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转瞬即逝的人性之善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aby54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芥川龙之介作为大正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杰出的短篇小说《罗生门》和《鼻子》,更是以独特的“芥川龙之介笔法”而家喻户晓,深刻演绎着现实人生的利己主义哲学。本文拟以存在主义哲学“他人即地狱”的视角,剖析这两篇小说中诸多人物转瞬即逝的善良本性,透过笼罩着的面纱,探索在丢失“人性”之后的诸多小人物,在茫茫人世间又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困境 “他人即地狱”性本善 何去何从
  被誉为“鬼才作家”的日本短篇小说巨匠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坛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芥川龙之介手法”而享誉文坛,在日本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短篇小说《罗生门》和《鼻子》的发表,奠定了其一流作家的地位。“它近乎逼真地塑造出了人性由善向恶转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那份挣扎,和最终向罪恶屈从的那份毅然决然。”本文拟在“他人即地狱”的視角之下,探索两篇小说中诸多人物打破内心困境,由“善”至“恶”的社会根源,揭示在丢失人性之后,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一、内心之困境
  《罗生门》和《鼻子》作为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都发表于作家创作的早期。《罗生门》讲述了在社会动荡时期,一个仆人被多年聘用的主家辞退后,趁着雨夜来到了罗生门,抢夺了正在拔死人头发的老妇人的衣服,然后消失在茫茫雨夜中的故事。《鼻子》讲述了一个名叫智禅内供的僧人鼻子从长变短又变长,在这期间,由于自尊心作祟,受别人影响内心所引起的一系列微妙变化的故事。表面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篇小说,然则细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内在实质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便是主人公都处在自身所限定的困境之中,内心纠结而又挣扎、迷茫而又徘徊以及彷徨之后毅然决然的决绝。作家通过细致的心理刻画,为我们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两位主人公。在《罗生门》中,仆人被细心服侍多年的“主家”辞退,内心瞬间波浪汹涌,茫茫的雨夜,烘托出了他此时的心境。性本善的仆人,被辞退之后,在雨夜中无处可去,此刻深深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他来到罗生门下躲雨,看到老妇在拔死人的头发,此时的他,认为这个老妇是令人憎恶的,于是,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木柄长刀,明晃晃地直刺老太婆的双眼。得知老妇是为了在艰难的时事中谋生之后,仆人陷入了沉思,才意识到,殊不知自己也被解雇,也没有了生计和出路,自身又该怎么办呢?于是陷入了内心的挣扎与困惑之中。如果,代表着正义惩治邪恶的老妇,是理所应当的,可是回头想想,老妇也是被时事所逼,似乎可以被理解。瞬时,又联想到了自身,饥寒交迫,就连生存也成了问题。他在想,如果自身处在老妇人这个隋况下,又该如何选择呢?于是,怀着对老妇的憎恨之情,他内心处在挣扎之中,隐隐地陷入了沉思……如果说,《罗生门》小说中主人公的困境是外界时世所造成的,那么小说《鼻子》主人公的困境则是自身所造成的,原因就在于主人公禅智内供有着异常敏感的内心、过分要强的自尊心和玻璃般易碎的自信心。内供在池尾寺中威望很高,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他从一个普通的沙弥子荣升到内道场供奉之职。如果把他看作是一条鱼的话,那么他的“仕途”生活可以称得上是如鱼得水。唯一且他认为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他的“特殊的鼻子”。作家在作品里这样写道:“它(鼻子)足足有五六寸之长,从上嘴唇下边一直垂到了下颚。而且,鼻子的形状是上下一般的粗细,就好像是香肠那样,一条细长的玩意从脸面中央耷拉下来。”对于内供来说,困扰他的不是鼻子本身,而是他对鼻子的态度和他所在意的别人的眼光。当一个人独处时,他小心翼翼地盯着鼻子,翻来覆去地对着镜子观看;当走出门外时,他也处处留心观察别人的鼻子,更有甚者,直接对别人的鼻子进行拿捏。此外,他翻看典籍,试图从古书中寻求一丝安慰。有一个大的鼻子这本没有什么,但是内供,他总是留心侧听别人关于他的鼻子的“高见”,敏感的内心多疑而又脆弱,经常浮想联翩,使自己陷入大鼻子的困惑当中。所以,相较于仆人外在时事逼迫使他难以分辨善恶陷入的困境不同,内供则是因为自身敏感、多疑而又脆弱使他自己陷入了困境,深陷其中而又不得解脱之法。
