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验学习是一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方式。《品德与社会》课堂必须把体验式活动贯穿于教学之中,关注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游戏体验、故事交流、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在活动体验中逐渐成长。
关键词:体验;活动;情境;合作
《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以它的“综合性”、“实践性” 、“开放性”深受学生们的喜欢。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可以说生活体验是学生成长的源泉。
一、关注儿童年龄特点,游戏中创设体验活动的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活动是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结合的活动方式。游戏对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非常有效。教学设计中游戏形式要多样,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在适合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范围进行。比如,在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我们来约定》一课教学中,老师设计了“夹弹珠”的游戏环节: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夹弹珠”游戏。谁愿意参加?(出示弹珠、筷子、杯子等器具,分男女生两组夹。)
师:男生夹得多,男生获胜。 女生急得大声说:不公平!男生耍赖!
师:为什么不公平?女生:他们倾斜杯子用筷子一次挑好几个,不是夹到的。
师:原来问题出在这儿。是啊!第一次玩游戏太乱了,这样没法比赛。那我们怎么才能顺利地玩下去呢?对,我们要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师出示游戏规则)
师:大家看,这是大家刚才说的游戏规则。同意这个规则的请举手。既然是我们大家一起约定好的规则,那在玩的时候,应该一起遵守。下面我们按照约定好的规则,再玩一次游戏,怎么样?(生再次做游戏,谈体会)
师:同学们,这次玩得怎么样?按照约定好的规则,就玩得比较顺利、愉快。
二、故事交流,唤起内心体验,激发真实情感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品社课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调动学生真实情感的氛围,通过点击学生心灵的“燃点”,挖掘学生的内心体验。而巧妙借用生活中的真实的故事往往能激发、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我当小交警》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交通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尊重交警的劳动,服从交警的指挥。一位老师设计并实施了“交警的苦与乐故事交流会,”和“视频故事联播,升华学生情感”两个活动,非常自然而又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点。活动过程如下:
师:课前同学们调查采访了你所熟悉的哪位交警,谁把他的故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了解的故事讲给全班听?其他同学听一听他带来的故事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班级集体分享故事)
师:“听完了同学们带来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大家随着一段视频走进一位位普通的交警,让我们记住他们留给我们的感动。”(播放視频——烈日下、风雪中、暴风雨中执勤疏导交通的交通警察)
这样,活动一层层递进,一步步深入,从故事入手,引领学生在渐次深进的真实体验中,唤起他们的情感激发,回望生活,学会生活,把感动内化为尊重交通警察,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形成服从交警的指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的风尚。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再现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体验
教材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学生去接触社会的空间毕竟也是有限的。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日益普及,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因此,在课上合理使用多媒体,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自我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放眼看交通》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网络下载资源向学生介绍各种交通标志及作用,展现交通事故的真实惨相,会使学生对交通安全意识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从沙尘暴谈起》一课,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我们身边环境污染的严重事实: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这样,有意识地用信息技术把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记录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反思,品社教学就能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
四、强调合作,多向体验,扩大参与面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立足于个性化的学习的同时,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研讨,从而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目标的、共同协作的体验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向交流,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需要帮助吗》一课教学重点是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诱发学生产生对残疾人尊重、理解和友爱的情感。为了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生活的艰难,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合作体验活动:
1.师:残疾人因为身体上的种种缺陷,使得他们不能像我们这样这样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的体验活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了解他们!
2.分组体验,共分五组,每一小组的体验内容不同。
师:同学们根据课前各小组分好的活动内容,分工合作,进行体验活动,并交流活动感受。①投影出示每一小组的内容和要求。 ②明确任务要求,小组进行体验活动。③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小组同学体验、了解残疾人的感受。
3.汇报交流体验与感受:① 师:亲自参与了体验,谁来说一说你的亲身感受。(生交流) ②师:在完成这项体验任务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有什么感受?③师:设身处地的感受,让你对残疾人的生活有了怎样的认识?
小组分工合作,体验了残疾人的生活,切身去感受残疾人生活的艰难,激发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体验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和激励来推动彼此的学习,扩大了参与面,提高了教学成效,融洽了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品社课堂就是要追求情与情的真实交融,心与心的灵光碰撞。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样,引导学生多角度的体验,使他们学会待人做事,形成多元观、换位观,在强化体验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感受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第二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一版.
