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在何处方为高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乃觉悟之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深入的学习离不开质疑,我们之所以能认识未知世界,获取新知识,离不开质疑问难。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质疑,有效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呢?
   一、“疑”在何处
   ⒈“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疑在阅读中
   疑问,只有在阅读中才会产生。面对文本,我们怀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阅读中,我们的思维随着文章的脉络跳动。阅读中可能会碰到“岛屿”,也可能触到“暗礁”,此时,就可能“浪花”飞溅,疑问便渐渐萌芽,郁闷填塞胸间,问题现于脑海,这阻隔之际,正是极好的质疑机会。所以,质疑的前提是先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在该疑处
   疑要在能疑之处,疑需在该疑之处。阅读文本要找准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些“焦点问题”。面对一个题目,平淡之中是否有深意?别致之处在哪里?面对文本,何人何事自是不必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物是怎样的一个?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实际上,只要你觉得有价值,就不妨去一探究竟。知道疑在何处,不等于解决了问题,要想真正把握质疑的精髓,仍需结合具体的内容去展开,掌握一定的质疑的技巧。
   二、如何引导学生的质疑
   1.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质疑问难。老师要引导学生的质疑,所说善于引发就是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有疑处需有疑,空白处要起疑,无疑处能生疑。
   钱梦龙先生在上《愚公移山》一课时就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先生不愧高手,他没有直击“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而是巧妙地拐了一个弯,从思维的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这种“曲问”自然让学生疑问顿生?他爸爸?他有爸爸吗?那“孀妻”“遗男”是怎么回事?它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其疑也,可谓巧,其引导之法可说巧妙。而且疑问故意为之,可谓奇妙。
   ⒉莫为浮云遮望眼。浅层次质疑以弄明白文章内容为目的,以字、词、句作为质疑的重点,以阅读中随时碰到的磕绊为疑点,不需要下很大工夫即可完成。但要注意不能被浮云遮蔽,要善于从泥淖中走出。
   例如:既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究竟是几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真是这样吗?你从这句话里得到哪些启示?
   这些问题,浅读就会知道答案,但它是我们深入理解课文的第一步,是我们进一步进行拓展的基础。
   3.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深层次质疑是对课文内容、写作技法或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需要花大气力,考验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体现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虽为短章,却是佳制。佳处何在?在于对月夜景色寥寥数语却纤细逼真的美妙描绘?还是巧妙地呈现出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阅读中步步生疑,疑问引导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已经“不见”为何还要留在此处?“空留”是惆怅哀怨,还是友情依依?前面的环境描写与此有何关系?围绕疑问,反复读,围绕疑问,再感受,在疑问中,学生们体会语言的美妙,进而从“山重水复”中走出,步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4.走出文本天地新。创造性质疑是在原文基础上更进一步拓展,需要宏观视野和创造精神。不能走出文本,囿于文本,如何得以提升?一味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哪有创造性可言?
   读《晏子使楚》,我们会为晏子的机智所折服,他凭借自己的出众的辩才和智慧不辱使命,但只是凭借辩才和智慧就可以吗?有此疑问,学生们才会想到:若是没有强大的齐国做后盾,楚王哪会把晏子放在眼里?要不辱使命,不仅要机智,还要靠强大的国力。若是再联系当今的环境,学生们不仅会有深切的感受,更能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读《奇妙的克隆》,面对奇妙在何处的疑问,学生们在阅读中自然能寻觅到克隆的妙处,但克隆技术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的疑问,则可能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探讨。当学生们能够不局限于文本,走出文本,那么,探索的天地就在他们面前展开,创造的天空将任它们飞翔。
   对阅读来说,疑是必须的前提;对学生而言,不会质疑则要慢慢培养。但不疑、懒于疑,甚至不屑于疑,实在是阅读的大忌、语文学习的大忌。
  
   三、“疑”不惊人死不休——质疑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鼓励学生“把质疑进行到底”。质疑问难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关键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通道。应该让学生勇于质疑,大胆质疑,未读可先疑,读中随时疑,读后尽情疑……课前课后,课内课外,不拘时间,不拘形式,有学习的地方,有阅读的地方就会有疑问产生。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去质疑,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毕竟,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2.重视激励的作用。不要因为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幼稚就对“质疑”全盘否定,什么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大胆鼓励,精心引导,灵活点拨。
   3.留给学生产生疑问的空间。以“讲”代读不可取,以问起疑可以,但不可以问代疑,不能剥夺学生必要的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能做“包工头”,不可越俎代庖,阅读不能是“蜻蜓点水”的“昙花一现”,“读”也匆匆,疑必然也匆匆,那种走过场,不给或不让学生有充分感知课文的机会,读不通,读不顺,读不出真情实感,疑问也就无从而出。
   培养阅读的能力,应由疑入手;实现阅读的突破,不能不疑;提升阅读的水平,不可不疑。质疑乃是阅读的第一步,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天长日久的历练,质疑不断,学习不绝,循环往复,必然可以臻于佳境!若问:疑在何处方为高?那就是:疑在该疑之处,疑在能疑之处,疑在可提升阅读能力之处!
