的多祝向高潭扑来,妄图消灭这支抗日的队伍。曾生带领新编抗日游击大队的特务营和一、三中队驻扎在柑树下村的大夫第及附近民居
期刊
2016年8月,由阳江市委、市福彩发行中心等联合主办的“我的中国梦·青春七彩梦”广东省第七届留守少年儿童阳江市福彩夏令營开营,迎来了来自江城、大沟镇、春城、织篢镇、程村镇、海陵镇、陂面镇、松柏镇等多个地区的阳江留守儿童。  夏令营活动开营仪式在阳江市青少年宫举行,少年宫的小伙伴们热情的舞蹈,一如这个夏天温暖的阳光让少年们的青春挂上一段七彩斑斓的美梦。参加启动仪式的领导们代表省少工委向本届夏令营活动
期刊
在革命斗争的年代,无数党员先辈都无愧为誓言的践行者和信仰的坚守者,他们以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在高潭,就曾经有5名这样的共产党员,他们是朱远平、朱正光、钟蔚强、钟金娘、钟李仁。  1925年,高潭特别支部成立,这5名党员就是在高潭特别支部成立后发展的早期党员。1927年,高潭泔溪村成立泔溪支部,共有党员25人,5名党员均属该支部。1933年,广东省委领导机关屡遭敌人严重破坏
期刊
在高潭中洞,清末民初有一户豪绅。哥叫戴林仕,弟叫戴梅。他们家拥有中洞40%的土地,年收租达2000多担,还在海丰设有商号,高潭开有染坊。戴梅晚清时还捐了贡生,高潭人尊称他为贡爷,并在深山里建造了抢眼的百庆楼和百祥楼。苍劲有力的楼名就是戴梅题书。  戴梅的长子叫戴焕其,在外地求学期间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进步思想。回乡后,负责主持家里的一切事务。心地善良的戴焕其十分同情农民,并同黄星南、罗炽卿等人来
期刊
高潭镇是惠东县东边最边远的山区镇。近年来,高潭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省、市、县老促会和相关部门给予关心和大力支持,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克服困难,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计划,实现各项目标,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去年6月30日,惠州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赴高潭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并作出在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的战略部署,致力把
期刊
进入高潭,一辆辆运输车穿梭在并不宽敞的道路上,楼房旁的吊机起起落落,路旁的搅拌机轰鸣运作,还有山边的推土机、挖掘机,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展现在记者面前。“前面施工,车辆慢行”、“施工重地,注意安全”等警示牌随处可见……整个高潭,都成了一个建设的大工场。一片繁忙景象,却让人感到无限生机。  “继承和弘扬高潭革命精神,最好的行动就是加快革命老区发展”  2016年8月,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高潭革
期刊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在广东省核定的新时期精准扶贫的2277个行政村,其中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的行政村和贫困人口分别占60%以上,这说明老区的脱贫任务还很重。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欠发达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这体现了省委的决心。当前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精准滴灌”。对因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
期刊
阳江市养老院位于漠阳湖畔,是一所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精神慰藉于一体全方位配套服务的综合性养老福利机构。养老院占地面积83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678平方米,設有养老床位336张。  目前,阳江市养老院供养30多位无依无靠、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这些老人都是梁粤江副院长亲自联系落实并接回来的。每接回来一位老人,梁院长都要亲自拍照存档,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出这些照片和老人做对比,根据老
期刊
“给钱给物,确实比不上一个好项目。现在看来,葡萄种植这条路我们算是走对了。”近日,笔者下基层来到翁源县周陂镇高一村,说起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的成效,高一村委会甘支书感慨地说。  在高一村委会附近的好运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基地,笔者看到,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葡萄架,种植工人在忙着采摘葡萄,游客有的在品尝,有的在拍照发微信圈,一片繁忙景象。甘支书告诉笔者,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周陂镇党委、政府鼓励
期刊
彭湃点燃了海丰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还徒步到高潭向相识的黄星南等人传播共产主义真理,传授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  1923年春,在海丰县农民运动的影响下,经黄星南等人发动串联,高潭区农会宣告成立。随后,在与彭湃的交往中,黄星南初步认识了共产主义的性质和任务,明白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坚定了革命信念。1925年夏,經彭湃推荐,东征军联络副官、共产党员何子宗等人介绍,黄星南、张佐忠、杨国辉、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