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评价的三点思考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语文课堂评价的语言、准则、程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成功的有效的语文课堂评价可以立竿见影地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要充满鼓励和关爱,真诚和信任,要体现引导和启发,要把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避免浮泛空洞,避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
   关于课堂评价,我曾在听《雪地烤红薯》一课的教学时,搜集相关案例如下:
   片段一:
   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父亲。
   学生:我的爸爸跟我非常亲热,经常一起玩耍,和我打成一片。
   师:看来你爸爸真是一位慈父,不过,你武术这么好,你爸爸打得过你吗?
   片段二:
   师:×××同学今天表现真是非常棒,你瞧他又第一个举手了。
   学生回答问题。
   片段三:
   师提问:请你们为一篇小说设计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局。
   学生A:你撕掉了你们之间的感情。
   师:撕掉了感情是什么意思呢?你再想想。
   学生B:你撕掉的画值80万。
   师:这个答案也有改进空间。
   ……
   案情分析:
   这位老师的这堂语文课,通过对小说《雪地烤红薯》的情节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一位平凡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从而激起学生的感恩之情。
   教师声情并茂,语言细腻,学生直抒胸臆,感情真挚。我作为一个听课老师,一个旁观者,亦为之而动情,深深地受到感染。
   除了情感分析之外,教者还很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举例,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在小说中以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总体上,这是一堂让我受益匪浅,颇受启发的优质课,尤其是本堂课的课堂评价,充分展现了语文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值得学习和思考。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由若干个问题或者讨论构成,这一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广泛的思考,学生的回答是开放的、发散的、多角度的,因此,教师如何评价就变得尤其重要。它即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贯穿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课程本身不可或缺的构件。
   如何让课堂评价变得更有效呢?听完本堂课,我有如下思考:
   一、鼓励性评价,激发兴趣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感慨说:“如果有一天我做了老师,就想干一件事,就是拿着花名册转着圈地表扬班里的孩子。人性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渴望被欣赏,我认为教育孩子的秘诀就五个字:往死里夸他!”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赞美,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发现孩子的错误,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正如“片断二”中,当某一堂课,发现孩子表现比以往要更好的时候,老师应该及时地给他一个表扬,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可是孩子的内心却会敏感地接受到,并且,会努力做到更好。同时,其他孩子也会受到激励,积极表现。这与一味迎合学生,老好人式的过分表扬有本质的不同。“好极了”、“棒极了”等评价本身没有错误,错误在于空泛语言充斥语文课堂造成的鼓励麻木感。
   语文课上的问题,有很多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孩子的回答即便是不对的,我们也应该在否定的同时,尽可能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再想一想。这是对他们勤于思考和敢于表达的一种鼓励,也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一种保护。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正强化总比负面的效率更高。这位老师的这堂课,到处充满着这样的评价,所以,课堂氛围良好,孩子们愿意想、愿意说。能让孩子们独抒灵性,不拘格套,这恐怕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了吧。
   二、真诚地评价,沟通心灵
   课堂上需要鼓励,但必须是真诚的,千万不能虚情假意。有些老师的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你真棒!”“太聪明了!”“好!”这样的赞美不绝于耳,甚至还动辄让全体学生鼓掌。这种没有原则的叫好,不仅起不到真正的评价作用,相反,还会弱化课堂效果,淡化师生关系。
   所以,课堂评价除了以鼓励为首要原则外,还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才能让师生间更好地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应尽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评价他们,少用套话。美国作家爱默生说: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如片断一,回答问题的学生,是一个“武术高手”,这个学生在香港武术比赛中获得冠军,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表演过武术。教师用一个小小的玩笑来跟学生沟通,很容易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人”字,课堂活动要体现以人为本。我们要培养的是真实的人、真诚的人,所以,老师更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榜样,这个世界上,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的灵魂。
   三、引导式评价,启发思考
   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不可能一语中的。当他们的答案和教师的预设有偏差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进一步的追问来启发学生。
   例如片断三,老师在介绍了“欧·亨利”式结尾的主要特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后,让学生试着给一篇小说加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第一个同学回答“你撕掉了你们之间的感情。”老师可以带有启发性地评价:“这个结尾是一个赋有诗意的结尾,它在情理之中,但有没有让人感到意外呢?”又如第二个学生回答:“你撕掉的画值80万。”其实这个答案已经跟原文的结尾很接近了,老师可进一步启发:“你的回答是在意料之外的,便却不在情理之中,能不能进一步把它合理化呢?”如果学生还是想不到,老师还可以进一步提示:“这幅画虽然是仿作的,但有没有可能值80万?比如是更有名的人画的呢?”在一步一步的提示下,相信肯定有学生会想出来。老师从而可以总结,“欧·亨利”式的结尾,关键是作者要有突破常理的大胆想像,然后再将其合理化。
