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加坡八德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异同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yoy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加坡德育坚持以东方价值观为核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八德”教育思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运而生,如何借助“八荣八耻”来构建新的道德观是目前我国德育的首要任务。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别,中外的道德教育诚然存在诸多差异。对中外道德教育进行比较和借鉴,可以丰富我国的德育经验,促进我国的德育发展,为我国构建更加完善的德育理念提供借鉴。
  关键词:八德;八荣八耻;德育
  
  一、“八德”思想与“八荣八耻”的具体内涵
  
  “八德”是新加坡开展德育的主导思想,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力求以此来教育国民,在国民中树立起爱岗敬业、勤奋进取、注重效率、廉洁奉公的新加坡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八德”思想与“八荣八耻”的比较分析
  
  (一)差异性分析。
  1.提出背景差异。新加坡曾是殖民国家,其备受西方价值观念的腐蚀,使社会失去本色,人也变成“伪西方绅士”。作为华人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国家,儒家传统思想脉脉相承。前总理李光耀把儒家“仁义礼智信忠勤俭”归纳为“八德”,视为儒家文化的中心,并以此作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动准则。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时至今日,人的精神世界却变得越发荒芜与贫瘠,传统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渐渐退出民众的视野,取而代之的却是是非观的颠倒、奋斗目标的模糊、精神追求的庸俗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对公民道德素质缺失的一次深刻弥补。
  2.内容侧重点不同。“八荣八耻”旨在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合作等关系。“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社会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益则可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反之则腐蚀社会机体的健康。“八荣八耻”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局,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新加坡民族复杂化、宗教多元化、道德价值观多样化,因此新加坡政府特别注重培植公民“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在心理上认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3.主体法律地位不同。在德育途径日益广泛的今天,特别是网络信息时代,新型传播媒体的自由性、快捷性已远远超出人们的自律范围。正因这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客观存在,“八德”在新加坡被赋予法律概念,出台《价值白皮书》,赋予德育以法制保障。“八荣八耻”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备受关注,但更多的仍是道德约束范畴,完全靠人的自律,德育在对新型传播媒体的监控上显得苍白无力。
  (二)相似性分析。
  由于社会制度、文化积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两国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指导思想的“八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间是完全割裂的,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同受儒家传统文化深远影响等因素,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1.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意味浓厚。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新加坡政府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的文化准则。儒家文化中的八个关键字“仁义礼智信忠勤俭”完全可以对“八荣八耻”进行恰如其分的精辟概括和浓缩;“八荣八耻”又正好对儒家“八德”做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新诠释,使儒家文化与时俱进的学术品质得到了又一次展现。
  2.内容方面,“忠”字均当先。新加坡对儒家“八德”作了新的阐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荣八耻”重新释义为“忠义智勤仁信礼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序改变,正如梁启超所云:“人非父母无自生,非国家无自存。孝于亲,忠于国,皆报恩之大义。”
  3.实施方面,注重价值观教育。何为“耻”何为“荣”,“八荣八耻”和新加坡的“八德”就是一把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为国民确定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基本衡量标准。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关键在于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公民道德,以荣辱观来规范和约束每个人的言行。
  4.目标方面,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文化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为了充分体现文化间差异,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各阶层思想,达到社会和谐的状态,1991年,新加坡出台《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明确指出必须使各种族移民及其后裔淡化对移出国的认同和归属,加强对新加坡的认同和归属,实现社会和谐。
  
  三、八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新加坡如凤凰涅槃般崛起于东南亚,其成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是对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倡导和弘扬。中新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根基,且中国正致力于学校德育的改革和完善,因此,研究新加坡德育无疑会给我国学校德育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1.推进学校德育强化,遵循教学规律。新加坡高度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特别是注重教育的连续性。在不同层次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效果明显。我国历来也重视学校德育,但是却存在着重复教育、刻板教学、大锅饭教育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应针对学生心理发展和知识深度,制订合理的适合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与侧重点。德育要循序渐进,先从基础层次开始,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依学生的年龄和思维发展水平层层深入。特别是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层次性,依据个体差异而施教。
  2.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完善教育内容。新加坡通过弘扬儒家文化,解决了东西方文化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与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的并发症,解决这些弊病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深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别是它的许多德育思想,是值得在道德教育中加以继承和运用的。但是我们要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认真地加以区分与应用。现在许多国家在小学就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如韩国、新加坡,“于丹热”或许是所有教育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3.重视主体间性研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有些教师只是告诉学生是否该做、什么是好坏、什么是对错,很少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很少引导与培养学生面对具体的问题应该去思考,更很少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和行为。新加坡、日本等国注重开设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动手课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我国学校教育更要重视社会实践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
  4.辅予德育以法制保障,注重对新媒体的监控。新加坡政府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其积极地作用,使德育集宣传说教与防范惩罚于一身,极大的促进了德育的效果。2000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德育领域不仅要培养法制觀念,更要将道德规范与法律保障相结合,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管力度,特别是新兴媒体。互联网为德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形式,但其自身的隐蔽性、自由性、开放性致使互联网也成为“黄赌毒”传播的场所,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加强对其的监控力度。
  
  参考文献:
  [1]刘自尊,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7).
  [2]杨松.新加坡中国德育的几点比较[J].辽宁教育研究,2001,(7).
  [3]陈俊珂.日本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特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12).
  [4]顾明远等.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5]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中国廉政文化网.新加坡廉政文化探析:http://www.spcsc.sh.cn.
  [7]中国教育圈.新加坡高校教育成功的启示:http://www.eduquan.com.
  编辑/张铁辉
其他文献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小学应用题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解法。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地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所措,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做好以下4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一道应用题难易程度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
期刊
如今,部分农村学生 “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学习成绩平平,读书毫无生气,应付了事。探究其中原委,主要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一、组织竞赛、鼓励合作,培养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有不服输的求胜心理,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为此,我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竞
期刊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多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正是这种“心灵的契合,情感的流露”让我们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让我们体会到教育中的快乐,教育中的收获,尤其是对后进生,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为了破除人们认为农村孩子既蛮横又笨,难以教好的观念,坚持探索转化潜能生的规律。     一、调动
期刊
讨论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种传统的肢解教材的教学方法无法担任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任,讨论式教学却正好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小组学习是讨论教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使学生获得思想品德知识的重要途径,小组学习过程本身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级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培养了大量适用人才,同时也相当重视高等教育对培养优秀人才的作用;对企业人才的教育培训以及对党政机关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而教育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    一、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分析 
期刊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比较抽象,很多教师都觉得单纯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对客观事物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获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诱发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德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若坏了,纵然有些本领,也没有什么用处。”而且 ,众所周知,没有道德的人 ,学问和本领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几乎每接一届学生,我的第一个班会都是关于德育的。我告诫学生:你们可以不是伟人,不是科学家,但必须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必须有高尚的品德
期刊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实践育人的观点越来越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所接受,实践育人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同时,对社会实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社会实踐是大学生认识和认同社会的基础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单调的钢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听觉的要求,构建以计算机、MIDI设备为中心的数字化音乐教学,能够使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化,并且提高了学生主客观的判断能力,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使音乐课堂的教学具有延续性、多样性,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音乐课堂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爱好。数字化教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结合实
期刊
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使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使每一节德育课都成为优质有效课,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一、“模块化”教学结构的涵义    所谓模块,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组织在一起的结构。模块有大有小,我们可以说一本教材就是一个大的模块,也可以说一章或一节是一个小的模块。而主题就是根据教材和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