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肠寸断的古典爱情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88年发表的《古典爱情》中,余华以“戏仿”的方式将中国古代小说中“书生/小姐”的爱情模式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余华固然是在表达世事无常的悲凉与残酷,但同时也确乎表明了“古典爱情”的不合时宜。仅仅约三十年后,余华拆解“古典爱情”时代的爱情模式也成了“古典”:深爱一个人,不求结果,不求回报。在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人持这样“古老”的爱情观,恐怕是会被新新人类耻笑的。金仁顺的《纪念我的朋友金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金枝从中学时代起便爱上了袁哲,这样的情愫或许可以将它归为青春情绪,但没想到及至大学毕业,及至工作,及至袁哲已婚,金枝依然毫不掩饰从不更改爱意。
   无论是从外观、生活还是气质来看,金枝都与袁哲相去甚远。她胖大、热情、爽朗,作为医药代表堪称成功,这成功又与她不断地向主治医生们送钱送物送人相关,可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袁哲的爱。而在明了一切的袁哲看来,金枝是“女版小马哥”,是好哥们,但这也不妨碍他坦然接受她的物质馈赠。作家从一开始就设定了一种完全失衡的情感状态:爱和不爱。爱情故事不是从萌芽开始,也不是在结束处开始,而是在它作为女主人公的生命常态时开启了。这个具有强烈戏剧性的张力将故事引向无法掌控和猜测的结局。
   金仁顺写女性故事、写爱情命运手法沉着而布局精湛。她通过袁哲生活的变化,将一个本来凡庸的“单恋”故事不断地推向“意外”。袁哲带着白嫩嫩娇滴滴的女朋友聂盈盈来参加“我们饭局”,两个女人明里暗里地“较量”,一个喷吐烟圈大讲白莲花小护士的故事,一个发微博讽刺对方的暗恋和多情。作者将她们的对手戏写得干净利落,紧凑跌宕。而这只是开始,高潮和转折发生于袁哲的婚礼,金枝高调示爱,事后摆酒赔礼。聂盈盈则毫不客气、半真半假地对袁哲大打出手,还往给了她一耳光的金枝的脸上准确地砸进了一只玻璃杯。金枝破相,却得到了袁哲带有安慰和弥补性的献身。
   金仁顺将一种爱情模式进行凝缩、提练,并将它放置于现实生活中,让它与新的“爱情”碰撞、交手,以试探它的质地是否绵密结实。这种爱情模式在上个世纪并不少见,蒋韵在《隐秘盛开》和《上世纪的爱情》等小说中进行过细腻的描写。可是它在当下存在的机率微乎其微,甚至成了一种理想主义,代言着我们曾经有过的对爱情的全部倾注、心碎和绝望。于是,当我们在看金枝执拗而狼狈不堪的苦恋时,也不自觉地在那里召唤出了往事和岁月的影子。这是我们共同的痛,是“旧时代”眩目而无治的隐疾。
   但作家并不甘止于半是圆满半是残缺的爱的格局,她继续将戏剧性向前推进。金枝“得到了”袁哲,这仅仅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以疯狂的、刹不住的叙事节奏带着主人公向着深渊急冲下去。金枝失踪了一年半,回来时变成了一个苗条的美女。袁哲与聂盈盈在闹离婚——两个时代的人终究无法忍受由于脾性不同而带来的日常生活的锋利切割,他选择和金枝在一起——看上去,多年苦恋即将修成正果。聂盈盈并不反对离婚,却要袁哲先回家,她不断地在微博微信上晒出两个人的恩爱照片,在袁哲看来这是她的“自编自导自演”。在幕后军师三妈的指挥下,她通过各种方式探听出了金枝过去的桃色事件。但是,对金枝来说,最致命的打击是聂盈盈的怀孕。得知这个消息后,金枝倍感绝望,“爱情这东西,谁先动心,谁就满盘皆输。”她吃了不少安眠药,医生在给她洗胃时发现她的胃里有个用来减肥的水球。水球、啤酒、食物、药、洗胃的水搅缠在一起,把她的胃搅成了一个“汪洋大海”,爆炸了。与其说金枝是自杀的,不如说她是被自己炸死的。“我”、袁哲、聂盈盈都看到了躺在处置室里的金枝,她“掏心掏肝,披肝沥胆,肝肠寸断”,她终于用一种惨烈决绝的方式对一直在爱中游移卑琐的袁哲做出了终极判决。
   在金仁顺笔下,金枝是一个“爱的英雄”,她将她的爱写得那么坚决、明艳、蓬勃、热烈、丝毫不给自己留后路。她在为她叹息,烧埋,祭奠,也可能是在为一种极致纯粹情感的可能性的消逝而伤感。虽然我们都知道那样的爱是灼人的、悲剧的,都知道它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活路的,但我们却不得不在它的烈度和光焰下凝视仰俯,因为那样的爱已经成了信念和信仰,不会消亡。所以即使金枝死了,还有作为见证者的“我”在提醒袁哲:“她爱你”,“她爱死你了。”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张德明论诗,一方面强调“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另一面也强调“诗人要学会俯下身子,与卑微的事物平等对话。”“诗歌最大的德性是万物平等,彼此尊重,自由对话。”(张德明《论诗短札》)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话的诗学被诗界呼吁的很多。平心而论,对话确实是探求写作可能性的一种最好范式,然而比较难的是,诗人如何在他的写作中来实现这一点。从本原意义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本身即是與个体内心的一场对话,然而对这种内心进行反观,