   课堂上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提示既不能过于隐晦,又不能太过直白,需要教师有一定临场机智,这是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226300)
其他文献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语文思维,增强阅读学习的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慢、差、费”的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之下,学生跟在教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学生的语文思维并没有获得发展,整个教学状态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面对这样的现状,该如何进行改变,提升教学效能呢?笔者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作肤浅的探究。  一、搭
期刊
过渡语是课堂教学中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过渡时所使用的语言。过渡语作为课堂语言的组成部分,虽然只是教学中一个细微环节,但从分析文章内容来看,过渡语是联系文章内部规律的纽带;从探讨文章结构形式来看,过渡语是划分文章层次的一种自然手段;从教学效果来看,过渡语不仅是本堂课的小结,而且是巧妙地引起下节课的一种教学艺术。过渡语起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所以,设计好过渡语,是语文教师
期刊
前段时间,我在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参加挂职培训,全程参与了该校 “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深度推进有效教与学”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其间听了陆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感触颇深。我本是教数学的,虽然作为业务校长期间分管教学工作,但评语文课还是外行,这里仅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一、我的观摩所见  陆老师执教的《蒹葭》一课,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她没有任何所谓的“铺垫”,没有通常的“初读”、“再
期刊
戏曲表演需要精彩的开场白,用来更好地吸引观众听众。语文课堂教学亦是如此,需要好的开头来吸引学生。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好的导语,虽不能绝对地说这节课就能成功,但基本是这节课成功的基础、前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好的导语。成功的导语,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期刊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几千年来,优秀的古诗犹如丰富的精神食粮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成长。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许多古诗词供学生阅读,古诗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板块。但是,由于古诗的语言习惯及语法特点与现代白话文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初中生的社会阅历和语言积累不是很丰富,因此,古诗教学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于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就诗解诗”的现象,导致了古诗教
期刊
怎样才能使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的农村学生战胜写作的恐惧心理,打开写作之门,增强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利用好教材,把现有教材作为依据,明确作文教学的目标,细化目标并进行有序训练,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功能,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知识的积累,透过教材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一、用好教材,确立作文教学及训练目标   教学无目标就无法取得教学效果,有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有归
期刊
文言文用精炼的语言,刻写了先哲们的生活、审美和人生,流传至今的是先人的智慧、经验和艺术。朱自清曾说过:“我主张大家都用白话文写作,但文言文必须读;词汇与成语,风格与技巧,白话都有借助于文言文的地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抓住重点,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并从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学习古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就以《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为例,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期刊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乃觉悟之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深入的学习离不开质疑,我们之所以能认识未知世界,获取新知识,离不开质疑问难。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质疑,有效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呢?   一、“疑”在何处   ⒈“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疑在阅读中   疑问,只有在阅读中才会产生。面对文本,我们怀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阅读中,我们的思维随
期刊
孔乙己是悲苦的,这个悲苦不是孔乙己一个人的,而是那个社会的所有长衣帮的,这一悲苦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小说之所以能将孔乙己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封建科举制的罪恶一针见血地揭露出来,对比手法的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先后对比   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形象刻画,首先是从孔乙己的出场和退场来进行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店内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刚刚出场的
期刊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等情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心神相系,在古典诗歌中录下了鸿雁的声影。下面以唐诗为例,赏析鸿雁这一意象的内蕴。   一、引发思乡之情   宋之问《题大庾岭》诗为流放途中所作,读来令人愁绪满怀,顿感凄恻缠绵。首联“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宋之问眼望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