   当我们的学生疑问不断,质疑声声,我们的阅读教学便拥有了鲜花烂漫,我们的课堂,也就成了探索的课堂,而探索的课堂必然是充满活力的,也是拥有希望的和适合时代需要的课堂。
   作者单位:广西省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桂岭第三中学(542806)
其他文献
《幽径悲剧》是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篇文章本身犹如一条幽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内涵丰富而又深邃,体现了一个智者的思想光芒。所以,要求初二学生对这样一篇意蕴深刻的文章进行深度解读,确有难度,超越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如何将学生带领到这条“幽径”上,一方面需要老师课前对课堂教学有所“预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要极富教学机智,掌控课堂“生成”。笔者借助《幽径悲剧》的课例,来反思教学过程
期刊
文言文知识的教学,如果一味地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由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像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句式特点、文化风俗等文言知识,刚接触时,教师若不点拨,学生是难以弄懂的。鉴于此,笔者凭着多年的教学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逐步地把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中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纵观作文课堂教学,有的让学生作文添加名言警句,每一篇都需要,说是作文的亮点;有的大讲特讲文章格式、模板,规定作文的内容、体裁、段落、开头、结尾的方法,甚至点题的次数等等,大都忽视了文章写作如何有效表达真情实感。  教育家于漪说:“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且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
期刊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语文思维,增强阅读学习的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慢、差、费”的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之下,学生跟在教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学生的语文思维并没有获得发展,整个教学状态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面对这样的现状,该如何进行改变,提升教学效能呢?笔者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作肤浅的探究。  一、搭
期刊
过渡语是课堂教学中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过渡时所使用的语言。过渡语作为课堂语言的组成部分,虽然只是教学中一个细微环节,但从分析文章内容来看,过渡语是联系文章内部规律的纽带;从探讨文章结构形式来看,过渡语是划分文章层次的一种自然手段;从教学效果来看,过渡语不仅是本堂课的小结,而且是巧妙地引起下节课的一种教学艺术。过渡语起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所以,设计好过渡语,是语文教师
期刊
前段时间,我在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参加挂职培训,全程参与了该校 “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深度推进有效教与学”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其间听了陆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感触颇深。我本是教数学的,虽然作为业务校长期间分管教学工作,但评语文课还是外行,这里仅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一、我的观摩所见  陆老师执教的《蒹葭》一课,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她没有任何所谓的“铺垫”,没有通常的“初读”、“再
期刊
戏曲表演需要精彩的开场白,用来更好地吸引观众听众。语文课堂教学亦是如此,需要好的开头来吸引学生。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好的导语,虽不能绝对地说这节课就能成功,但基本是这节课成功的基础、前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好的导语。成功的导语,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期刊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几千年来,优秀的古诗犹如丰富的精神食粮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成长。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许多古诗词供学生阅读,古诗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板块。但是,由于古诗的语言习惯及语法特点与现代白话文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初中生的社会阅历和语言积累不是很丰富,因此,古诗教学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于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就诗解诗”的现象,导致了古诗教
期刊
怎样才能使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的农村学生战胜写作的恐惧心理,打开写作之门,增强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利用好教材,把现有教材作为依据,明确作文教学的目标,细化目标并进行有序训练,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功能,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知识的积累,透过教材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一、用好教材,确立作文教学及训练目标   教学无目标就无法取得教学效果,有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有归
期刊
文言文用精炼的语言,刻写了先哲们的生活、审美和人生,流传至今的是先人的智慧、经验和艺术。朱自清曾说过:“我主张大家都用白话文写作,但文言文必须读;词汇与成语,风格与技巧,白话都有借助于文言文的地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抓住重点,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并从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学习古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就以《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为例,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