有一阵子,“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广为流行,一时间,大家都把自己的生活放到了“远方”,至于眼前还有什么,反倒有点顾不上了。  读完刘汀的《黑白》,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句话。不过,要申明的是,小说并不是要应证它,毋宁是相反。《黑白》的故事布满“暧昧”的小陷阱:公交车夜班司机老洪的一生都和他的工作一样,按部就班,一步不错,这让他很满足,直到在夜班中遇到一个长得像柳岩的年轻女孩。女
日前在德语文学翻译家叶廷芳先生的八十寿辰庆祝活动上,海天出版社副社长刘明清,专程携带着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叶廷芳先生新书《西风故道》,应邀出席活动。该书系叶廷芳先生的随笔自选集,主要内容包括作者怀人和追溯自己一生治学之路的精彩篇章。叶廷芳于1936年出生在浙西一个偏僻的山村,1956年,他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从此,便开始了自己的德语学习和研究生涯。叶廷芳是最早把欧洲两位重要现代作家卡夫卡和迪伦
残雪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可能因为我本来就不是“先锋”。先锋后面都有大部队的。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些先锋,他们的大部队到了九十年代或新世纪就都变成写实的作家了,包括他们自己也早就汇入了大部队,不再搞什么探索了。我一个人是另起炉灶的,理念和追求与那些先锋都不同,所以也沒几个人追随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以为我这种写作在文坛上几乎绝迹了,然而后来我通过仔细阅读,发现还是有几个同我类似的稀有“动物”,这就
内容摘要:本文以诗歌《春天,遂想起》教学为例,尝试通过注重诵读和情境,兼顾“大境界”和“小细节”,联系生活和生命的个性化写作,以及改编和排演等手段,让中职单招男生爱上女性化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普遍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单招男生 女性化经典 学习兴趣  十年的单招语文教学经历让笔者深感单招男生是语文学习的弱势群体,在平时交流中体会到大多单招教师亦有同感。在造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这个道理可以拿一个浅例来说明。  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人远,
丹麥作家福劳德·欧尔森的小说《龙抬头》中文版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日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召开。作家福劳德不远万里,从丹麦来到北京参加会议。福劳德·欧尔森出生于1950年,丹麦犯罪小说和纪实小说作家。2008年至2013年,他被派到在北京的丹麦驻华大使馆工作,作为北欧国家在中国的警务联络官,负责与中国警方和海关部门合作处理跨境犯罪。在担任警察职务之余,福劳德·欧尔森基于他多年的跨国工作经历开始进行文学
水韻江苏
期刊
江苏省各地中考试卷的最后三道大题中,总有一道函数综合题.而初中阶段对函数的考查常常侧重于函数的图像及其增减性,特别是二次函数的图像在对称轴的两侧有着相反的增减性,并以顶点为“拐点”.如果忽略这种隐含性质,常常会出现一些“想当然”的错误.下面就结合2017年南京中考卷第26题,给出思路解析,并反思易错点.  (作者单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宋晓杰是诗人,创作出很多的诗歌,散文是创作的另一个主脉。读她的散文《依波表:光阴的故事》,从母亲送的第一块表,到后来戴过的几块表,在人生中不过是小经历,细琢磨后发现,其实是对生命历程的剖析。读宋晓杰的散文感到震动,不是写的故事多么惊天感人,在看似随意的生活中,表现其敏感和锋芒。她非常镇静、不慌不忙地叙述,不是闲情,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将人性凸现出来。  作品的语言平实,没有浪漫的诗意,诗人表面上心