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演示同精彩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seeker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生活中废弃的塑料瓶等物品,设计出多个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操作方便、结论流畅、绿色环保;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探究微粒运动;实验改进;塑料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2-008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2.027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或实验管理人员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鼓励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农村偏远学校实验仪器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1]。我们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发现,教师经常利用生活中废弃物品替代和改进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这也正是我们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为课堂演示实验往往要求可观性要强,面对教室内几十双求知的眼睛,教师要将演示的实验现象放大和持续延长,保证每个学生都获得公平的观察机会。怎样才能做到在使用一定量的药品前提下实现绿色化实验同时将实验现象放大延续呢?下面我们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成功体会和做法,以便和同行们进行交流研讨。
  一、问题的由来
  九年级化学教科书(沪教版)第3章第1节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如下图。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该探究实验如果作为演示实验,学生可观范围太小,如设计为学生分组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药品,浪费现象严重,氨气在教室内泄漏较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有悖绿色环保理念,而且该实验需要时间太长(2-3分钟)红色现象才明显,过多地占用课堂有效教学时间。为此我们利用生活的废弃塑料瓶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二、实验改进
  1. 改进方案Ⅰ
  (一)制作材料
  5L或10L的废弃塑料油瓶一个和配套的瓶盖两个,胶头滴管一支,废弃的5mL医用注射器(消毒清洗后再用)一支,塑料胶棒,剪刀,宽塑料透明胶带。
  (二)制作方法
  (1)将塑料油桶用洗洁精洗净除去油污,晾干备用,将废弃注射器用医用酒精或3%-5%的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后备用。
  (2)将注射器针头插入塑料瓶底部,然后加热塑料胶棒使其熔化,利用熔化的塑料胶棒将注射器针头的塑料部分固定密封在塑料油桶的底部。
  (3)将胶头滴管下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迅速插入其中的一个瓶盖中,如果胶头滴管和瓶盖结合不紧密,可再用熔化的塑料胶棒将其进一步密封、固定。
  (三)操作方法
  (1)实验前教师可以请学生用毛笔蘸有酚酞试液在一张A4纸上自由创作,如作画、写字等。
  (2)将学生作品放入塑料油桶中如上图2所示,再用宽的透明胶带缠绕一圈将其剪开处密封(注胶带缠绕时一定要平整,不可有褶皱,否则密封性不好)。
  (3)用注射器吸取0.1mL浓氨水慢慢注入塑料瓶中,学生很快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以红色的印记显示出来。
  (四)拓展应用
  为了进一步深化知识,升华学生的兴趣,我们可将吸有少量浓盐酸的胶头滴管迅速替换原瓶盖,拧紧,如上图3所示,然后将胶头滴管中的浓盐酸滴入瓶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塑料瓶中立即充满大量的白烟(即空瓶生烟的改进实验),慢慢地A4纸上的紅色印记逐渐消失,过一会儿,如果我们再用注射器注入浓氨水,A4纸上又可重现红色的印记。由此分析该实验现象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微粒的性质。
  2. 改进方案Ⅱ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载体。如教师课堂教学中利用此装置演示实验,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已被点起,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舞台,将上述的大塑料瓶换成小塑料瓶如下图4所示开展分组实验,探究新知。
  (一)制作材料
  250mL的硬质塑料瓶一个和配套的瓶盖两个,胶头滴管一支,废弃的5mL医用注射器(消毒清洗后再用)一支,塑料胶棒,剪刀,棉花、30cm的细线一根。
  (二)制作方法
  (1)将硬质塑料瓶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将废弃注射器消毒后备用。
  (2)将注射器针头插入硬质塑料瓶底部,然后利用塑料胶棒将注射器针头的塑料部分固定密封在硬质塑料瓶的底部。
  (3)将胶头滴管下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迅速插入其中的一个瓶盖中,如果胶头滴管和瓶盖结合不紧密,可再用熔化的塑料胶棒将其进一步密封、固定。
  (4)用细棉线每间隔2cm系住一小团棉花,约系3-5团棉花球即可。
  (三)操作方法
  (1)将本教具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向塑料瓶中加入3-5mL的蒸馏水,振荡、观察。
  (2)将一根系有棉花团的细线连同棉花团用酚酞试液润湿。
  (3)将润湿的棉花团从瓶口放入,旋紧瓶塞使棉花团悬挂在塑料瓶中。
  (4)用注射器吸取0.1mL的浓氨水,从瓶底的针头处慢慢注入,观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5)为了增添实验的趣味性、知识性,充分展现实验的魅力,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运用知识,可将该实验装置稍加改进如图5所示,胶头滴管中吸有少量的浓盐酸(0.1mL即可),然后将其滴入瓶中,即可观察到瓶中立刻产生大量白烟,变红的棉花团逐渐褪色。此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从而促其深度学习。
  3.拓展应用
  如在注射器内吸有NaOH溶液,瓶中预先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内吸取稀盐酸,就可以演示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如果进一步借助数字化手持技术,预先在塑料桶瓶壁植入并固定温度传感器,还可以测量中和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当然改进后的装置也可用于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的温度变化,进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在高中阶段该实验装置还可以用于做氯气或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反应后的生成物可以很方便地用塑料瓶底部的注射器吸取出,便于进一步做探究反应后生成物的性质实验和成分的测定实验。
  三、改进实验的优点
  (1)这两套教具制作器材来源于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该实验装置使用后清洗比较方便,可多次循环使用。
