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guo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型大学“型”在何处
  如何把握大学的“型”?康德在研究现象学时,曾论述了客观性与现实性——在应用型话题中,分别对应“应然应用型状态”和“实然应用型状态”——应该办成什么状态是客观性,实际办成什么状态是现实性,这一客观性和现实性不完全相同,甚至两者之间存有着巨大距离,即使成功的院校也有很大距离。
  因此,需要找到理论和实际中的切合点——弄清楚到底理论处于什么程度、实践落在什么程度,才能真正办成应用型。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如何把“应用型”落到实处非常重要。
  方才,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席酉民校长提到,我们改变了教学方式,结果学生一毕业,三五年就会面临“被失业”的状况,然后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我们花了很大气力搞的教学改革方式,结果培养出来的人就应该被很快被淘汰吗?什么是应用型大学?我们可以学习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方式。在瑞士,应用型大学被称之为应用科学大学,而非应用技术大学——科学和技术两者在内涵上的不同之处不必过多解读,需要理解的是,培养一个科技型人才和纯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差异。
  因此,我不太同意把企业办成大学,把大学办成企业。我觉得大学之所以到今天依然存在,源于自身的特质。英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英国大学高速发展的时候,其实传统大学没起到作用,而在一旁袖手旁观。真正推动英国大学发展的是英国的新大学,但在英国的新大学真正发展起来之后,最终还是走入了正轨,与传统的牛津剑桥大学一道,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大学,即完全迎合工商界企业界大学,把传统大学的内在逻辑融入了进去。因此,应用型大学不能放弃自身传统,不能把企业办成像大学,又把大学办成像企业。
  二、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掣肘非常明显
  第一,选聘教师问题。当前,应用型大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一面喊着办应用型,一面源源不断从硕士和博士当中引进大量人才,而这些人才没有一个是所谓应用型人才,都是学术型人才。因此,由这一波人才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或许有点南辕北辙之味道。
  第二,课堂教学问题。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提到一句话,教学方法远比教学内容重要。现在最缺少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应用型大学的传统教学痕迹恰恰非常明显。许多应用型大学的课堂中依然随处可见传统大学的教学痕迹。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确实要打一个问号。
  第三,教学管理队伍。吴岩司长在东莞理工学院调研时提及,应用型大学中的管理队伍建设比师资队伍建设还要重要。之所以提这一点,我认为是,应用型大学原先由传统院校转型而来,本身就有一种文化滞后的现象——所有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改变,却定位为应用型,这种定位会影响大家的判断。以下用两个现象加以说明。
  现象一:我在对全国30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调研时发现,在应用型院校的高级职称教师中,职称与教学质量没有必然关系,甚至可以说并不相关。也就是说,职称越高的教师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越高,那么,作为学术水平比较高的教师人员而言,他们研究的是什么?不是应用型研究,也不是横向研究,他们的教学并未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第一个危机。
  现象二:包括校长、校级、中层领导在内的管理层,比教师更加认同现在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在朝应用型发展,质量很好。也就是说,教师认为教学质量不怎么样,没有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而管理层则认为已达到要求。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这种意识势必会阻碍这类大学教学改革或者是接近革命性教学改革的步伐。两者之间的信息需要沟通,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要真正做好产教融合,需要每一位實践者的认真探索。
  编辑 王昕 校对 徐玲玲
其他文献
民俗是在自然、历史中被约定俗成的,于“熟人社会”乡村生活伦理结构密切相关。它常常以风俗习性的文化意识为内核、程式化的“生活相”为外表,呈现出一种不成文的生活规矩、习惯性的生活方式、传统型的生活思维定式。对于被“现代化”的中学生而言,这无疑是有一定陌生感的。而且民俗单元大多讲内地生活习俗和风情,新疆孩子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从文章的内容属性而言,文章与学生之间形成的距离是教师把握学情时必须要考虑的
2018年2月1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德国中小學教育数字化明确表态:“我们有能力支持也必须支持校园数字化建设。”她强调,这事关德国未来的能力建设。  联盟党和社民党在其联合执政的协议中明确将中小学教育数字化作为未来的施政重点。  此前,德国联邦政府已经提出倡议,未来将投入50亿欧元用于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帮助近4万所学校改善数字化终端设备,建设互联网,并使教室具备上网条件。  参加此次会谈的梅前州州
[摘 要] 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向上的过程。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17、18世纪就像一个“冰河期”, 欧洲各大学普遍走向了衰落,并持续了近2个世纪。文章分析其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17、18世纪 欧洲大学衰落期    美国的阿特巴赫曾经说过:在17、18世纪,除去某些例外,可以称为欧洲高等教育的黑暗时代。各地新教教派的兴起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05-01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年轮记录的是树木历经的岁月沧桑;褶皱留住的是人生遭遇的纷纭往事。有继承才有根基,有继承才能创新,历史不只是一面镜子,而且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期刊也是这样,它以文字保存了作者和编者的远见卓识,从而能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相关领域的历史提供翔实的资料和重要的信息。《化学教学》的三十年,和国家的改革开放
前几年夏天,我回乡下老家避暑,那时正是田地里的玉米快要成熟的时候,我想去地里掰几个嫩玉米,煮了或者烤了给孩子们吃。  当我来到老屋后面的玉米地时,整个人都惊呆了。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倒下的玉米秆,如果是风吹倒的,应该是有规律地倒下,可是眼前的玉米秆倒得乱七八糟、凌乱不堪。我再仔细观察,发现鲜嫩的玉米有的是被踩断的,有的被咬了几口,还有的被吃光了。  我第一直觉是有野兽来过玉米地。于是,我走进玉米地
据俄罗斯新闻社2015年9月8日报道,俄罗斯首批全球教育公派项目资助的7名学生已结束国外学业返回俄罗斯,并在10月份与其专业相符的国家大型组织机构签署就业协议,为国家发展服务。  全球教育公派项目为在世界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俄罗斯学生提供包括学费和其他费用(住宿费、生活费、教材费、保险费和旅行费)的资助。目前,世界知名高校仅限于32个国家和地区的288所大学,且重点支持教育、科技、工程、医
在西班牙插畫师Nacho Diaz的笔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也有了许多烦恼或者趣事,就像人类世界一样精彩呢!一起来看看它们经历了什么吧——
编者按:自1999年我国做出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决策以来,高等教育已从以精英教育为主逐渐走向各级各类教育并行发展的局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促使高校不得不对自己的定位做出重新认识,而社会和教育界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了一些疑问。带着对高等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吴启迪同志。  通过采访,我们对他们那代人的学习环境和人生轨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吴启迪同志作为一个80年代初的留
编者按:桑锦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为了解北京市近期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情况,本刊就北京高教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改革的挑战与机遇、改革目标、京津冀高教一体化等问题对桑副院长进行了专访。  一、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意义与影响重大  《世界教育信息》:从城市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双重视角来看,您认为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