  二、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作家萨特的著名言论。它“不仅限于他人对‘我’的禁锢,如果自我囿于他人的定见,不敢于行动和选择,不能创造本质为自己重新定位,则这样的个体必定仍然活在‘为他’的存在中,始终要处于他人和我对自我设置的双重地狱之下”。换言之,如果与他者的关系处理不好,他人就会是你的地狱;如果自己固守于别人对自己的“成见”不能突破,那么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
  在《罗生门》中,对老妇人而言,仆人就是她的地狱,因为她没有处理好与仆人的关系,在茫茫雨夜拔死人头发被仆人撞见,在仆人的质问之下,不知悔改并且言辞激烈、愤愤不平地为自己辩解,至此,激怒了仆人那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良,拔刀欲将其刺死。老妇人使自身处于险境之中,最终被他人强行抢走了衣服,赤裸着身体在罗生门二楼台阶上向雨中张望,至此陷入了“泥沼”。反过来,对于仆人而言,老妇人也是他的地狱。在他们双方的关系中,仆人处于强势,他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意愿随意刺死老妇人或者是选择抢夺她的衣服。但他的内心却受到老妇人言语刺激的影响。想到自己的现状,如果自己不改变的话,马上也会面临惨状。当“面临生存的压迫时,仆人来自内心良知的呼唤终究还是敌不过要活下去的不择手段”,于是,在老妇人的言语里,仆人找到了自己的新的定位,并且勇于、敢于付诸实际行动,那就是由善至恶,抢夺老妇的衣服,谋求一条新生之路。由此,在《罗生门》中,既有处在他人地狱之下的老妇人,又有处在地狱之下,摆脱地狱、探索新出路的仆人。
  相对于《罗生门》中两位主人翁在地狱之中两种不同的选择,在小说《鼻子》中,主人翁便一直处在地狱之中。主人公内供,内心脆弱而又敏感,地位高高在上,内心却十分卑微与低下。既因为自己独特的地位,又因为自己的特殊的鼻子,与周围人相处得并不十分融洽,所以处在他人的地狱之中。他觉得如此特别的鼻子,使他和别人不一样,这伤害了他的自尊。在日常生活中,他害怕别人提起鼻子和有关鼻子的任何事情,表面上装作满不在乎,内心却十分痛苦地忍受着来自中童子、杂役和僧徒们的嘲笑。当得到可使鼻子变小之法之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将鼻子变小。然而当鼻子变小之后,仍然受到别人异样的嘲笑时,内心敏感至极的他又开始怀念以前有大鼻子的时候,妄想着可以把鼻子变回从前的样子。所以,他一直处在他人的地狱之中,受他人看自己的眼光,受他人对自己非客观的评价来看待自己。没有自身坚定的立场,对自我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生活在他人为自己设置的一个“境域”当中,所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别人活着,别人的眼神和态度决定了他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也决定了他对自己鼻子的态度”。可谓是,一直生活在地狱之中。缺乏仆人处于地狱但勇于探索新出路的那种冲劲,内供一直听之、任之、处之,没想过要逃离,也没想过要改变,实属悲哀。所以,两部小说诸位主人公,虽都身处地狱,但抉择不同。   三、结局之何去何从
  虽面临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在小说《罗生门》的末尾,抢夺了老妇衣服的仆人,趁着黑暗,消失在了茫茫的雨夜之中。作者并没有写明他将往何处去,反而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让我们去沉思。或许,他将被茫茫的黑夜所吞噬,吞噬仆人的黑夜被看作是愚昧的黑暗。他從黑暗中来,又向黑暗中去,淹没在了黑暗之中,这是就他没有战胜内心的恶,抢夺老妇衣服而逃的行为而言;又或许,他折返于黑暗途中,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恶劣性,遥想着逃跑的前一刻,老妇那渴求的眼神,故而自觉地从黑暗中折返;又或许,趁着茫茫的雨夜,刚才“战斗”胜利,给他打响了人生新征途中的第一枪,伴随着内心的喜悦,他将在这新征途中,越走越远。这便是可设想的仆人的结局,何去何从靠他内心斟酌,读者也可进行无限遐思。
  相比较而言,小说《鼻子》中,主人公内供的结局,就显得有些许确定性。在小说的结尾,内供的鼻子又一夜之间变长,在黎明的秋风中,内供的心情又爽朗了起来。在这里,作者写的是黎明,那么真正的白天到来时,内供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别人又是如何看待内供的,作者并没有说。但我们可想到的是,内供未来的两种出路,一是勇于正视自己,看待自己的鼻子,能清楚地将自己定位,置他人非议而不顾;二是继续沉沦在他人地狱之中,活在别人的口舌之下继续折磨着自己脆弱而又敏感的心。这便是内供的结局,相比于内供结局的较为确定性,仆人的未来就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
  参考文献:
  [1]张艳丽.《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李琳琳.矛盾复杂的内心纠葛——论芥川龙之介修改《罗生门》之结局[J]文学界(理论版),2011(5):131-132+140.