  (2)使用改进后的装置做实验,实验步骤操作简化,实验现象较原实验持续时间长且非常明显,吸引学生的眼球,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观察欲望。
  (3)改进后的装置可以有效地节约药品,氨气无泄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会影响到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符合实验的绿色化理念,可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4)用改进后的装置实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该实验可以清楚地体现氨分子的运动过程且实验所需时间较短, 适用于演示和分组实验探究微粒的运动性[2]。
  四、结束语
  以上所述只是我们在教学中一些浅显的收获,我们一线的化学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我们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改进或创新实验,以达到实验的最佳效果,根据实验本身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瓶瓶罐罐做实验,很多教师利用塑料瓶、注射器、小药瓶或废弃日光灯管等创新改进了实验,改进后的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更加贴近生活、化学就在身边,他们乐意学习身边的化学,学生在使用或自制实验的同时也能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周广.在实验细节中强化学科人文素养[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4):12-14
其他文献
摘要:学科知识只有转变为自觉主动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思路才能转化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最基本的认识活动之一,只有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和方法,才能实现能力进阶。文章以“钠”为例,通过实验设计外显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和推理机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钠;实验探究;模型认知;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2-0068-
华欣可以说是泰国人心目中最著名的度假地,早在19世纪,拉玛四世,也就是《安娜与国王》里那位国王,就在华欣的考旺山顶建起了考旺行宫,每年3月到5月,都到这里来“避暑”。  抵达曼谷的时机说起来不算太好,泰国水灾大患,曼谷的街头巷尾处处可以看到堆起的沙袋用以抵挡不知何时来袭的洪水。真到了曼谷,才发现一如我所料:虽然天天播报洪峰即将袭击曼谷,但泰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并没有人心惶惶的迹象,街头的小吃摊生意仍
和朋友们说我要到不丹旅行,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啊,那个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语气中充满羡慕,似乎去了不丹之后,会找到很多人生的答案,从此幸福快乐下去。  长期与世隔绝的不丹,形成了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不丹最为人传颂的无疑就是所谓的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幸福和快乐似乎已经成了这个喜马拉雅小国的专属形容词。在全球追求国民生产总值、为提高人均所得奋不顾身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在中国的乡土社会,自有一套礼治秩序,而且人们由于保持着“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拥有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在百里杜鹃各处行走时,我对这两点感触尤深。  抱着寻找古镇或是民族风情浓郁的苗寨的想法来到百里杜鹃,估计会感到失落。这里具有历史味道的古建筑数量有限
旅行秦岭,无论从哪里出发、待多长时间,永远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也没有这个必要,慢慢走、慢慢品,才是休闲的本意。捕捉一些有秦岭特色的有趣主题,可以在短时间内玩得更加深入。  徒步穿越 行走在龙脊  在秦岭的户外运动中,徒步穿越是最受欢迎的一种。秦岭的穿越路线,大致可分为南北穿越、东西穿越两种,其中南北穿越路线较多、难度一般;东西穿越集中在秦岭北部,难度较大,风光也最为壮丽。尤其是鳌太线穿越,
关键词: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公开教学;科学探究;教学反思  一、问题背景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课程倡导将化学知识学习成为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元素周期律”作为高中化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直接让学生寻找短周期元素(3~18号)的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笔者认为,在缺乏背景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
南京是一座承载了过多历史的城市,十朝古都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让南京在同质化的城市之间显得卓尔不群,虽然它会偶尔马失前蹄稍显狼狈,但骨子里一直保持着处变不惊的优雅。  《金陵十三钗》的热映,将沉寂多时的南京又推入风口浪尖。然而,公众关注的不是现在的南京,而是他们臆想的金陵:大明的王朝旧事,民国的韵事风情,秦淮河畔的名妓,夫子庙赶考的秀才,《红楼梦》中优雅的仕女……  人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于
20世纪80年代,日本几乎没有人穿和服了,因为民间传统纺织工艺早已失传。尽管日本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法,将一些传统工艺的传承者或其集团认定为“人间国宝”,但是已经来不及了,被认定为人间国宝的传统纺织工艺大师,所掌握的只不过是传统技艺的一部分,并且已经极度商业化。相比之下,在中国贵州,苗族的传统纺织工艺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无论织染还是刺绣,都是苗族妇女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摘要: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引发问题,注重“问题链”的情景;设计实验,驱动“问题链”的生成;循序渐进,促进“问题链”的发展;前后呼应,提升“问題链”的价值四个方面论述了概念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突破概念理解的各种障碍。  关键词:概念教学,问题链,问题设计,实践  文章编号:1008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眼前的场景,真与沈从文的描写并无二致。远在湖南万重青山深处的桑植,果然还保持着旧日的样貌。  如果不是朋友说起,以前真没有听说过“桑植”这个地名。每次说起自己的家乡桑植,朋友总是一脸自豪。他说想要了解桑植,只要看看沈从文的《边城》和《湘西纪行》便可。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觅个假期,与朋友一起,来到他的家乡。  乘车沿着澧水河一直向大山深处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