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与升学竞争冲突下的初三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ast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针对初三数学新课改实施中体现的减负与升学竞争的矛盾现象,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利用自编的“成都市初三数学新课改实施情况调查问卷”进行了全面而缜密的调查研究。客观地分析了成都市初三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其内部、外部支持环境的形成,教师教学行为及方式,教材观以及课程评价制度等方面发生的转变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促进新课改健康有序的推进。
  关键词:新课改;减负;升学竞争;初三数学;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教育部曾“三令五申”为学生减负。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着。然而,新课改的实施是否让学生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从题海中得以解放而换之以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将接受检验的校方和教师又是如何思考和面对减负与升学率的问题,是否改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作为家长站在孩子发展前途的角度对新课改持何种态度,是支持、反对抑或矛盾等,这一系列问题摆在面临升学考试的初三学生、家长及教师三者面前,无疑是一焦点。的确,减负与升学竞争冲突下的初三数学新课改,是否犹如在夹缝中生存一般,其独特内涵有无被升学竞争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基于此,我们特编制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客观地描述目前的实施状况,深入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期为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事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调查主要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在综合考虑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学校类型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调查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本调查以各校的初三数学教研组的教师和各校随机抽取的一个初三教学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教师问卷50份,学生问卷321份。问卷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教师问卷48份,学生问卷321份。对所搜集到的调查数据主要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新课改内部软件环境与外部支持环境的形成。
  1.新课改内部软件环境的形成与教师自身能力之间的冲突。
  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对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的理解以及自我效能感等学校内部软件环境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心理支持与内部保障体制。在调查的教师中,已经浏览过相关的新课改培训资料,对新课改的知识有一定了解的教师占到大部分。教师们表示,主要是通过自学新课改的有关理论、與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改教研会等途径来了解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这表明教师关注、了解和讨论新课改的积极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对于“新课改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等相关问题,85.4%的教师表示赞同,只有14.6%的教师表示不能理解,但有31%的教师表示对新课改的要求力所难及。在现有的教师素质条件下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其困难显而易见。
  2.新课改支持环境的形成与升学竞争之间的冲突。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有力支持,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家长的支持。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对新课改的重视是新课改顺利推行的根本保障。调查显示有95.7%的教师认为领导支持新课改,但是不可否认领导对升学率的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教育部门在为新课改的实施努力创造条件的同时,始终不能懈怠升学率的检验。其次,学生家长的支持是新课改实施的坚强后盾,是新课改的大环境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调查结果则呈现两极分化现象,48.9%的家长对新课改比较支持,而51.1%的家长则表示不支持新课改。这反映了学生家长对新课改的矛盾心理,其中既有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担忧,亦有对其全面发展的企盼,这种矛盾心理在升学竞争的冲突下显得格外分明。
  (二)教学行为及方式的转变。
  首先,对于新课改提倡的“以学生为本”、“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分别有43.8%、8.2%的教师认为暂时做不到、根本无法做到。即半数以上的教师对新课改所强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感到困难。不过,尽管困难重重,我们欣喜地发现有93.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多”或“一些”改进,这说明新课改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其次,课堂学习氛围是教师教学行为及方式的侧面反映。从实际的课堂情况来看,虽然有54.2%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仍然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只有部分学生表现活跃”,但是有45.8%的教师认为“大部分甚至几乎所有学生喜欢数学,表现活跃”。上述结果表明,伴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正由“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教材观的转变及适应情况。
  首先,对于“新旧数学教材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比较”的相关调查, 87.5%的教师则认为不太合理或者很不合理,95.8%的教师均表示在使用新教材时参考着旧教材。新教材的理念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的差距可见一斑。与教师的观点相反,虽然许多学生评价新教材包含了许多丰富有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且图文并茂的内容,但只有42.1%的学生认为新教材比较合适。这反映了新教材在内容结构和知识深度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其次,在有关“新课改实施前后的工作量”的相关调查中,97.9%的教师表示工作量有所增加,其中51.1%教师称工作量增加了许多。在对学生的学业负担的调查中,68.8%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同时,88.1%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其他参考资料布置课外作业,36.5%的学生则称要花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甚至完成不了。并且,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50.6%的学生表示很少有时间来进行休闲和娱乐活动。另外,有关学生学习的困难状况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亦把要完成作业作为学习的最大困难。可见,新课改的实施并未使学生的学业负担从根本上得到减轻,减负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课程评价制度的转变。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91.7%的教师赞同新课程提倡的课程评价观。然而,有50%的教师认为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所重视或者重视了许多,而有同样比例的教师却认为在此方面没有什么变化,甚至还不如以前。很多教师明确受到中考这一指挥棒的牵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担心新课改最终将流于形式。
  其次,针对课程评价具体实施现状的调查显示,有43.7%的教师认为学校主要采用教师自评,领导、学生、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进行评价,重点看日常工作表现,有56.3%的教师则认为主要是依据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可见虽然新课改所倡导的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在学校的测评工作中有所体现,但在现阶段考试成绩依然是升学考试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的前提下,各学校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
  最后,学生对教师评价方式的反馈,从侧面反映出课程评价制度的转变。对于“教师最喜欢哪类学生”的调查中,虽然仍有44.3%的学生认为教师喜欢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有55.7%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对学生一视同仁,比如,喜欢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爱提问或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等。据此,我们不难得出,教师从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向过程性评价转变的变化已为学生所感知,并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出了有力的导向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与实施的信心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不少教师认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提倡的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较难实施;担心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会使新课改最终流于形式。另外在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的学校,教学设备、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等必备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认为新课改的理念很好,赞同新课改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教材处理方式、课程评价制度等方面的转变,却对新课改的实施持悲观态度的教师的比例较大。
  2.新教材的理念和教材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
   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赞同新课程改变以往教材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偏向,但是普遍认为初三数学新教材在内容结构、知识深度等方面还不够科学,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掌握,在使用新教材时不得不大量参照旧教材和教参书,花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补充学习以应对中考。可见,新教材的使用与其达到的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