  [3]尹航.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人性冲突及利己主义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41-42+45.
  [4] 日本名家作品选读:芥川龙之介[M].聂中华,曾文雅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5]顾晓燕.合谋的禁锢——从萨特的《禁闭》看自我的“异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10):165-166.
  [6]方真.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以《罗生门》与《鼻子》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6):40.
  [7]张婷.从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看人性的阴暗[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3):110-111.
  作者:岳静,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一直以来是人们讨论和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性格、命运、社会三个方面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加以探析。从祥子自身来看他的悲剧一方面源于他性格上的懦弱胆怯、自私、爱面子;另一方面源于他的命运,作为下层没有财富没有地位的劳动人民,他的一生注定只能任人宰割欺压受尽苦难。从时代背景上看,祥子的悲剧还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骆驼祥子》 祥子 悲剧  《骆驼祥子
期刊
摘要: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史著,但由于著者的政治立场问题,也曾引起很多非文学的争议。但《中国现代小说史》在评骘中国现代文学现象时,主要还是从“文学性”而不是“政治性”出发的。但问题是如同夏志清的“政治性”一样,他的“文学性”同样瑕瑜互见。对文学教育来说,如实剖析出后者的“瑕”“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术精神,甚至增进他们的文化自信。  
期刊
摘要:本文对比了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娇梨》《雪月梅史》《定情人》《好逑传》《平山冷燕》五部才子佳人小说和《再生缘》《天雨花》《笔生花》三部弹词小说,采用比较研究法、语料库分析法等方法,从本体、喻体、句式三个方面,结合外貌描写的焦点划分对比分析二者比喻修辞的使用特征。通过对比发现,男、女性作家作品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甸式均有和性别有关的差异。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 弹词小说 男性外貌描写 比喻
期刊
摘要:《三体》自获奖以来受到多方关注,除了媒体和学界对其持续不断地研究和报道,粉丝这一亚文化群体也对其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人小说作为粉丝文化中门槛最低的“再创作”行为,近年来呈爆炸式上升的趋势,这为研究《三体》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拟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和创作风格三个方面探讨《三体》同人小说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三体》 同人小说 粉丝 创作方式 创作风格  2015年8月2
期刊
摘要:“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可谓文艺界出现的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伴随着这股翻拍热浪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红色经典”改编作品的广泛关注。早前国家广电总局即颁布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禁止戏说“红色经典”,但其改编热潮却经久不衰。本文尝试用新时期的视角来审视“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不仅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新观点的深入剖析,观照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所折射出的
期刊
摘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99读书人联合出版的“短经典”丛书是一套专注外国作家短篇小说的丛书,以独特的装帧形式、鲜明的文化理念以及多样化的作品选择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短经典”丛书遴选短篇小说,重新建构经典体系,适应了数字时代的阅读需求。这套丛书能否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检验,如何在文学出版机制中长盛不衰,也值得思考。  关键词:短经典 经典建构 文学出版  无论在文学界还是出版界,短篇小说一直不太受
期刊
摘要:在新国标的引导下,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紧迫。反观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在令人堪忧。本文运用SPSS统计软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同时出发,对如何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 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 实证研究  一、引言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在思维过程中洞察、分
期刊
摘要:鲁迅专题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开设的拓展课程,由于没有通用教材和教纲,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误区,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钱理群先生的《鲁迅作品十五讲》,是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专门为此类课程撰著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讲授鲁迅的理念和方法,特别是支撑全书的“细读”教学和“对话”教学,能够为人们带来诸多启示。  关键词:鲁迅研究 教育教学 细读 对话  在当前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开设
期刊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人道主义文学的倡导始于“五四”时期的周作人,到20世纪50年代及20世纪80年代又被文艺理论家钱谷融继承并发展。“人的文学”与“文学是入学”两大主张之间存在约三十年的时间间隔,却因内在的一致表现出了传承与发扬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主张的思想来源、主要代表文章的文本内容及作者经历进行论述,对现当代中国文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声”与“回响”做出分析,思考人道主义为中国
期刊
摘要:学贯中西的晚清名士辜鸿铭在中国处于极度虚弱,中国人热衷于西方文化之时大力提倡中国文化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辜鸿铭以为只有中国的儒家经典才可以使世界人民免于强权和不义的伤害,他在翻译《中庸》时使用了归化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让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更容易接受。研究认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归化翻译策略仍不失为非常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中庸 翻译 辜鸿铭 归化  一、引言  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