[3]山东教师远程研修教育网.
[4]王湛、朱慕菊、马敏、史宁中等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体验;活动;情境;合作
《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以它的“综合性”、“实践性” 、“开放性”深受学生们的喜欢。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可以说生活体验是学生成长的源泉。
一、关注儿童年龄特点,游戏中创设体验活动的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活动是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结合的活动方式。游戏对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非常有效。教学设计中游戏形式要多样,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在适合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范围进行。比如,在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我们来约定》一课教学中,老师设计了“夹弹珠”的游戏环节: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夹弹珠”游戏。谁愿意参加?(出示弹珠、筷子、杯子等器具,分男女生两组夹。)
师:男生夹得多,男生获胜。 女生急得大声说:不公平!男生耍赖!
师:为什么不公平?女生:他们倾斜杯子用筷子一次挑好几个,不是夹到的。
师:原来问题出在这儿。是啊!第一次玩游戏太乱了,这样没法比赛。那我们怎么才能顺利地玩下去呢?对,我们要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师出示游戏规则)
师:大家看,这是大家刚才说的游戏规则。同意这个规则的请举手。既然是我们大家一起约定好的规则,那在玩的时候,应该一起遵守。下面我们按照约定好的规则,再玩一次游戏,怎么样?(生再次做游戏,谈体会)
师:同学们,这次玩得怎么样?按照约定好的规则,就玩得比较顺利、愉快。
二、故事交流,唤起内心体验,激发真实情感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品社课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调动学生真实情感的氛围,通过点击学生心灵的“燃点”,挖掘学生的内心体验。而巧妙借用生活中的真实的故事往往能激发、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我当小交警》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交通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尊重交警的劳动,服从交警的指挥。一位老师设计并实施了“交警的苦与乐故事交流会,”和“视频故事联播,升华学生情感”两个活动,非常自然而又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点。活动过程如下:
师:课前同学们调查采访了你所熟悉的哪位交警,谁把他的故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了解的故事讲给全班听?其他同学听一听他带来的故事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班级集体分享故事)
师:“听完了同学们带来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大家随着一段视频走进一位位普通的交警,让我们记住他们留给我们的感动。”(播放視频——烈日下、风雪中、暴风雨中执勤疏导交通的交通警察)
这样,活动一层层递进,一步步深入,从故事入手,引领学生在渐次深进的真实体验中,唤起他们的情感激发,回望生活,学会生活,把感动内化为尊重交通警察,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形成服从交警的指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的风尚。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再现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体验
教材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学生去接触社会的空间毕竟也是有限的。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日益普及,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因此,在课上合理使用多媒体,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自我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放眼看交通》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网络下载资源向学生介绍各种交通标志及作用,展现交通事故的真实惨相,会使学生对交通安全意识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从沙尘暴谈起》一课,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我们身边环境污染的严重事实: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这样,有意识地用信息技术把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记录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反思,品社教学就能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
四、强调合作,多向体验,扩大参与面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立足于个性化的学习的同时,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研讨,从而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目标的、共同协作的体验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向交流,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需要帮助吗》一课教学重点是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诱发学生产生对残疾人尊重、理解和友爱的情感。为了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生活的艰难,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合作体验活动:
1.师:残疾人因为身体上的种种缺陷,使得他们不能像我们这样这样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的体验活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了解他们!
2.分组体验,共分五组,每一小组的体验内容不同。
师:同学们根据课前各小组分好的活动内容,分工合作,进行体验活动,并交流活动感受。①投影出示每一小组的内容和要求。 ②明确任务要求,小组进行体验活动。③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小组同学体验、了解残疾人的感受。
3.汇报交流体验与感受:① 师:亲自参与了体验,谁来说一说你的亲身感受。(生交流) ②师:在完成这项体验任务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有什么感受?③师:设身处地的感受,让你对残疾人的生活有了怎样的认识?
小组分工合作,体验了残疾人的生活,切身去感受残疾人生活的艰难,激发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体验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和激励来推动彼此的学习,扩大了参与面,提高了教学成效,融洽了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品社课堂就是要追求情与情的真实交融,心与心的灵光碰撞。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样,引导学生多角度的体验,使他们学会待人做事,形成多元观、换位观,在强化体验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感受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第二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一版.
[3]山东教师远程研修教育网.
[4]王湛、朱慕菊、马敏、史宁中等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