  3.教师与学生负担的加重与新课改所提倡的“减负”之间的矛盾。
  大部分教师表示新课改后教学负担加重了,而且经常为升学率而倍感紧张。这主要是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为中考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于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实施以后不但没能减轻,反而加重了;绝大多数学生提出作业过多的学习困难。教师教学负担和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与新课改提倡的“减负”之间存在的矛盾清晰可见。
  4.促进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内部软件环境、社会支持环境尚未真正形成。
  首先,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他们对新课改的认同及适应情况是新课改顺利推行的重要条件。但是大部分教师表示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感到困難或有挑战性,可见在现有的教师素质的条件下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困难较大。其次,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领导虽然支持新课改,但是出于对升学率的考虑,不得不面对来自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压力。另外,家长则缘于孩子的升学竞争的考虑,对新课改的态度赞否参半。可见教师的素质能力及社会对新课改的认识等促进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内部软件环境、社会支持环境还尚未形成。
  5.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评价体系远未形成。
  由于目前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依然是考试成绩,而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则是考试成绩与升学率,这使得初三教师一方面需要积极推进新课改、致力于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紧抓应试教育和中考不放,这种教学评价使很多教师在新课改中“畏首畏尾”。 可见,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以升学考试为主的结果性评价严重地阻碍着新课改的有效实施,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评价体系远未形成。
  (二)建议。
  1.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对当前的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升学考试作为一种“导向”和“指挥棒”,对于新课改已经构成巨大的羁绊与束缚。如果不对其进行改革,那么“减负”只会是“新瓶装陈酒”的延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减负与升学竞争之间的矛盾。因此,要促进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行,需要制订和出台与新课改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制度,进行考试改革,并据此切实转变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不但要建立相应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教师实施新课改打开“镣铐”,而且要注重目标多元、形式多样的学生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兼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当然,要实现这些转变,需要学校行政领导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转变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2.加大对教师的新课改知识的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针对新课改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以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比如,精选培训内容,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引领其他教师共同进步,既提供新课改的新信息,又突出培训重点,体现出新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要求。
  3.认真钻研新教材,加强系统性教材的编写,努力开发出高质量、多品种的符合各地区实情的新教材。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注重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基础性和系统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探索多重、复合的教学内容,使教师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与当地的实际对教材做调整,能采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调查工作的开展,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改给基础教育实践带来的巨大变化。既看到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教材处理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也深切地感受到先进的理念付诸于实际操作时所面临的困难及其存在的问题。新课改中减负与升学竞争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不单是教师与学生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体制或制度的问题。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开展需要更广泛的教育体制和制度改革,乃至全社会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枝莲,胡卫平,温彭年,李金碧.山西省初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2]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3]周仕荣,唐振松.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3,(4).
  编辑/张铁辉
其他文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多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正是这种“心灵的契合,情感的流露”让我们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让我们体会到教育中的快乐,教育中的收获,尤其是对后进生,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为了破除人们认为农村孩子既蛮横又笨,难以教好的观念,坚持探索转化潜能生的规律。     一、调动
期刊
讨论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种传统的肢解教材的教学方法无法担任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任,讨论式教学却正好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小组学习是讨论教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使学生获得思想品德知识的重要途径,小组学习过程本身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级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培养了大量适用人才,同时也相当重视高等教育对培养优秀人才的作用;对企业人才的教育培训以及对党政机关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而教育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    一、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分析 
期刊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比较抽象,很多教师都觉得单纯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对客观事物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获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诱发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德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若坏了,纵然有些本领,也没有什么用处。”而且 ,众所周知,没有道德的人 ,学问和本领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几乎每接一届学生,我的第一个班会都是关于德育的。我告诫学生:你们可以不是伟人,不是科学家,但必须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必须有高尚的品德
期刊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实践育人的观点越来越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所接受,实践育人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同时,对社会实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社会实踐是大学生认识和认同社会的基础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单调的钢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听觉的要求,构建以计算机、MIDI设备为中心的数字化音乐教学,能够使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化,并且提高了学生主客观的判断能力,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使音乐课堂的教学具有延续性、多样性,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音乐课堂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爱好。数字化教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结合实
期刊
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使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使每一节德育课都成为优质有效课,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一、“模块化”教学结构的涵义    所谓模块,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组织在一起的结构。模块有大有小,我们可以说一本教材就是一个大的模块,也可以说一章或一节是一个小的模块。而主题就是根据教材和教
期刊
摘要:新加坡德育坚持以东方价值观为核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八德”教育思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运而生,如何借助“八荣八耻”来构建新的道德观是目前我国德育的首要任务。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别,中外的道德教育诚然存在诸多差异。对中外道德教育进行比较和借鉴,可以丰富我国的德育经验,促进我国的德育发展,为我国构建更加完善的德育理念提供借鉴。  关键词:八德;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已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主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尤其是乡村中学教师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习惯,无从下手;部分学生乘机偷懒,参与度不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弄不清学习的目标、意图。  学案的出现可以解决上述许多问题。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